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市圈边缘带区位特殊,其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及驱动过程特征明显。以重庆都市圈边缘带的沙坪坝区为例,利用2006、2013年的TM遥感影像,结合RS、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SPSS分析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6和2013年间各类型土地转换明显,林地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其中林地增加量最大,增加了48.41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4.17km2。水域和耕地呈减少趋势,耕地减少量最大,减少了45.08km2,水域减少了37.50km2。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政策指向、社会驱动、经济刺激等是土地转换的主要驱动力,并据此提出了应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以1990年、2000年和2007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建立武川县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获取各景观类型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研究了武川县近17年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土地覆被景观中,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相对较大,耕地的异质性最高,居民及建设用地异质性较小,水域最小。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破碎化程度逐年减少,连通性逐年增强,说明在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用下,武川县的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明显。区域内未利用地主要是沙地、盐碱地呈大面积连续分布,说明区域内土地荒漠化的形势仍非常严峻,必须继续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态用地空间演变分析是区域生态用地的合理配置、各类用地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据。在GIS、ENVI等技术支持下,以长株潭核心区2005、2010和2014年3期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软件进行图像及数据的处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生态用地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有明显差异;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该研究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监测提供数据支撑,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者提供依据,从而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地区2000—2020年MODIS地表温度、地表反射、植被指数遥感数据产品与2000、2005、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平台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方法,研究了2000—2020年人类活动对新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协调我国西北干旱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000—2020年新疆地区土地以未利用地、草地为主,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59.32%、28.81%。研究时段内耕地面积增量最大,达3.09万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达118.18%。2000—2020年新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偏低并呈微弱下降趋势,可分为2000—2010年快速下降阶段和2010—2020年的缓慢上升阶段,主要原因与前一时段林地和水体大面积转为耕地有关。新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下降区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准噶尔盆地与新疆东部。新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显著,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增加促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而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5.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预警国土空间生态薄弱区对区域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和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通过InVEST模型、MCR模型、电路理论等构建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为约束,利用PLUS模型模拟该地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建设用地扩张对生态空间的胁迫区域作为生态保护预警点。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有46个生态源地,关键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廊道共136条。其中,生态源地基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的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廊道依托源地呈交错分布,冀中南平原地区无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2030年京津冀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向四周呈环状扩张,不断迫近生态空间,威胁到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健康发展,应做出预警。  相似文献   

6.
彭娜  佘济云  郑婧怡  张芯 《现代园艺》2023,(10):163-165
以高分辨率的2010年、2015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选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研究2010-2020年期间沅陵县土地利用地类的变化趋势。使用MSPA分析法识别生态源地,并选取景观连通性指标来区划生态源地之间的重要性,通过重力模型量化斑块之间的作用,筛选出重要的生态廊道,之后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累积耗费距离表面形成生态格局,通过分析形成的生态网络,以此提出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沅陵县耕地草地和水域有所增加,林地和城乡工矿用地景观相比之下有所减少,林地和城乡工矿用地主要转换为耕地,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未利用地基本不变,水域变化不显著。(2)随着沅陵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明显,导致景观破碎度增高,生态廊道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连通性较好,东西向连通性较差,彼此连接程度相对较弱,有待加强优化。  相似文献   

7.
以阿哈湖水库为研究对象,利用监督分类提取研究区1995年、2005年及2015年3个年份土地利用信息,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出2个时间段的土地转移信息。结果表明:20年间,研究区的建筑用地明显增加,其占水源保护区总面积的比率由8.021%上升到27.369%。林地的破碎度也明显增大,尤其在研究区中部范围内,成片的林地逐渐退化为草地或耕地,总面积减少了近一倍。研究区北部和西部的湿地面积也有所减少,部分小的内陆湖泊甚至消失,湿地面积在20年间由6.704 km~2减少至3.756 km~2。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肥力和土地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黄土丘陵区为对象,选取耕地、草地、撂荒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9个土壤理化指标,计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及土壤退化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得分为耕地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撂荒地。撂荒地和乔木林地土壤退化指数为负值;灌木林地和耕地土壤退化指数为正值。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与土壤退化指数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宁夏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弃耕地、草地和柠条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析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以期探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范围在1.78~6.17 g·kg^-1,具体表现为弃耕地>柠条地>草地>耕地。表层(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深层(10~60 cm),说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表层;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0.57~1.38 mg·g^-1,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柠条地>草地>耕地>弃耕地,且柠条地在每个土层都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范围为6.8~11.1 mg·kg^-1,变化趋势表现为草地>耕地>柠条地>弃耕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的比例范围为13.7%~43.1%,大小排序为柠条地>耕地>草地>弃耕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的比例范围为0.11%~0.48%,比例大小为耕地>草地>柠条地>弃耕地,耕地和草地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有机碳比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与有机碳在耕地和草地中变化趋势一致。土地利用变化可以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能够敏感的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宁夏荒漠草原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园艺》2020,(3):34-35
将四川省夹江县作为研究区,分别采用2004年和2017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分类基础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7年,夹江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减少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在众多土地利用变化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有自然因素的坡度以及社会因素的中心城镇影响、交通通达度,而人口与政策因素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湿地植被是评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采用单因子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NDVI的年度变化趋势,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基础上,与植被覆盖FVC数据进行耦合。研究结果显示:(1)东洞庭湖区植被覆盖度在2010-2020年呈上升趋势。(2)2010-2020年,耕地、林地、城市用地面积占主导地位。其中,耕地面积最大,主要是水田和稀疏林地。(3)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2010-2015年更为明显,主要增加是水体面积,来源是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林地,其次,建设用地占比增加比例较大,主要来源为耕地、河流和林地。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和解析雄安新区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及其生态发展趋势,利用2013-2022年间4期典型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Google Earth影像,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和目视解译法获得雄安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综合运用GIS技术和InVEST模型分析等方法,对近10年雄安新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生态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2013-2022年期间,建设用地、开阔水体、林地持续增长,其中林地在2017年以后呈快速增长趋势,占雄安新区总面积比例由10.75%增长到31.79%,耕地由于转出较多面积缩减迅速,主要转出为林地、开阔水体和建设用地,白洋淀湿地面积增加。(2)开阔水体、水生植被、耕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逐年增大,林地的空间连通性持续向好。雄安新区景观形状指数增加,其中,2022年景观丰富度最大,景观中优势斑块类型连通性增强,大比例斑块增加。(3)10年间,研究区碳储量增加60.59×106 MgC,优良类生境区域面积和差等生境质量面积呈上升趋势,中等生境质量面积减小33.66%。需重点关注耕地、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区的交汇处、交通道路与生态源地交汇处等的生态节点...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山区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耕地和弃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Cd、Cr、Pb、Ni、Hg、As)的含量、分布特征等的影响,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中,Cd和Pb均呈表层富集,Cr、Ni、Hg在林地、天然草地、耕地中层富集,As呈均匀分布;在各土层不同利用方式中,土壤重金属的分布无明显规律;Cd与Pb,Pb和As来源相同,pH与N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b、As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阳离子交换量CEC与Cd、Pb、A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Ni、Hg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r呈显著负相关(P0.05)。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的评价结果综合表明,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6种土壤重金属元素均主要来源成土母质,除了Cd外,其它5种元素均未对土壤造成污染;人工草地和弃耕地为中度污染,林地、耕地、天然草地为轻度污染,主要是由喀斯特山区特殊的地质环境造成的Cd的背景值高引起的污染;5种土地利用方式均为轻度生态危害。土壤Cd污染需要引起注意,研究区土壤偏酸性,可考虑植物修复将重金属移除土壤。  相似文献   

14.
以2000—2019年喀什地区NDVI时序数据集为试材,采用统计分析法、斜率回归趋势线法、地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20年来喀什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喀什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结果表明:1)喀什地区2000—2019年的NDVI均值在时序上呈微小的上升趋势,均值为0.177,20年的增长率为0.66%,变异系数为8.90%,并在2003年发生突变。2)近20年的NDVI在空间上呈区域性和时段性上升与退化并存特征,显著的聚集分布,并且植被覆盖整体空间上呈增加趋势。3)相关性分析表明,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区域性差异的特征,NDVI高值集中分布于地形平坦和水资源丰富的绿洲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均值大小呈耕地>城乡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的特征。水系、交通线和居民点附近NDVI均值较高,各城市化因素与NDVI均值呈显著正相关。4)近20年喀什地区NDVI在时空上呈微弱的增长趋势,且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共同引起喀什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5.
高晓颖 《吉林蔬菜》2014,(11):39-40
<正>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尤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许多郊区农业用地转化建设用地,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带来耕地面积的减少,这都给城市土地供应以及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努力解决我国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快我国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坚持实施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等一系列举措是管好用好建设用地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威宁草海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磷和重金属的影响及土壤氮磷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总氮、总磷含量均表现为梯平地城镇用地坡耕地草地林地,梯平地和城镇用地显著高于草地和林地(P0.05),坡耕地显著高于林地(P0.05),梯平地、城镇用地和坡耕地,草地和林地均差异不显著(P0.05);镉含量表现为城镇用地(3.44 mg·kg~(-1))梯平地(3.16 mg·kg~(-1))坡耕地(2.72 mg·kg~(-1))草地(1.81 mg·kg~(-1))林地(1.56 mg·kg~(-1)),锌含量表现为城镇用地(210.10 mg·kg~(-1))梯平地(203.67 mg·kg~(-1))坡耕地(198.86 mg·kg~(-1))林地(125.53 mg·kg~(-1))草地(110.49 mg·kg~(-1)),土壤镉、锌含量在城镇用地、梯平地和坡耕地中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草地和林地(P0.05),草地与林地差异不显著(P0.05);总氮、总磷、镉和锌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氮磷和土壤重金属含量,与草地和林地相比,城镇用地、梯平地和坡耕地含量较高,土壤总氮、总磷、镉和锌的输入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内陆河流—克里雅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1990、2003、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并结合景观来分析克里雅河流域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6年克里雅河流域的LUCC的空间分布稳定。未利用地是研究区面积最大的地类。草地的面积变化较大,呈增加的趋势,冰川积雪的覆被面积略有增加。1990—2016年,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及斑块数较大。在1990—2016年,林地的景观破碎度的值最大。城乡工矿用地的破碎度较大,且呈降低的趋势;耕地类型的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小,较为稳定;水域的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未利用地的周长面积分维数较低。1990—2016年,在克里雅河流域的下游景观的破碎度较高,景观格局较不稳定。克里雅河流域的景观分离度指数呈现出了中游低、两头高的趋势。克里雅河流域上游的北部区域周长面积分维数较高。克里雅河流域的中游,景观分维数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冀西北坝上地区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对该地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围封林地、围封采伐地、未围封林地和耕地)下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耕地的pH在7.5~8.5之间,明显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在6.5~7.5之间)(P<0.05);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氮、磷、钾都明显高于3种林地(P<0.05);2种封育林地表层土壤(0~10 cm)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未封育林地(P<0.05),但深层土壤差异不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有显著影响,耕地土壤养分,除速效磷外,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养分含量变化曲线呈"V"型;3种林地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拐点均在10~20 cm土层,养分含量变化曲线呈"L"型.由以上结果得出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影响,耕地因为人工施肥的原因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林地,但土壤有明显的盐碱化趋势;封育可明显提高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但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选择伊犁河谷为研究区,采集不同土地覆被下的土壤样品,研究林地、耕地、园地、草地等4种不同土地覆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覆被下,在0~60cm的土壤深度中,土壤蔗糖酶、脲酶与过氧化氢酶这3种酶的活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都呈现出降低趋势,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均表现为林地耕地园地草地。通过不同土地覆被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相关性分析,得出林地的脲酶活性与其有机质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耕地和园地中的3种酶活性都与其有机质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草地中的蔗糖酶的活性与其养分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阜平县生态风险,以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景观生态风险模型,对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Z-score标准化划分了4类生态分区,揭示了阜平县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6种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耕地增加最多,草地减少最多。高价值区主要分布于夏庄乡、龙泉关镇西部等林地、草地植被覆盖度高、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阜平县以调节服务为主,且林地提供价值最高。(2)阜平县以较低生态风险区为主,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高生态风险区分布于北果园乡、王林口镇等区域,此区域人口数量多、景观类型细碎、零散分布。(3)4类生态分区变化程度较小,表明阜平县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生态风险区(Ⅳ)占比最高,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生态风险区(Ⅲ)占比最低。通过生态分区研究,可为防范和降低区域生态风险与协调人地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