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扩展模型,分析2000—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及其规律。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总体耕地压力并未超过预警线,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耕地压力不平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耕地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区域。并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状况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变化,构建耕地压力指数因素分解模型,探讨耕地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总体耕地压力末突破警戒线,但各县(市)耕地压力不平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耕地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区域.各县(市)耕地压力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从平均效应来看,导致耕地压力减小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导致耕地压力增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人均食品作物需求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播种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章志发  戴天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41-20243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种植业产值比、林果业产值比、畜牧业产值比、渔业产值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和蔬菜播种面积比重等12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整理得到3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并结合各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3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探析(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种植业产值比、林果业产值比、畜牧业产值比、渔业产值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和蔬菜播种面积比重等12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整理得到3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并结合各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3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将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承载力供需模型与生态服务价值结合,为广西耕地生态补偿提供测算依据。结果表明,2014年广西单位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22847.50元,耕地生态补偿价值为23.04亿元。通过对广西三大经济区耕地补偿优先级的计算,比较得出应优先提供补偿的区域为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得到补偿的区域为桂西资源富集区。  相似文献   

6.
将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承载力供需模型与生态服务价值结合,为广西耕地生态补偿提供测算依据。结果表明,2014年广西单位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22847.50元,耕地生态补偿价值为23.04亿元。通过对广西三大经济区耕地补偿优先级的计算,比较得出应优先提供补偿的区域为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得到补偿的区域为桂西资源富集区。  相似文献   

7.
以低碳经济视角出发,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谋求低碳化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和对策,以期为该区域的低碳化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区域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耕地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权重分布上,投入产出率>林地面积比重提高率>耕地产出提高率>增加耕地系数,耕地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划分为4个等级,从潜力等级的分布来看,耕地整理潜力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三峡生态经济区,而耕地整理潜力次之的区域主要在渝西地区。就重庆市耕地整理潜力而言,渝西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好,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投入产出率高,耕地整理投入优势显著,而三峡库区未来生态效益较高,耕地整理对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可以有效展示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果与亮点,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国家战略。低碳农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来的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农业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低碳农业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所提出的观点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理论政策建设缺失、文化建设滞后和生态农业环境失衡等问题,提出了必须从加强理论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绿色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书明  宗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80-18082,1815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生态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经济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是国内学界研究的重点,主要对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产业规划、城市竞争力、体制机制、战略定位等进行了探讨,但目前的研究还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490-13492
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规划设计的介绍,探讨现代农业园的规划意义,以及如何集休闲、观光、旅游、生产、生态、科研等多功能于一体,展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生态性、创新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
论鄱阳湖区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鄱阳湖区畜牧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畜牧经济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鄱阳湖区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当前优越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更适合建设有机蔬菜基地,而有机蔬菜的生产又可以改良蔬菜基地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夯实永葆“一湖清水”的基础.本文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机农业特点,探讨了区内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要求,基地的均衡发展、规划建设、生产系统的转换和质量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江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专门化系数,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集聚的特色产业,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美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43-8745,8748
论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多功能性,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实现多功能农业总体效益最大化,必须坚持多极互动、适度规模、国土空间划分、增长极协调发展等原则布局多功能农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多功能农业可分为生产农业区、生态旅游区、都市农业区和特色农业区等,各区域农业发展的增长点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九江濒湖县区生态补偿必要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汤明  毛烨  淦峰  王艳  熊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96-4199
九江占鄱阳湖水域面积的2/3,是鄱阳湖水系的唯一通江口,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主战场,对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九江濒湖县区环境保护现状和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对鄱阳湖九江濒湖区域的影响分析,进行九江濒湖县区生态补偿必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温室气体影响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农业发展情况、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保护性耕作、发展环境友好型施肥体系、建立健康养殖区和灌溉节水技术及新型农业技术的运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具体行动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货币成本收益和非货币成本收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工回流决策及回流农民工的职业选择进行了经济分析。结果显示,考虑机会成本因素后的转移纯收益小于0时,转移农民工就会主动回流,而回流纯收益与转移纯收益趋于平衡时,非货币因素也会成为影响农民工回流决策的重要因素。回流农民工职业纯收益大于0,农民工就会放弃原有职业选择新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