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夏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因子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不同时段温湿指数(THI)均使奶牛处于热应激的水平(THI≥72);14:00—15:00风速最高,18:00—19:00 PM 2.5、PM 10、NH_3、CO_2浓度最高;向阳面风速、背阴面NH_3浓度、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其他位置(P0.01);舍外温度、THI、NH_3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内(P0.01),舍内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外(P0.01)。由此可得,该牛舍所测时段内奶牛均处于热应激,舍内空气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奶牛的热应激;舍内粉尘、NH_3和CO_2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且向阳面空气环境指标好于背阴面和饲喂通道;比较牛舍内外温度和THI,此开放式牛舍在夏季起到了一定的隔热作用。  相似文献   

2.
夏季开放式牛舍因无法实施有效的环境调控,容易造成热应激,对奶牛生产力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以太网奶牛场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对天津某牛场成乳牛舍的夏季舍内温度、相对湿度、CO2、NH3及H2S等进行了实时跟踪监测与数据采集。结果表明,7~9月份天津地区的奶牛热应激较为严重,已有的喷淋-扰流风机系统尚不足有效克服热应激对奶牛生产的影响,尤以8月份的影响最为严重,其8月份的产奶量仅为同年7月份、9月份的90%和77.4%;牛舍内的温湿指数始终处于较高水平,7~9月份的日均THI值达到76.2、80.6和73.3,与奶牛产奶量呈显著负相关,THI值每增加1,产奶量下降约0.72kg。  相似文献   

3.
旨在了解北京市典型奶牛舍春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状况,为奶牛正常健康生产提供环境依据。试验分别测定了奶牛场泌乳牛舍不同时间段(8:00~9:30、10:00~11:30、14:00~15:30、16:00~17:30、18:00~19:30)不同位置(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结果表明:在测定的5个时间段内,泌乳牛舍内的温度呈规律性变动,先升高后降低(P0.0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0.01),而且温热指数(THI)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均小于达到热应激的指标(THI≥72);早上的风速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白天的辐射热高于早上晚上,但差异不显著(P0.05);PM浓度在早晚相对较低(P0.05);氨气浓度在16:00~17:30和18:00~19:30高于其他时间段(P0.01);二氧化碳浓度在18:00~19:30这个时间段明显高于其它时间段(P0.01)。舍外风速极显著(P0.01)大于舍内,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舍外。牛舍内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三个不同位置的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向阴面氨气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饲喂通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由此得出,北京市典型泌乳牛舍的春季温度、湿度较适合牛群生产;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对奶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试验对北方地区某大型钟楼式奶牛舍一年内不同季节舍内、外的空气环境指标,包括温热环境指标、CO2和NH3含量、空气中的粉尘和微生物含量进行测定,旨在了解其变化规律,评价其是否满足奶牛健康生产的要求,以便为北方地区奶牛舍的设计和日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测指标随季节或时间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所监测奶牛舍夏季舍内风速低于标准,中午(14∶00)舍内温度超过27 ℃,温湿指数(THI)>69,奶牛在夏季产生轻度的热应激;除此以外,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点监测的其他各项空气环境指标均符合奶牛的饲养标准。综合测定结果,试验所监测的钟楼式奶牛舍较适合北方地区的奶牛养殖,但建议增加防暑降温措施,以减少奶牛在夏季产生的热应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寒区奶牛舍温热环境的年动态变化,试验选择河北省承德市某规模化奶牛场一栋散栏有窗奶牛舍,连续12个月监测舍内外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全年奶牛舍内、外气温均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相对湿度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夏季(6~8月)每天有7.5~10 h舍内气温高于25℃,且在6月出现了舍内气温高于舍外气温的现象。12月舍内风速几乎全天为0 m/s。从综合指数分析,夏季每天09∶30~19∶30(10 h)舍内温湿指数(THI)均超过72,奶牛处于轻度热应激状态;冬季的风寒温度(WCT)均未低于-10℃,奶牛不遭受冷应激。综合以上结果,对于寒区散栏有窗奶牛舍,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冬季加强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湿帘风扇、喷淋联合降温系统在南方地区夏季热应激期间的降温效果,于2017年7月至8月在浙江省嘉兴市东兴奶牛场进行湿帘、风扇和喷淋组合后共同使用对热应激缓解效应的研究。试验期间,每天6:00、9:00、12:00、15:00、18:00、21:00和0:00通过温湿度计采集牛舍内温湿度数据,通过当地气象局官网采集舍外温湿度数据,每日15:00在所有泌乳牛中随机挑选8头测量直肠温度,每日监测所有泌乳牛产奶数据,并从牛场获取往年产奶数据以供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湿帘及风扇加喷淋的降温系统后,舍内与外界温度相比,除夜间凌晨(00:00)外,在各个时间点都极显著降低(P0.01),同时舍内湿度极显著大于舍外湿度(P0.01);舍内最高温度较舍外最高温度极显著降低(P0.01),舍内降温效果明显;舍内THI处于热应激范围内,但试验期间产奶量趋势平稳,并未出现持续性下降。THI与奶牛直肠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但直肠温度显示奶牛无连续性热应激状态。因此,热应激期间使用湿帘联合降温系统降温效果明显,舍内温度显著降低,联合降温设备在投入与产出上具有正效益,但THI指标不适用于采用湿帘联合降温系统的奶牛场的热应激评估。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夏季热应激期间不同牛舍环境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选取同一牛场中开放式牛舍和全封闭牛舍的奶牛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10月,每天监测牛舍内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并以周为单位计算温湿度指数.每日15:00在2栋牛舍的泌乳牛中随机挑选12头测量直肠温度,并通过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监测每月所有泌乳牛产奶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丙酸铬(CrPro)对缓解奶牛热应激的作用,本试验将体况、产奶量、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Con)、低剂量组(CrL)和高剂量组(CrH),每组10头,分别按照0、4和8 mg/(d·头)剂量在泌乳期奶牛基础日粮中添加CrPro,试验期为45 d,每天检测牛舍温湿度指数(THI)用以评估奶牛的热应激状态,每天记录奶牛产奶量,自0 d开始每15 d固定时间记录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并采集乳样和血样,用以分析乳成分、抗氧化能力、肝酶活性、脂代谢、糖代谢、氮代谢和血液电解质指标。结果显示,试验期间(0~45 d)牛舍THI的平均值为74.97±2.85;与Con组相比,CrH组产奶量损失和乳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CrL组和CrH组乳成分、抗氧化能力、肝酶活性、脂代谢、糖代谢、氮代谢和血液电解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各组奶牛均受到轻度热应激刺激(THI>72),在泌乳期奶牛基础日粮中添加8 mg/(d·头) CrPro可以提高热应激奶牛产奶量,降低乳体细胞数以提高乳品质,且该试验剂量对热应激奶牛...  相似文献   

9.
呼和浩特地区牛舍内温湿度变化规律和奶牛冷热应激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旨在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奶牛舍内温湿度的年度变化规律,为冷热应激的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全自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舍内温湿度,从2013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共记录了17 520个数据。再依据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温湿度指数(THI)和综合指数(CCI)。结果表明,从1月1日到12月31日,奶牛舍内温度、THI和CCI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和1月份分别为最热和最冷的月份;相对湿度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8和1月份分别是舍内相对湿度最小和最大的月份。依据CCI回归公式判定,全年内,奶牛共有144d处于热应激期、165d处于冷应激期。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奶牛、肉牛冷热应激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牛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的影响并探讨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机能影响的机理。选用不同泌乳阶段且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照同一泌乳阶段奶牛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平均分为3组,泌乳前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根据实测试验期牛舍温湿指数(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THI)的变化,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奶牛热应激时,其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极显著提高(P<0.01),且以上指标均与THI有较强的正相关性(P<0.05);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奶牛热应激时,随着THI的升高,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显著升高,且处于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以上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个省/直辖市的47家存栏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数据,分析了调研牛场的冷热应激程度与防暑防寒情况。结果表明,夏季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受到影响的牛场分别占70.2%和66.0%;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率最高的季节在夏季的牛场占76.6%。采用喷淋、风扇、冷风机的牛场,相比没有采用这3种措施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高16.5%、18.5%和12.6%。奶牛冬季受到的冷应激相比夏季受到的热应激程度小,仅有5家牛场冬季有轻度冷应激,采食量和产奶量受冬季冷应激影响的牛场分别占51.1%和17.0%。泌乳牛乳头冻伤的牛场占比为6.4%。冬季牛舍采取防风措施,给犊牛加铺垫草、犊牛舍加热和给犊牛提供暖棚的牛场比没有采取相应措施的牛场产奶量分别高6.5%、18.8%、7.4%和9.7%。综上,西南地区夏季热应激相比冬季冷应激更加普遍,以牛场年产奶量衡量,喷淋和风扇防暑、给犊牛加铺垫料防寒效果最佳,冷风机防暑、为犊牛舍提供热源的防寒效果较佳且在牛场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舍饲散栏卷帘奶牛舍温热环境年动态变化,试验采用现场检测的方法,对奶牛舍连续12个月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检测,分析各参数及其综合指数的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6—8月份)舍内气温最高,每天约有12 h气温高于25℃,温湿指数每天有8.5~15.5 h超过72,奶牛遭受轻度热应激;冬季(12—2月份)舍内气温最低,但相对湿度最高(可达64.5%~81.2%)。各季节舍内的平均气温分别为8.6~15.0℃(春季)、23.1~25.3℃(夏季)、6.9~16.5℃(秋季)和-2.9~0.6℃(冬季),春、夏、秋、冬季平均风速分别为0.10~0.13,0.46~0.80,0.05~0.14和0~0.01 m/s。说明卷帘奶牛舍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冬季加强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北京市郊区典型奶牛舍秋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THI、风速随测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M2.5、PM10、NH3、CO2浓度,在18:00~19:00时段升至最高,是一天中最低值的2.5倍、2.9倍、1.7倍和1.2倍。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位置(P0.01);舍内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外(P0.01),风速极显著小于舍外(P0.01)。该类型的牛舍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温度都在奶牛最适温度之内,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指标测定值均符合畜禽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要求,说明北京市郊区典型半开放式牛舍秋季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对奶牛影响很小,适合奶牛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重庆地区夏季热应激情况下不同胎次高产泌乳牛生理变化规律,试验选择第1胎次(体重559.6 kg,体况2.8,产犊天数189 d)、第2胎次(体重646.2 kg,体况2.7,产犊天数164 d)和第3胎次(体重664.4 kg,体况2.95,产犊天数129.8 d)高产泌乳荷斯坦奶牛各5头,于2015年7—8月采集温度、湿度和风速等环境指标及奶牛呼吸率、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乳房温度等生理指标,利用固定模型分析胎次和温湿指数(THI)对奶牛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牛舍日均THI均超过72;试验中高产泌乳牛的呼吸率、皮肤温度、直肠温度随THI增加而增加(P<0.01),最高值出现在14:00(THI=84);在不同THI下乳房温度差异不显著;奶牛呼吸率变化范围在50~90次/min,第3胎次>第1胎次>第2胎次;直肠温度变化范围在38.5~39.5℃,3个胎次间差异不显著;皮肤温度第3胎次奶牛>第1、2胎次牛;乳房温度差异不显著;随THI升高,奶牛生理反应加剧,第3胎次奶牛生理指标值最高但随THI升高波动平稳,第2胎次奶牛生理反应缓和且随THI升高波动平稳,第1胎次奶牛生理反应剧烈且随THI升高波动剧烈。综上,不同胎次高产泌乳奶牛受热应激生理反应剧烈程度为第1胎次<第3胎次<第2胎次。  相似文献   

15.
热应激对上海地区奶牛生理指数和产奶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牛舍室内外温湿度、泌乳牛的心跳频率、呼吸频率、直肠温度以及牛产奶量,分析热应激与奶牛生理指数和奶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温湿指数(THI)与心跳频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9〉r0.01,27),THI与呼吸频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2〉r0.01,27),THI与体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8〉r0.01,27),THI与奶产量呈弱的负相关(r=-0.26)。  相似文献   

16.
夏季由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以及气流等因素,规模牛场极易引起奶牛热应激。热应激对奶牛个体的生理、代谢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而对牛场的奶产量、奶品质、疾病控制、繁殖等造成损失。笔者通过对热应激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自然热应激条件下北京地区不同泌乳水平奶牛产奶量、乳成分和环境温湿指数(THI)的相关性,试验选择胎次相近、体重为(610.00±22.13) kg、泌乳天数为(157.00±1.27) d、产奶量为(33.39±4.61) kg/d的泌乳中期健康荷斯坦奶牛60头,根据产奶量的不同,分为高产组[(42.47±3.73) kg/d]、中产组[(34.10±3.20) kg/d]及低产组[(28.28±4.19) kg/d],每组20头。试验于2019-06-20—2019-09-30在北京市延庆某奶牛养殖场进行。2019-06-23—2019-07-22、2019-07-23—2019-07-29和2019-07-30—2019-09-09的THI均值都在72以上,即为热应激前期、热应激中期和热应激后期。运用Origin 9.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与回归分析,分析产奶量、乳成分与THI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期间,高、中、低产组除乳糖率之外,产奶量及其他乳成分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热应激时间的延长,高、中产组产奶量极显著下降(P0.01)。在热应激中期,高、中产组乳脂率极显著低于热应激前期(P0.01),乳蛋白率无显著变化(P0.05);在热应激后期,与热应激前期相比,各组乳蛋白率极显著降低(P0.01),中、低产组乳脂率/乳蛋白率极显著升高(P0.01),低产组乳脂率极显著升高(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奶量与泌乳天数、乳脂率和乳脂率/乳蛋白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HI、乳蛋白率和乳糖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热应激期间,THI与乳脂率、乳蛋白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不同泌乳水平奶牛产奶量与TH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显著下降;与中、低产组奶牛相比,高产组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对热应激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四川地区不同季节温湿度指数(THI)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夏季牛舍THI、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1)。夏季奶牛的DMI和产奶量显著下降(P<0.05),乳中体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下降。夏季奶牛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T3和T4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SOD和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MDA含量上升(P<0.01)。上述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夏季奶牛出现轻度热应激,造成奶牛机体抗氧化能力和代谢水平降低,生产性能和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9.
夏季奶牛饲养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夏季产奶量及乳脂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1 .1 原因引起产奶量和乳脂率下降的原因很多 ,除了奶牛本身随泌乳周期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外 ,更重要的是因为夏天高温闷热易引起奶牛热应激 ,奶牛必须通过体表和加强呼吸来进行散热 ,这就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约占精料的 1 0 %左右 )来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如果饲喂与原来相等的饲料必然就会减少了奶和乳脂的转化 ,引起产奶量和乳脂率的下降。1 .2 控制措施牛舍内注意通风降温 ,有条件的可以安装电扇或挂水帘 ,中午向牛舍顶洒水 ,也可以在牛舍附近栽瓜秧或种树用来遮阳。每天早晚将牛牵出牛舍进行…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夏季奶牛直肠温度及其对产奶量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通过直肠温度(RT)测定,探究夏季热应激情况下北京地区牛群RT变化规律及其对产奶量的影响。试验实测了2014年7-8月份北京地区3个奶牛场上午、下午奶牛RT、体况评分(BCS)、牛舍内温度,并收集各牛场DHI报告,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不同场、胎次、泌乳阶段及BCS对RT、测定日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803头奶牛的上午、下午RT和日体温差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38.69±0.45)℃、(38.98±0.50)℃、(0.29±0.53)℃;2)不同场间RT存在差异,泌乳第Ⅰ阶段(1~50d)的奶牛RT显著高于其他泌乳阶段(P0.05),BCS显著影响下午RT(P0.05);3)下午RT与BCS平方均对测定日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下午RT每升高1℃,平均日产奶量减少约1.26kg·头~(-1)。夏季热应激情况下北京地区奶牛RT较高,且下午RT过高可导致测定日产奶量降低。因此,管理人员可通过加强防暑降温措施降低体温,并注意控制体况,着重关注泌乳前期牛;RT可作为奶牛热应激相关研究的指标,并为抗热应激奶牛选育计划提供间接选择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