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玉米自交系K12和A7110组配的正反交组合进行6个世代(P1、P2、F1、B1、B2、F2)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茎粗正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为D-1模型(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茎粗的反交组合的最适模型均为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茎粗在正交组合中表现出基因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反交组合中主基因互作效应较高,正反交组合中,多基因的遗传率大于主基因的遗传率,在B2、F2代达到最大值,分别达到78.74%、71.22%。抗推力的正反交组合最适模型为C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正交组合中回交世代多基因遗传率较低,分别为6.22%和19.94%;反交组合中回交世代多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8.81%和52.78%。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控制的性状,在遗传率较高的世代进行轮回选择的方法富集目的基因,有利于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自交系M9916×D472组成的六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六世代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玉米茎腐病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分离世代的次数频率分布在F2群体中呈近似于抛物线状的正态分布,在B1和B2群体中呈偏正态分布。通过AIC值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1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D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5.29,显性效应值为6.79,两者效应值均相对较高,加性与显性效应比率为78%;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98,明显低于显性效应值6.88,说明显性效应起主导作用。多基因加性互作效应明显,加、显互作上存在一定抑制作用,显性互作效应不明显,加性互作效应在上位性方面起主导作用。回交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介于39.9%~41.3%,多基因遗传率介于33.8%~36.7%,主基因遗传率相对较高;自交群体中多基因遗传率为53.8%,大于主基因遗传率32.8%,说明在进代过程中主基因遗传率不断下降。在抗茎腐病的育种中,应注重早代抗病材料的选择,对现有重要的感病材料可利用回交方法进行有效改良。  相似文献   

3.
采用无水乙醇提取油菜花瓣色素,在439nm波长下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度,实现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量化观察,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 243×HZ 21-1)和(HW 243×中油821)的P1、P2、F1、F2、B1和B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研究花瓣颜色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O),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5.51%和96.35%,多基因遗传率为3.65%和2.43%;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3.00%和49.5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93%和39.84%;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7.38%和95.5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17%和1.57%。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望水白的抗赤霉病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规律,以病小穗率为评价指标,运用单花滴注对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的2001年F6代、2003年F8代、2004年F9代进行了赤霉病抗性评价,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了该群体抗赤霉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群体3年的抗赤霉病性分别符合E-2-6模型(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加性-加性模型)、E-1-8模型(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主基因间为重叠作用)、E-1-8模型(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主基因间为重叠作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3.8%、69.02%、73.66%,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1.80%、21.38%、16.80%。说明望水白的抗赤霉病性由2对主基因控制,且符合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模型。还对望水白与另一感病品种A londra构成的重组自交系的抗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芥酸油菜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种M083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油菜主要脂肪酸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和廿碳烯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棕榈酸的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较小,廿碳烯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并重。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硬脂酸的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主基因的遗传率为75.00%~92.45%,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油酸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4.38和9.92,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24和-0.44,上位性效应以加加上位为主,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81.93%~92.68%,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亚油酸及亚麻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中以加加上位和显显上位为主。芥酸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12.27和-8.83,显性效应值较小,分别为0.35和1.69,无上位性效应,也无多基因存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92.54%~96.72%。  相似文献   

6.
刘子记  朱婕  牛玉  杨衍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8):1501-1506
苦瓜枯萎病是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引起的真菌病害,探明苦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抗枯萎病苦瓜材料 Thai4-6 和感病材料 CN19-1 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基于该组合 6 世代遗传群体(P1、P2、F1、F2、BCP1 和 BCP2),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枯萎病抗性遗传特性。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的枯萎病抗性呈连续分布,最适模型为 2 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 基因遗传模型(E-1),2 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13.85,显性效应值分别是 25.58 和 34.26,主基因遗传率在 BCP1、 BCP2 和 F2 中分别是 86.03%、80.34%和 94.25%,表明该组合枯萎病抗性主要受 2 对主基因控制。环境因素引起的 变异在 3 个分离世代群体中分别占 13.97%、14.06%和 5.75%。本研究可为抗枯萎病苦瓜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胡麻(油用亚麻)两系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更好地指导杂交育种实践,分别以温敏型雄性不育系113S和1S为母本,油用品种陇亚10号和纤用品种黑亚15号为父本,构建了2个杂交组合(113S×陇亚10号和1S×黑亚15号)P1、P2、F1和F2四世代群体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单株产量、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千粒重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每果粒数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43.50%~73.28%,千粒重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10.55%~34.40%。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在胡麻温敏雄性不育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胡麻两系杂种优势利用应更好地利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大豆对SMV SC-3株系的抗性遗传和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大豆对SMV抗扩展的遗传机制,以中豆29×中豆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人工接种SC-3株系。以病情指数为抗性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该RIL群体对SC-3株系的抗性遗传符合B-2-3遗传模型,即抗性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9.78,主基因遗传率为97.65%。在3个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抗性相关QTL,表型贡献率为10.80%~13.41%。  相似文献   

9.
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由韭菜青×IR26杂交和自交构建的一个由220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F8)的苗期吸氮能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进行了遗传分析。水稻苗期硝态氮吸收能力、铵态氮吸收能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由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式控制。硝态氮吸收能力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320%,多基因遗传率为20.64%,两对主基因之间有加性和上位性效应;铵态氮吸收能力的主基因遗传率为55.67%,多基因遗传率为0.03%,两对主基因之间具有显性上位性效应;氮素生理利用率的主基因遗传率仅为19.47%,多基因遗传率达67.46%,两对基因之间具有重叠效应。对水稻氮高效利用品种的选育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水稻杂种汕优63 F2代产量表现及株高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种植汕优63 F2代1 866 m2,实收单产5.15 t/hm2,只有汕优63 F1代(单产8.58 t/hm2)的60%。调查了汕优63的P1、P2、F1和F24个世代株高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分离世代加不分离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性状受2对主基因 多基因共同控制,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都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11.
扬麦158×淮麦18组合早代PPO活性变异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了了解早代PPO活性的分布情况,以多巴(L-DOPA/MOPS)为底物,采用全麦粉过滤法测定了小麦组合(扬麦158×淮麦18)早代(F2和F2∶3家系群体)的PPO活性。结果表明,F2和F2∶3家系群体的PPO活性分布均呈明显的偏态分布,且F2和F2∶3家系群体的PPO活性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27。用单个分离世代群体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该组合的F2群体、F2∶3家系群体的PPO活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的PPO活性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且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效应。F2群体控制PPO活性的两对主基因遗传率为73.92%,F2∶3家系群体中两对主基因遗传率为88.44%。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单个分离世代群体遗传分析方法对"鲁麦22×扬麦9号"的F2群体及F2∶3家系群体的LOX活性分布、相关性及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2与F2∶3家系的LOX活性分布相似,并极显著相关(R2=0.714);该组合的LOX活性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且主基因显示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对于F2群体,两对主基因遗传率为78.2%,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显性度分别为4.09、-2.1和-0.51;第二对主基因分别为2.1、-0.77和-0.37;对于F2∶3家系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81.2%,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显性度分别为3.11、-0.49和-0.159;第二对主基因分别为1.828、-0.1、-0.056。在F2及F2∶3家系中,两对主基因均表现为负向显性效应,其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加性×显性(显性×加性)效应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都不为0,说明二者存在明显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花生百仁质量和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大花生品种花育36号为母本,高油品系高油613为父本,构建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百仁质量和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百仁质量符合I_9模型,即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多基因加性上位性模型,其中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相等,主基因遗传率为59.01%,多基因遗传率为40.28%。花生含油量符合E_1_9模型,即2对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存在抑制作用,主基因遗传率为64.60%,多基因遗传率为27.18%。同时鉴定出6个高油大花生家系,百仁质量大于115g且含油量高于59%。本研究为深入开展花生百仁质量和含油量分子机制研究,培育高油花生新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种子休眠性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34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08×A318组合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在F2∶3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为0.9455,多基因方差为0.1196。主基因遗传率在F2∶3家系群体中为72.49%,多基因遗传率为9.17%。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花瓣缺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无花瓣材料APL01和常规四花瓣品种NB6和M083杂交并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无花瓣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适合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但不同组合、不同年份的估计值有差异,加性效应值为-11.13 ~ -20.08;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在不同组合间存在差异,(APL01/NB6)杂交组合估计的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不同,其中1对基因的效应值较大,而(APL01/M083)估计的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无差异;上位性效应不同组合间表现也有差异,(APL01/NB6)组合以加加上位和加显上位为主,(APL01/M083)组合以显显上位为主。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76.29%-94.13%,不同群体的估计值有差异,以B1世代的估计值较大,B2的估计值较小;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不同组合、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玉米自交系XL21和PH6WC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调查各群体同一穗位处果穗数量。利用P1、P2、F1、F2、BC1和BC2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控制玉米一节多穗性状的基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表现为斜率负值的直线分布,BC1群体主要呈类似于偏正态分布,BC2群体呈类似于反比例函数分布。通过群体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一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D模型,主基因效应大于多基因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49.5%~60.2%,多基因遗传力为27.4%~41.1%,两者累加贡献率达到87.6%~90.6%。控制玉米一节多穗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在遗传育种中针对该性状对早代试材进行重点选择和淘汰。  相似文献   

17.
高油酸花生种质油酸亚油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杂交组合8-153×粤油13的P1、F1、P2、F2世代和F2∶3家系的油酸、亚油酸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组合中,花生油酸含量遗传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F2、F2∶3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28%和55.0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34%和32.13%;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8.8172和4.0397,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0.2475和-9.0420。亚油酸含量遗传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F2、F2∶3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8.30%和79.84%;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7.3949和-6.9568,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3879和1.5438;da与db、da与hb、db与ha以及ha与hb间的互作效应分别为-4.5216、-1.7688、-1.9808和-1.1172。ol基因的多效性以及油酸、亚油酸含量和O/L比值的遗传均受两对主基因控制的结果暗示相同的两对主基因可能同时控制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它们对油酸、亚油酸含量的作用效应相反。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对构建的玉米常规自交系与单倍体诱导系杂交组合群体A(四-287×Y11)和两个单倍体诱导系杂交组合群体B(Y6×Y11)的F2世代的单倍体诱导性状的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体A的单倍体诱导性状遗传由两个主基因控制,表现加性-显性效应,遗传率达91.27%;群体B检测到1个主基因,表现加性-显性效应,遗传率为38.86%,群体B的诱导率遗传主要由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烤烟易烤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烤烟杂交组合中烟100×翠碧1号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群体烟叶易烤性性状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烤烟烟叶易烤性性状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 1),同时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且显性效应值相近,表现出负向不完全显性。主基因遗传率以B1最高,达78.17%,B2与F2相差不大,分别为63.68%和65.61%,表现出较高的主基因遗传效应;多基因遗传率以B2最高,为7.51%,其次是F2(6.84%),B1最低(0.88%)。主基因+多基因效应决定了各分离世代易烤性性状变异的71.19%~79.06%。  相似文献   

20.
花生深紫色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标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以种皮呈深紫色的花生品种“珍珠黑”和粉红色品种“粤油13”的杂交后代F1-F3群体为材料,通过遗传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探讨花生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连锁规律,结果表明,花生深紫色种皮颜色受一对不完全显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SSR标记“PM93/630-600”连锁,连锁距离为5.4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