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普洱茶主产区双江、景谷、景东、镇康等地的原料及其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翻次的茶样进行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探究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指导普洱茶的加工,规范其加工技术,保证普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水浸出物含量一般随翻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普洱茶进行不同程度的冲泡处理,将处理前的普洱茶样品和处理后的茶渣样品进行检测水浸出物、茶多酚和茶褐素指标;综合三项指标来看,日常饮用普洱茶冲泡10泡左右是较为科学的,11泡以后可通过延长冲泡时间来获取较多的内含物质;且通过冲泡,普洱茶中的主要内含成分茶褐素的获取率高于茶多酚。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饮用普洱茶及正确引导普洱茶消费提供参考,结合感官品质审评对普洱茶(生、熟)两个紧压茶样,采用5 min3、min1、min和100℃、90℃、80℃水等不同冲泡处理的水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普洱茶冲泡条件与水浸出物浸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在不同冲泡条件下其浸出物浸出规律均表现为:相同条件下,水温越高冲泡时间越长,水浸出物浸出量越多,水浸出物浸出速度越快;第1泡的水浸出物含量较高,随着泡次的增加而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普洱茶茶褐素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云南普洱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不同翻堆样、不同贮藏年限以及新老2种加工工艺普洱茶的茶褐素(theabrownin,TB)进行提取分离,利用DPPH方法研究茶褐素及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效果和抗氧化活性。[结果]普洱茶一翻至四翻茶褐素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不同pH值条件下,不同翻堆样含1mg/ml茶褐素溶液随pH值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率逐步下降,但均低于对照维生素C溶液;不同年限工艺的茶褐素,在pH值3.06.0条件下,自由基清除率均缓慢下降,pH值>6.0时,2001新工艺茶和老工艺茶下降幅度明显,红茶和2005新工艺普洱茶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同浓度条件下,不同翻堆样茶褐素随着浓度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也增加,一翻至四翻茶褐素中,四翻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46.56%±0.88%;不同年限、工艺的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046.0条件下,自由基清除率均缓慢下降,pH值>6.0时,2001新工艺茶和老工艺茶下降幅度明显,红茶和2005新工艺普洱茶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同浓度条件下,不同翻堆样茶褐素随着浓度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也增加,一翻至四翻茶褐素中,四翻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46.56%±0.88%;不同年限、工艺的茶褐素,自由基清除率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0.040.06mg/ml茶褐素含量条件下红茶自由基清除率呈上升趋势,普洱茶茶褐素呈下降趋势。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时,不同翻堆样随翻数的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上升;不同年限工艺茶汤和茶褐素溶液中,清除自由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2001年新工艺﹥2001年老工艺﹥2005年新工艺,无论是不同翻堆样,还是不同年限工艺生产,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条件下,茶汤清除自由基能力均强于茶褐素溶液。上述结果表明影响普洱茶茶褐素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因素较大,发酵时间、发酵工艺、贮藏年限、使用浓度及pH值对其均有较大影响,为保证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茶褐素适宜在pH6.0、0.080.06mg/ml茶褐素含量条件下红茶自由基清除率呈上升趋势,普洱茶茶褐素呈下降趋势。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时,不同翻堆样随翻数的增加自由基清除率上升;不同年限工艺茶汤和茶褐素溶液中,清除自由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2001年新工艺﹥2001年老工艺﹥2005年新工艺,无论是不同翻堆样,还是不同年限工艺生产,在pH6.0、含0.1mg/ml茶褐素条件下,茶汤清除自由基能力均强于茶褐素溶液。上述结果表明影响普洱茶茶褐素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的因素较大,发酵时间、发酵工艺、贮藏年限、使用浓度及pH值对其均有较大影响,为保证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茶褐素适宜在pH6.0、0.080.1mg/ml浓度下添加使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未来普洱茶茶褐素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不同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5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到厂现场进行普洱饼茶随机取样,共取样6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感官审评,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进行内含成份分析,研究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的关系,为云南普洱茶的规范生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荼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茶样其感官品质均高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茶样;咖啡碱含量和糖类物质含量时云南普洱荼的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主要因子,但可以适度增进云南普洱茶的内质.  相似文献   

6.
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内含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主要内含成分的变化,选取了自然存放条件下,相同存放地,不同存放时间的9个普洱茶茶样,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普洱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水分和水浸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茶多酚、氨基酸呈减少趋势;普洱生茶咖啡碱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普洱熟茶呈增加趋势;灰分含量变化随普洱茶年份的增加无规律性变化。通过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对普洱茶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电场作用对干仓普洱生茶的影响,进行了电场对普洱茶汤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汤经特种电场处理后,有助于普洱生茶的快速陈化过程,能改善和提升普洱生茶的品质.表现在加快了普洱茶汤的过滤速度,有效提高了普洱茶茶汤的透光性,使普洱茶的汤色更清亮,喝起来更甘甜圆润.  相似文献   

8.
不同外形、年份六堡茶品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外形、年份的六堡茶进行产品质量与主要化学成分的跟踪监测,以期为六堡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外形的六堡茶随陈化年份的推移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茶黄素及茶红素等物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茶褐素随着陈化年份的递增得到积累,呈上升趋势;咖啡碱在陈化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总体变化不大;品质综合得分随年份增长呈上升趋势。不同外形、年份对六堡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含量变化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性影响(p0.01),外形对茶色素含量及品质变化无显著性影响,年份对茶黄素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茶红素、茶褐素及最终综合品质评分影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普洱茶在不同发酵过程中的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成分,本文通过蒸馏萃取法对普洱茶进行外物提取,随后在提取物上分别采用GC-MS方法分析化合物组成成分,并采用DPPH和FRAP方法分析不同发酵过程中的普洱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的外物提取溶液的抗氧化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出现显著上升。外物提取的总体抗氧化活性出现显著的提升。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中具有较多的挥发性物质,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体的抗氧化活性。单独的1,2,3-三甲氧基苯对于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多,说明抗氧化活性一般由组合化合物完成,单独化合物抗氧化性偏弱。  相似文献   

10.
水法提取普洱茶茶多糖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婷  谭胜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82-7384
[目的]筛选热水浸提法提取普洱茶中水溶性茶多糖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普洱茶中的水溶性茶多糖,根据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普洱茶水溶性多糖浸提工艺优选因素组合。[结果]影响普洱茶茶多糖得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浸提时间提取次数浸提温度料液比;最佳浸提条件为固液比1∶20 g/ml、温度90℃、时间1.5 h、浸提2次;在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下进行浸提试验,得到的最佳提取率是54.5%。[结论]为普洱茶中茶多糖的提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渥堆中α-淀粉酶抑制剂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双江、景谷2种不同地区不同发酵阶段的普洱茶样品,研究不同发酵阶段普洱茶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影响,并对其茶多酚与氨基酸进行检测,从中探讨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在加工中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及探讨普洱茶保健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普洱茶原料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较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降低,发酵中期下降至最低点,发酵后期抑制作用又有所增强,成品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较强。而茶多酚与氨基酸在整个渥堆加工过程中整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磨碎茶样的理化指标氨糖比与傅里叶红外光谱结合研究不同陈化年份的大益普洱[Camellia assamica(Mast.)Chang]生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条件下,普洱生茶中氨基酸含量随陈化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不明显,可溶性糖含量随陈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特别是陈化5年的变化差异更为明显;普洱生茶的氨糖比随陈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陈化4年之内氨糖比变化不明显,陈化5年之后氨糖比变化明显,陈化9年的氨糖比达5.77;不同陈化年份普洱生茶磨碎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在波数3 409、2 917、2 848、1 635、1 454、1 367、1 238、1 145 cm-1附近均存在强吸收,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红外吸收峰强度逐渐变弱,峰形由起始的尖锐变得平滑,但红外光谱峰的位置未发生移动,这表明茶叶内主体化合物的含量会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化学结构不会因陈化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官能团异构;陈化7年与陈化9年的普洱生茶在波数2 250~950 cm-1范围内的红外吸收峰几乎完全重叠,这表明陈化7年的普洱生茶主体化合物组成及含量已相对稳定;当年生产的普洱生茶(即陈化0年)红外吸收峰的强度最强,陈化1年后红外吸收强度显著减弱,这表明普洱生茶压制成型后,在自然环境、陈化过程中茶叶内主要化合物可能在微生物作用或无氧条件下发生了快速的、复杂的变化。采用磨碎茶样的理化指标氨糖比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相结合,可快速鉴别普洱生茶的陈化年份。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洱茶多糖的抗疲劳作用。[方法]健康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10只/组,雌雄各半):对照组(Ⅰ组)、普洱茶多糖水溶液处理组(Ⅱ组)、普洱茶水浸液处理组(Ⅲ组),连续饲喂14 d,检测其运动耐力和血清尿素氮含量。[结果]Ⅰ、Ⅱ、Ⅲ组小鼠运动耐力分别为(187.2±4.7)、(438.5±20.3)、(270.3±7.8)min,血清尿素氮值分别为(8.168 7±0.194 4)、(1.680 6±0.156 8)、(4.231 0±0.349 2)mmol/L。可见给小鼠饲喂普洱茶多糖和普洱茶水浸液都能显著降低其血清尿素氮形成,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延长其游泳时间,且茶多糖效果比茶水浸液效果好。[结论]茶叶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普洱生茶和熟茶中茶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法和吸附分离法分别从普洱生茶和熟茶中提取茶多酚,测定提取物对2,2-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普洱生茶的茶多酚提取率都高于熟茶,普洱生茶茶多酚对DPPH.的清除率高于熟茶。[结论]普洱生茶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熟茶。  相似文献   

15.
含水量不同的原料加工普洱熟茶品质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日光干燥至不同含水量的晒青茶为原料,按常规后发酵工艺加工普洱熟茶,并对其进行品质差异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6.9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2)与含水量为11.6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对照)品质相似,均优于含水量为43.5 %的原料加工成的普洱熟茶(处理1).理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糖茶多糖变化规律相似,在普洱茶成品中的含量相差不大.采用GC-MS色质联用归一化峰面积计算方法,对普洱茶成品进行香气成分比较检测,结果显示,处理1成品以醇类、碳氢化合物和酯类物质为主;处理2成品与对照成品在香气组分上相似,都是以醇类、酮类和醛类物质为主.结果证明日光晒干至含水量为26.9 %的晒青茶为原料加工普洱茶具有可行性,为企业改进工艺、稳定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储藏条件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及其茶汤饮用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普洱茶储藏于不同温度和湿度梯度下,研究储藏过程中主要理化成分、菌落总数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减少趋势;茶多酚含量和菌落总数都是先增加,储藏15 d左右又逐渐减少;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亚硝酸盐含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总体变化较小,一直低于国标GB/T 5749—2006可允许的最低标准(≤1μg/m L);储藏20 d时普洱茶微生物种群数量达到9.11×1010CFU/L,远远超出国家标准,35%潮水量,25℃温度环境下增加最快。综合评价认为,普洱茶自身含水量高,储藏环境温度过高,长时间储藏会增加普洱茶饮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从文献结果看,国内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研究较多,样品主要包括配方普洱茶和多个年份产的普洱茶。配方普洱茶和标准普洱茶的LD50在10 g·kg^-1左右,说明普洱茶提取物属无毒和无致突变作用产品。普洱茶中的铝和其他元素含量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的浓度限量。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存在曲霉、青霉、根霉、木霉、酵母、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致病菌-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急性毒性、重金属、致病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3种来自不同地区(双江、景谷、镇康)并处于不同发酵阶段的普洱茶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地区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茶样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呈相似的规律性变化,先降低后升高。普洱茶原料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较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降低,但发酵后期抑制作用又有所增强,成品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较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普洱茶α-淀粉酶抑制剂及探讨普洱茶保健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辐照、人工染菌处理以及控温控湿等技术手段对普洱生茶品质陈化和转化的影响,探究微生物、辐照等因素与普洱生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茶样含水量在7.0%~9.0%之间,不同处理茶样的微生物变化没有规律性;不同处理间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变化趋势表现出一致性。9 kGy辐照染菌处理茶样存放在室温和30℃条件下200 d后,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减少较多,降幅分别为40.37%、38.82%和37.65%、36.73%,其感官品质明显低于同等辐照剂量的无菌处理。5 kGy辐照无菌处理后存放在30℃、70%相对湿度条件(A_2B_2C_1处理)下的茶样感官品质更好。辐照后再染菌处理茶样品质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且优于未经辐照的染菌处理,但其整体风味不如同等辐照条件下的无菌处理。综上所述,在本试验贮藏条件下微生物的参与对普洱生茶品质没有直接促进作用,而辐照处理以其辐射化学氧化方式对普洱生茶的陈化转化具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调查法,以昆明市高校学生、社区居民和普洱茶经销店为调查对象,对普洱茶消费市场情况、消费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消费者个人对普洱茶的认知情况、饮茶目的及购买普洱茶考虑的因素等。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中消费普洱茶受到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情况的影响显著,获得普洱茶的相关知识主要通过亲朋好友。同时,普洱茶消费以普洱饼茶为主,过度重视品牌,缺乏对普洱茶的品质鉴别以及保健作用的相关知识。该调查为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普洱茶提供依据,有利于推广普洱茶的相关知识,提升茶叶品质,从而进一步推动云南省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