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贵州省龙里林场松树枯死林分进行调查,对15株样树进行解剖、取样、线虫分离、检验和鉴定,同时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 Hope)生活史和习性进行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局部枯死林枯死主要为松褐天牛幼虫危害所致,该天牛在当地1年发生1代。  相似文献   

2.
利用诱捕器来诱杀松褐天牛,从而达到减少松褐天牛虫口数量,减少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的机会,为保护好平坝区森林资源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诱捕器是利用松褐天牛引诱剂来诱杀松褐天牛的一种工具。松褐天牛嗅到这种气味时被吸引,进入诱捕器导致松褐天牛窒息死亡,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松树一亘传染松材线虫病,3个月内全株死亡,杀死松褐天牛是切断松材线虫病传播的途径之一,为防治松褐天牛,平坝区采取了几种防治措施,期望能更好的保护松树,使其免受松材线虫病的毒害,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3.
采用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诱捕器监测松褐天牛数量,防治区松褐天牛数量平均下降56.1%;对比松树病死数量,防治区病死松树数量平均下降42.2%;设置标准株调查天牛蛀孔数量,防治区天牛蛀孔数量下降了34.6%,通过防治效果评价为松褐天牛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死亡松树研究的表明,松褐天牛等蛀虫是在松树在死亡过程中侵入的,而且许多死亡松树还未遭松褐天牛等蛀虫侵入,所以松褐天牛不是松树大量死亡的原因。在松树大量死亡的重灾林中,松针牡蛎蚧、松粉蚧、草履蚧、棒毛小爪螨、针叶小爪螨、松球蚜和松蚜等是松树的主要害虫,它们单独或其中两虫或多虫交替、同时或反复大发生侵害枝叶和新梢,严重影响营养与水分的产生、运输,导致根系与枝叶首先死亡,然后整株松树死亡。作者提出了防治松树大量死亡的对策与技术。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16,(5):130-131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又名松墨天牛、松天牛,是松树的一种蛀干性害虫,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自然传媒昆虫,在遵义市各县(区、市)广泛分布,是为害松树的毁灭性蛀干害虫,同时,松材线虫是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市松林资源的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在自然状态下松褐天牛种群数量的多少与松材线虫的传播速度和对松树的致死情况密切相关,因此,正确了解和分析本市范围内松褐天牛种群数量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对于松材线虫的预防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是控制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成虫期是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利用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成虫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系统介绍了引诱松褐天牛的松树主要挥发性物质、我国植物源引诱剂的种类及研究进展、影响引诱效果的因素,重点阐述了各型引诱剂的使用及综合利用情况,并对今后引诱剂的研究与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验结果表明:松天牛、松象甲、松小蠹和松白蚁在活松树上是不能生存和繁殖后代的,只能在死松树上生存和繁殖后代。镜检啃食枝的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身上携带的松材线虫是不可能转移到啃食枝伤口上去的。所以,在自然界里,松树的死亡与它们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诱木引诱松褐天牛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试验表明:诱木对松褐天牛有一定的诱集作用,从年份间数据没有差异的试验结果来看,诱木对松褐天牛诱杀作用很小,起不到防治作用,也不会将异地松林松褐天牛引诱到诱木所在林分,但可以作为松褐天牛辅助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望海楼国有林场松褐天牛羽化发生情况,通过对松褐天牛开展为期3年的诱捕测报工作,了解松褐天牛成虫生活史,更好掌握其发生危害规律。调查发现在望海楼国有林场内松褐天牛羽化出孔期从每年5月上旬一直到11月初,持续近半年,每年7月为出孔高峰时期,通过了解松褐天牛出孔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松材线虫传入风险,保护松树资源健康。  相似文献   

10.
松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然  周月玲  祁凤春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133-133,145
松树常见病虫害主要有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松褐天牛、松干介壳虫等,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和产量。介绍了松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为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Leica 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对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动态表达进行研究。【结果】Fas在不同发育阶段固始鸡免疫器官内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均不相同,呈波浪样动态变化;Fas表达于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不表达于细胞核;Fas表达阳性细胞在固始鸡不同免疫器官内分布位置不同,呈散在或簇团状分布:法氏囊内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靠近上皮细胞的固有膜层内、淋巴小结与淋巴小结之间区域、淋巴小结边缘,淋巴小结内少量淋巴细胞也有Fas表达;胸腺内主要分布于胸腺小叶髓质,极少出现在皮质内;脾脏内主要分布于红髓和边缘区、淋巴小结周围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周围的区域,动脉周围淋巴鞘极少有Fas表达,淋巴小结无Fas表达。FasL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表达与Fas相似,但表达量与Fas相比较少。【结论】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参与了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凋亡调控,并对免疫器官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草莓体内氮磷钾分配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草莓“宝交早生”各器官氮磷钾含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在开花结果前期氮磷钾含量均维持较高水平,4月25日(开花期)后氮磷钾含量开始降低;植株磷含量5月13日前,维持低磷不水平,以后呈缺乏状态。氮在各器官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片、果实、茎和根,根和茎氮含量一直呈降低趋势,叶片和果实氮含量变化趋势相似;5月13日(结果期)后,果实中氮和降低。磷在各器官含量由高低到依次为果实、叶片、茎和根,各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香蕉主产区蕉园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广东省香蕉主产区蕉园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应用系统研究法研究了广州市番禺南沙点、东涌点和灵山点、高州沙田点、博罗长宁点及四会大沙点这6大典型香蕉主产区蕉园土的养分状况,盆栽试验以巴西香蕉(Musa AAA Giant Cavendish Brazil)为指示作物。结果表明:(1)蕉园土壤对各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大小顺序分别为:番禺南沙点为K>B>P>Mn>Zn>S>Cu,番禺东涌点为Mn>K>P>S>Zn>B>Cu,番禺灵山点为B>P>K>Zn>S>Cu>Mn,高州沙田点为S>K>P>B>Cu>Mn>Zn,博罗长宁点为B>P>K>S>Cu>Zn>Mn,四会大沙点为B>P>K>S>Cu>Zn>Mn。(2)蕉园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分别为:番禺南沙点为N,P,K,番禺东涌点为N,番禺灵山点为N,高州沙田点为N,博罗长宁点为N,P,四会大沙点为N,P。N是这6大香蕉主产区蕉园土普遍存在的养分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以1%为选择压力,以壳长为选择指标,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奶牛蛤品系进行了两个世代的连续混合选择,并跟踪测量了各试验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壳长,计算了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奶牛蛤两个世代的各个生长阶段,选择组的平均壳长均大于对照组;F2和F3世代的选择反应在幼虫培育期、稚贝培育期和幼贝养成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98、0.72、0.64和1.10、0.68、0.74,总平均值分别为1.19和0.90;F2和F3世代的现实遗传力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0.43、0.16、0.14和0.41、0.26、0.28,总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34;F2和F3世代的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79%、17.81%、13.27%和5.60%、4.28%、16.30%,总平均值分别为10.78%和7.94%;F2和F3世代的总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15.56%、29.34%,总平均值为16.59%.研究表明,在高选择压力下进行两个世代蛤仔连续混合选择的方法获得的选育效果较为理想,且该群体仍具有一定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及残留状况,选取海南的罗非鱼主产区——文昌某水库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监测罗非鱼养殖前期、中期、后期的抗生素残留状况。结果表明,文昌该水库地区的罗非鱼养殖前期主要残留呋喃西林,养殖中期主要残留磺胺嘧啶、呋喃西林、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甲砜霉素等,养殖后期主要残留呋喃西林、氟苯尼考;该区域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对自然水体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明确不同质地土壤(砂壤、中壤、重壤)玉米生育期间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池栽方式,以掖单22为材料,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的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玉米播种前,砂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多,重壤中最少;重壤中的酶活性最高,砂壤最低。3种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呈抛物线,吐丝期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吐丝期,3种质地土壤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中壤最多,重壤最少;5种酶活性均表现为中壤最大,砂壤最小。成熟期,玉米根际土壤细菌与放线菌表现为中壤中数量最多,重壤最少,真菌则表现为中壤最多,砂壤最少; 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重壤最高,砂壤最低,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表现为中壤中活性最高,砂壤最低。【结论】玉米根际生物活性受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和土壤质地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柚果实采后组织含水量、保护酶活性与汁胞粒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柚果实在贮藏期间,果皮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前期呈缓慢下降趋势, 60 d 后逐渐上升;果肉中的SOD活性则相反.果皮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迅速上升, 60~75 d 后下降;果肉中的POD活性变化与果皮相似,只是90 d 后又缓慢上升,但果肉中的POD活性较小.自交和杂交王官溪蜜柚果皮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下降的趋势,四季柚前期上升,后期下降;而果肉中的CAT活性变化是自交王官溪蜜柚呈下降趋势,杂交王官溪蜜柚和四季柚前期上升,后期下降.果皮、果肉中的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前期上升,后期下降,但峰值出现的时间和前期增幅都不同,自交王官溪蜜柚的峰值来得早,增幅也大.果皮、果肉的组织含水量、束缚水含量变化与MDA相似.四季柚果实汁胞粒化指数几乎为零,杂交王官溪蜜柚果实汁胞粒化指数从1.37% 上升到2.29% ,自交王官溪蜜柚果实汁胞粒化指数从37.47% 上升到94.67% .  相似文献   

18.
松嫩草地五脉山黧豆地上生育规律及生物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松嫩草地不同生境和密度下五脉山黧豆地上部生育规律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人工栽培五脉山黧豆植株比野生植株具有较大的株高、分枝长度、分枝数和生物量。其中,人工一年生种群株高和单株生物量比野生植株平均增加了19.1 cm和11.66 g。野生种群植株不同密度间个体生长的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种群植株不同密度间个体生长差异显著(P<0.05),体现了密度制约的效应。人工二年生种群植株比一年生植株有较大的密度竞争压力,在生物量等方面比一年生种群植株小。  相似文献   

19.
短季棉中棉16高产稳产生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棉16(G. hirsutum)等5个短季棉品种大田栽培条件下第十叶片及盆栽子叶附体或离体状态下某些生化变化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棉16及姊妹系中427体内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强,能及时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使细胞器、核酸、蛋白质等免受伤害、保持活性。因而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降解慢,幅度小,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更多光合产物,使该品种高产优质。中棉10的SOD、POD、CAT活性小,不能及时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的危害,致使棉株过早衰老,丧失光合能力,造成低产。辽棉7号的SOD、POD、CAT活性居中,但离体子叶后期高于其它品种,叶绿素降解速度居中,田间附体叶片蛋白质降解较慢,离体子叶则降解快。由于该品种清除酶类在棉株生长前期活性强,后期稳定,同时该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可能为晚熟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体内微量元素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明确水稻体内微量元素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应用T-FACE(Temperature and CO_2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试验平台,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3为试材,研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照+200μL·L~(-1))和增温(对照+1℃)对收获期水稻体内微量元素累积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CO_2促进了稻穗中微量元素的累积,2013年穗中Fe和2014年穗中Zn的累积量分别显著增加16.7%和30.8%;增温降低了水稻器官中元素的累积量,2013年穗中Fe以及叶中Mn和Zn的累积量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30.2%、40.2%和57.3%;CO_2+温度整体降低了营养器官中Fe、Mn和Zn的累积量,2013年叶中Zn累积量显著减少40.0%。另外,高浓度CO_2降低了籽粒中Fe的累积量,2013年Fe累积量显著下降47.5%,同时提高了Mn与Zn的累积量,2014年Zn累积量显著增加43.4%;增温明显降低了籽粒中Fe、Mn和Zn的累积量;CO_2+温度有降低籽粒中元素累积量的趋势,其中2013年降幅大于2014年。以上结果表明未来CO_2浓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增温导致的水稻体内微量元素累积下降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