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冻贮藏条件下鲈鲜度和质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昕  韩芳  许加超  付晓婷  李辉  于甜 《水产学报》2010,34(8):1294-1302
研究鲈在微冻贮藏条件下组织构造、质地剖面分析(TPA)及流变学特征参数(弹性模量E,应力松弛时间τ,粘性模量η,破断强度)的变化,同时结合鲜度指标、细菌总数、K值、TVB-N、pH值和感官特性判断其在微冻条件下的品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菌落总数、K值和TVB-N上升,pH值则先下降后上升,且上升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组织结构呈现肌原纤维间空隙逐渐增大,方向性增强,构造逐渐断裂崩解的趋势;弹性模量呈上升趋势,破断强度、硬度、弹性、粘聚性、咀嚼性呈下降趋势,而应力松弛时间、粘性模量的变化则不显著。与冷藏样品相比,微冻样品的货架期能够延长20 d,说明微冻条件比冷藏条件能更有效的抑制鲈体内酶活性及微生物的作用,缓解蛋白质分解,延长鲈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2.
冰温保鲜条件下牙鲆的鲜度及质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牙鲆在冰温贮藏条件下鱼肉的鲜度指标(pH值、K值、TVB-N、细菌总数)和质构特征参数(感官评定、组织构造、破断强度等)的变化,并与冷藏样品的相应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菌落总数、K值和TVB-N上升,pH值则先下降后上升,冷藏后期样品pH值上升较快且很高;至货架期终点时破断强度呈减小趋势,组织结构逐渐劣化.与冷藏样品相比,冰温贮藏条件能更有效地抑制牙鲆鱼体内微生物的作用,延长牙鲆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3.
孟飞  张朝辉  赵雪  陈伯虎  高昕  李八方 《水产学报》2010,34(10):1605-1609
研究鲜活和不同加热时间条件下沙蛰组织构造及流变学特性的变化。组织构造变化采用Van Gieson染色法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流变学特性参数通过应力松弛和破断实验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沙蛰样品在加热过程中其重量和体积均呈现显著减小趋势;流变学特征参数弹性模量E0和破断强度逐渐减少,而松弛时间τ1、粘性模量η1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而且流变学特征参数与组织结构变化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加热过程中沙蛰样品的蛋白质发生热变性所引起。与鲜活样品相比,加热样品具有弹性较大、粘结性较大和硬度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冰温结合复合配方保鲜剂贮藏技术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鲜度和质构特征参数变化的影响,同时与单一冰温贮藏样品的相应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冰温结合保鲜剂贮藏方法能够显著延缓牙鲆鱼肉样品细菌总数、K值、TVB-N和pH值等的增加速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样品组织结构、破断强度和感官指标等的变化均呈现减缓趋势;与单一冰温贮藏条件的样品相比,冰温结合保鲜剂样品的货架期能有效延长10 d左右,达到最佳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5.
鳙在不同保藏温度下的鲜度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阐明不同保藏温度对淡水鱼类鲜度变化的影响,采用K值、TVB-N、细菌总数和感官检定等 4种鲜度指标,对鳙在 20℃~-3℃范围的 5种不同温度贮藏中的鲜度变化进行比较系统的测定和考察。结果表明:(1)鳙的鲜度变化。在20℃和10℃常温下速度很快,保鲜期从数小时到4天;在 0℃前后的3种低温下速度变慢,保鲜期最长的可达 11天。(2)4种鲜度指标中,以感官的一、二、三级为基准,K 值的一、二级鲜度大体高于或等于感官的一、二级;而 TVB-N 一、二级鲜度(也包括细菌总数)则大体相当于或低于感官二、三级,显示了K值作为代表鱼体死后早期高鲜度等级的特征。(3)计算K 值变化速度常数 k_f 值表明 20℃的 K值变化速度较 10℃高6.3倍,而10℃较0℃仅高3.9倍,显示保持接近 0℃的低温,能明显抑制K值的变化,保持较好的鲜度。文中并指出了在5℃以下的低温范围,由于TVB-N 的数量水平偏低,似不适于作为鳙一类淡水鱼鳞度指标,认为在我国采用 K 值鲜度指标更适合淡水鱼高鲜度质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了解0 ℃冷藏条件下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体的阻抗特性与鲜度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建立鱼体鲜度快速检测方法,分别测定了鲢鱼片的品质指标[菌落总数、肌苷和次黄嘌呤浓度总和/ATP关联物浓度总和(K值)、汁液损失、感官评价]以及鲢鱼体的阻抗变化率(Q值),分析了Q值与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鱼片的菌落总数、K值和汁液损失率逐渐增加,感官评分和鱼体的Q值逐渐减小。第15天鱼片的菌落总数为(6.85±0.07)log cfu·g-1,K值为(63.97±1.93)%,汁液损失率为(6.26±0.01)%,感官评分为10.0±1.4分,Q值为(22.92±2.60)%,此时鱼片失去食用价值。Q值与菌落总数、K值、汁液损失和感官评价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2、0.976、0.945和0.984(P〈0.01),表明Q值与各鲜度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0 ℃贮藏条件下用Q值可快速、无损伤地评估鲢鲜度。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的微冻保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养殖的罗非鱼为对象,在-3℃±0.5℃空气微冻条件下,通过对鱼肉鲜度指标K值、细菌数及pH值的测定,探讨微冻鱼的质量的变化情况,并与冰藏鱼作比较。同时还对微冻鱼肌肉作组织切片,观察其冰结晶,并与-18℃冻结鱼及新鲜鱼作对照。实验结果表明,-3℃微冻法比冰藏法温度仅低3℃,但鱼肉鲜度指标K值上升缓慢,细菌繁殖受到抑制,大大延长了罗非鱼的保藏时间,贮藏期可达一个月左右。鱼肉pH值与鱼的鲜度之间无明确的相关关系。-3℃微冻鱼肌肉中的冰结晶是慢冻型的,对肌肉组织有损伤,但其冻结率比-18℃冻鱼低,未冻结部分的肌肉组织与新鲜鱼的肌肉组织相接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鱼翅在不同加热时间(1、2、3、4 h)条件下组织构造及其物性学参数(凝胶强度、最大破断应变、剪切应力、破断强度)变化,并测定了胶原蛋白含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镜观察鱼翅的组织构造,采用质构仪测定其物性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鱼翅的物性学参数变化显著,总体呈减小趋势。加热3 h后即可达到鱼翅较好质构。  相似文献   

9.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鱼片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鱼肉的品质,文章通过测定样品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Ca^2+-ATP酶活性以及鱼片色泽和质构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别评价了4种不同致死方式(I.鳃部放血;II.冰激致死;Ⅲ.敲击头部致死;Ⅳ.敲击头部后放血)对罗非鱼(Oreochromissp.)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贮藏期间4个组的TVB—N显著增大,但Ⅱ组和Ⅲ组的TVB—N显著低于I组和Ⅳ组,有利于鱼片冰藏期的保鲜;4个组鱼片的Ca^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Ⅲ和IV2种宰杀方式有利于保持Ca^2+-ATP酶活性;4个组的亮度(L^*)、红绿色值(a^*)和黄蓝色值(b^*)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I和Ⅳ2种宰杀方法使鱼片L^*较大而a^*较小,但4组之间b^*无显著差异;鱼片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的趋势,其中Ⅲ组的质构品质保持得最好。综合以上所有指标,可以认为Ⅲ组最有利于罗非鱼片的保鲜,其次为Ⅱ组。  相似文献   

10.
鳙在冷藏和微冻贮藏下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研究了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品质变化规律。将经过前处理的鳙分别贮藏在4℃和-3℃中,通过测定其感官和理化指标,即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鲜度K值、pH、汁液流失率和蒸煮损失率,评价不同温度对鳙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鳙分别在4℃贮藏至第10天和-3℃贮藏至第30天时失去感官食用品质。但K值在4℃贮藏至第6天和-3℃贮藏至第20天超过临界值。4℃下鳙的TVB—N显著高于-3℃。在整个贮藏过程中TBA均未超过2.00mg·kg-1。的限量值,说明TBA不适合单独用于评价鳙的品质变化。pH分别在4℃贮藏至第4天和-3℃贮藏至第10天达到最低值,分别为6.81和6.76。与4℃相比,-3℃下鳙的汁液流失率和蒸煮损失率较高,这可能与-3℃微冻条件下鳙肉组织冰晶生成导致持水力下降有关。综合K值和感官指标的变化,4℃和-3℃下鳙的货架期分别为6d和20d,且-3℃贮藏能明显延长鳙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1.
鲈鱼在微冻保鲜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感官评价、细菌总数、T-VBN、pH、ATPase活性、K等作为鲜度指标,研究鲈鱼在微冻(-3℃)保鲜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评价鲈鱼微冻保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鲈鱼在微冻过程中,①感官评分变化在前、中、后3个10天内下降速度分别为0.07、0.09、0.12分/天,但差异不显著;②细菌总数变化第30天下降至初始菌数的1/100;③T-VBN变化第30天时为0.156 6 mg/g,远未达到2级鲜度指标上限;④pH变化前10天一直下降,第10天最低为6.3,而后缓慢上升;⑤ATPase活性下降速度很快,第20天下降至0.005 3μmol/(min@mg),基本丧失活性;⑥K变化前5天由5.2%迅速升到22.33%,此后上升速度趋于缓慢,第30天达到34.362%.微冻可以明显抑制其细菌总数的增长,并维持其较低的T-VBN和K值.但是,微冻条件下鲈鱼的蛋白质变性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决定生鲜鱼贝类品质时、鲜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所谓鲜度是接近干生的状态的称谓。在判定鱼肉的鲜度时‘现在有很多科学指标一例如**P(三磷酸眼青)有关物质的消长(K值)、肌原纤维蛋白质的变性、生菌数的增加、与腐败有关的低分子物质(**N一挥发性盐基氮)、*M叙三甲胺)以及组氨等增加,但最终评定鲜度的至今还是以感官评价指标起重要作用。必须注意的是:科学指标的变化,与鱼肉完全置于自然环境中用感官评定的大多数一致。本文要探讨的是通过加压处理保持全鲜鱼贝类鲜度的可能性。l用鲤鱼肉浆进行加压处理将鲤鱼活杀后直接采肉…  相似文献   

13.
充气比率对罗非鱼片冰温气调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不同的充气体积(V)与鱼片质量(m)比率包装鲜罗非鱼片,在冰温下贮藏,通过微生物、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脂质氧化(TBA)等指标考察充气比率对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充气比率≥3:1能抑制产品微生物的增长(P〈0.05),贮藏第25天微生物数量仍小于可接受的限(10^6cfu·g^-1);气调包装样品的肉汁渗出率均高于对照产品,充气比率越大对肉汁渗出率影响越明显;贮藏期间,对照组的TVB—N第4天开始明显高于充气比率≥3:1的样品,第19天时充气比率≥3:1的TVB—N仍在安全限内,约19.30mg·100g^-1;充气比率对产品pH的影响不明显;贮藏期间TBA缓慢上升,气调包装样品之间差异不明显,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而言之,充气比率为3:1~4:1的气调包装样品在贮藏期间品质差异不明显,能明显延长鲜罗非鱼片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牡蛎在-3℃微冻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和细菌茵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对其在-3℃微冻贮藏过程中的感官品质、细菌总数和细菌菌相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牡蛎在微冻贮藏过程中,感官评分呈下降的趋势,至第30天时已接近感官拒绝点。细菌总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第60天贮藏期末时为4.1lg cfu·g^-1。牡蛎生鲜样品的初始菌相比较复杂,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属于14个属(科),其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和弧菌(Vibrionaceae)为优势菌,比例分别为22%和20%。微冻贮藏过程中,各个菌属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假单胞菌比例不断增加,成为牡蛎微冻贮藏过程中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常温下Op-Ca保鲜剂对鲅鱼(scomberomorus niphous)的保鲜效果。用0.05%的Op-Ca保鲜剂溶液浸泡鲅鱼30min后在常温(23℃)下贮藏,通过感官评价和细菌总数、T-VBN值等鲜度指标的测定,发现该保鲜剂对常温下的鲅鱼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能够延长常温下鲅鱼的保鲜期2天以上。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罗非鱼片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菌落总数随时问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力学特性,建立了TVB-N和菌落总数与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的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和控制罗非鱼片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和货架期。贮藏过程中罗非鱼片的TVB-N和菌落总数增加,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鱼片品质劣化速度加快。TVB-N和菌落总数均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且与Arrhenius方程有很高的拟合度。罗非鱼片的贮藏期可通过模型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在对虾保鲜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采用壳聚糖为主要成分与常用的防腐剂和护色剂进行保鲜性能对比实验,以及在一定温条件下实验对虾类的防腐败保鲜效果,并且以感官指标、TVB-N值、pH值、细菌总数等作为鲜度指标定期取样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和蜂胶保鲜剂用于对虾的保鲜效果良好,可以抑制细菌总数的增长,维持较低的TVB-N值,改善对虾的感官质量,延长对虾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大型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颗粒有机物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对湖泊主要污染来源的指示作用,在贡湖湾选取14个样点,采集马来眼子菜和POM样品,分析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和POM有相似的δ15N值趋势,都是随着离入湖口距离越远,其δ15N值逐渐增加,马来眼子菜的δ15N值为10.8‰~14.1‰,POM的δ15N值为6.69‰~14.1‰;而马来眼子菜的δ13C值随着离入湖口距离越远有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17.6‰ ~ -14.5‰;POM的δ13C值则有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26.9‰ ~ -24.6‰。马来眼子菜较高的δ15N值指示了人类生活污水来源的氮,表明贡湖湾的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污水。相关分析表明,水中总溶解磷(TDP)与马来眼子菜的δ15N值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水中的总氮(TN)与POM的δ15N、δ13C值则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而POM的N占比和底泥的δ15N值分别与POM的δ15N值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研究表明,马来眼子菜和POM的δ15N、δ13C值能够指示太湖贡湖湾的主要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虾仁在冻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经过去头和去壳处理后,于-35℃冷冻过夜,然后置于-18℃条件下进行保藏试验。通过测定解冻损失率和肉色变化,明确冻藏期间虾肉的质量变化规律,结合腺苷三磷酸(ATP)及其降解产物、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酸碱度(pH)等鲜度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对虾在冻藏条件下鲜度的变化规律,旨在为其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冷冻保藏至第18天时解冻损失率达到最大,同时表面色差(L^*)也达到最大值41.56。而虾肌肉中的ATP质量摩尔浓度冻藏第1天就降低了71.78%,次黄嘌呤(Hx)和次黄嘌呤核苷(HxR)则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第10天鲜度指标(K值)达到最大值7.18%,并能比较稳定地保持这一水平,结合TVB-N测定结果,发现冻藏至第30天时,虾肌肉中的TVB-N仍未超过腐败临界值。因此,冻藏处理可以保持凡纳滨对虾的鲜度,使各项理化指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会加重解冻损失现象。  相似文献   

20.
冰温臭氧水对鳗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通过测定鲜鲲(Engraulis japonius)在臭氧水冰温条件下贮藏保鲜过程中的微生物、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的变化来评价保鲜效果。试验表明,采用ρ(臭氧)为2~3mg·L^-1的臭氧水,在-1.1~0℃冰温条件下保鲜鳗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繁殖,减缓脂肪氧化,延缓腐败变质,从而有效延长了保鲜期,在保鲜第3天仍能取得高品质的保鲜效果,达到海水鱼国家一级鲜度标准,保鲜第4天达到海水鱼国家二级鲜度标准,其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和感官评定得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保鲜期比用普通冰藏的对照组能延长1~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