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湘潭锰矿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潭锰矿废弃地土壤中Ni、Cd、Cu、Mn、Pb和Z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并采用污染指数评价法对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湘潭锰矿矿区废弃地土壤中Mn、Cu、Pb、Zn 、Cd、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 853.21、95.80、1 211.29、685.36、13.15和91.33 mg/kg;用3种不同的背景值对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6种重金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大于2,表示被污染,其中以Mn、Pb、Cd污染最为严重;综合污染指数均大于3,达5级为重污染.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湘潭锰矿废弃地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Cu、Zn、M n、C o、Cd、N i、Pb元素污染;矿渣废弃地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脱氢酶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一定关系,可以用土壤脲酶活性的大小检测反映土壤受到Pb污染的轻重,用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检测反映土壤受到Zn、M n、N i、Pb污染的轻重.  相似文献   

3.
锰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了湖南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2种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地土壤pH值、Mg、Ca的含量高于对照地和自然恢复地,而N、P、K的含量仍低于对照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试验林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均为Fe〉Mn〉Pb〉Zn〉Ni〉Cu〉Cd,且人工植被恢复地〉自然植被恢复地〉对照地;不同林地之间,同一月份同一土层的细菌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基本为人工植被恢复地〉对照地〉自然植被恢复地,各层土壤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为7月份〉5月份〉11月份;不同林地之间,0~20 cm土层的真菌数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20~40、40~60 cm土层的真菌数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各层土壤真菌数量季节变化规律为7月份〉11月份〉5月份;不同林地之间,同一月份同一土层中的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化学性质、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化学性质、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不同,其中,土壤中少量的重金属Zn元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湖南湘潭矿业废弃地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湖南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基质特殊性和少量自然定居植物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废弃地土壤以砂粉土为主,通气透水性能差,渗透系数小,易造成地面积水;矿渣废弃地渗透系数大,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抗旱力弱.2类废弃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低,重金属元素锰、铜的含量高,毒害大.在自然定居的少量植物中,商陆和荩草为超积累植物.采用植物生物原位修复法改善极端生境条件,既经济又高效.  相似文献   

5.
采样分析了湘潭锰矿区废弃地本土先锋植物及其根际土壤的锰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样本中Mn、Pb、Zn、Cu、Cd含量超过国家背景值数倍,表明调查区多元素复合污染严重。野外调查的40种本土植物都能在锰污染土壤环境中生长,但植物种类之间锰的转移和积累能力差异显著。铁扫帚(Clematis hexapetala)地上与地下部分锰含量均大于超积累植物10 000 mg/kg的临界浓度,蓼(Polygonum orientale)、葛藤(Argyreia seguinii)、黄荆(Vitex negundo)和革命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茎叶中锰含量大于2 000 mg/kg。蓼,葛藤以及翦股颖(Agrostis matsumur)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积累系数BCF与转移系数TF大于1。上述锰含量高和积累系数与转移系数大的植物可作为锰矿废弃地植被与景观恢复的本土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6.
湘潭锰矿业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植物吸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湘潭锰矿业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自然定居的草本植物对重金属吸收与转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其中Zn、Cd、Pb的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3级标准,是一类被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自然定居的草本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表现为富集型植物(如商陆Phytolacca acinosa)、根部囤积型植物(如野茼蒿Crassocephalumcrepidioides)、规避型植物(如灯心草Medulla Junci)等3种类型.研究结果为寻找和发现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的重金属耐性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冰冻灾害前后湖南湘潭锰矿矿区废弃地的栾树、杜英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地表水、土壤、林木及死地被物的养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冰冻灾害后,林地地表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K、Ca、Mg含量明显减少,Zn、Mn、Pb含量显著增加;林内土壤含水量、全P、全K含量显著增加,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明显减少,微量元素Cu、Pb、Co含量增加,Fe、Zn、Mn、Cd、Ni含量减少;林木枝、叶、干中含水量均显著减少,树干中N、P、Ca、Mg、Cu、Zn、Mn、Cd、Ni、Pb、Co含量增加,树枝和树叶中P、K、Mg减少,而Cu、Fe、Zn、Mn、Cd、Ni、Pb、Co含量却增加;林地上的死地被物中K、Mg在各组分(未分解、半分解、已分解)含量降低,Cu、Fe、Mn、Ni、Co含量增加.可为突发性自然干扰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及抗御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安化氰化废渣尾矿区为例,探讨了不同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富集规律。研究了杉木、欧美杨、马尾松对氰化废渣尾矿区的重金属(Cd、Pb、Cu、Zn和As)的吸收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3种植物体内富集的重金属质量的高低均为:W(As)>W(Zn)>W(Pb)>W(Cu)>W(Cd)。但是每种植物对Cd、Pb、Zn、As、Cu的吸收质量分数和分布均不相同,一般为根系质量大于茎叶,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同一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吸收量和茎叶/根系之比均不同。这对矿区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自然修复的矿区废弃地土壤为对照,从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相关性研究了人工修复的栾树Koelreuteria paniclata、杜英Elaeocarpus decipens混交林(修复地)对湘潭锰矿区废弃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6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下降;同一土层中,修复地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地,且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0~20 cm土层中蔗糖酶酶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一季节修复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秋、冬季修复地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夏季差异不显著(P>0.05),而春季修复地显著低于对照地(P<0.05);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Mg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多表现为抑制作用,且以脲酶活性最敏感,其次是过氧化氧酶活性.人工修复植被能明显提高锰矿区废弃地土壤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咸宁市桂花林场管理局5种林分类型(苦槠林、枫香林、马褂木林、檫木林、楠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重金属(Zn、Cu、Cd、Ni、Pb、Co)含量特征,并以湖北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背景值为标准值,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森林土壤中Zn(11.48~99.05mg·kg-1)的含量最高,Cd(0.03~0.25 mg·kg-1)的含量最低,重金属含量排序为:Zn Ni Pb Cu Co Cd,且Zn、Cu、Cd、Ni、Pb含量变异系数较大,Co变幅相对较小,分布较均匀。楠木林和檫木林土壤重金属明显高于其它三种森林土壤,马褂木林土壤重金属含量最低。与湖北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背景值相比,5种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大部分在相应的背景值以下,少数样地重金属含量严重超过其背景值。6种重金属间,重金属与pH值、有机质(OM)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苦槠林土壤中的Cu-Pb,枫香林土壤中的Zn-Cu、Cu-Cd、Cd-Pb,马褂木林土壤中的Pb-Zn、Pb-Cu,檫木林土壤中的Cu-Zn,楠木林土壤中的Zn-Cd、Ni-Cu均表现出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相关性。重金属与有机质(OM)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pH值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5种森林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具体排序为:楠木林檫木林枫香林马褂木林苦槠林,均在150以下,为轻微危害程度;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大,明显高于其他5种元素,生态危害中等,Cu、Ni、Pb、Co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差异不明显,Zn的最小,生态危害轻微。  相似文献   

11.
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掌握其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及植物的富集系数对促进人工林养分良性循环和维护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分析了会同县杉木人工林间伐区和对照区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伐区土壤中大量营养元素含量由对照区的30.08g/kg降为27.50g/kg,下降9.38%,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因间伐后林下植被大量增加,它们对补充林地养分和养分的生物循环具有积极意义;植物种类不同,其富集系数则不同,就是同一植物,它对各元素的富集系数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三明小湖赤枝栲林地部分矿质元素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测定福建三明小湖赤枝栲林部分矿质元素及土壤理化因子 ,结果表明 :该地区土壤 pH值为 4 2 4 ,全N平均含量为 0 0 84 2 % ,全P(P2 O5% )为 0 0 15 5 % ,有机质为 3 7874 %。该地土壤的全N、全P和有机质均不高。该地区土壤Mg元素含量为 6 2 6 0 4 4mg kg-1,Ca为 15 6 5 88mg kg-1,Mn为 80 4 4 4 3mg kg-1,Fe为 2 6 179 6mg kg-1,Co为 3 3335mg kg-1,Ni为12 94 6 7mg kg-1,Cu为 15 2 95 3mg kg-1,Zn为 2 6 9116mg kg-1,Mo为 0 4 6 4 1mg kg-1,Cd为 0 0 4 70mg kg-1,Pb为 9 786 5mg kg-1。土壤矿质元素中 ,Ca、Fe含量偏高 ,Mn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锰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伴随产生的锰矿渣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为改善锰矿渣中重金属含量高、毒性强且土壤理化性质差,造成植物修复比较困难的环境问题,研究改良剂和木本植物对锰矿渣的修复效果,以期筛选出能改善锰矿渣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木本植物修复的改良剂。【方法】采用不同施加比例的有机物(泥炭土、蘑菇渣)和无机物(蛭石、凹凸棒)作为矿渣改良剂,进行木本植物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和夹竹桃Nerium indicum室外盆栽实验。通过比较矿渣pH值、有机质含量、重金属酸可提取态含量和植物生物量增量、根系结构、重金属含量与累积量的变化,探讨其对锰矿渣的修复效果。【结果】1)改良剂均可有效提高矿渣中有机质含量,促进木本植物的生长;2)改良剂中泥炭土、凹凸棒和蛭石可分别显著降低矿渣中Zn、Cu、Pb的酸可提取态含量,凹凸棒显著降低矿渣中Mn酸可提取态含量;3)改良剂中蘑菇渣可有效促进2种木本植物的生长,其中泡桐的生物量增量和根系形态指标均高于夹竹桃;4)蘑菇渣处理下2种木本植物锰累积量大,30%蘑菇渣处理下夹竹桃和泡桐的锰累积量分别是未改良组的7.8倍和11.61倍。【结论】4种改良剂中蘑菇渣可以作为锰矿渣改良剂,改善矿渣性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尽快恢复植被,同时还可以通过植物生物量的增加而加大对矿渣中锰的累积量。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太岳山典型森林群落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太岳山7种典型森林群落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腐殖质层和淀积层有机质含量均是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高,分别为4.908g/kg和3.528g/kg;土壤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油松林最低,为3.959g/kg,淀积层有机质含量山杨林最低,为1.779g/kg;土壤腐殖质层全氮含量,白桦林最高,为0.368%,辽东栎林最低,为0.176%。;土壤腐殖质层速效氮含量华北落叶松林最高,为292.191mg/kg,油松林最低,为167.725mg/kg;土壤淀积层全氮含量油松林最高,为0.277%,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低,为0.094%;土壤淀积层速效氮含量山杨林最高为200.183mg/kg,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最低,为49.151mg/kg;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均是上层土壤高于下层。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各林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在各林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会同杉木基地Ⅲ号集水区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林土壤及凋落物的C、N、P含量。结果表明:凋落物中有机C、全N、全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69.16、13.82、2.76 g/kg;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44.92、263.72、6.11。土壤中有机C、全N、全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51、1.19、0.60 g/kg;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13.6、26.5、2.2;土壤C∶N、C∶P、N∶P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差异;土壤全N含量表现为上坡高于下坡,中坡最低;全P含量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养分元素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凋落物的全P与土壤表层的全N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的C∶P、N∶P与土壤表层的全N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几种城市绿化树种叶片中铅砷铬镉汞元素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2003年对昆明、思茅、丽江3个城市的16个绿化树种叶片中的铅、砷、铬、镉、汞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结合采集地的空气污染指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麻栗坡含笑、山玉兰和杜英叶片中Pb的含量与空气污染指数间的相关性显著;石楠、云南拟单性木兰、山玉兰、冬樱花叶片中As的含量与空气污染指数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杜英、山玉兰、石楠、天竺桂、云南拟单性木兰叶片中Cr的含量与空气污染指数间的相关性均为显著和极显著;石楠、杜英、冬樱花叶片中Cd的含量与空气污染指数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8个树种叶片中Hg的含量与污染指数间均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16个树种中,冬樱花叶片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总含量最大,为15.563mg/kg;总含量最低的树种是竹柏(0.692mg/kg)等,两者总含量的差异达14.871mg/kg。不同树种对环境中Pb、As、Cr、Cd、Hg等5种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有较大的差异。16个树种叶片中Cd和Cr含量的相关系数为r0.05=0.582^*,说明Cr与Cd之间有显著的互相促进作用;Cd与Hg元素含量的相关系数为r0.01=0.807^**,也表明Cd与Hg间有十分显著的互相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临城县南沟村铁尾矿砂废弃迹地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复垦措施对苹果幼树生长发育以及铁尾矿砂废弃地治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壤土与尾矿沙混合填充深度1 m的1号地苹果幼树长势良好,其干径、基径、主枝粗等均极显著大于采用壤土填充深度仅50 cm的2号地,差值分别达到0.74 cm、0.52 cm、0.52 cm;1号地苹果幼树根系活力显著高于2号地;1号地土壤孔隙度大于2号地,全N、全P、速效K含量以21~3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28%、0.23%、0.135 mg/g,有效Fe含量以0~10 cm土层最高,为0.027 mg/g;2号地全N、全P、速效K含量以11~2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35%、0.16 g/kg、0.11 mg/g,有效Fe含量以0~10 cm土层最高,为0.013 mg/g。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估算广东地区林下植被碳储量和能量,应用湿烧法和氧弹式热量仪法对该地区共计11类林下植物的碳含量和热值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下木,505.47 g/kg)>其它灌木(496.36 g/kg)>阔叶类(下木,491.24 g/kg)>岗松(Baeckea frutescens)(491.06 g/kg)>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476.62 g/kg)>竹灌(474.19 g/kg)>大芒(Miscanthus floridulus)(473.60 g/kg)>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469.09 g/kg)>小芒(M.sp.)(452.73 g/kg)>其它草类(411.28 g/kg)>蕨类(387.30 g/kg),总体上遵循下木>灌木>草本的规律;热值大小顺序为下木杉木(19.83 MJ/kg)=下木阔叶类(19.83 MJ/kg)>其它灌木(19.50 MJ/kg)>岗松(19.47 MJ/kg)>桃金娘(19.13 MJ/kg)>芒萁(18.54 MJ/kg)>竹灌(18.11 MJ/kg)>大芒(17.86 MJ/kg)>小芒(17.77 MJ/kg)>蕨类(16.65 MJ/kg)>其它草类(16.35 MJ/kg),同样遵循下木>灌木>草本的规律;植物碳含量与热值之间符合曲线相关,其实验数值大致遵循模型y=0.0003x2-0.1921 x+53.3836,其中x为碳含量(g/kg),y为热值(MJ/kg),R2=0.9077,该模型可用于筛选具有应用潜力的能源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