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目的】探明植物杂种后代减数分裂异常与花粉败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甘蓝型油菜与黑芥种间杂交和基因组加倍,获得芸薹属三基因组双倍体,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三基因组双倍体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规律。【结果】与单倍体相比,双倍体花粉育性得到一定恢复,但可育花粉的比例较低,只有10%~20%。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双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以形成同源二价体为主,但也有部分染色体形成四价体或六价体。四价体有3种形式:B基因组染色体形成的四价体、AC基因组染色体形成的四价体及B与AC基因组之间形成的异配四价体。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均等分离的细胞占总数的70%左右,在第2次减数分裂期也观察到非正常分裂如非四分孢子、微核等现象。【结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异常行为可能是导致花粉育性不高的重要原因;虽然不正常的减数分裂导致花粉育性下降,但双亲染色体的异源联会可为双亲遗传物质的交换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将黑芥(Brassica nigra )抗病基因引入甘蓝型油菜(B .napus ),通过有性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与黑芥的三倍体杂种,经基因组加倍获得相应的六倍体,并观察三倍体和六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结果表明:三倍体表现为花粉完全不育,而六倍体雌配子育性得到较好恢复,雄配子育性较低(10%~20%)。三倍体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主要以单价体形式存在,每个细胞平均形成3.8~5.9个二价体,也有极少数三价体出现。六倍体减数分裂染色体主要形成二价体,并以较低频率形成单价体和四价体。六倍体减数分裂后期 I 均等分离的细胞仅占65%~85%。落后染色体、非四分孢子等异常减数分裂行为也有发生。  相似文献   

3.
将白菜型油菜不同栽培种‘红菜薹’和‘黄芽白’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再经过多代自交获得高世代杂种。观察杂种后代形态学特征(叶型、株高、分枝数等)、育性特征(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经过多代自交,杂种后代各性状趋于稳定,正反交杂种形态有较大差异,而高世代杂种与杂种一代相比,形态没有明显变化。杂种后代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比较高,花粉可育率均达到90%以上,但与双亲相比仍然稍差。杂种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比较正常,但仍有少数细胞出现异常染色体行为。杂种后代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联会主要以形成环状和棒状的二价体为主,但也形成四价体等其他染色体构型。杂种后代中平均形成二价体的数目在6.7~8.2,最多全部20条染色体形成10个二价体,其中形成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比例相差不大。除了形成二价体外,部分花粉母细胞还形成少数四价体。与亲本相比,杂种后代染色体联会出现较多的非同源联会,平均每个细胞形成二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少,而形成四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多。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减数分裂后期Ⅱ,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形成四分体。在此过程中,绝大多细胞染色体行为正常,但有个别细胞出现后期Ⅰ染色体不均等分离,有些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形成染色体桥;有些细胞在减数分裂Ⅱ中期和后期出现落后染色体。此杂种后代减数分裂过程较正常,探明杂种后代的减数分裂特征可为白菜型油菜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白菜(Brassica rapaL.,2n=20,AA)为母本,芥蓝(B.oleraceaL.,2n=18,CC)为父本,通过种间杂交、子房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新合成甘蓝型油菜(B.napusL.,2n=38,AACC)株系35个。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新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花粉母细胞(PMCs)内染色体在早双线期聚集成两个染色体群,具有较为明显的界限;随后逐渐形成单个二价体,直至终变期产生全部19个二价体,或一些四价体和二价体;在个别PMCs内19个二价体呈9∶10的分开排列;在后期Ⅰ/末期Ⅰ以及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较为正常。在讨论中提出甘蓝型油菜的染色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构变异可能主要来自于A、C基因组内部染色体间交换的假说。  相似文献   

5.
百合三倍体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细叶百合(2x)×布鲁拉诺(4x)的三倍体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三倍体种间杂种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较多异常现象,在双线期出现不等二价体;在后期I和末期工出现染色体桥;在后期Ⅰ、末期Ⅰ、中期Ⅱ和末期Ⅱ出现滞后染色体;在末期Ⅰ和二分体时期出现微核;在末期Ⅰ和后期Ⅱ出现不均等分离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可能是导致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金银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发现:与二倍体相比,同源四倍体减数分裂过程较复杂,双线期各细胞母细胞中出现单价体、二价体、三价体、四价体和多价体等多种情况,但主要以四价体(Ⅳ)和2个二价体(Ⅱ+Ⅱ)的形式联会;中期Ⅰ、中期Ⅱ出现游离染色体;后期Ⅰ、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和不均等分离等现象,但同源四倍体的染色体分离主要是2/2式的均衡分离;末期Ⅱ出现四分体。  相似文献   

7.
二、四倍体青花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二、四倍体青花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并对分裂各时期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二倍体相比,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复杂,有多价体、四价体、三价体、二价体和单价体;中期Ⅰ及中期Ⅱ有部分染色体没有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Ⅰ及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断片;后期Ⅱ和末期Ⅱ有染色体不同步分离及不等分裂的现象;四分体时期还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及多分体.同源四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平均异常频率高达31.5%,二倍体则只有10.2%的细胞表现异常,说明同源四倍体遗传稳定性比二倍体差,减数分裂不正常是同源四倍体青花菜育性降低的细胞学原因.  相似文献   

8.
观察二、四倍体青花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并对分裂各时期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二倍体相比,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复杂,有多价体、四价体、三价体、二价体和单价体;中期Ⅰ及中期Ⅱ有部分染色体没有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Ⅰ及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断片;后期Ⅱ和末期Ⅱ有染色体不同步分离及不等分裂的现象;四分体时期还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及多分体.同源四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平均异常频率高达31.5%,二倍体则只有10.2%的细胞表现异常,说明同源四倍体遗传稳定性比二倍体差,减数分裂不正常是同源四倍体青花菜育性降低的细胞学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品红染色和多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及其不同构型染色体来源。结果表明,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平均为4.66I+5.00Ⅱ+5.12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单价体、二价体和三价体分别为绿、红和黄色荧光信号,表明单价体来源于玉米,三价体构型染色体来源于玉米和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同源染色体配对和二价体的染色体仅来源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玉蜀黍属A、B和C染色体组组成更恰当。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种F_1的染色体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种F1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1生长势明显超过双亲,穗型呈双亲中间型;杂种F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2m+6sm;F1为真杂种;F1花粉母细胞后期I有落后染色体出现,落后染色体细胞频率达87.37%,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紊乱,形成较多的棒状二价体。  相似文献   

11.
用花粉母细胞分带和端体研究小麦与偃麦草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PMC MI(花粉母细胞中期I)染色体显带表明,1B~7B、4A染色体能根据带纹特征加以辨认,可以直接判断这些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对于A组和D组染色体,则采用端体作为配对标记,并结合PMC MI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其在杂种F#-1中的配对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中,小麦的A组、B组、D组染色体的平均配对频率分别为24.59%、18.68%、28.67%,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有5.03条小麦染色体参加了配对,其中A组、B组、D组分别占1.72条、1.31条和2.0条。在杂种中至少有10个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亲配对形成5个二价体。这一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中无A、B、D中任何一染色体组,但存在小麦染色体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配对。中间偃麦草自身可能有两组部分同源。采用花粉母细胞分带研究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长穗偃麦草的杂种F#-1代配对表明,小麦染色体1B~7B和4A在花粉母细胞中的配对频率平均为21.5%,1B~7B和4A 8条染色体平均有1.7条染色体参加配对。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代中有一种不配对的减数分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染色单体可辨别清楚,从这种减数分裂中可获得不减数配子。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压片法,对武汉地区野生毛车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体细胞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车前的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正常,终变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可形成12个二价体;仅在2.93%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其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花粉粒育性为96.88%。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毛车前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24=22m+2sm,其核型为"1B"型。  相似文献   

13.
二倍体和四倍体结球甘蓝减数分裂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结球甘蓝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结果表明:与二倍体相比,同源四倍体终变期染色体构型复杂,有四价体、三价体、二价体和单价体出现;中期Ⅰ及中期Ⅱ有个别染色体游离于赤道板外;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提前解离的姊妹染色单体及染色体的不均衡分离;后期Ⅱ每极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花粉的整齐度和生活力明显降低;讨论了造成四倍体结球甘蓝花粉育性比二倍体低的细胞学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创制矮牵牛三倍体种质并对其进行细胞学研究,以矮牵牛二倍体、四倍体为亲本进行正反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计数并与双亲进行农艺性状、解剖学比较,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三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以二倍体、四倍体为亲本进行正反杂交可获得三倍体矮牵牛,但结籽率均较低;(2)同源三倍体终变期大部分细胞内都出现单价体、二价体和三价体共存的现象,中期Ⅰ和中期Ⅱ出现游离在赤道板外的染色体,后期Ⅰ染色体有10/11、9/12、8/13和少数7/14分离方式,并出现姊妹染色单体提前发生分离和丢失染色体等异常现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了大量不育花粉的形成,同源三倍体创制为初级三体系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细胞学方法观察了6个普通小麦品种一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苏联球茎大麦(Hordeum bulbosum L.2n=4x=28)异源二体附加系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及其分离行为,并调查了各个附加系的稳定性。结果发现:所有附加系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都受到附加的球茎大麦染色体的影响,其中A3附加系受影响最大,平均每细胞有2.02个单价体和4.01个开口二价体,其它五个附加系影响较少,单价体和开口二价体数分别变化在0.20—0.6 4和1.53—2.60之间。此外,一些附加系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后期有落后染色体,一些落后染色体发生了提前分离;另一些花粉母细胞在末期具有微核。本试验还发现各附加系间稳定性差异很大,A1、A2、A3、A4、A5和A6附加系的稳定分别为16.7%、82.6%、28.0%、92.9%、80.0%和66.6%。根据本试验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认为附加系中球茎大麦染色体的丢失起始于减数分裂,起因于减数分裂的不同步和染色体配对的减少。  相似文献   

16.
应用H33258荧光染色法研究普通白菜小孢子再生四倍体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四倍体白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及各时期染色体形态等变化与二倍体植株相似;4条同源染色体中期Ⅰ可出现四价体、二价体或配对二价体、少量三价体和单价体;终变期四价体呈棒状、环状、V形、L形、U形、S形、Y形等多种构型;中期Ⅰ多数细胞中出现10个四价体或配对二价体,个别细胞中出现多价体或单价体。四分体排列方式有垂直型和四面体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为三核型,包括1个营养核和2个精核,具四萌发沟。从后期Ⅰ到末期Ⅱ,甚至小孢子有丝分裂,整个分裂过程中均观察到落后染色体等非正常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杂交方法,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和白菜型油菜黄芽白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杂种一代自交产生杂种二代。结果表明,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杂交容易获得杂种后代,而反交组合却比较困难。正反交杂种一代株型和叶片形态都与甘蓝型油菜接近。在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主要形成二价体或单价体,但也有少数染色体参与非同源联会形成多价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和后期,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也较多出现在花粉母细胞中。杂种一代雄蕊发育不良,花粉育性低,自交结实率也比较低。杂种二代花粉育性极显著(P<0.01)提高,自交结实率也比杂种一代极显著(P<0.01)提高。预期经多代自交,杂种育性能得到较好恢复,可以作为甘蓝型油菜改良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压片法,对萝蓝(Raphanobrassica,2n=38,RRAA)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体细胞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萝蓝的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正常,终变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可形成18个二价体;在少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其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其花粉粒育性为91.8%。萝蓝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36,核型公式为K(2n)=2X=36=30m+6sm,其核型为"2B"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野生种Cucumis hystrix(2n=2x=24)与栽培黄瓜C. sativus L.(2n=2x=14)种间杂种F1(2n=2x=19)及其双二倍体(2n=4x=38)自交S1~S4代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及花粉育性.结果表明减数分裂中期Ⅰ,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pollen mother cell,PMC)染色体主要以单价体存在,染色体构型为16.75 Ⅰ+0.5Ⅱ+0.25Ⅲ+0.13Ⅳ;双二倍体染色体构型以二价体为主,伴随着自交,平均每个PMC所含二价体比例逐渐增加,非二价体配对比例减少.四分体时期,F1代不能形成正常的四分孢子,主要以多分孢子形态存在;双二倍体以四分孢子为主,并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其比例增高.花粉育性观察发现,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双二倍体花粉育性呈增高趋势.以上结果暗示,双二倍体在遗传上逐渐趋于稳定;双二倍体PMCs在后期Ⅰ和Ⅱ普遍含有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染色体不均等异常现象,可能是导致其花粉育性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杂种F1和小麦核不育×普通小麦4E单体附加系杂种F1代为材料,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中期和后期)的染色体及二分体、四分体时期的小核。结果表明,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杂种F1代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出现了3个单价体的染色体构型,后期出现了2个或2个以上的落后染色体,二分体、四分体时期出现了2个或2个以上的小核,在不同的核不育背景中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说明3C染色体在小麦核不育背景中具有诱导染色体断裂的作用,但在不同的小麦核不育背景中诱导染色体断裂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小麦核不育×普通小麦4E单体附加系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后期、二分体和四分体时期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说明4E染色体同样具有诱导染色体断裂的作用;3C或4E染色体诱导染色体断裂可能是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多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