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实地考察,应用无定河流域典型淤地坝土壤水分的实测记录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淤地坝的水资源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总体上淤地坝的土壤含水率韭园沟高于裴家峁沟高于辛店沟,支沟坝低于主沟坝,在一定的深度基本上会存在较明显的湿土层或干土层,土壤含水率在坝地中部变化比较平缓,在6m以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基本上呈现增长趋势,在坝地中尾部某一深度会达到稳定状态。淤地坝蓄水减水效益非常明显,辛店沟、韭园沟和裴家峁流域坝系土体的总贮水量分别为5.14×104m3、63.67×104m3和15.21×104m3,蓄水效益分别为39.39%、20.94%和8.85%,减水效益分别为48.27%、44.06%和38.16%。辛店沟流域淤地坝约减少地表水资源9.87×104m3。三个流域所有淤地坝至少可以减少地表水资源88.75×104m3,对无定河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0.093%。淤地坝的这种土壤水分效应和蓄水减水效应是人为因素对水资源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西柳沟流域近期水沙变化归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60 ~2010年实测水文资料和水土保持治理实地调查资料,以1989年作为流域治理前后的分界年,对黄河内蒙古段西柳沟流域水沙变化对下垫面治理的响应进行了归因分析.首次提出“降雨产流产沙力”的概念,发现流域产流产沙量与降雨产流产沙力关系最为密切.通过构建基准期降雨产流产沙力经验模型,进行流域水沙变化“水文法”分析;采用“指标法”计算了流域梯田、林地、草地、坝地和封禁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量.计算结果表明:1)西柳沟流域1990~2010年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年均减水303万m3,因降雨影响年均减水369万m3,人类活动与降雨影响权重之比为45%:55%.1990~2010年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人类活动年均减沙121万t,因降雨影响年均减沙209万t,人类活动与降雨影响权重之比为37%:63%.2)截至2012年西柳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337.3万m3,年均减沙106.6万t;在各项措施中林地的减水减沙贡献率均为最大,分别达到73.2%和66.2%.3)西柳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应以工程措施为主,突出生态建设,实施分区治理.坝系建设应该是今后治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植被变化与水沙响应关系研究——以延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TM影像和降雨、径流泥沙数据,基于统计学和RS/GIS技术方法,分析了流域植被与水沙之间的响应关系及自然恢复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2003-2005年与80年代相比,降雨增加导致径流量、输沙量增加8.1%、47.5%;人类活动导致径流量、输沙量减少23.4%、55.6%;人工林草植被减少径流量、泥沙量为0.228亿m3、543.478万t,自然恢复植被减少径流量、泥沙量为0.121亿m3、152.970万t;人工林草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占人类活动贡献的46.94%、30.64%,而自然恢复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占24.97%、8.62%.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自然恢复植被减水减沙比重增大,“封育”措施在流域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未控区“水保法”减洪减沙效益计算是一项新的研究任务。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晋西北片未控区面积7577km2,占该片总面积的29.5%。通过区块划分,建立水保措施密度分布等值线图,在相邻已控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未控区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结果表明:晋西北片未控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水保措施年均减洪量分别为404万m3、1289万m3和787万m3,减洪效益依次为1.7%、7.6%和7.7%;水保措施年均减沙量分别为176.4万t、611.4万t和449.8万t,减沙效益依次为1.5%、10.5%和15.0%。利用已控区的资料计算未控区减洪减沙效益,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黄土高原丘壑区打坝淤地已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治沟工程措施,具有防洪减灾、固沟拦泥、减少入黄泥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田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截止1989年底,该区已建成淤地坝11083座,已淤实有累计坝地面积1.096万hm2。1956~1989年34年间,淤地坝累计减洪量8.256亿m3,减少入黄泥沙7.134亿t。  相似文献   

6.
淤地坝坝系布设是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影响因子较多,其中很多是不能定量的模糊因素。本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方法来建立优化模型,在客观评价各项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将淤地坝坝系布设方案中的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等所包含的模糊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客观科学地选择出了最优布设方案。  相似文献   

7.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农业耕作措施坡地水土流失特征。试验设计的坡地坡度分别为5°和15°,降雨强度分别为60、90、120 mm·h-1;耕作措施分别为等高耕作、人工掏挖和人工锄耕,以相同坡度的平整坡地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各耕作措施坡地产流量显著增大1.51倍以上,最大增加幅度为等高耕作坡地的2.28倍。而坡地产沙量在降雨强度较小时增加不显著,当降雨强度增大到120 mm·h-1时,坡地产沙量显著增大;(2)与平整坡地相比,等高耕作在3个降雨强度下都具有明显的减流效益,减流量均大于15%,而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却不明显;(3)在5°坡地上,等高耕作和人工掏挖在3个降雨强度的减沙效益均大于25%,而人工锄耕减沙效益不明显;在坡度为15°、降雨强度为60 mm·h-1和90 mm·h-1时,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减沙效益与降雨强度关系无明显规律,在降雨强度为120 mm·h-1时,3个耕作措施都不能有效降低坡地产沙量。可见,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具有降低坡地产流量的作用,而对于坡地产沙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在大坡度和大降雨强度下,不仅不能降低坡地产沙,反而加剧坡地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8.
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我国作物生产包括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小麦的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工作,为了比较全面地评价这些集成技术的综合效益,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共11项指标的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使用该指标体系对长江流域、西南、北方等麦区部分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为这些集成技术在当地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慕星  张晓明 《干旱区研究》2013,30(5):933-939
皇甫川流域地处黄河中游典型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的水沙变化对黄河下游水沙情势的改变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双累积曲线确定1954-2010年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的典型时段,对其趋势进行分析,并基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的实施来剖析流域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水沙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4个典型时段,即1954-1978年、1979-1987年、1988-2002年、2003-2010年。1954-1978年,流域治理度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为水沙的自然变化时段;1979-2010年水利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应不断增大,双累积曲线法计算的减水减沙效应分别为41.8%和49.7%,径流/输沙系数还原法计算的减水减沙效应分别为44.7%和48.3%。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粮食需求的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模与论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需求、总来沙量和建设能力三方面论证了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规模。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到2020年共需布设淤地坝16.3万座,其中骨干坝2.7万座,中小型淤地坝13.6万座;到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将新增加坝地面积49.5万hm2,可退耕陡坡地297万hm2,退耕面积占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总面积823万hm2的36%。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的淤地坝建设目标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实地取样、测试及整理已有资料的方法,研究绥德县辛店沟中的淤地坝对土壤含水量及地表径流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两个坝地中土壤含水量的分析、计算得出: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主干坝坝地中的土壤含水量较支沟坝多1.89%,这与韭园沟的不同;而在同一坝地中各部位因地表覆盖、地下水补给等的不同,使其变化曲线的变幅及变化趋势也不同,坝地中部土壤含水量最高,主、支沟坝地中部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1.88%和12.97%;主、支沟坝静态含水量分别为0.88938万m3、1.03032万m3,辛店沟总蓄水量为23.0484万m3。  相似文献   

12.
Check dams are widely used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to control soil and water losses, develop agricultural land, and improve watershed ecology.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numbe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eck dams is critical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effects and pl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ams. Thu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check dam detection framework for broad areas from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using an ensemble approach of deep learning and geospatial analysis. First, we made a sample dataset of check dams using GaoFen-2 (GF-2) and Google Earth images. Next, we evaluated five popular deep-learning-based object detectors, including Faster R-CNN, 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3) (YOLOv3), Cascade R-CNN, YOLOX, and VarifocalNet (VFNet), to identify the best one for check dam detection. Finally, we analyzed the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ck dams and used geographical constraints to optimize the detection results. Precision, recall, average precision at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IoU) threshold of 0.50 (AP50), IoU threshold of 0.75 (AP75), and average value for 10 IoU thresholds ranging from 0.50-0.95 with a 0.05 step (AP50-95), and inference time were used to evaluate model performance. All the five deep learning networks could identify check dams quickly and accurately, with AP50-95, AP50, and AP75 values higher than 60.0%, 90.0%, and 70.0%, respectively, except for YOLOv3. The VFNet 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followed by YOLOX. The proposed framework was tested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 and yielded promising results, with a recall rate of 87.0% for 521 check dams. Furthermore, the geographic analysis deleted about 50% of the false detection boxes, increasing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of check dams from 78.6% to 87.6%. Simultaneously, this framework recognized 568 recently constructed check dams and small check dams not recorded in the known check dam survey datasets. The extraction results will support efficient watershed management and guide future studies on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黄河中游半干旱区黄土丘陵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环境特征,提出在黄土丘沟区以淤地坝的方式,建立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独特的绿洲。文中较全面的分析了该区建设绿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土石坝建设中经常会遇到深厚覆盖层地基。深厚覆盖层地基的存在,将导致水库渗漏,并可能危及大坝安全,其渗流控制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紧迫。以西藏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该工程"无防渗"、"上游黏土铺盖"、"下游褥垫排水"、"下游黏土压盖"及"坝基无防渗"、"悬挂混凝土防渗墙"、"混凝土防渗墙下接帷幕灌浆"、"全防渗墙"等8种防渗方案从渗漏量、浸润线和渗透稳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二维及三维比较计算,得到了最优防渗方案的选取与坝基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验证了深厚覆盖层坝基垂直防渗方案的明显效果,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平原水库的渗漏会抬高坝后农田地下水位,使土壤发生盐渍化,许多土地因此减产甚至弃耕。坝后设置排水沟是一种有效控制农田地下水位的措施。本研究采用排水沟调控坝后农田的地下水位,并利用HYDRUS模拟出在不同地下水位和深度的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与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将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相互对比,检验出模拟值的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通过排水沟从1 m降到3 m,表层含盐量相差1.49~33.19 g·L~(-1),因此排水沟遏制地下水位越深,水盐运移越不明显,次生盐渍化越不容易发生,反之,则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相同时,土体种植植物可以降低含水率和含盐量,其中含水率最大变化为6.33%,含盐量仅相差0.08~4.56 g·L~(-1)左右,而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其影响的程度也逐渐减小。设置排水沟是解决坝后农田土壤盐渍化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绿洲灌淤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灌淤土的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对绿洲灌淤土的形成及分类系统进行了探付,并阐述了灌淤土不同亚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亚涛  董兰芳  倪奎 《植物保护》2007,(12):2189-2194
图像变形是计算机动画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提出一种图像变形方法,利用Biharmonic样条曲面插值实现空间映射,采用后向映射和双线性插值进行图像重采样。在图像变形基础上结合图像融合技术实现了图像渐变。该方法使用灵活,操作者可以简单地改变特征点的数量和位置以控制变形细节而无需其他操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产生的过渡图像平滑、自然,每幅变形图像边界稳定且有良好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18.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组分之一,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2006年试验测定了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与东一支沟左岸一条未种植沙棘的小支沟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坝内有机质的垂向分布不仅与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土层结构有直接联系,而且与土壤中的水分运移过程密不可分;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未种植沙棘"柔性坝"的对比沟道,而且在相同时期种植的沙棘"柔性坝"内不同取样点处的有机质含量总和相当接近;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内土壤异质性不显著,但与未种植沙棘的沟道相比,土壤的空间异质性较大,建议对这一问题应采用更大的空间尺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