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高寒地区人工养殖蓝鳃太阳鱼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鳃太阳鱼 (Lepomismacrochirus) ,隶属鲈形目、太阳鱼科、太阳鱼属。该鱼原产于北美 ,从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国大湖水系 ,南方多个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均大量分布这种鱼。 1987年我国的湖南、湖南、北京等省市相继从美国引进鱼苗养殖 ,均能安全越冬 ,1998年广州东莞、顺德也从美国引进养殖。由于这种鱼肉味鲜美 ,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此外 ,蓝鳃太阳鱼体形优美 ,色彩艳丽 ,极易上钩 ,因而成为观赏和游钓的上品鱼类。在东北高寒地区养殖蓝鳃太阳鱼尚属少见 ,更没有成规模养殖。本文欲综述蓝鳃太阳鱼…  相似文献   

2.
蓝鳃太阳鱼(Lepomis、macrochirus)作为一种养殖前景广阔的温水性鱼类,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养殖实验尚未见报道,更没有成规模养殖。通过对蓝鳃太阳鱼标本的观察与解剖,根据蓝鳃太阳鱼的有关生物学特性.表明其在东北地区进行养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们通过蓝鳃太阳鱼在哈尔滨市太平区民主乡新立渔场的养殖试验状况,探讨了蓝鳃太阳鱼在高寒地区的生长成活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蓝鳃太阳鱼养殖成活率较为理想(单养达85%,混养达67%),能成功越冬,在6-8月份生长状况良好,而且,其在混养状态下要比单养状态下的生长速度快。本实验对养殖条件要求较为简单,易于推广。所以本文的研究为蓝鳃太阳鱼在东北地区的推广养殖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3.
蓝鳃太阳鱼(Lepomis、macrochirus)作为一种养殖前景广阔的温水性鱼类.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养殖实验尚未见报道,更没有成规模养殖。通过对蓝鳃太阳鱼标本的观察与解剖,根据蓝鳃太阳鱼的有关生物学特性,表明其在东北地区进行养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们通过蓝鳃太阳鱼在哈尔滨市太平区民主乡新立渔场的养殖试验状况。探讨了蓝鳃太阳鱼在高寒地区的生长成活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蓝鳃太阳鱼养殖成活率较为理想(单养达85%,混养达67%).能成功越冬.在6—8月份生长状况良好,而且,其在混养状态下要比单养状态下的生长速度快。本实验对养殖条件要求较为简单,易于推广。所以本文的研究为蓝鳃太阳鱼在东北地区的推广养殖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4.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蓝鳃太阳鱼(Lelaomis macrochius)养殖的环境条件、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食用鱼饲养及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蓝鳃太阳鱼的害养殖。  相似文献   

5.
蓝、绿鳃太阳鱼是观赏、垂钓的优良品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为发展养殖该品种1999年先后从广东东莞引进蓝、绿鳃太阳鱼,经两年的养殖繁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把引种繁育情况作一简介。1引种培育  相似文献   

6.
蓝绿鳞鳃太阳鱼(Lepomismacrochirus)为鲈形目、太阳鱼科的淡水鱼类 ,又名蓝鳃太阳鱼 ,原产于北美洲淡水水域。蓝绿鳞鳃太阳鱼属温水性小体型鱼类。生长适温范围大 ,可在1~38℃水温状态下生活。在水温8℃以下或38℃以上时才停止摄食 ,水温2℃仍能在自然环境下安全越冬。蓝绿鳞鳃太阳鱼是一种攻击性摄食鱼类 ,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食物 ,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等水生生物为食物。小鱼摄食植物茎叶、鞘藻、小杂鱼、小虾、软体动物和轮虫等。人工养殖可大量投喂冰鲜鱼等动物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我国于19…  相似文献   

7.
蓝鳃太阳鱼的饵料配方蓝鳃太阳鱼是美国养殖的主要游钓鱼类。试验证明饵料蛋白含量为25%,可使太阳鱼获得最佳生长速度。饵料配方如下;鱼粉6.5%,豆粉34%,玉米52%,鲤鱼肝油1.5%,维生素无机盐预混物1%,磷酸一钙1%,粘合剂州。Ikg预混料含维生...  相似文献   

8.
杂交太阳鱼的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鱼,属鲈形目,太阳鱼属,是一种小型鱼类,生长速度较慢,繁殖习性类似罗非鱼,在池塘中能自行繁殖,造成养殖中期密度和数量的失控,影响生长和商品率。为改变这一状况,2005年,我们采用蓝鳃太阳鱼和绿鳃太阳鱼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池塘养殖结果表明,杂交子一代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现将有关杂交太阳鱼的养殖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蓝鳃太阳鱼     
<正>太阳鱼,隶属鲈形目,淡水鱼类,原产于北美淡水水域,种类约有30多种,个体较小,常见的多为50克/尾~100克/尾。目前江浙一带和广东部分地区(如顺德)已经开始进行太阳鱼的人工养殖。顺德养殖的太阳鱼以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居多。形态特征在形态上,蓝鳃太阳鱼的体型和尼罗罗非鱼有些相似。它的体形呈椭圆型,身扁背高,个体较小,普遍为80克/尾~150克/尾。外观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鳃盖后缘长有一深蓝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大口黑鲈远缘杂交育种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以大口黑鲈为母本、蓝鳃太阳鱼为父本,进行了远缘杂交实验,成功获得了杂交F1群体。大口黑鲈(♀)×蓝鳃太阳鱼(♂)杂交F1的胚胎具有正常的发育时序,在平均水温(22.5±0.5)°C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约49 h,受精率约为65%,孵化率约为21%。室内养殖10周,结果显示杂交F1日均增重1.55 g,饲料利用率为0.75,杂交F1与大口黑鲈(日均增重1.56g)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且显著高于父本蓝鳃太阳鱼(日均增重1.07 g)。杂交F1的形态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杂交属性,可数性状(侧线鳞数、背鳍、胸鳍和臀鳍数)和测量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测量性状)均介于双亲本之间;测量性状比少数偏向于大口黑鲈,多数偏向于蓝鳃太阳鱼,且部分性状比超越了双亲本。5S rDNA基因扩增和分析显示,亲本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各有2种类型的5S rDNA,杂交F1继承了双亲本4种类型的5S rDNA;4种类型的5S rDNA编码区序列(CDS,120 bp)高度保守;杂交F1与大口黑鲈的2种5S rDNA类型的转录间隔区(NTS)均包含1个"GCT"可变区(序列长度186~205 bp),而杂交F1与蓝鳃太阳鱼的2种5S rDNA类型的NTS则高度保守(序列长度分别为86和263 bp)。5S rDNA分析结果证实了杂交F1融合了双亲本的基因组。本研究为大口黑鲈远缘杂交育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试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绿鳞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ehius)又名蓝鳃太阳鱼,英文名称为Bluegill Sunfish,为鲈形目,太阳鱼科的淡水鱼类。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作为食用、游钓、观赏的鱼类品种,是北美洲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1987年我国的湖北、湖南、北京等省市从美国引进该鱼苗养殖,均能在当地自然安全越冬。1998年我省东莞、顺德市也从美国引进该鱼进行养殖。在国内,本场率先于1999年成功进行人工繁殖,当年9月前繁育出300万尾不同规格的苗种,其中3cm以上规格鱼种100万…  相似文献   

12.
杂交太阳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商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介绍了蓝鳃太阳鱼与绿色太阳鱼杂交子一代的形态、食性、生活习性、生长、养殖效果以及商品鱼供销状况。  相似文献   

13.
蓝鳃太阳鱼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世勋 《淡水渔业》2000,30(8):19-20
蓝鳃太阳鱼 (Lepomismacrochirus) ,隶属鲈形目、棘臀鱼科、太阳鱼属。该鱼原产于北美 ,从加拿大的安大略 ,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国大湖水系 ,南方多个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均大量分布这种鱼。该品种适宜在湖泊、水库、池塘繁殖和养殖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淡水养殖及观赏鱼养殖对象。我国于 1987年首次从美国引种 ,由于该鱼肉质鲜美 ,是许多名优鱼所不能相比的 ,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 形态特征蓝鳃太阳鱼属中小型鱼类 ,常见个体多在 5 0~ 10 0克 /尾 ,个体最大者可达 1公斤…  相似文献   

14.
蓝鳃太阳鱼(leponus macrohirus rafinespus)又名黄绿鳞鳃太阳鱼,属鲈形目、太阳鱼科,原产于北美洲。蓝鳃太阳鱼可在水温1~38℃下生存生长,  相似文献   

15.
本探讨了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在高寒地区的生长成活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蓝鳃太阳鱼夏季养殖成活率可以达到85%(单养)和65%(混养),6-8月生长速度较好,混养比单养生长速度快,冰下可以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6.
太阳鱼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蓝绿鳞鳃太阳鱼 (Lepomismacrochirus)为鲈形目 ,太阳鱼科 ,又名蓝鳃太阳鱼 ,英文名称为Bluegillsunfish。原产于北美洲淡水水域。鱼体高 ,侧扁 ,头小 ,尾小。鳃盖后缘有一深蓝紫色形似耳状的突出。体侧有7- 1 0条暗黄色的彩条纹。一般个体成熟时体重 2 0 0g左右 ,个别可达到 1kg。美国养殖的太阳鱼另外还有铜吻鳞鳃太阳鱼和红耳鳞鳃太阳鱼。蓝绿鳞鳃太阳鱼属温水性小体型鱼类。生长适温范围大 ,可在 1 - 38℃水温状态下生活。在水温 8℃以下或 38℃以上时才停止摄食 ,水温 2℃仍能在自然环境下安全越…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蓝鳃太阳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食性,分析了其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8.
蓝鳃太阳鱼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鳃太阳鱼 (Lepomismacrochirus)原产北美。美国将它与绿色太阳鱼 (Lepomiscyanellus)杂交 ,获得杂交一代 ,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个体较大 ,肉质细 ,味道极为鲜美 ,没有肌间刺 ,是美国养殖鱼类之一 ,既是食用鱼 ,又是观赏鱼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987年我国曾引进蓝鳃太阳鱼 ,但由于其体形偏小 ,生长速度较慢 ,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没有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对其繁殖与苗种培育的报道不多。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报道其性成熟年龄为一冬龄 ,多次产卵类型 ,并营巢繁殖 ;罗继论报道蓝鳃太阳鱼在美国的繁…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适合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新品种,将初始体质量为(19.2±4.6)g的蓝鳃太阳鱼共4 000尾在循环水系统中开展了养殖试验。试验结果:经140 d的养殖,试验鱼终末体质量为(103.5±31.4)g,增重率439.1%,特定生长率1.2%,成活率达93.3%。结果表明,蓝鳃太阳鱼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长良好,完全适应此种养殖模式,可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以蓝鳃太阳鱼和绿鳃太阳鱼杂交产生的杂交太阳鱼F1代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生态基的使用量对室内养殖系统中杂交太阳鱼的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实验共设置0.049、0.098、0.197、0.295和0.393 m~2/m~3五种不同生态基使用量梯度,以不使用生态基的养殖桶为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共使用18个养殖桶。实验期间使用纳米圆盘底增氧方式增氧,整个养殖期间不换水,持续对水体溶解氧(DO)、pH和温度(Wt)进行监测,每5天测定水体总氨氮(TAN)和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测定杂交太阳鱼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使用生态基能有效促进杂交太阳鱼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同时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平均总氨氮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可降低24.15%。通过回归分析可知,杂交太阳鱼养殖中生态基的适宜使用量低限为0.244 m~2/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