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3年4月,根据沙颍河干流闸坝分布设置21个采样站位对处于生态恢复期的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进行了现场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门6纲10目25科38种,其中,水生昆虫20种、甲壳动物3种、寡毛类2种、软体动物11种、其他类群2种。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平均密度242.40个/m2,平均生物量291.33 g/m2;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在现存量中占总个体数的64.74%,且在绝大部分站位占据优势地位;常见种为梨形环棱螺、环足摇蚊属一种、圆顶珠蚌和大沼螺。经生物多样性分析,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1.20,Margalef指数平均为1.5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52。将21个站位的底栖动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8大组群,NMDS分析显示各组群分离较为明显,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较高;SIMPER分析表明空间变异度取决于梨形环棱螺、环足摇蚊、长臂虾科1种、水丝蚓属1种、大沼螺和摇蚊的种群动态变化。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来看,周口闸以上河段水质要明显好于周口闸以下,周口闸以下河段水质状态也与污染严重时期相比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调查流域底栖动物及相应的水环境因子,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底栖动物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文教河水质生物监测、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2014年11月,在文教河流域15个点位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2种,隶属3门5纲23科,其中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69.05%;优势种为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海南白虾Exopalaemon hainanensis和米虾Caridina sp,优势度分别为0.19、0.12、0.05、0.02;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95.00 个/m2和31.78 g/m2;香农-威纳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50~1.96;Margalef丰富度指数范围在0.97~2.82;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在0.18~0.39。相关分析表明,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文教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2012年5、8月,对雅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底栖动物12目21科38种,其中水生昆虫22种,分属5目10科,占总数58.90%。雅鲁河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61.38 ind·m-2,生物量为5.32 g·m-2,夏季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高于春季。在各功能摄食生态类群中,刮食者最多,为14种,收集者10种,撕食者8种,捕食者6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仅金线蛭Whitmania sp.1种;常见种有Ephemerella rusa、Dipteromimus tipuliformis、平滑多足摇蚊Cricotopus vierriensis、蚋Simulium、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和湖斜顶螺Acroloxus lacustris等6种。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3种多样性指表明:夏季底栖动物多样性高于春季。采用BI和Shannon-Weiner生物指数对雅鲁河水质进行评价,调查期间雅鲁河水质处于一般以上水平,夏季水质状况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宁夏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状况,于2013年春季、夏季、秋季调查沙湖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评价沙湖水质状况。结果表明:3个季节在沙湖共采集了17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6科,主要由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组成,且随季节与空间变化显著;沙湖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较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51;依据多样性指数和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对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沙湖水域属重度污染,夏季沙湖污染最严重,秋季沙湖受污染状况略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5.
拉萨河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10月,在拉萨河热震藏布-河口中下游河段及支流共设置16个采样断面(拉萨河干流10个、支流4个,雅鲁藏布江汇口2个),对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评价河段干、支流底栖动物共31种,其中环节动物5种,占16.13%;软体动物3种,占9.68%;节肢动物23种,占74.19%。优势种有正颤蚓(Lumbricus tubifex)、四节蜉(Baetidae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sp)、网石蝇(Perlodidae sp)、钩虾(Gammaridae sp)等。直孔电站影响河段底栖动物现存量较高,密度、生物量平均分别为31 911个/m2、117.65 g/m2。剔除直孔电站影响河段,拉萨河干流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分别为32个/m2、0.92 g/m2,支流密度、生物量分别为63个/m2、0.78 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为0~2.02。直孔电站运行对拉萨河中、下游河段底栖动物整体影响较小;对库区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群落结构由流水型向耐氧、静水型的环节动物、摇蚊转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运行对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014-2016年在密云水库设置了7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冰封期除外),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生物指数变化。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动物17种,其中摇蚊幼虫12种,环节动物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455.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0g/m~2,其中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和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11月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808.9个/m~2、6.94g/m~2;8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80.4个/m~2、0.72g/m~2。水平分布上,水库中心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916.7个/m~2、6.08g/m~2;白河坝为最小值,分别为307.1个/m~2、0.70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在4月达最大值,分别为1.43、1.13、1.14;9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38、0.27、0.31;3项指数在潮河口达最大值,分别为1.08、0.64、1.01,在潮河坝、白河坝指数相对较低。同时分析了随着密云水库水深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受调水的影响,目前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重构期。  相似文献   

7.
苏州地区6大湖泊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苏州地区6个湖泊在1998~1999年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4种,分属于环节动物7种,软体动物8种,甲壳动物3种和水生昆虫6种共4大类。漕湖、独野湖、金鸡湖、昆承湖、澄湖、尚湖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3164、3784、2784、2448、2208、4348、5284个/m^2;它们的年均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06、1.796、1.824、1.626、1.822、1.339。  相似文献   

8.
2005年秋对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通过DPSv7.55软件分析密度和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利用指示生物和生物学指数评价水质现状.研究结果为.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柄动物17种,水生昆虫中摇蚊属占绝对优势类群;底柄动物密度在分布区内变化为:D边缘区D核心区、D上游D下游;底栖动物密度与环境因子中的营养盐DIP关联最大;物种多样性与水体营养水平呈相反趋势.目前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体有向富营养水平过渡的趋势.利用底柄动物群落结构与理化指标相结合能反应水质状况,因此该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泥河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洪贤 《水利渔业》2001,21(5):36-38
1997年对泥河水库进行资源调查,共获底栖动物4大类26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摇蚊幼虫6种,寡毛类5种,甲壳类1种。底栖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621.9个/m^2,生物量年平均为37.226g/m^2。阐述了底栖动物的季节变化、渔产潜力及底栖动物在环境检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数据,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目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低于历史水平。2004年大亚湾海域内共出现79种(类)大型底栖动物,全海域均匀度(J)、丰富度(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值分别为1.17、0.74和2.06。各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较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水平以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大亚湾明显的干、湿季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有所影响,湿季多样性水平高于干季。湾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因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内小鳞帘蛤Veremolpamicra和粗帝汶蛤Timocleascabra极强的优势地位,导致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多样性水平较低。水温升高而引发的小鳞帘蛤和粗帝汶蛤丰度的变化,造成了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月与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17种,隶属于5门8纲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虫107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2种,环节动物3种,涡虫纲和线虫动物各1种。两年各采样点物种数平均为27种,七眼泉洞穴出水口(S6)物种数最多,为33种,骡子塔洞穴出水口(S1)物种数最少为15种。2年1个月中各采样点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介于872.2~3511.1 ind/m2,平均密度为1747.6 ind/m~2,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97.05%,其中,四节蜉(Baetis sp.)、宽基蜉(Choroterpes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扁蜉(Heptagenia sp.)和朝大蚊(Antocha sp.)为最优势的种类,其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32.27%、9.15%、7.13%、6.61%、6.52%、5.45%;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和BI生物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各洞穴出水口溪流中,乌木峪(S3)、院子(S4)和七眼泉(S6)水质最为清洁,骡子塔(S1)和芭茅溪(S7)水质稍差,有轻微污染;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结果显示各采样点以收集者(GC)和捕食者(PR)为主要优势类群;K-优势曲线结果表明,除了骡子塔洞穴出水口溪流(S1)受到较重的人为影响外,其他采样点基本保持了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两年调查状况来看,张家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出苗期大型无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环境敏感类群优势地位明显,通过估算稚鲵营养容纳量推测,洞穴外溪可为野生稚鲵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但一些自然繁殖洞穴外溪稚鲵食物可能存在不足的风险,应加强保护区内喀斯特溶洞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2020年8月和11月对云南南溪河水系进行了两次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共采样到9000余头标本,鉴定出208个物种,隶属4门7纲73科。该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软体动物次之。水生昆虫中蜉蝣目、双翅目、毛翅目和蜻蜓目为优势类群。南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整体生物多样性较高,表现为大多数样点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处于较高水平。无论丰水期还是枯水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上均以水生昆虫为主,丰水期的物种数、个体数量和密度均显著低于枯水期,但丰水期的生物量显著高于枯水期。优势物种为四节蜉科一种(Baetidae sp.1)、纹石蛾属一种(Hydropsyche sp.1)、蚋科一种(Simuliidae sp.1)、亚非蜉属一种Afromurus sp. 、扁蜉属Heptagenia sp.1,其中前四种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为优势种。南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受到海拔、河道底质和干扰强度的影响,在海拔1000-1500m的地区多样性最高,淤泥质底质和重度干扰使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数和密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开展湟水河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为湟水河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于2020年9月对湟水河流域25个样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和调查,了解湟水河全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识别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共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9(属)种;依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湟水河25个样点在空间上可以分为3组:第1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支流,该组指示物种为朝大蚊属1种(Antocha sp.);第2组样点分布比较广泛,中上游干、支流均有,该组的指示物种为四节蜉属1种(Baetis sp.);第3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干流,该组指示物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i)。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度、香农威纳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四节蜉属1种和瑞士水丝蚓的相对丰度在上下游和干支流之间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栖息地质量、电导率、亚硝态氮、总磷、浊度和水深是影响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湟水河水生态保护应当更多地关注次生盐化和营养盐污染,加强治理上游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澜沧江支流景谷河引水式电站形成的过渡区减脱水河段为研究区域,根据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多样性对适宜栖息地水深、流速的需求,采用栖息地模拟法建立景谷河减脱水过渡区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结果表明,研究河段69.0%的底栖动物种类在边滩中出现,47.30%在浅濑中出现,因此,边滩和浅濑是维持底栖动多样性的最优生境类型。模拟了13种工况下底栖动物最适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景谷河减水河段底栖动物最适的生态流量需求为3.0-4.0m3/s。本文为以水生生物实际需求为目标的生态流量核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 1. Chalk stream floodplains are extensively managed and the high degree of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water meadows has been severely reduced.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aquatic biodiversity is perceived to be the river itself. Ditches in these areas have been largely ignored as a contributor to total diversity.
  • 2. Separate surveys of instream, bankside and ditch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small area of floodplain provided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asses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locality to total aquatic diversity. The fauna and flora of a ditch on the lower River Frome floodplain was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studies of adjacent bankside and instream habitat. A total of 145 macroinvertebrate taxa and 61 plant species were recorded from the ditch. Faunal abundance and richnes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iversity of aquatic plants. The ditch showed a clear linear trend in community type that appeared to be partly related to the acidic seepage from tertiary deposits at the source and percentage cover of vegetation.
  • 3. 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s of taxa collected in ditch, bankside, instream mesohabitat and RIVPACS surveys. Of the total 202 taxa recorded in the four surveys, the ditch contributed 59 unique taxa with 25 from the bankside and two and three from the mesohabitat and RIVPACS surveys, respectively.
  • 4. The large contribution of the Rushton Ditch to aquatic biodiversity on the floodplain is due to three main factors: the chemically different and slow‐flowing environment, the connection to the main river, and a management regime which has halted hydroseral succession at a point where vegetation structure is for the most part open and able to support a wide range of ecological niches. The maintenance of these conditions requires sensitive management and further knowledge of the needs and interactions of faunal communities with vegetation.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 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 ind./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 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 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到严重污染;基于G.I, 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到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海洋环境监测的需要,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多样性指数等在评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时显得说服力不足,而摄食功能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实验根据2012年8月对浙江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调查实验,分析该海域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的组成、空间及数量分布,并进行相关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以肉食者和滤食者占较大优势,食碎屑者、植食者和食底泥者次之,杂食者最少;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布尔小笔螺、寄居蟹、扁平管帽螺、甲虫螺和四齿矶蟹等,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短石蛏和布氏蚶等,植食者的优势种为钩虾、单一丽口螺和锈凹螺等;各摄食类群水平分布较均匀,垂直分布受水深和摄食饵料的限制;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健康状态呈虚弱水平,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结合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湘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底栖动物3门、6纲、15目、31科、43种。其中节肢动物22种,占51.16%;软体动物16种,占37.21%;环节动物5种,占11.63%。底栖动物优势种中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和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在流域内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P﹤0.05)。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底栖动物丰度的空间差异、季节差异均显著(P0.05),生物量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均不显著。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ner指数(H')、丰富度指数(dM)和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1.5145、2.0635和0.7041;湘江航电枢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松柏最低。RDA分析表明,重金属Cu和Cr是影响湘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其次为石油类、Se、p H、氟化物、CODMn、COD和Zn。从种类水平看,椭圆萝卜螺可以作为湘江重金属Cr的指示物种,霍甫水丝蚓对重金属Zn敏感,格氏短沟蜷(Semisulcospira gredleri)耐受重金属Cu,耐污种类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与COD、石油类环境轴呈正相关,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与CODMn环境轴呈正相关;敏感种类扁蜉(Heptageniidae sp.)、带角螺(Angulyagra annulatus)与氟化物、COD呈负相关,四节蜉(Baetidae sp.)、闪蚬(Corbicula nitens)与CODMn呈负相关;不耐重金属类群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纹石蛾(Hydropsychidae sp.)与Cu、Cr环境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