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根表钙离子浓度的实验测定与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宣家祥 《土壤学报》1985,22(3):297-301
为了阐明植物养分的实际有效性,研究土/根界面的化学性质的微域差异是十分重要的[1,3]。我们以前的工作已经证明[2],用钾离子选择电极原位测定水稻根际微区中钾离子的分布,与用Nye的数学模型预期者基本相吻合,说明可以用离子选择电极技术研究土/根界面的离子状况。本工作继续用钙离子选择电极与Nye的模型对水稻根际钙离子状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典型植被生长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以黄土高原自南向北的3个典型区域(永寿墚、坊塌、六道沟)及2种典型乡土草本植物(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长芒草(Stipa bungeanaTrin.))为研究对象,以退耕1年的撂荒地作为对照,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和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测定,研究典型植被群落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在黄土高原地区,相较于撂荒地,典型植被群落生长使土壤黏粒、粉粒、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pH、容重、砂粒含量减少;(2)同一区域内,相较于撂荒地,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的增加,减少了表面电荷密度和表面电场强度,其变化范围分别为6.69~24.34 cmol/kg,[JP]7.29~182.29 m2/g,0.08~2.04 C/m2,1.23~28.46 108 V/m;不同区域间,同一植被群落下永寿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的增量最高,而六道沟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变化率最高,说明典型植被群落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3)典型植物群落下土壤粉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变化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电化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解释率分别为61.0%,11.1%。研究结果为认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及其调控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磷水平塿土的表面电化学性质特征,阐明电解质浓度调控下塿土表面性质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的内在关联,利用物质表面性质联合测定分析技术,结合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了长期定位配施磷肥条件下不同磷水平塿土的表面电化学性质及其对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磷处理下的塿土全磷含量为不施磷处理的2.46倍,但其表面电位、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比表面积以及表面电荷数量均低于不施磷处理塿土;(2)不同磷水平塿土均表现出土壤颗粒及磷素流失量随着土粒表面电位(绝对值)升高而加剧的趋势,颗粒态磷的累积流失量与土壤颗粒累积流失量间呈线性正相关;(3)由于低磷水平塿土表面电位(绝对值)相对较高,所受土壤颗粒间静电排斥力更大,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差,土壤颗粒及其附着磷素累积流失量更多;(4)本实验条件下土壤中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占流失总量的81%~99%,溶解态磷占比十分有限。本研究阐明了长期定位施磷处理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明确了表面性质变化与土壤颗粒及磷素流失特征的关系,为长期施磷土壤的环境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曹升賡 《土壤学报》1964,12(2):155-163
红壤性水稻土是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水稻土类型。根据江西省土壤普查的初步统计资料(1960),总面积约占全省水稻土的50%以上。红壤性水稻土基本性质的研究,已经累积了许多资料[1]。侯光炯和马溶之首先从形态发生的角度、研究了江西南昌地区某些红壤性水稻土的特性,以及形成过程中物质移动的淀积特征[2]。  相似文献   

5.
水稻土的水理性质与土壤耕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诚斋  赵渭生 《土壤学报》1983,20(2):140-153
最近的研究工作证明[10,13,18]生长与土壤物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水稻土有水、旱两作过程,土壤随着淹水、排水和落干的变化相应地发生膨胀、分散、凝聚和收缩.水稻土的物理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氧化铁的转化及其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何群  陈家坊  许祖诒 《土壤学报》1981,18(4):326-334
氧化铁虽是土壤粘粒中的次要矿质成分,但它具有较高的活性,对土壤性质有重要的影响。作为胶结物质之一,氧化铁的形态及其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亦起重要作用[4,8]。某些水稻土中细孔隙增多,土块趋向紧实等问题[1,2],似乎与土壤中氧化铁存在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姜军  赵安珍  杨聪  朱大威  徐仁扣 《土壤》2011,43(6):987-992
利用采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园的旱地黄棕壤(对照)和由黄棕壤发育水耕20年和60年的水稻土,研究了土壤黏粒和粉粒的矿物组成,胶体和土体的化学性质随水耕年限的变化.粉粒的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3种供试土壤发育母质相似,胶体的矿物组成随水耕年限的变化不大.动电电位和表面负电荷的测定结果也表明,胶体表面化学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随水耕年限增加,土壤黏粒含量降低,导致土体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土壤CEC和结构电荷量随水耕年限增加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研究土壤各级颗粒的理化特性,是土壤基本性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土壤及其粘粒化学组成的研究报导,在国内外并不鲜见,但对土壤各级颗粒性质的研究则较少。关于土壤各级颗粒的矿物全量分析研究,熊毅[12]、于天仁[1]早已有报导。国外的研究也大多在早地上进行[16,18-23]。至于对水稻土的各级颗粒的理化特性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有报导。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究土壤高产或低产的原因,而且可以加深对土坡颗粒基本性质的认识,为完善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壤有效硅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惠林 《土壤》1987,19(3):123-126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不同土壤上,对水稻硅肥肥效的研究,积累了较多的资料。对我国南方水稻土的供硅能力进行了大致的划分[1],基本上明确了我国南方水稻施用硅肥的前景。为了进一步探讨土壤有效硅含量变化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本文特作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何羣  陈家坊 《土壤学报》1964,12(1):55-62
赣中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由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它是重要的产粮地区,也是低产田分布较广的地区。提高低产的红壤性水稻土的肥力,一向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各有关单位做了不少的研究。关于红壤性水稻土的结构特性及胶结物质等曾有研究[1,9],但对结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微团聚体的特性及其与农业措施的关系,研究较少。土壤微团聚体质和量的研究,可分别土壤肥力的高低,也可阐明輪作、耕作和施肥等措施在培肥中的作用。作者[4,6]曾进行中性水稻土有机矿质复合体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就红壤性水稻土中微团聚体1)的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作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
薛含斌 《土壤学报》1985,22(4):394-397
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粘土和腐殖酸经常结合在一起,它们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土壤结构和水/土界面的其它性质[4-6].关于土壤胶体动电性质的研究五十年代比较活跃,但在以后却被大大地忽视了[1].本工作研究了钠蒙脱土以及蒙脱土结合腐殖酸以后的粒子在水中的界面动电性质,考察了动电性质随pH的变化.这种纯粘土及其和腐殖酸结合体系的研究对于土壤胶体性质的认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影响水稻土磷素扩散的某些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云霄 《土壤学报》1981,18(2):194-198
晚近的研究表明,土壤养分供应大致通过三个途径:即质流、扩散和根系截获.并认为NO3-、Ca++、Mg++等营养离子主要通过质流,而磷、钾、铵则主要通过扩散.因此,土壤中磷的扩散是判别土壤磷素供应和提高磷肥效率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影响磷扩散的土壤因素很多,所以在鉴别某一土壤的磷素供应,或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磷肥肥效时,必须首先了解影响土壤中磷素扩散的一些因素.本文即为此目的对三种不同类型水稻土中的磷素扩散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吴志华 《土壤学报》1964,12(3):338-345
土壤腐殖质组成对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土壤肥力的重要作用,已为前人所肯定[2,3,7]。土壤腐殖质组成决定于植被、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性质和土壤水热条件,不同土类之间由于以上几方面因子的不同,腐殖质组成亦不相同,各类土壤都有其特点,这方面的工作,已为丘林及科諾諾娃等总结过了[7,2],至于在同一类土壤上植被或耕作利用等的不同对腐殖质组成的影响,则研究尚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对于拟定控制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方面,提供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水稻土供硅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硅肥对水稻的增产作用,在日本早就有了肯定的结果[1]。近年来试验证明,在我国南方部分土壤上,水稻施用硅肥有增产效果[2]。为了明确水稻施用硅肥肥效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提出我国南方水稻施用硅肥有效的土壤和植株指标,本文对我国长江以南主要类型水稻土供硅水平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廖先苓 《土壤》1985,17(4):200-202
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1,2],土壤中还原物质积累过多,常是直接或间接导致潜育性水稻土上水稻生长不良和产量较低的原因之一。Fe++又是土壤还原物质的主要成分。因此,我们曾于1981年以施用Fe++、葡萄糖、紫云英的方法,模拟田间土壤还原条件,进行了水稻盆栽试硷,对潜育性水稻土中N素供应特性及N素平衡作了初步研究[3]。试验表明,施入亚铁使水稻明显减产,但却促进了水稻对化肥N素的吸收利用,减少了N素的损失。为了进一步摸清和验证施入Fe++对水稻土中尿素N素平衡的影响,1982年继续进行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广泛分布着一种具有灰白色紧实结壳的土壤,群众称为瓦碱(或岗瓦碱)。这种土壤在冀[1]、鲁[2]、豫[3]、苏[4,5]、皖[6,7,8]五省都有分布,一般认为这是一种碱化土壤,但其性质及形成过程还不够清楚。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碱化土壤多分布于栗钙土、黑土及棕色荒漠草原土带,至于褐土带地区浅色草甸土发生碱化过程,在土壤学研究中还是一个新问题。因此,我们曾对山东、河南某些瓦碱进行了一些工作,今将初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苏南水稻土对铜离子专性吸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玫玲  陈家坊 《土壤学报》1981,18(3):234-243
六十年代以来,土壤对多价离子特别是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已日益成为土壤化学领域中一个受人注意的问题。土壤胶体中铁、锰、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和土壤有机质是专性吸附的主要载体[12,16,17,19,20,21],它们对许多重金属元素的专性吸附所引起的富集过程,起着控制这些金属元素在土壤溶液和海水中浓度的作用[9,15,18];一些微盒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也深受土壤中氧化物胶体的专性吸附的影响[11,14,21]。因此,铁、锰等水合氧化物对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的研究,不仅是土壤化学领域,而且也是土壤环境保护和地球化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了解蔬菜连作与土传病虫害的关系有助于发展绿色农业。基于根系淀积物在植物-土壤之间功能反馈中的重要地位,选择野外定位试验中番茄第2、第6和第8茬的不同连作年限处理,研究根结线虫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特别是根系淀积物组成的关系。结果显示:与第2茬相比,连作茬数增加导致土壤pH显著降低(P< 0.05),而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同时,根系淀积物的组分类别及其相对含量也有显著变化,其主要组分中有机酸类物质的数量和相对含量随连作茬数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化学性质、根系淀积物和根结指数三者的网络结构分析表明,根结指数与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伴随连作年限而增强。在第8茬中,根结指数与月桂酸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NO3--N含量以及颠茄碱、麦角甾醇的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连作番茄根结线虫病害加重与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根系淀积物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红壤的物理性质及其生产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姚贤良  于德芬 《土壤学报》1982,19(3):224-236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红壤性土壤。由于该地带水热条件十分优越,促进了土壤矿物组成的强烈风化和生物物质的迅速循环,从而构成了红壤性土壤所具有的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行为。晚近的研究表明,红壤性土壤中大量存在的高岭类粘土矿物和三二氧化物不仅决定了土壤中一系列的化学环境,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中的物理过程和力学性质的变化[13,18],而后者的控制和改善又往往是红壤开发利用成败的关键之一[17]。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土壤调理剂使用量对陕北盐碱地土壤化学性质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该区盐碱地改良和水稻种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陕北定边县盐碱地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土壤调理剂施用量(1 000,1 500,2 000 kg/hm2),在陕北地区开展田间试验。[结果] ①随着土壤调理剂的用量增加,各处理0-40 cm土壤pH值和水溶性盐总量明显降低,各处理较对照降低范围分别为0.89%~5.02%和6.78%~13.56%。②添加土壤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但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③土壤调理剂添加量为1 500,2 000 kg/hm2时,能较为显著提升水稻分蘖数和水稻株高。④土壤调理剂施加量为1 000~2 000 kg/hm2,水稻产量较对照提高了5.49%~24.77%,土壤调理剂施用量大于1 500 kg/hm2时,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结论] 陕北定边盐碱地种植水稻,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效益,土壤调理剂的参考适宜添加量确定为1 5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