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资料,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在我国甘肃、宁夏、湖南、四川、江西、福建、广东、云南、台湾等省及日本国均有分布,且都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半高山地区。但近年来在远安县严重发生后,从海拔高度不足100m至900m的玉米产区均有其分布与危害。为此,作者等开展了其分布危害与海拔高度、生态环境、种植模式关系的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玉米球跳甲 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 国内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和台湾省。国外分布于日本及越南北部。该虫在甘肃省首次发现。玉米球跳甲主要为害玉米,其次还为害高梁。成虫为害玉米叶片。在成县,玉米受害株率达100%;高粱受害株率也达80%以上。该虫通过玉米秸秆长距离传播,玉米是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应注意该害虫的传播蔓  相似文献   

3.
涞水县部分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发生严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涞水县玉米田2004年以来新发现1种害虫,经省站植保专家鉴定是褐足角胸叶甲[Basilrpta fulvipes(Motscbulsky)].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卵形,体长3~5.5 mm.体色变异较大,有棕黄色、铜绿色或蓝绿色,目前本县以黄色居多.成虫啃食玉米叶片.从玉米出苗至成株期均可为害,但以玉米抽雄前为害最重.据观察,成虫惧光,喜集中在心叶内或叶腋内.啃食叶肉,只剩表皮或造成许多小孔,或叶片呈破碎状.玉米苗期受害在心叶内,使心叶卷缩在一起,呈牛尾状,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据2008年7月23日在东关夏玉米田调查,靠近村边或杂草多的地块发生严重,有虫地块78%.全县发生面积4 000~4 667 hm2,严重的1 333 hm2.平均百株有虫16头,最高百株有虫280头.平均被害率28%,严重的被害率100%.受害严重地块玉米全被吃成花叶.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草地贪夜蛾在广西浦北县的发生为害情况,于2019—2021年开展系统调查、大田普查、灯光诱集。结果表明,浦北县已成为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全县17个乡镇(街道)玉米种植区四季玉米均受到草地贪夜蛾为害,纬度较低的、玉米种植面积大的区域发生较重;春玉米、秋玉米受害重;玉米各主要生育期均可受害,以喇叭口期虫量高、受害重;灯下成虫盛发期在5—8月、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生产上应做好玉米全年全生育期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突发性玉米害虫黄尾球跳甲的生物学特性、寄主、分布、传播途径,生境、危害情况、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弄清此外来入侵种产生的生态学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剂防治、抗虫性玉米品种的筛选和天敌种类调查等,探索和组装了此虫的可持续性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侵入湖北省后快速蔓延,为害玉米、高粱、甘蔗、薏米等作物,但主要为害玉米,尤其对秋玉米为害最重。本文通过全省植保系统的系统监测和调查,总结了2019年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省发生区域、为害作物种类、受害面积,以及春、夏、秋三茬玉米主要被害时期的虫口密度和受害情况。结果显示,5月上中旬草地贪夜蛾从鄂东南、江汉平原南部侵入,5月中下旬是其主要蔓延扩散期;幼虫喜食苗期和喇叭口期玉米;全年玉米受害面积约10.083万hm^2,平均百株虫量3.5~12.3头,虫量秋玉米>夏玉米>春玉米,且同一季玉米播种迟的受害重;根据高空测报灯和性诱捕器的诱虫量,明显的成虫高峰期有2个,分别在8月下旬和9月中下旬;12月中下旬湖北部分县区仍查见存活幼虫和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玉米铁甲虫在凤山县砦牙乡为害日趋严重,常在部分村、屯的玉米上暴发成灾。2006年凤山县砦牙乡拉英、板隆村暴发玉米铁甲虫,当地玉米遭受严重为害。为害程度之重属历史罕见。1发生概况2006年4月中旬砦牙乡农技服务中心报告拉英、板隆村发生玉米铁甲虫严重。据4月18日调查拉英、板隆两村玉米铁甲虫受害面积约35ha,约占当地玉米面积的42%;受害地块成虫虫口密度平均26·9万头/ha,最多达82万头/ha,最少为3·6万头/ha;卵粒密度平均134万粒/ha,高的达229万粒/ha,低的为38万粒/ha;5月13日调查,花叶率平均62%,重的达100%,轻的20%~30%。估计一…  相似文献   

8.
1999年玉米蓟马在嵩县乃至豫西地区偏重发生,玉米苗严重受害,全县发生面积0.67万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0%,较历史上发生较重的1992年增加了20倍。其中严重受害面积0.2万hm2,受害田被害株率一般为20%~30%,较1992年提高15~20个百分点,严重的达50%以上。受害株一般为叶...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Cry3Aa蛋白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致死效果及作用机理,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取食Cry3Aa蛋白后的死亡情况,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Cry3Aa蛋白处理后成虫中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取食浓度为2 mg/mL的Cry3Aa蛋白6 d和12 d后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死亡率分别为33.33%和77.78%;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蛋白处理后成虫中肠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理变化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柱状细胞变形、细胞间隙增大、微绒毛缩短并肿胀、线粒体变形、内质网肿胀。本研究表明黄曲条跳甲成虫中肠是Cry3Aa蛋白的重要作用部位,研究结果为揭示Cry3Aa蛋白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莲草直胸跳甲在几种非靶标植物上的适合度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莲草直胸跳甲是防治入侵杂草喜旱莲子草的引进天敌,为检测莲草直胸跳甲对非靶标植物的影响,选取了29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对该天敌进行了3种选择和1种非选择性压力的测试.在全组植物或移除喜旱莲子草组中,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和幼虫对喜旱莲子草和非靶标近缘种莲子草的取食面积均显著大于其它非靶标植物,幼虫还可取食非靶标植物若蘧、反枝苋等;成虫在无喜旱莲子草时可取食若蘧和甜菜.当移除喜旱莲子草和莲子草时,成虫和幼虫对若蘧和甜菜的取食面积分别提高22.33、4倍和1.76、16.42倍.在非选择测试中,成虫和幼虫对喜旱莲子草和莲子草的取食显著高于其它组,其它植物均不能满足其正常发育和生存.研究表明,莲草直胸跳甲对莲子草属植物的适合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麦凹胫跳甲[Chaetocnema hortensis(Geoffroy)]属于鞘翅目,叶甲科。我国北方地区都有发生。主要为害麦类作物。跳甲的发生与为害程度,与气候有一定的关糸。在干旱年份发生较多,为害较重;反之则轻。1998年以来,麦凹胫跳甲在湟中县小麦田大面积发生。1998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2.03万hm2,麦凹胫跳甲发生面积达1.26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2%。2000年又严重发生,全县发生面积0.87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7%,被害株率在25%以上,部分重发田块高达70%,平均减产40%。其中浅山旱地比川水地区(平川水浇地区)、脑山地区(高海拔、气候冷凉地区)的被害株率…  相似文献   

12.
正稻水象甲是2009年5月在房县炳公村首次发现的外来农业有害生物,寄主范围广泛,成虫能取食8科98种植物,幼虫能在6科30余种植物上完成生活史。主要危害水稻、玉米等。据房县连续7年系统观察和大面积普查,发生面积呈现先增后减起伏现象,发生程度逐年降低的趋势,危害造成的绝收田块从最初传入3.33 hm~2下降到1.33hm~2,2015年~2016年,再未发生超过0.4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枣阳市玉米种植面积5.33万hm~2,是继水稻、小麦之后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但玉米螟危害近年来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枣阳市玉米高产的主要虫害。近年我们对玉米螟的发生特点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1玉米螟成虫发生特点1.1灯下玉米螟总虫量逐年增加2011年~2015年,枣阳20W黑光灯灯诱玉米螟总虫量从857头猛增至5 370头,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9月,20W黑光灯灯诱玉米  相似文献   

14.
红胫花椒跳甲(Podayricomela zanthoxylum)是1986年在陇南山区的礼县首次发现危害花椒的一种新害虫。经鉴定属于鞘翅目,叶甲科,桔潜跳甲属。关于本属跳甲我国记述7种,均与本种不同,本种虽与枸杞跳甲(P.Weisei Heiker.)背面体色接近,然而在构造与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异。该虫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出蛰活动。以幼虫于4月底5月上旬蛀食椒树花序梗和羽状复对柄,造成花椒减产。应用氧化乐果、水胺硫磷等1000—1500倍液,于4月中旬(花椒萌芽时)和椒芽长到1.5cm左右时各喷1次,保花、保叶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田间自然种群消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曲条跳甲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采用黄板诱集,通过2005~2006年连续系统的监测,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每年4~11月为成虫活动的活跃期.1年有春夏季高峰和秋季2个高峰期.春夏季高峰发生量明显高于秋季高峰发生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初日、终日分别可确定黄曲条跳甲成虫活动频繁的初始和结束日(进入越冬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6 ℃初日、终日为黄曲条跳甲成虫进入活动减弱期的起始和结束日;黄曲条跳甲成虫活动高峰期一般出现在日平均气温17.5~24.4 ℃的温度区域内.  相似文献   

16.
油菜蚤跳甲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蚤跳甲(Psylliocles chrysocephala Linnaeus),属鞘翅目、叶甲科。俗称油菜蓝跳甲,2001年以前很少造成为害,但2002年在海拔830m的黄粮镇发生面积2.1hm^2,油菜被害严重,虫株率35%~85%,部分田块产量损失高达90%。2003-2004年兴山县半高山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已成为危害油菜、影响油菜产量提高的因素之一,稍有疏忽,极易形成虫灾。  相似文献   

17.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长期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不仅增强了黄曲条跳甲的耐药性,也会导致蔬菜农药残留增加,危害人们的饮食健康。因此,利用绿色防控手段防治害虫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以植物源甘油酯为主要成分的植物油乳剂、绿僵菌以及二者混配液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并对油菌混配液的田间防控效果进行了评价。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施用植物油乳剂50~800倍液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2 d的死亡率为37.93%~100%;施用绿僵菌1.25×107~2×108孢子/mL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5 d的死亡率为32.2%~93.22%;施用植物油乳剂和绿僵菌混配液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第1 d的死亡率在95%以上,显著高于2种单剂,且混配液能够极显著缩短黄曲条跳甲致死中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植物油乳剂100倍液和绿僵菌1×108孢子/mL混配处理第6 d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均达60%以上,第8 d时,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80%和74.62%,显著高于同时间同浓度2种单剂。本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甘油酯乳剂和绿僵菌在防治黄曲条跳甲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二者混合使用可以弥补各自的防治缺点并有效地防治黄曲条跳甲。为探究和利用生物源农药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防控害虫提供了实用案例。  相似文献   

18.
玉米根萤叶甲在欧洲和美国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入侵性害虫,传播速度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高。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玉米根萤叶甲为研究对象,以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总科常见害虫为参照,采用基于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COⅠ, SS-COⅠ),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通过提取10种/生物型叶甲DNA和通用型引物扩增测序,获得其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并比对分析设计1对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引物(DvvZCE1/DvvZCF1),其扩增片段为462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玉米根萤叶甲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常见叶甲类害虫,包括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以及褐足角胸叶甲的棕黄型和蓝绿型没有扩增能力,该对引物不仅对成虫有很好的扩增效果,对单粒卵、2龄幼虫以及成虫残体(包括触角、头部、胸部、腹部、前足、后足)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在其口岸检疫,以及有效阻截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自然死亡黄曲条跳甲幼虫体中分离出1株对黄曲条跳甲幼虫和成虫有较高致病性菌株PS-1。通过病原菌的形态观察、Biolog系统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确定菌株PS-1隶属于肠杆菌科、沙雷氏菌属的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族群。用菌株PS-1浓度为3×104、3×106和3×108 cfu/mL的菌悬液浸泡鲜萝卜块饲喂黄曲条跳甲幼虫24 h,4 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6.1%、63.9%和75.0%;2、3和4 d的LC50分别是7.98×106、4.27×106和8.02×105 cfu/mL。用浓度1×108 cfu/mL的菌悬液处理菜心叶片饲喂黄曲条跳甲成虫,12 d的校正死亡率为23.25%。用浓度1×105、1×107和1×109 cfu/mL的菌悬液浸渍黄曲条跳甲卵,其孵化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PS-1菌株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和幼虫有较强的毒力,在黄曲条跳甲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于2013-2014年采用成虫诱捕法和挖根取样调查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韭菜田中韭菜迟眼蕈蚊和葱黄寡毛跳甲成虫的种群动态及发生世代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栽培模式中周年可发生5~6代,受温湿度影响,设施栽培地比露地中韭菜迟眼蕈蚊发生周期长、发生量大,盛发期主要分布于春、秋和冬3个季节,夏季未发现;葱黄寡毛跳甲成虫周年发生期集中于温湿度适宜的4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温度高、湿度大的8月发生数量少、为害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