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迎军 《作物杂志》1995,11(5):13-14
晒烟早熟性丰产性遗传参数分析傅迎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157041)丰产、早熟是晒烟育种的重要目标。探讨丰产与早熟等有关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可为晒烟育种选配杂交亲本和杂交后代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现以北方晒烟育种为例对其遗传参数进行...  相似文献   

2.
水稻早熟性的初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早熟品种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根据水稻早熟高产育种的理论基础,初步提出培育早熟高产稻组合的各种可能途径并阐述国内外水稻早熟性品种遗传模式且对当前预测杂交水稻生育期杂种优势的方法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水稻遗传育种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早熟棉遗传多样性研究是早熟棉遗传改良的基础,对培育早熟棉新品种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改善现有早熟棉品种的早熟性,为早熟棉育种的亲本组配提供依据,利用35对SSR分子标记,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3份早熟抗虫棉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2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30条多态性条带。NTSYS-pc2.11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83份材料的相似系数变化为0.73~0.98,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3时,将83份棉花早熟材料分为两大类。第Ⅰ类群包含59个材料,第Ⅱ类群包含24个材料。表明我国早熟棉遗传基础比较狭窄,今后育种中要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作为杂交亲本,创制新的早熟棉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短季棉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短季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从早熟种质资源金字棉的引进,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的育成,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6、辽棉10号的选育,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早熟不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转单价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中棉所42和鲁棉研19,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50、中棉所58的培育,到航天诱变特早熟品种中棉所64,综述了中国短季棉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短季棉育种应加强抗黄萎病材料创制、克服产量和早熟性负相关和解决特早熟品种早衰等遗传改良重点;指出借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麦后直播特早短季棉和杂交短季棉是今后短季棉遗传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棉花早熟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熟棉适于麦(油)后直播,实现粮棉一年两熟,对棉花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早熟性的遗传特性、早熟相关QTL定位、早熟相关基因挖掘的进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早熟棉的发展与育种现状以及早熟棉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介绍了早熟棉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棉区的生产示范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早熟棉育种的研究展望,为我国早熟棉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麦品种资源的早熟性在世界小麦中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生育后期短、籽粒的灌浆脱水过程较快的特点。早熟类型品种有利于抗灾稳产,我国华北地区,有些早熟类型品种抽穗至成熟仅一个月时间。在长江下游地区,复种指数较高,要求早熟品种更迫切。当地一些地方品种的早熟性遗传传递力很强,是我国早熟小麦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摘要: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腊熟期、成熟期)分别受到不同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育种中需考虑不同遗传效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差异。关键词:玉米;蛋白质;遗传效应;基因型×环境互作  相似文献   

8.
应用RAPD对短季棉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短季棉在我国未来棉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已育成近200多个短季棉品种,但却未对其进行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则利用RAPD标记对我国29份不同年代不同生态区的早熟短季棉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使育种工作者更全面地了解早熟短季棉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基础,并且为指导早熟短季棉育种,合理利用种质资源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近缘野生大麦遗传资源目录》中的2441份西藏材料进行分析,认为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资源以春性为主,占总数的99.84%。具有幼苗直立、早熟、植株偏高、多粒性、千粒重略低于栽培大麦品种、穗和籽粒的深色型比率大等显著特点,是适应性育种、抗逆性育种和丰产性育种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短季棉50年产量育种成效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喻树迅 《棉花学报》2005,17(4):232-239
对198份短季棉材料的系谱分析和短季棉品种的基因型值分析表明:①20世纪90年代品种皮棉单产比50年代增产50.29%,比60年代增产51.44%,比70年代增产26.6%、比80年代增产20.8%。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衣分和铃重提高为主要增产模式,提高枯黄萎病抗性也是重要增产因素。③育种技术从50年代系统选育到杂交、复交、多父本混交、辐射育种、空间技术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对品种提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采用生化遗传育种解决短季棉早熟早衰,选育早熟不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早熟、优质、多抗短季棉品种行之有效。④中棉所系列品种和辽棉系列品种育种技术路线不同,辽棉以缩短棉花前期营养生长,提高早熟性,以延长铃期,增加铃重,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中棉所系列至90年代发展较成熟的生化遗传育种技术,在缩短生育期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前期营养生长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延缓棉株早衰,增加后期光合作用;通过大幅度提高衣分,增加皮棉产量;靠缩短生殖生长期、吐絮畅而集中等提高早熟性;通过提高SOD酶等抗氧化酶系统,提高抗性和延缓衰老,达到各性状综合协调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镇糯晚粳系列 4 个产业化品种的遗传基础、产量结构、品质指标、综合抗性和抗倒性等进行分析,总结出镇糯晚粳系列品种的特性:遗传背景丰富、早熟高产稳产、品质优糯性佳、综合抗性较好、耐肥抗倒。同时对糯稻的商业化育种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利用非糯主推品种或糯稻骨干亲本为育种起点,强化结实性、直链淀粉含量、白度和冷饭回生度及绿色高效相关性状选择的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1选育经过针对优质、高产、早熟、超早熟、多抗的育种目标,依据优×优亲本选配原理,1989年选用超早熟、果形美、抗旱、耐涝、长势好、抗性强、适宜加工的育种材料濮8507做母本,以早熟、高产、优质、结实性强、果形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具有良好基因来源的优良品种鲁花9号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其双亲属地理、生态、遗传远缘和多类型间杂交,双亲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基础较丰富。组合编号为8912。1990年繁殖F1,1991年F2整个群体表现突出、分离较大,当年围绕育种目标选择综合性状好的单株58个;1992-1995年对分离的F3~F6代均采用系谱法连续…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我国50多年来选育的短季棉品种,从产量性状、早熟性状、纤维品质性状改良方面概括了我国短季棉的育种成效,总结了短季棉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早熟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介绍了短季棉品种的选育方式,及现代高技术(航天诱变育种、生化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短季棉育种中应用,提出我国短季棉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贵州生态条件对小麦特早熟与高产的需要,在遗传研究的基础上,同时育成了一些在贵阳为特早熟、特大粒、特大穗的小麦新种质,并育成几个有希望为生产直接利用的特早熟、特大粒丰产新品种。特早熟新种质比早熟对照种早15~20天,特大粒新种千粒重64克,特大穗新种质每穗有29~32个小穗。实践证明,为稀特种质选育提供理论指导的遗传研究,应特别重视对超亲极端型个体的研究分析。特早熟育种的亲本选配,要重视个体生育阶段的互辅性。选育半冬性特早熟,是解决高产与早熟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发展早熟不早衰、优质、多抗棉花品种,是解决我国主产棉区新疆气温前期低后期下降快、黄淮两熟棉区气温不足,造成霜前花率偏低、纤维强度差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本项目采用生化遗传辅助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以丰产、抗病、适应性广的育种材料为母本,以高强力的优质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以早熟为基础,重点突破早熟与优质的负相关,兼顾多抗与高产,并结合生化遗传辅助育种技术,在早期进行抗氧化系统酶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早熟马铃薯品种熟期短,经济效益高,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物之一。为了解马铃薯熟性的遗传规律,为早熟品种选育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以早熟品种中薯3号为亲本分别与早熟、中早熟和晚熟亲本品种杂交形成的6个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对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后代的熟性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熟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存在细胞质效应的数量性状;配制早熟×晚熟组合既能保证杂交后代中有较高比例的早熟和中早熟材料,也能保证杂交后代中有较高比例的高产材料;中薯3号是一个优良的、配制早熟杂交组合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短季棉早熟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和选择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个早熟及产量性状的有关遗传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强度选择可使目前推广品种(系)的丰产性和早熟性得到进一步改善;育种选择策略应从提高株铃数和衣分入手,选择第一果枝节位低、开花早、脱落少和铃不太大的类型,其中早代果枝节位严选,开花期、结铃率和衣分大群体选择,株铃数连续选择,就可实现培育出高产、早熟品种(系)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早熟性是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以‘鲁棉研28号’和‘X1570’为亲本配制F1组合及其F2:3世代分离群体。利用‘鲁棉研28号’、‘X1570’、‘鲁棉研28号’בX1570’F1及F2:3群体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以探究陆地棉现蕾期和开花期两个生育期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现蕾期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受多基因控制,且遗传率达85.00%;开花期符合1对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87.69%和9.37%。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543 1和3.419 6。相关系数分析表明,现蕾期、开花期都与棉花的果枝类型呈极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现蕾期和开花期的QTL作图、长江流域棉花早熟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麦增小穗育种方法与中质资源拓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维平  赵文明 《作物学报》2000,26(2):222-230
为探求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新途径,通过以“种内相对较少小穗早熟类型与相对较多小穗晚熟类型多次杂交形式”逐步完善了小麦以显性阶梯式增小穗育种新方法,获得了早熟较多小穗(27-30个)小穗和晚熟多小穗(30-38个小穗)的新种质系列,发现小麦中存在着显性可增性多小穗基因。进一步研究表明,新种拷贝人有三个特点:一是多小穗性状呈显性可增性遗传特征;二是幼分化速率显著提高,比对照增加21.73%;三是籽粒日灌浆  相似文献   

20.
《种子世界》2013,(1):52-52
由青岛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建的“作物分子育种联合中心”正式揭牌,这标志着青岛市成功引进了国家级育种研发平台。该中心将以蔬菜为重点研发对象,建立分子标记选择育种实验室和育种试验田,着重开展蔬菜营养品质改良、提高抗病性和抗逆性等方面的分子育种研究,充分利用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实验条件和遗传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蔬菜分子育种体系,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加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的培育,对于提高我国蔬菜育种水平、加强国家蔬菜基地建设、提升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