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运用根构型不同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间作,比较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作物的生物量、氮磷含量都显著好于单作。玉米与浅根型大豆品种巴西10号间作,间作优势大于与深根型大豆品种本地2号。说明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间作系统的氮磷养分竞争比率表明,玉米/大豆这类豆科/禾本科间作组合的优势主要来自对氮的优势性吸收,而玉米与不同基因型大豆间作的优势差异则主要来源于对土壤磷吸收的差异。浅根型大豆品种不仅有利于两种间作作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同时还有利于对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生物量和产量总和分别大于单作模式,甘蔗/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在生长期,间作甘蔗与单作相比总生物量干重增加35.44%,差异显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干重减少16.12%,但甘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增加21.5%.间作甘蔗叶绿素含量和间作大豆根瘤固氮活性分别提高39.7%和57.4%.在成熟期,甘蔗鲜重和干重产量分别提高20.99%和30.57%;大豆百粒重降低9.53%;间种甘蔗、大豆籽粒糖分含量分别提高0.8%和27.23%;间作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提高0.81%和1.73%.因此,甘蔗/大豆间作是一种增产、优质和生态友好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土壤微生态、光合作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绿领九号)和玉米(董浜黄金小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大豆2∶4间作4个处理,每个处理 3个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农作物在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叶绿素含量和土地当量比(L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不同间作处理下玉米、大豆植株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其中2∶2间作下玉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升36.96%,2∶2间作下大豆脲酶活性显著提升44.24%。就玉米而言,2∶2和2∶4间作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9、30.6个百分点。玉米、大豆不同时期叶绿素活性均提高,两种作物群体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其中2∶2间作下LER为1.40±0.21,2∶4间作下 LER为 1.44±0.14。研究表明,玉米和大豆间作可活化土壤养分库,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提升系统的光合作用能力,从而提高间作系统产出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针对吉林省东部山区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择问题,该研究采用8个大豆品种、3个玉米品种随机组合设置不同处理,对不同大豆、玉米产量及大豆+玉米产量产值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产量在品种间、不同玉米品种间、大豆×玉米互作间均有显著差异,最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为雁育豆8号和东生77,带状/净种比分别达到61.9%和59.5%,对大豆遮阴影响最少的玉米品种是先玉1219;不同品种玉米产量,仅玉米品种间有极显著差异,迪卡A6565表现边行优势最强、产量最高,带状/净种比达到66.4%;大豆+玉米产量和产值表现最好的组合均为雁育豆8×迪卡A6565,其产值比净种迪卡A6565增值12.2%。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玉米与大豆间作的高产栽培模式,进行了玉米大豆不同行比(1∶1,1∶2,1∶3,1∶4,2∶1,2∶2,2∶3,2∶4,3∶1,3∶2,3∶3,3∶4)间作对黔豆7号鼓粒期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黔豆7号的单株荚数、单株鲜荚重、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单株鲜粒重和理论产量随玉米行数增加呈降低趋势,随大豆行数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行比黔豆7号的百粒重差异不大。除百粒重外,玉米、大豆行数对其他产量性状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在玉米大豆行比为1∶3时黔豆7号的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单产可达9 418.80kg/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进一步明确以稳定玉米产量为目的的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构成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行比分别为2∶3、2∶4、3∶3、3∶4)6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净面积上产量随净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则呈下降趋势;玉米花生2∶4模式净面积上玉米公顷穗数和产量最高,其间作花生产量最高,是该试验条件下最有利于花生产量提高的一种间作模式;各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玉米花生3∶4模式系统产量最高,2013、2014年分别达到8 367.0、10 432.5 kg/hm2,均高于同年玉米单作对照和其它间作模式系统产量,其间作玉米、花生产量较高,获得最大土地当量比和系统产量,土地利用效率提高15%、21%,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稳粮增油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和病害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增加了对光、水和肥的利用率,减少了遮阴以及增加了光合作用,从而延缓叶片衰老,具体表现为间作玉米叶片衰老速度均比净作慢,其中与大豆间作以2∶3差异最显著,与马铃薯间作以1∶2、3∶2、2∶7和4∶4差异最显著。由于大部分病害是玉米锈病,只在活体叶片上才能够生存,因此衰老较快的叶片发病较重。另外,间作能够很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以马铃薯间作模式2∶1、2∶7、1∶2和2∶2差异最为显著。研究还表明,间作能够增加复合群体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遵义地区最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选用“真玉8号”玉米品种和“油春1204”大豆品种作大田试验,以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为对照,设计了3个处理(2∶2、2∶3、2∶4),对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及玉米的生物学特性、产量、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玉米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间作下大豆单株结荚数、每荚粒数、有效分枝数均低于单作大豆,玉米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均低于单作玉米,存在负间作效益;间作下大豆、玉米产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间作模式2∶3优于2∶4,2∶4优于2∶2;各模式效益表现为2∶3>2∶4>单作玉米>2∶2>单作大豆,间作效益明显,尤其是玉米间大豆为2∶3模式效益最大,效益值达1114.82元·667m-2,较单作玉米多增收245.9元·667m-2。  相似文献   

9.
设置玉米与魔芋1∶4、2∶4行比种植和净作魔芋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魔芋采用8.78、12.07、15.36和18.66万/hm24种种植密度,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魔芋主要生长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遮荫有利魔芋生长,表现为植株交高,生长繁茂,发病轻,叶绿素和葡苷聚糖含量套作都较净作高.综合考虑,魔芋与玉米间作,以玉米∶魔芋=2∶4的间作模式、种植密度为15.36万株/hm2最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附加值高的鲜食毛豆品种辽00128和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辽单565进行间作,比较玉米和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光合速率变化,计算各处理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没有太大的差异,而间作大豆的产量显著降低,但最终相同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玉米单作(SM)处理和大豆单作(SSB)处理。玉米/大豆2∶1间作(I2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每公顷39194.48元,比SSB处理增加1097.81元,比SM处理增加605.13元。I21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显著高于SM处理,I21处理的光合速率也最高,为36.4μmol·m-2·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