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调查三峡库区兔真菌病的流行情况,在三峡库区开县、石柱县、渝北区等地走访调查了17个农户兔场,采集285份疑似真菌病的病料,对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调查的17个农户兔场均有真菌病发生,大多数兔场发病较轻微,发病率为5%~15%,少数兔场发病较严重,发病率可达30%~100%,而且有的饲养员也被真菌感染。病料中真菌的分离培养率为20.00%~45.45%,平均值为32.28%,培养物镜检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相似文献   

2.
本调查对西南地区86个不同规模的肉兔场主要疫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临床调查,并对仔、幼兔消化道病病原进行了研究,以及对分离的53株大肠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规模的肉兔场消化道病(54.7%)和呼吸道病(29.1%)是主要的常发病,特别是仔、幼兔的消化道病(腹泻、腹胀)仍然是引起兔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皮肤真菌病(16.3%),兔瘟发病率已经很低(5.8%)。采集43个不同规模肉兔场发生消化道病的94只仔、幼兔内脏器官、肠内容物进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致病性大肠杆菌(56.4%)是规模化肉兔场仔、幼兔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次是球虫感染(27.7%)和魏氏梭菌感染(14.9%),有19只为混合感染(20.2%)。从发病仔、幼兔中分离的53株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最敏感,其敏感率分别为86.8%和84.9%,其次为氟苯尼考和多粘菌素,其敏感率分别为71.7%和66.0%。链霉素、庆大霉素和阿莫西林的敏感性最差,其敏感率分别为22.1%、41.5%和43.4%。  相似文献   

3.
为了调查三峡库区兔病毒性出血症(RHD)的流行情况,在三峡库区的开县、石柱县、渝北区等养兔示范县调查20个兔场,采集疑似RHD病料32份。采用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对病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A试验检测到4株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阳性率为12.5%,HA效价为8~12 lb;这4株RHDV血凝性都能被RHDV疫苗毒株(AV33)的抗血清抑制。在RHD疫苗普免的情况下,目前库区虽然没有RHD的大流行,但仍然存在RHD的散发,应引起兽医防疫部门和养兔场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家兔的真菌病分为体表真菌病和深层真菌病,是由不同的真菌(主要是霉菌)引起的疾病。 本病各季均可发生,以春季和秋季换毛季节易发,各年龄兔均可发病,以仔兔和幼兔的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以某农户养兔场疑似梭菌性下痢的发病兔的肝和各段肠管做为病料进行了魏氏梭菌的分离鉴定。通过纯分离培养、厌氧环境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毒素检查、泡沫肝试验等对分离细菌进行了鉴定,通过毒素检查,也证明了腹泻兔肠道内有毒素存在。细菌学检验结果与魏氏梭菌完全相符合,确定从病死兔分离到的细菌为魏氏梭菌。  相似文献   

6.
疥癣是由疥螨或痒螨侵入家兔的皮肤所引起的一种体表寄生虫病,是家兔的常发病,以剧痒和患部发炎、结痂、消瘦为特征,其传染性很强,病兔或病兔污染的环境为传染源,轻者使病兔日渐消瘦、毛色无光,重者使家兔衰竭死亡,对养兔业造成极大的危害。此病在长江以南的免群中发病较普遍,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中更易发病,在北方和西部气候干燥地区发病率较低。 真菌癣是由小孢霉菌和真菌霉感染皮肤及毛囊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真菌性皮肤病。此病在个别卫生条件差的场、所、户容易发病,近年来发病趋势有所蔓延,特别是规模兔场在高温、高湿季…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三峡库区的肉兔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从法国引进伊拉兔配套系,饲养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正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成为农户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养兔规模的扩大,数量和密度的增加,农户对兔病的防控意识不足,兔的呼吸道疾病日趋严重。2008—2012年,笔者走访了三峡库区许多兔场,对病兔进行诊断发现,在大多数兔场均存在兔的呼吸道疾病,给三峡库区的养兔农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控制此病,笔者开展了病原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控制重庆市万州区发病鸭场的致病性鸭大肠杆菌病,从万州区5个发病鸭场采取病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形态鉴定及生化鉴定,并对分离鉴定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导致本次鸭场发病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链霉素、四环素、青霉素、恩诺沙星对分离的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均为0 mm,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为8 mm,庆大霉素、卡拉霉素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 mm和17 mm,氟苯尼考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达22 mm。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规模化驴场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试验对山东省聊城地区的7个规模化驴场进行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采用螨虫镜检、真菌培养、真菌18S rDNA测序鉴定、涂片镜检和饱和盐水漂浮法等方法分别对采集的皮肤、血液、粪便等共90份样品(皮肤样品42份、血液样品26份、粪便样品22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规模化驴场皮肤病总发病率为13.0%~46.0%,皮肤样品中蠕形螨成虫阳性比例为71.4%(30/42),并分离得到白色念珠球菌(4/42)和毛癣菌(2/42);血液样品中丝状线虫(成虫)和绦虫比例为38.5%(10/26);粪便样品中虫卵(包括蛔虫、绦虫和线虫等)的比例为63.6%(14/22),平均每克粪便含有485个虫卵。说明寄生虫和真菌是引起驴皮肤病的主要病原,并且健康驴也存在较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0.
防治兔球虫病的正确用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慈溪市部分规模兔场普遍发生2月龄左右仔兔的死亡现象。据慈溪市畜牧中心对范市、三北和浒山等乡镇20余个规模兔场,10余万只存栏兔的调查及部分病兔的临床剖解与实验室诊断,发现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兔球虫病,发病率达70%,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达50%。1发病原因一是饲料中  相似文献   

11.
兔皮肤真菌病近年来在我国各地流行严重,其病原菌靠传统的表型特征鉴定难以区分,本文从浙江、江苏等各地发病的21个兔场各品种兔中通过培养分离纯化出17株真菌,在培养特性等表型特征初步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PCR快速诊断技术,通过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能够正确作出鉴别诊断,分别鉴定出须癣毛癣菌10株、犬小孢子菌5株和趾间毛癣菌2株,其扩增的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692bp、741bp和708bp。  相似文献   

12.
兔体表真菌病,又称皮肤真菌病、脱毛癣、钱癣等,是由致病性皮肤真菌感染皮肤表面及其附属结构毛囊和毛干所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疾病.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感染发病,特别是小孩更易感,是一种人、兔共患的真菌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感染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块状或圆形的脱毛、断毛及皮肤炎症,对家兔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曾把该病列入近几年三大兔病之一,即兔瘟、兔肠道病和体表真菌病,可见该病发病之普遍和治疗难度之大.随着规模化养兔业的发展,该病呈迅速蔓延之势,有的甚至因此而毁掉整个兔场,对养兔业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3.
兔大肠杆菌病又名粘液性肠炎,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各兔场相继爆发大肠杆菌病,发病率高达50%~80%,个别兔场死亡率在50%以上,给养兔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的大肠杆菌菌株日益增多,给预防及治疗大肠杆菌病带来了诸多困难。在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就诊的病兔中,选取20只病兔采集病料,分离出3株菌,形态学检查、生化鉴定及常规的生化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特征,但对棉子糖、蕈糖的分解及赖氨酸的利用存在着差异。该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为不同的3株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4.
2019年2月,针对山西某兔场爆发肉兔腹泻,且出现高死亡率的问题,随机采集28份死亡肉兔的肝脏等病料,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对其进行了9种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28份病料中分离出的20株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呈现出耐药性,其中对阿莫西林耐药率最高,达78.9%,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磷霉素、头孢西丁的耐药性介于10.5%~42.1%之间,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低,为0.05%。  相似文献   

15.
从2012—2013年多个兔场送检的鼻炎病死兔病料中分离出12株细菌,根据其染色形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确定为兔波氏杆菌,在此基础上进行兔波氏杆菌16S rRNA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波氏杆菌属相关菌株序列同源性均达到了99%以上,进一步证明分离的菌株为兔波氏杆菌。结果表明:从浙江省鼻炎病死兔分离获得的12株病原菌为兔波氏杆菌,该菌的分离及其特性鉴定为浙江省兔波氏杆菌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国内近年来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的流行情况,自2010年3月~2015年12月,对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北、华东地区11个省份不同养鸡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在我国6个地区11个省均有发生,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鸡群多见于1~4月龄,平均发病日龄为62日龄;发病率为5.75%~25.77%,6个品种鸡(海兰褐、海兰白、罗曼、白羽肉种鸡、AA肉种鸡及三黄鸡)的平均发病率为13.92%;死亡率为4.09%~15.68%,平均死亡率为9.79%;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存在地区差异。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血清阳性率为30.23%~54.67%。对临床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到鸡滑液囊支原体39株,分离率为37.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在我国6个地区的不同养殖场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枣庄市6个地区13个肉鸡群和13个蛋鸡群的ND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13个疑似ND肉鸡群的发病日龄一般在7~49日龄之间,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5%~90%和35%~68%;13个蛋鸡群的发病日龄在70~480日龄之间,发病率、死亡率和产蛋下降率分别在10%~60%、3%~18.7%和10%~50%之间;不同品种的鸡均可发生;肉鸡以冬季多发,蛋鸡以春、秋季多发。通过SPF鸡胚接种和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从26个疑似鸡ND的病鸡群中分离到了20株NDV,其中12株为强毒株,5株为中等毒株,3株弱毒株。用分离的NDV株感染30日龄非免疫鸡,发现发病率为100%,病死率在75%~100%之间,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鸡相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探明了枣庄地区鸡场发生ND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98年底至1999年元月,山东枣庄某兔场发生一种疾病,病兔主要表现为吃料减少甚至废绝,精神沉郁,四肢无力,部分病兔发生腹泻,病程短,一般发病后3天内死亡。该场原有400多只兔,发病一个多月,死亡60余只,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率达15%,死亡...  相似文献   

19.
在多个猪场对251例乳猪病初控制结果为:控制率达97.6%。表明对乳猪发病初期效果突出。对其它场308例病例效果相同。对156例仔猪发病效果表明,控制率达95.5%。对其它场289例病例的效果相同。对76例肥育猪发病效果表明,控制率达100%。对其它场123例病例的效果相同。通过哺乳母猪拌强化料,试验组乳猪发病率较对照组降低6.9%,控制腹泻也有较好的效果。通过怀孕母猪拌入强化料,观察所产仔猪发病情况,试验组的发病率为4.1%,而对照组乳猪发病率达21.3%,经统计分析t检验,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式对猪呼吸道病的防制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獭兔的真菌病分为体表真菌病和深层真菌病,该病是由不同的真菌(主要是霉菌)引起。皮肤真菌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獭兔生产中被称作最难对付的疾病之一,最近几年发病率较高,对獭兔养殖业造成较大的威胁。一些规模化獭兔场因为该病而倒闭。因此,真菌病是对我国獭兔养殖业威胁最大的传染性疾病。笔者将最近诊治的一例獭兔真菌病简单介绍一下。东平县一新建獭兔场,2014年9月份引进兔,11月份发现了该病,养殖户用伊维菌素等药物治疗无效,即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