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SBA)为大豆中含量较高、作用较强主要抗营养因子之一,影响大豆食品和饲料安全,降低或去除大豆籽粒和产品中凝集素成为大豆食品和饲料工业亟待解决问题。文章以合丰45号(高SBA含量)×太平川黑豆(低SBA含量)杂交组合及衍生201个稳定株系组成的F78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在3年(2011~2013)1个样点(哈尔滨)种植环境下对大豆凝集素含量作遗传模型和QTL分析。结果表明,SBA含量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利用134对多态性SSR引物扩增RIL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对SBA含量相关作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与SBA含量相关QTL,每个QTL均重复检出2次,稳定性较好,其中SbaHTC1-1(Satt139~Satt578)和SbaHTD1b-1(Satt537~Satt189)2个QTL位点两年检测结果加性效应值均达显著水平,且遗传贡献率较高,为主效QTL。利用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定位与SBA含量相关QTL,为改良大豆凝集素含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豆丹豆6号青子叶性状的遗传特点,选用(科丰14×丹豆6号)和(遗1358×丹豆6号)2个杂交组合3个世代(F2、F3和F4代)的种子分离群体,进行大豆子叶颜色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后代中,黄子叶与靑子叶种子的分离比率均表现为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推断大豆的子叶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黄子叶对靑子叶为显性,丹豆6号携带1对控制青子叶性状的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3.
小麦RIL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普通小麦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Q9086×陇鉴19’为作图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通过选用2 187对SSR引物筛选出RIL群体双亲表现多态性的引物共405对,多态性频率为18.52%.不同类型SSR标记多态性频率从小到大依次为Xpsp(4.4%)相似文献   

4.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在RIL群体中的分离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对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分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位点不同亚基在RIL后代群体中的分离基本符合1∶1的分离比,Null亚基出现的频率最高;受亚基出现频率的影响,不同亚基的组合方式在RIL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差异较大。从同一位点不同亚基和不同位点亚基的组合方式在RIL群体中的分离和出现的频率来看,Glu-1位点的不同亚基间不存在连锁关系,控制HMW-GS基因的遗传行为服从孟德尔的独立分配和自由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5.
利用组合不育系SXJLCMS1A×恢复系Z-119-99构建F_2育性分离群体,进行育性的遗传模式分析和恢复基因定位。结果表明,F_1群体全为可育株,F_2群体的可育株与半不育株经卡方测验符合1∶1的分离比例,说明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符合单基因配子体不育的遗传模式;利用F_2分离群体,采用445对大豆SSR引物对其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和定位,结果发现,该恢复基因与J连锁群的2个标记Satt674和Satt249连锁,距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8.7,9.6 c M。  相似文献   

6.
玉米生物诱导孤雌生殖后代DH群体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种1145×Y331作母本与高油型农大高诱1号单倍体诱导系杂交产生的单倍体及其秋水仙素加倍形成的双单倍体(DH)群体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孤雌生殖单倍体及DH系群体的配子分离及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单倍体及DH群体中SSR分子标记呈随机分离,没有发现明显的偏分离现象.对DH和重组自交群体(RIL)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表明,2个群体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基本一致,DH群体表现出系内整齐性更高.上述结果表明,孤雌生殖诱导和秋水仙素加倍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基因型选择性,DH群体的变异性可以满足育种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大豆脂肪含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蛋白大豆品种吉育50和高油大豆品种吉农18杂交后获得的F2及其衍生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QTL IciMapping v2.2完备区间作图法研究大豆脂肪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模型,主要受多基因控制,多基因遗传率为79.15%;对大豆脂肪含量进行QTL定位和分析,共检测到2个主效QTL和2个微效QTL,分布于12(G)、17(M)和22(F)3个连锁群上,其中包括了1个在2年间稳定存在的主效QTL.  相似文献   

8.
以中花6号和徐花13号为亲本构建的含有240个家系的花生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为研究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该RIL群体的白藜芦醇含量,对其遗传变异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分析法,进行花生白藜芦醇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旨在为该RIL群体后续研究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RIL群体的白藜芦醇含量存在广泛变异,表现超亲分离现象,其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连续变异的典型分布特征;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白藜芦醇的遗传符合C-0遗传模型(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为花生白藜芦醇遗传的最佳遗传模型,受多基因控制,且多基因间存在加性-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9.
徐芸  常汝镇  邱丽娟  曲延英 《新疆农业科学》2006,43(5):352-356,F0003
花叶病毒是危害大豆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花叶病毒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中国农科院育成品种中品95-5383对SMV3号株系表现高抗,构建杂交群体,遗传群体为来源于中品95-5383和IA2020的含有9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每个F2单株随机取30粒自交获得F2∶3家系.在苗期对F2∶3家系进行接种SMV3号株系,根据卡方检测,群体F2∶3接种鉴定比例为1∶2∶1,推测相应F2单株的基因型,分析其抗病遗传机理.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中品95-5383对SMV3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大豆γ-生育酚进行混合遗传和QTL定位分析,了解其遗传机制,定位其主效QTL,为高γ-生育酚含量大豆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图谱全长2 047.6 cM,平均图距8.8 cM,包括227个SSR标记,232个标记位点。重组自交系试验群体及亲本材料分别于2011年、2012年和2015年夏季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阳试验基地种植,冬季在海南省三亚南繁试验基地种植。田间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从6个环境中每个家系选取15.00 g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大豆种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γ-生育酚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大豆γ-生育酚含量进行混合遗传分析;采用WinQTLCart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γ-生育酚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表明,γ-生育酚受2对重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遗传基因分布在双亲中。三亚试验数据检测出2对主基因间上位性效应值为0.4010—0.5169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0.1797—0.2146,主基因遗传率为11.27%—13.05%,多基因遗传率为82.51%—86.55%,多基因效应大于主基因效应。原阳试验数据检测到2对主基因间上位性效应值为0.9646—1.8455,主基因遗传率为39.51%—58.96%,没有检测出多基因效应。采用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9个影响γ-生育酚的QTL,分布于A1(Chr.5)、A2(Chr.8)、C1(Chr.4)、K(Chr.9)、M(Chr.7)和G(Chr.8)6条染色体中,单个QTL的贡献率为7.29%—29.55%。qγ-G-1同时在2011年原阳、2012年三亚、2015年三亚3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G(Chr.18)染色体Satt275—Satt038标记区间0.01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8.97%、8.12%和7.91%。qγ-A1-1同时在2011年原阳和2015年原阳2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A1(Chr.5)染色体Satt276—Satt364标记区间0.01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29.54%和28.23%。qγ-G-1和qγ-A1-1 2个QTL能够稳定遗传。【结论】γ-T最适遗传模型符合MX2-Duplicate-A,即2对重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其遗传同时受到基因型、环境和上位性的影响。检测到γ-T的2个稳定主效QTL,Satt275—Satt038和Satt276—Satt364是共位标记区间。  相似文献   

11.
宋伟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72-12574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春大豆苗期抗旱类型,筛选抗旱资源,为黑龙江省选育抗旱春大豆品种提供优异亲本。[方法]利用干旱反复法对黑龙江省78份春大豆材料进行干旱胁迫,采用盆栽试验,每盆(50em×30cm)保苗10株,每处理3次重复,对照土壤含水量为80%,在大豆3初复叶时进行胁迫,通过调查幼苗的存活率确定不同材料的抗旱类型。[结果]78份供试材料中,抗线号、龙字号、大豆品种和黑河号品种抗旱和不抗旱类型分布比例相差不大,而黑农号大豆品种全部属于抗旱型材料,合丰号和绥农号大豆品种抗旱类型居多,垦丰号和垦豆号品种全部属于非抗旱类型。[结论]耐旱品种有抗线5号、黑农51、黑农52、黑农60、黑农61、龙小粒豆2号、龙青大豆1号、龙黑大豆1号、合丰48、合丰50、合丰51、合农62、绥农28、绥农30、垦丰7;较耐旱品种有抗线4、抗线6、抗线7、黑河43、黑河50、黑河51、黑河53、黑农38、黑农44、黑农48、黑农62、黑农64、黑农65、龙小粒豆1号、合丰35、合丰56、新合丰25、绥农15、垦丰11。  相似文献   

12.
合丰25的间接利用与合丰号大豆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优秀种质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合丰25育成的品种(系)作母本,与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杂交,成功育成7个合丰号大豆品种,合丰40、合丰42、合丰43、合丰55、合丰56、合农60、合农62,这些品种对合丰号大豆的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合丰25的间接利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大豆脂肪酸组分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正常亚麻酸含量的品种合丰25与亚麻酸含量仅为3%的突变品系C-14杂交,利用亲本以及杂交后代群体进行5种脂肪酸含量与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农艺性状分析间接筛选出优良脂肪酸组成的稳定大豆品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双目标组织(即一个外植体同时含有子叶节和初生叶节两个目标组织)进行了大豆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以便为高效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保障。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之间大豆不定芽诱导率不同,在所试的5个大豆品种中,初生叶节不定芽诱导率最高的品种是合丰35,合丰25次之,分别达到50.0%,46.9%;而子叶节不定芽诱导率最高的品种是合丰25,为75.0%;总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的品种是合丰25,达到121.9%。不同浓度6-BA对丛生芽的诱导率在不同品种间有差异,6-BA浓度为1.5 mg/L时,合丰35的丛生芽诱导率最高,平均每个外植体诱导出6.7个丛生芽。  相似文献   

15.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1)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2)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16.
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油品种是发展油用大豆生产的关键,为选育高油、高产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在多年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亲本与改进育种方法及南繁北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以垦农18为母本,合丰4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成大豆新品种合农63,201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2012011),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生育日数115~120d,需≥10℃活动积温2 3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28.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6.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81.3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5.5%;油分含量23.27%,蛋白质含量39.25%;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2012-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9.49万hm~2。  相似文献   

17.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与连作大豆的抗逆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石灰性黑钙土上抗孢囊线虫品种(抗2)和非抗线虫品种(合丰25)在连作胁迫下大豆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1995~1996两年的田间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抗2品种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大豆叶片中GSH-Px活性增强,差异达到极显著F=1524,说明该品种对连作障碍有较强的抵卸能力,连作使大豆产量降低706%~2075%;而合丰25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大豆叶片中GSH-px活性降低,品种对连作障碍的抗性较弱,连作使大豆产量降低1691%~6826%。  相似文献   

18.
利用美国高油、矮秆和耐密植大豆种质资源与高产广适应性大豆杂交,通过单交及简单回交与辐射诱变育种相结合,经过连续定向选择,利用先进的品质分析、抗病鉴定等方法进行品种选育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出高油、高产和抗病的4个大豆新品种合丰42、合丰52、合丰57、合农60,脂肪含量为22.25%-23.24%,其中合丰42是国内育成的第一个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是矮秆品种。这些品种是高油、矮秆大豆育种的宝贵种质。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分子水平验证大豆材料的抗病性,以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性和感性的大豆为试材,利用已经报道的与SCN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引物,对供试的大豆材料进行指纹图谱鉴定。结果表明:引物Satt130无扩增结果,Satt301没有多态性,Satt309和Satt082表现出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3大类,其中在合丰25×抗线4号正反交组合中,抗病亲本抗线4号与(抗线4号×合丰25)F2、(合丰25×抗线4号)F3抗病后代抗-221、抗-131聚为一类;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合丰25×抗线4号)F2感-121被聚为一类,在这个区域将感病材料分开。而其它后代材料则聚为一类,并没有将抗感材料区分开。  相似文献   

20.
大豆维生素E五个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丰25和Bayfield两个大豆品种作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大豆维生素E代谢过程相关酶基因(HPPD、HPT、MPBQ-MT、TC及TMT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模式,推测对大豆维生素E代谢过程合成起关键作用的基因。结果表明,五个基因中对大豆维生素E代谢过程合成起关键作用的可能为MPBQ-MT和TC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