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正>台湾鳗鳅,也叫台湾龙鳅、台湾大泥鳅,这种泥鳅并非台湾原生种,是1990年左右从大陆进口而来,因为在研究杂交的过程中,亲本的来源已经不可追溯,所以目前来讲只能算是泥鳅的一个间种,没有相关的品种注册。但其在养殖过程中具有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生长速度比目前养殖的大鳞副泥鳅生长周期缩短一半时间,规格可达到12~30尾/kg,表现出极强的生长优势。河北省从2014年开始引进,2015年春季开始进行苗种人工繁育试验,为台湾鳗鳅的推广养殖解决苗种供应渠道。  相似文献   

2.
正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改良品种,又称"台湾鳗鳅"或"台湾龙鳅",具有个体大、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等特点,在全国推广养殖取得良好的效果,养殖热潮已蔓延至全国。随着我国泥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工饲养技术的不断提高,泥鳅的产量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泥鳅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2007年以来对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和养殖进行了试验探索,经过5年的试验养殖,初步掌握了该项技术。现将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亲鳅选择亲鳅可选用人工饲养的泥鳅或采集临近产卵期的野生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  相似文献   

4.
泥鳅又名鳅、鳗尾泥鳅、真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深受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市场的欢迎,且价高畅销,供不应求.目前我市养殖泥鳅的苗种,大部分是天然捕捞采集而来,优劣不等,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现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培育苗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泥鳅又称鳅、鳗尾泥鳅、真泥鳅等,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主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它的肉味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近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量增大,泥鳅的养殖“方兴未艾”。但大规模人工养殖时,常由于管理不善使泥鳅极易发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影响了养殖的积极性。下面将北方地区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治叙述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一般发病率是很低的。但由于泥鳅通常采用静水饲养,水质容易恶化,  相似文献   

6.
泥鳅的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济宁市任城区水产局承担了“泥鳅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项目,认真对泥鳅养殖场设施的建设、泥鳅苗种的人工繁育、泥鳅的工厂化养殖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2007年11月26日邀请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鉴定,共实施面积774m^2(18个池),其中苗种培育池3个(99m^2),成鳅养殖池15个(675m^2)。总产泥鳅鱼苗230万尾,培育泥鳅鱼种1082kg。养殖成鳅8159kg。鳅种平均规格9.0g,成鳅规格40.2g。综合技术居省内先进水平。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台湾大泥鳅,又名台湾龙鳅、台湾鳗鳅等,是一种选育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型泥鳅,当年养殖个体可长至100~200克/尾。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经济和营养价值都很高。在养殖条件下,既能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微生物等天然饵料,也食各种性状的人工配合饵料(浮性、沉性、粉状、颗粒皆可)。因口径较小,摄食为轻啄吸入式,饵料颗粒的适口性会直接影响其摄食及饵料效率。我  相似文献   

8.
正泥鳅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调中益气,壮阳收痔等功效,是淡水中的佳品,俗称水中小人参,深受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消费者的青睐。为了加快泥鳅人工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泥鳅的需求,我们帮助唐山市丰南区丰越泥鳅养殖有限公司针对制约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强了泥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和生产,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泥鳅人工繁育技术规程。1亲鳅选择和培育1.1亲鳅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台湾鳗鳅属于鳅科,体长可达19厘米,比普通的鳗鳅大3倍左右,近年来,市场逐渐走俏,台湾鳗鳅养殖正在兴起。笔者于2013年参加了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天水产研究所在绍兴富盛镇开展的台湾鳗鳅40亩土池养殖,经过5个多月饲养,总结出一套"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旨在为台湾鳗鳅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广泛分布于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所有地区。目前,泥鳅的人工繁殖、种苗培育和成鳅养殖技术都基本成熟[1、2、3],但存在单产低、鱼病防治困难、成鳅难以捕捞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进行了改变物理生境的偿试,陈昌齐等[4]对养殖底物及养殖水深作了较详尽的科学研究,但关于泥鳅对光照要求的研究则较粗略,仅限于对明暗的选择。作者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泥鳅对照度的选择性,对泥鳅的生态习性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泥鳅的高产养殖和灯光诱捕提供照度和光谱参数。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所有参试个体均购于长沙市…  相似文献   

11.
<正>台湾鳗鳅又名大鳞副泥鳅,俗名大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原分布于台湾岛的浅滩河流,随着近年大陆陆续引进目前在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其具有性格温驯、安静、胆大不怕人,不钻泥且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成为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为解决制约河北省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苗种供应和苗种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放养密度、饲料品种、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由于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够成熟,普遍存在转食阶段存活率偏低的"瓶颈"问题,鳅苗生产成本偏高,养殖的鳅种主要依赖野生捕捞,数量、质量和规格都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本试验以鲤鱼配合饲料粉料匀浆上清液和捕捞的浮游动物为开口饲料进行大胆尝试,以探索鳅苗转食阶段低廉的开口饲料,为降低泥鳅苗种培育成本提供基础数据,对规模化泥鳅养殖及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鳅种来源。供试亲鱼全部由重  相似文献   

13.
目前,泥鳅人工养殖的苗种多来源于自然水域捕捞。野生泥鳅苗种来源不稳定,且质量较差,很难保证养殖的效果。采取人工繁育的办法获得泥鳅苗种可有效保证泥鳅苗种供应,确保养殖效果。1、亲鳅来源与选择亲鳅既可从自然水域捕捞,也可人工养殖。亲鳅多采须笼捕捞。选择的亲鳅体长应在12cm以上,体重10g以上,体质健壮,体色鲜艳,无病无伤。2、雌雄亲鳅的鉴别方法雌鳅个体相对较大,在繁殖期腹部膨大。胸鳍短而圆近似扇形,第二鳍条基部无骨质薄片。背鳍正常,没有肉瘤。雄鳅个体相对较小,在繁殖期腹部不膨大,较平扁。胸鳍长而尖近刀形,第二鳍条基部有骨…  相似文献   

14.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体肥肉多,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65.21%,与名贵的鳗鲡、虹鳟相当,还有多种药用功能。泥鳅不仅在国内畅销,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也很大,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农药及工业废水等污染了泥鳅的栖息场所,资源遭到破坏,泥鳅天然产量大为减少。因此,大力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适合于农村家庭养殖,是农(渔)民致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俗称"粉鳅"。其分布广,适应性强,是一种杂食小型淡水经济鱼类。泥鳅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目前泥鳅规模化苗种人工培育技术不够成熟,养殖的鳅种主要靠野生捕捞,数量、质量和规格没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台湾大泥鳅(学名:大鳞副鳅)开始进入大陆。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台湾大泥鳅因个体大、长速快等优势迅速成为了大陆新兴的名优养殖品种,养殖热潮从南到北接力掀起。广州市华轩水产有限公司是大陆较早引进台湾大泥鳅亲本开展人工促熟、催产、孵化和育苗的企业。目前,华轩水产已实现台湾大泥鳅苗种的人工规模化生产和成鳅商品化养殖。近日,该公司总经理张轩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台湾大泥鳅的养殖有些混乱,为带动鳅业良性发展,华轩水产这两年一直致力于台湾大泥鳅良种良法的示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具有较高的经济、营养和药用价值,目前河南省濮阳市养殖泥鳅的苗种,大部分是天然捕捞采集而来,优劣不等,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殖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现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培育苗种技术总结如下。一、泥鳅的人工繁育1、泥鳅亲种的选择及培育(1)亲鱼来源:人工繁育用的亲鱼尽量避免长时间蓄养,因而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或人工饲养体质较好的亲鱼,在进行数天的强化培育后,于4月底5月初当水温稳定在20℃左右时,即可进行人工繁殖。(2)亲鱼的选择:体长15cm~20…  相似文献   

18.
正泥鳅有很大的药膳价值,号称"水中人参"~([1-2]),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其中江浙、两湖、两广、山东、辽宁是泥鳅的主产区。泥鳅的主养品种有台湾泥鳅、真泥鳅(俗称青鳅、圆鳅)、大鳞副鳅(俗称黄板鳅)~([3-4])。目前台湾泥鳅已然占据泥鳅养殖产量的80%以上,已经带动泥鳅商品鳅和寸苗批发价格逐渐回归理性,目前商品鳅塘头批发价格基本维持在  相似文献   

19.
正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因其不耐高温,近年来广西各地池塘养殖泥鳅的成功率不高,制约了泥鳅养殖业的发展。为探索池塘养殖泥鳅的新模式,提高其养殖成功率,2015年4月到11月笔者进行了池塘鳅-藕种养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现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试验池塘1口,位于北流市新圩镇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提高泥鳅苗种人工繁殖的成活率,笔者主要谈谈泥鳅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措施,并把多年来开展小范围人工控温及自然环境下进行泥鳅人工繁殖的技术措施归纳如下。一、提高催产率1.亲鱼选择在皖北地区一般每年的3月下旬前后,自然界生长的泥鳅已发育成熟(青鳅),即可以进行人工挑选待育的亲鳅。如采用人工控温即可开展泥鳅的繁殖工作。大鳞副泥鳅个体较大,一般成熟较青鳅晚一些,每年的5月中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