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文涛  邹宇凡  白志毅  王志炎  李典中 《水产学报》2023,47(9):099607-099607
为了解安徽地区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实验以安徽芜湖 (WH)、宣城 (XC)、合肥 (HF) 3个地区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安徽铜陵 (TL)、马鞍山 (MAS) 2个野生群体和监利 (JL)、建湖 (JH)、滆湖 (GH)、兴化 (XH) 4个人工养殖群体作为对照,选用10对克氏原螯虾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安徽地区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平均遗传多样性均高于2个野生群体和江苏、湖北4个地区的人工养殖群体,其中XC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9个群体全部10个位点经Bonferroni法校正后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且绝大多数位点显示杂合不足。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是由群体内部决定的;大多数组的Fst表现出中度分化 (0.05 < Fst < 0.15)。基因流表明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换,尤其是GH和JH群体之间。基于群体间Nei氏遗传距离及UPGMA聚类树结果显示,WU、GH、MAS和JH群体聚为一组,XC和HF群体同属于一组,而JL、TL和XH群体分别自成一组。STRUCTUR结果显示,XC和HF群体的大多数个体被分配到相同的遗传群中,说明上述群体起源相同。研究表明,安徽地区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验结果可为安徽地区克氏原螯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改良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为探讨克氏原螯虾稻虾轮作池塘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特征,2013年5月3日-11月8日,安徽省虾蟹产业体系课题组对当涂县花津湖水产品有限公司克氏原螯虾三种不同类型养殖池塘的212个水样水体污染参数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旨在为稻虾轮作养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的选择与条件本试验在当涂县花津湖水产品有限公司选择3口克氏原螯虾养殖池塘对水质污染指标进行监测。3口塘面积均为50亩,各塘口四周及中间挖沟,其中:对照塘仅养克氏原螯虾,种植水草,沟深80~100厘  相似文献   

3.
探讨禁渔后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的群体分布现状,为制定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政策提供资料,以实现克氏原螯虾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2021、2022年5—9月,分别对鄱阳湖9个县(市)14个位点的克氏原螯虾进行调查,测量了体质量、全长、体长并进行性别鉴定,并基于9个形态性状和10个可量比例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群体雌雄性比约为0.9:1,平均丰满度为0.0431±0.0076(0.0205~0.0714)。除余干瑞洪、康山和程家湖3个位点的水域采集到一定数量克氏原螯虾,其他水域数量很少。聚类分析显示,余干水域的3个克氏原螯虾雌雄群体中,瑞洪群体与程家池群体亲缘关系较近,康山群体与其他群体关系较远。判别分析显示,3个克氏原螯虾雌雄群体的判别函数,雌、雄虾的综合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2.74%、79.16%,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近。结果表明,2021—2022年鄱阳湖克氏原螯虾呈现出个体小、分布散及资源量显著下降的情况;余干水域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形态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湖北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不同养殖群体形态特征差异,本研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对湖北省主养区7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鄂州与江陵群体间的欧式距离最短。基于主成分分析,雌雄克氏原螯虾的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是86.10%和87.31%,7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体重、头胸甲长、腹长、尾扇长以及第一腹节宽呈现显著性差异,是引起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显示,7个群体雌性群体判别准确率最高的是江陵群体(83.3%),最低的是石首群体(40.0%),雄性群体判别率最高的是监利群体(90.9%),最低的同样是石首群体(56.7%)。综上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地区克氏原螯虾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肖鸣鹤  肖英平 《水产学报》2012,36(7):1088-1093
以体质量(0.015±0.004)g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消化酶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终末体质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表现出减小趋势,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在5种养殖密度下变化规律不显著(P>0.05)。克氏原螯虾幼虾体内水分含量在5种养殖密度下差异较小(P>0.05);粗蛋白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呈增高趋势,由54.02%增高至60.75%(P<0.05);粗脂肪含量不断减少(P<0.05),由26.19%减少至19.19%(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克氏原螯虾幼虾肌肉葡萄糖的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呈不断增多趋势(P<0.05)。克氏原螯虾幼虾肝胰腺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蛋白和尿素氮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呈不断增多趋势。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体内蛋白、脂肪、葡萄糖和尿素氮等物质的含量也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体重(2.03±O.19)g克氏原螫虾(Procambarus clarkii)大规格苗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6℃下,27、36、45、55、64、73尾/m~2 6种养殖密度下,克氏原螯虾大规格苗种生长及存活情况。实验周期为32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增长、平均日增重、增重率和存活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其中日增重由0.110 6 g下降到0.067 8 g,存活率由100%下降到6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不利干克氏原螯虾苗种的生长和存活,养殖密度为45尾/m~2是克氏原螯虾大规格苗种生长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7.
<正>养殖水体浮游生物是克氏原螯虾的饵料基础,能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影响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池塘的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生产性能。为促进克氏原螯虾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品质和产量,2013年5月3日~11月8日,安徽省虾蟹产业体系课题组对当涂县花津湖水产品有限公司克氏原螯虾三种不同类型养殖池塘采集的180个水样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测定,运用Sh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E)指数对浮游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稻虾轮作养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复合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池塘水质及螯虾成活率的影响,设计了3组试验塘(使用复合芽孢杆菌)和3组对照塘(未使用复合芽孢杆菌)进行92d的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塘总体水质优于对照塘,与对照池相比,试验池氨氮含量显著降低了69.6%,亚硝酸盐含量显著减少了54.5%,透明度显著降低了23.5%,pH值和电导率变化显著(P<0.05),试验塘克氏原螯虾成活率显著提高了12.8%,养成规格显著增加了27.8%,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塘(P<0.05)。研究表明,浓缩复合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对养虾池塘的水质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并可通过调节螯虾免疫系统减少病害发生,提高螯虾养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kii),俗称淡水小龙虾,英文名称为红沼泽螯虾(R e d Swamp Crayfish)。克氏原螯虾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螯虾科(Cambaridae)、原螯虾属(Procambarus)。克氏原螯虾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占体重5%左右的克氏原螯虾肝脏(俗称虾黄),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饵料利用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体重(0.015±0.004)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特定生长率、平均日增重、存活率和蜕壳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日增重由(0.007±0.002)g下降为(0.002±0.001)g,蜕壳率由(100±0.000)%下降为(37.222±3.928)%,降幅明显;体长、体重变动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每组个体的平均摄食量和摄食率均与养殖密度成反比。此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总体来说不利于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生长和摄食。在饲料利用方面,饵料转化率在各养殖密度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蛋白质特定生长率、脂肪特定生长率和脂肪储积率随养殖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蛋白质储积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一、我国虾蟹产量和市场分析1.我国虾蟹产量近10年变化我国淡水虾蟹养殖品种主要为5个,即罗氏沼虾、青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和中华绒螯蟹。图1显示了我国2007-2016年这5个养殖品种产量变化。5个养殖品种中,克氏原螯虾的年均增长速率最高(12.4%),其次为中华绒螯蟹(5.2%)、青虾(3.6%)和南美白对虾(2.9%),罗氏沼虾年均增长率最低,仅为0.6%。10年间,淡水虾蟹产量占比相对稳定,虾类总产量占虾蟹总产量的69%~72%; 2016年我国虾蟹总产量  相似文献   

12.
<正>克氏原螯虾属十足目、爬行亚目、螯虾科、原螯虾属,俗称淡水小龙虾、大红虾、红螯虾。克氏原螯虾属杂食性虾类,具有食性广泛、适应力强、繁殖率高等特点,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品种之一,其主产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克氏原螯虾在不同发育阶段对食物通常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食物适口性和虾自身摄食  相似文献   

13.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投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克氏原螯虾俗名小龙虾,隶属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北美,20世纪30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克氏原螯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品种,该产业也已发展成集养殖、加工、流通及旅游节庆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测算,2016年克氏原螯虾经济总产值已达1466亿元,从业人员近500万人。现今,稻虾综合种养作为克氏原螯虾的主要养殖模式已占到其养殖面积的七成。然而,在该  相似文献   

14.
贵州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测定贵州湄潭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肌肉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采用重量法、索氏提取法、凯氏定氮法、滴定和比色法分别测定了克氏原螯虾肌肉(鲜样)中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和钙、磷的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析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贵州湄潭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含肉率为18.40%±1.6%;肌肉中(鲜样)水分、灰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2.07%±0.01%、1.25%±0.01%、2.06%±0.05%、17.80%±0.43%;测得钙的含量为0.53%±0.002%,磷的含量为1.30%±0.022%。肌肉中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总量为16.59%;克氏原螯虾肌肉中所含人体所需必需氨基酸为7.21%,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3.47%,四种鲜味氨基酸为2.87%;占氨基酸总含量的17.31%。经与先前国际提出的FAO模式比较,测出的必需氨基酸比例高于其评价标准,所测得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15.
雌性克氏原螯虾性腺发育及相关系数的周年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克氏原螯虾(Procam barus clarkii)生殖群体的平均体长、体重、性腺重及肝脏重的周年统计值,并利用怀卵量、抱卵量、相对繁殖力等生态学参数建立性腺发育数学模型。结果显示:雌性螯虾初始怀卵和抱卵的理论体长分别为5.6 cm和5.8 cm,理论最大怀卵量和抱卵量分别为1963粒和1136粒;通过模拟Logistic曲线,得到怀卵量随体重增长的3个关键点即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为16.87 g、36.53 g和56.18 g;雌性克氏原螯虾理论最大相对繁殖力的体长为9.22 cm,最大值为19.78粒/g;其理论最大体长为15.01 cm且当体长小于3.43 cm时性腺尚未发育。另外,本研究还分析了克氏原螯虾产卵群体的性成熟时间与结构。  相似文献   

16.
将体质量0.527 g(幼虾)和6.100 g(亚成体虾)的克氏原螯虾饲养在底面积为113 cm^2 、高为12 cm的圆形塑料盒中,一组放入内径为1.9 cm的PVC管作为隐蔽所为隐蔽组,以不放PVC管为对照组,其他条件同隐蔽组,定期测量各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质量增长量、存活率和蜕壳率等指标,研究隐蔽所对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2个月的饲养结果显示,试验第1个月隐蔽组幼虾组体长增长、体长相对增长率、体质量增长及蜕壳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5),第2个月两组各数据无显著差异( P >0.05);隐蔽组亚成体螯虾摄食量、体质量及蜕壳量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隐蔽所在螯虾的早期生长阶段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螯虾体格的增大,隐蔽所的促进作用随之减弱,甚至最终抑制螯虾的生长。本研究围绕克氏原螯虾穴居的习性以及趋触性等行为的特点,为生产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和加工工艺饲料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消化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4个蛋白质水平(28%、30%、32%和36%)和2种加工工艺即膨化饲料(EF)和硬颗粒饲料(PF)的4×2双因素实验设计,进行为期13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蛋白质水平和加工工艺对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肝体比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28%蛋白质可显著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EF组的末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PF组(P<0.05)。蛋白质水平和加工工艺对肝胰脏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有交互作用(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肝胰脏的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均在28%蛋白质水平时最高,EF组肝胰脏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肠道胰蛋白酶活力高于PF组(P<0.05)。蛋白质水平和加工工艺对肝胰脏的丙二醛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肝胰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血清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均在28%蛋白质水平时最低。PF组肝胰脏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EF组(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EF组(P<0.05)。4种模型(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和Brody)均能很好地模拟克氏原螯虾体重和体长的生长曲线,拟合度均大于0.97,其中,以Logistic模型拟合克氏原螯虾体重和体长最优,且幂函数可以反映体重和体长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28%蛋白质水平和膨化加工工艺使克氏原螯虾具有最优的生长性能和消化力,28%蛋白质水平的硬颗粒饲料可提高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氯虫苯甲酰胺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并评价新型农药——氯虫苯甲酰胺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安全特性,在水温(29±2)℃、p H 8.0±0.2、溶氧量(5.1±0.9)mg/L条件下,采用静水式方法,开展了氯虫苯甲酰胺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对克氏原螯虾的24、48、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95.93、563.47、335.64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克氏原螯虾的安全浓度为84.72 mg/L。跟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氯虫苯甲酰胺属低毒级农药,对克氏原螯虾的毒副作用较小,可在克氏原螯虾养殖生产中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9.
含肉率是克氏原螯虾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与肌肉质量呈正相关。为鉴定与肌肉质量相关的体征性状,收集904尾野生克氏原螯虾(397尾雄性、507尾雌性),并根据体质量分别将雄、雌个体分成10、15、20、25、30、35、40、45 g 8个不同规格的群体。对各规格克氏原螯虾的螯质量、螯长、体质量、体长、肌肉质量(腹部肌肉)、含肉率(肌肉质量占体质量百分比)、头胸甲长与头胸甲宽性状进行测定。统计分析发现,除含肉率外的6个性状数值均随体质量增加而增加。同等规格的雌性个体的体长、肌肉质量与含肉率均极显著大于雄性;相反,雄性个体的螯长与螯质量极显著大于雌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中等规格(25~35 g)和大规格(40~45 g)群体中,螯质量与含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显示,螯质量与体质量分别对肌肉质量具有负向和正向直接作用。综上可知,降低螯质量是提高克氏原螯虾含肉率的重要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克氏原螯虾几种高效养殖模式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克氏原螯虾的人工养殖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在江、浙、沪一带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笔者在实地考察了江苏建湖、淮安、盱眙、上海松江等地的克氏原螯虾养殖基地后,总结了上述地区比较典型的几种养殖模式,以供广大养殖户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