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瘤胃产甲烷菌代谢产生的甲烷气体不仅会造成动物消化能的损失,而且增加温室效应,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诸多优越性,其在瘤胃产甲烷菌研究中的迅速应用,使研究者不仅能够对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系统分类,还能深入分析瘤胃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助于系统开展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的研究。文章综述了高通量测序的优点及其在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研究甲烷菌群产生甲烷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甲烷菌是可生存于瘤胃中的一种古细菌,通过利用瘤胃代谢产生的物质如:CO_2、H_2合成甲烷。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不仅会加剧温室效应的产生,还会导致饲料中能量的损失,因此对产甲烷菌进行调控的研究日益增多。产甲烷菌在瘤胃微生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他的瘤胃微生物存在促进或抑制的不同关系,因此需要对甲烷菌展开更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对瘤胃甲烷菌的种类、未培养技术的应用和甲烷菌与其他瘤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概述,旨在为研究甲烷菌以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分解饲粮有机物的最终产物,它不仅是一种造成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温室气体,而且也难以被动物利用,造成能量损失和养殖效率降低。瘤胃产甲烷菌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烷的过程受到动物品种、遗传背景、生理阶段以及地理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反刍动物瘤胃内产甲烷菌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以期明确瘤胃甲烷排放机理,为进一步研究产甲烷菌的基因功能和代谢途径以及探索反刍动物瘤胃甲烷减排和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瘤胃产甲烷菌代谢产生的甲烷气体,既能引起饲料能量的损失,又能引起温室效应,因此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了解瘤胃产甲烷菌菌群的组成及其多样性是对其菌群结构进行调控,并最终控制甲烷产生的基础.但由于产甲烷菌培养条件要求苛刻,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几种产甲烷菌得到分离培养.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突破了瘤胃微生物不可培养的限制,极大地推动了对产甲烷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瘤胃产甲烷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反刍动物甲烷的排放既造成饲料能量的浪费,也会加剧全球变暖作用。在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甲烷菌主要利用二氧化碳转化产生甲烷。产甲烷菌转化二氧化碳的最后一步反应需要甲基辅酶M还原酶参与,3-硝基酯-1-丙醇(3-nitrooxypropanol,3-NOP)是一种甲基辅酶M类似物,能与辅酶B结合,从而减少甲基辅酶M与辅酶B结合生成甲烷,因此3-NOP能有效地降低瘤胃甲烷的产生。本文旨在阐明3-NOP抑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生的机制以及对反刍动物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述了反刍动物甲烷的产生机制和瘤胃内主要的产甲烷菌种类,并阐明了不同的产甲烷菌的甲烷合成底物及甲烷合成途径。文章还阐明了反刍动物甲烷产量的测定方法以及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7.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反刍动物年产CH4约7.7×107 t,占大气中的CH4总量的25%,而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递增。因此研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对甲烷的生成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瘤胃甲烷的产生机制、瘤胃产甲烷菌与瘤胃微生物的关系和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反刍动物年产CH4约7.7×107吨,占大气中的CH4总量的25%,而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递增。因此研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对甲烷的生成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瘤胃甲烷的产生机制、瘤胃产甲烷菌与瘤胃微生物的关系和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饲料工业》2017,(11):56-60
甲烷常被认为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反刍动物是甲烷的主要排放来源之一,其甲烷排放量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5%~25%。因此,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日益得到重视。反刍动物体内的甲烷主要由产甲烷菌利用二氧化碳和氢生成。瘤胃古菌C簇(Rumen Cluster C,RCC)是瘤胃产甲烷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其了解尚少。为进一步推动对RCC的研究,文章就RCC的发现、分布、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做一叙述。  相似文献   

10.
植物精油是从植物中蒸馏提取出来的具有挥发性和芳香性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大量反刍动物体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精油能够降低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量,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直接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进而减少甲烷产生;二是通过减少与产甲烷菌共生的细菌、古菌或原虫等微生物数量,间接减少甲烷产生。但未来要将植物精油广泛应用到实践生产中,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着重对植物精油降低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植物精油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甲烷菌生成甲烷既造成能量的浪费又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此减少瘤胃甲烷生成与排放是提升生产效率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瘤胃内的产甲烷菌通过共生、黏附和伴生模式,分别从原虫、细菌和真菌中摄取氢,保证氢营养型甲烷生成途径的顺利进行。抑杀原虫和产氢细菌、竞争性结合氢和阻断氢生成甲烷是基于氢调控抑制甲烷生成的途径。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冗余和互作,降甲烷的同时,瘤胃中饲料消化可能受到抑制,且单一的氢调控往往会诱发瘤胃的适应,瘤胃的降甲烷效果仅能短时间维持。为此,需从瘤胃微生物整体出发,通过多种氢调控机制的添加剂联用及间歇饲喂、幼龄反刍动物瘤胃早期调控、甲烷生成途径关键酶调控等的综合应用,实现更优的甲烷减排。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比较特定混合植物油(CRINA)和莫能菌素降低饲喂中、低质量的罗兹干草肉牛瘤胃甲烷产量的效果。试验采用5×5拉丁方设计,将5头婆罗门公牛(平均活体重LW:226kg)分配为5组:对照组(不添加)、植物油1(1g/d)、植物油2(2g/d)、莫能菌素1(60mg/d)和莫能菌素2(250 mg/d)。测定平均活体重、干物质采食量(DM,kg/d)、瘤胃pH、发酵模式和瘤胃真菌定植。甲基戊二酰辅酶-M还原酶(MCRA)克隆库(产甲烷菌多样性)来自于瘤胃微生物中提取的DNA。通过回路式呼吸舱测定超过24h的甲烷总产量(g/d)。添加植物油组的DM与对照组(5.4kg/d)差异不显著(P0.05)。莫能菌素2与对照组相比使DM降低了18%,而对瘤胃pH和TVFA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植物油显著增加了丁酸和异戊酸浓度。与对照组和植物油组相比,莫能菌素2降低了乙酸/丙酸。基于试验期瘤胃液孢子囊数量,植物油和莫能菌素组真菌定植均降低。莫能菌素1和植物油均未对甲烷产量产生影响。与对照组(14.6g/d DM)相比,莫能菌素2组平均甲烷产量降低到10.2g/kg DM,但这与其采食量降低有关。由于甲烷微菌属降低和甲烷短杆菌属增加,莫能菌素组产甲烷菌多样性发生变化。本试验选用的特定植物油混合物对甲烷的产生并未产生影响。然而,植物油和莫能菌素调控瘤胃真菌的潜力和产甲烷菌的关系是间接降低瘤胃甲烷产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放牧和补饲条件下大青山绒山羊瘤胃细菌及甲烷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试验选用10只1岁平均体重为(38.2±1.6)kg的健康大青山绒山羊(羯羊),分成放牧组和补饲组。29 d试验结束后,从抽取的瘤胃液中提取微生物DNA,对瘤胃细菌、甲烷菌的16S rDNA序列V3至V4区进行HiSeq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与放牧组相比,补饲显著提高了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了厚壁菌门和互养菌门的比例;在科水平上,普雷沃氏菌科(40.73%、62.77%)为主要细菌类别,补饲精料后其丰度显著提高,而显著降低了韦荣球菌科、瘤胃球菌科、理研球菌科和互养菌科。补饲显著增加了甲烷杆菌科而降低了甲烷八叠球菌科的丰度;在属水平上甲烷短杆菌属表现出绝对优势,补饲后显著升高,但甲烷微球菌属显著降低,其他甲烷菌属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补饲精料降低了瘤胃内与纤维分解相关细菌的丰度,产甲烷菌丰度在科、属水平上受补饲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但放牧与补饲条件下大青山绒山羊瘤胃中细菌和产甲烷菌的优势菌群并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皂甙作为一种植物提取物,能够通过影响瘤胃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活性,调控瘤胃发酵模式,降低甲烷排放、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报道,将皂甙对原虫、产甲烷菌、真菌和细菌的影响作为出发点,论述了皂甙对瘤胃内氮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机理,以及皂甙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皂甙产品作为反刍动物瘤胃调控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山羊瘤胃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并与其他动物瘤胃进行比较。采用产甲烷菌特异性引物Met86F/Met1340R研究山羊瘤胃产甲烷古菌16SrRNA基因的多样性,随机挑选100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克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共获得16个OTU,绝大多数为甲烷短杆菌,其中与甲烷短杆菌菌株AK-87、ZA-10、OCP、SM9和30Y序列最相近的克隆数分别为58%、19%、7%、2%和2%,还有与Methanosphaera stadtmanae(1%)、Methanobacterium aarhusense(2%)、Aciduliprofundum boonei(3%)、Methanobrevibacter sp.AK-87(4%)和Methanobrevibactersp.1Y(2%)等相似的古菌序列。将研究结果与已经报道的关于牛和绵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比较,发现不同PCR引物可检测出不同菌群结构,而饲料类型、动物种类可影响瘤胃产甲烷菌的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甲烷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诱因之一,也是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过程中重要的能量损失来源。采取有效降低甲烷产量的措施不仅可以降低畜牧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能够提升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为保障和促进我国节粮型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文章从反刍动物瘤胃甲烷形成机理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产甲烷菌的生化代谢途径,总结了反刍家畜营养和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减排措施,以期为降低甲烷排放、发展低碳畜牧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糖类是反刍动物日粮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其结构的不同影响着反刍动物的瘤胃健康。日粮中性洗涤纤维(NDF)与非纤维性糖类(NFC)比可调控瘤胃微生物和瘤胃发酵参数。随着NDF/NFC的减小,瘤胃中的细菌总量增多,原虫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厌氧真菌减小直至消失,产甲烷菌急剧增大;同时,瘤胃p H趋于降低、挥发性脂肪酸浓度趋向增大、甲烷产量急剧增高和氨态氮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18.
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属于古菌,产生甲烷气体,而且生存于活体动物厌氧环境,在生物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其特殊地位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古菌的研究不断深入,日益细致.论文就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做一叙述.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瘤胃细菌、产甲烷菌数量和古菌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取45 kg左右、体况良好的绵羊15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Ⅰ组(对照组,不含单宁)、Ⅱ组(含2%单宁)和Ⅲ组(含4%单宁),每组5只羊。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于正试期晨饲后6 h使用瘤胃液口腔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提取微生物DNA,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瘤胃细菌和产甲烷菌数量,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测定瘤胃古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Ⅱ组和Ⅲ组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 0.05);Ⅱ组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产甲烷菌和甲烷短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Ⅱ组和Ⅲ组Ace指数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香农指数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而Ⅱ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得出,饲粮中含2%和4%的单宁降低了绵羊瘤胃中总细菌和产甲烷菌的数量,也降低了绵羊瘤胃古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宋阳  沈维军  万发春  殷磊  赵渊 《中国畜牧兽医》2020,47(11):3518-3527
大蒜素是一种从大蒜中提取的含硫化合物,具有安全性高、无残留、不产生耐药性、抗菌谱广、无配伍禁忌等优点。大蒜素的生理功能包括降低血糖和血压、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和抑制有害细菌等,并且在动物生产中发挥着维持动物肠道健康、改善肠道菌群、调节脂肪沉积等作用。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大蒜素主要为化学合成类型。首先合成二烯丙基二硫醚,再通过氧化反应合成大蒜素,在实验室中大蒜素还可以通过过氧化氢、过氧邻苯二甲酸镁或氯代苯甲酸氧化二烯丙基二硫化物来合成。在实际生产中,大蒜素对反刍动物有促生长、提高饲料消化率、改善瘤胃发酵等诸多功能。大蒜素还可以通过抑制瘤胃内产甲烷菌活性和减少产甲烷菌数量来降低瘤胃甲烷产量。作者主要介绍了大蒜素的合成、理化特性及其生理功能,并阐述了在反刍动物中应用大蒜素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大蒜素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