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鳍鳠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养殖前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鳍鳠是我国特产经济鲶类,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中,在渔获物中占一定的比例。从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食性、年龄与生长、繁殖习性和仔鱼的胚后发育几方面综述了大鳍鳠生物学特性。大鳍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的水产品,其销售价格在50~100元/kg,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为人工养殖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大鳍鳠养殖前景极为广阔,其驯化、繁育技术的开发有很大的意义,而大鳍鳠的暂养是驯化和繁育的前提。本文介绍了大鳍鳠暂养技术。  相似文献   

3.
采用酶学分析法,检测野生与养殖条件下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前、中、后肠刷状缘膜(BBM)上蔗糖酶、麦芽糖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Na+-K+-ATP酶活性。结果显示:(1)Na+-K+-ATP酶在两种条件下大鳍鳠各肠段刷状缘膜活性大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Na+-K+-ATP酶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0;(2)蔗糖酶、麦芽糖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在两种条件下大鳍鳠各肠道刷状缘膜上分布规律相同,其中,肠段刷状缘膜蔗糖酶、麦芽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各肠段分布均为前肠中肠后肠,而γ-谷氨酰转肽酶比活力分布为中肠后肠前肠;(3)同种酶在不同条件下大鳍鳠同肠段的活性均为养殖大鳍鳠大于野生大鳍鳠,仅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野生大鳍鳠中肠略大于养殖大鳍鳠中肠。  相似文献   

4.
长吻鮠与大鳍鳠的含肉率及鱼肉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试验定量测定了长吻鮠,大鳍鳠的含肉率及鱼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了肌肉水解液中氨基酸及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评价了两种鱼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长吻鮠优于大鳍鳠。  相似文献   

5.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Bleeker)俗称石扁头、石胡子、江鼠等,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鳠属。蛋白质、脂肪含量高,营养价值全面,肉质细嫩,味鲜美,无肌间刺,食用价值高,是产区喜爱的上等水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养殖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6.
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属鲶形目、鲿科、鳠属,俗称江鼠、石扁头、石胡子等,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是一种生长较快、个体较大的经济鱼类。因其无肌间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食部分大,在贵州省清水江等流域是当地群众十分喜爱的土著鱼类。现在由于过度捕捞,江河污染,修建水库(该鱼不能在静水中自然繁殖)等原因,自然资源急剧下降,市场价格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7.
大鳍鳠属鲶形目,鲿科,鳠属,俗称:石扁头、江鼠等,分布在长江和珠江水系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习底栖性,生活于水流较急多石砾的江河支流中。大鳍鳠是生长较快的鲿科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0.5kg,最大个体在5kg。由于生长快、食性广、肉味鲜美、无肌间刺,是产区上等的水产品。随着大鳍鳠基础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和人工繁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养殖前景十分看好。伴随着养殖面积扩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势必造成大鳍鳠鱼病害的增多,给不少养殖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当前养殖实践将大鳍鳠常见疾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提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鳍鳠属鲶形目,鲿科,鳠属,俗称:石扁头、江鼠等,是分布在长江和珠江水系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习底栖性,生活于水流较急、多石砾的江河支流中。大鳍鳠是生长较快的鲿科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0.5千克,最大个体在5千克。由于生长快、食性广、肉味鲜美、无肌间刺,是产区上等的水产品。随着大鳍鳠基础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和人工繁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养殖前景十分看好。伴随着养殖面积扩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势必造成大鳍鳠病害增多,给不少养殖者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当前养殖实践将大鳍鳠常见疾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提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鳍鳠是近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是目前其养殖群体较小,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尚未构建,限制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基础、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鳍鳠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于大鳍鳠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鳍鳠产卵前后肌肉脂肪酸组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产卵前后大鳍鳠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含有22种脂肪酸,油酸(C18:1n-9)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软脂酸(C16:0)、棕榈酸(C16:1n-7)、亚油酸(C18:2n-6),所占比例分别为22.38%~37.57%、18.86%~23.95%、7.00%~11.52%、7.46%~9.97%。EPA和DHA在大鳍鳠肌肉中占有较高的比例,EPA占总脂肪酸的5.39%,DHA占5.44%。在野生大鳍鳠产卵前后的22种脂肪酸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饱和脂肪酸(PUFA),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在产卵前后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长江大鳍鳠亲鱼的池塘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1992年~1994年期间,采用池塘混养技术,将长江野生大鳍鳠引入池塘进行驯化和培育,连续2年获得成熟亲鱼并进行人工繁殖。在池塘环境中,大鳍鳠雌亲鱼成熟率分别为81.8%和70.6%,雄亲鱼分别为100%和93.5%。采  相似文献   

12.
大鳍鳠免疫球蛋白M 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春涛  张其中  杨莹莹  朱成科  李超  陈霞 《水产学报》2011,35(11):1684-1693
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M(sIgM)重链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大鳍鳠sIgM的cDNA全长为1 992 bp,包含5 '非编码区53 bp,3’非编码区226 bp,开放阅读框1 713,编码570个氨基酸.推测的大鳍鳠sIgM蛋白质序列可变区含有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恒定区(CH)含有CH1、CH2、CH3和CH4 4个部分.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IgM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保守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鲴IgM的相似性最高,为54.3%;与石斑鱼的相似性最低,为24.6%.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与斑点叉尾鲴聚为一支.RT-PCR显示,大鳍鳠IgM基因主要在血细胞、脾脏、头肾和中肾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血细胞、脾脏和头肾IgM重链基因转录表达量在1~10 d内有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大规格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对不同隐蔽所的选择及其相关的行为特征, 本研究在同一养殖池中以不同材料构建了 3 种类型的洞穴(瓦片、卵石和水草), 并在实验池中按照放鱼的数量分别设置自由选择组(1 尾鱼)、无竞争组(3 尾鱼)、竞争组(6 尾鱼) 3 个实验组, 分析了 3 种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鳍鳠对隐蔽所的选择及其行为特征。结果显示, 大鳍鳠更偏好瓦片洞穴和卵石洞穴, 这两种洞穴未见多尾鱼同栖, 水草洞穴可见两尾鱼同栖。 面对不同种类洞穴, 大鳍鳠均表现为白天躲避在洞穴中, 夜间出来活动的特征。在无竞争和竞争组中, 大鳍鳠均表现出探索、巡查、捕食等日常行为, 追逐、碰撞、撕咬等攻击行为以及入侵、驱赶、守卫等领地行为。竞争组中实验鱼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无竞争组, 夜间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白天。大鳍鳠能够根据攻击行为建立社群等级分出“优势个体”和“弱势个体”。因此, 建议大鳍鳠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采取夜间投喂模式, 并在池塘中设置足够的开放式隐蔽所供其躲避, 以避免其相互间攻击行为的发生, 提高养殖成效。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导物,通过开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免疫反应。为了丰富鱼类该基因的研究,实验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首次从鲇形目鱼类大鳍鳠中获得IL-1β基因cDNA的全序列。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全长1 194 bp,包括3’非编码区域(UTR)为224 bp,5’UTR为82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88 bp,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3.843 43 ku,等电点为5.00。与斑点叉尾等其他8种脊椎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鳍鳠IL-1β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相似性最高,为79.0%,与原鸡的相似性最低,为22.0%。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L-1β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半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L-1β基因在肌肉、脑、脾脏、头肾、体肾、胃、皮肤、肝脏及肠等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经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大鳍鳠IL-1β基因在头肾和脾脏的转录表达显示,1 d后该基因在头肾与脾脏中的表达量都达到最大,15 d后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研究显示,大鳍鳠IL-1β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导物,通过开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免疫反应。为了丰富鱼类该基因的研究,实验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首次从鲇形目鱼类大鳍鳠中获得IL-1β基因cDNA的全序列。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全长1 194 bp,包括3'非编码区域(UTR)为224 bp,5'UTR为82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88 bp,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3.843 43 ku,等电点为5.00。与斑点叉尾等其他8种脊椎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鳍鳠IL-1β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相似性最高,为79.0%,与原鸡的相似性最低,为22.0%。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L-1β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半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L-1β基因在肌肉、脑、脾脏、头肾、体肾、胃、皮肤、肝脏及肠等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经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大鳍鳠IL-1β基因在头肾和脾脏的转录表达显示,1 d后该基因在头肾与脾脏中的表达量都达到最大,15 d后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研究显示,大鳍鳠IL-1β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IgL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分析了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大鳍鳠IgL3的cDNA全长为947 bp,包含5非编码区58 bp,3非编码区184 bp,开放阅读框7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序列分为可变区(VL)和恒定区(CL)。VL被进一步划分为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大鳍鳠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免疫球蛋白轻链L3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的相似性最高,为68.8%,与南极鱼IgL3型的相似性最低,为47.2%。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gL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聚为一支并与其它硬骨鱼类IgL3型聚为一簇,明显与L1和L2进化支不同。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gL3基因主要在头肾、脾脏和血细胞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头肾、脾脏和血细胞IgL3基因转录表达量有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头肾、脾脏和血液是大鳍鳠IgL3型基因主要的表达器官,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定量测定了长吻(鱼危)、大鳍鳠的含肉率及鱼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了肌肉水解液中氨基酸及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评价了两种鱼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长吻(鱼危)优于大鳍鳠。  相似文献   

18.
白甲鱼、大鳍鳠和斑鳜肾的比较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甲鱼、大鳍鳠和斑鳜肾的比较组织学研究钟明超(中山大学,广州510275)关键词肾,组织学,白甲鱼,大鳍 ,斑鳜COMPARATIVEANDHISTOLOGICALSTUDIESONTHEKIDNEYSOFVARICORHINUSSINUS,MYST...  相似文献   

19.
粗唇鮠和大鳍鳠为长江野生鱼类,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和工农业生产的污染,给鱼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野生资源量大幅下降。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资源,保护长江鱼类多样性,在合理开发长江渔业资源的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2007年7月-2008年12月,陆续从长江南京江段收集粗唇鮠、大鳍鳠两种野生鱼类,开展了长江野生鱼类的移植驯化试验工作,其中粗唇鮠507尾,大鳍鳠261尾,运输成活率达95%,采用土池驯养,成活率分别为71.3%和78.72%,有望成为新的池塘套养或主养的养殖种类。  相似文献   

20.
大鳍鳠蛋白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嘉陵江野生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为材料,对其蛋白酶的酶活力影响因素、酶解动力学、体外消化率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大鳍鳠胃、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分别为36、40、40℃,最适pH分别为2.2、7.0、7.0,温度对胃、肠蛋白酶的影响大于肝胰脏,pH对胃蛋白酶的影响大于肠和肝胰脏;(2)肠蛋白酶的酶解能力最强,对鱼粉和豆粕酶解产生氨基酸,速度分别为52.288mg/h和33.352mg/h,胃、肝胰脏蛋白酶的酶解能力差异不显著,对鱼粉和豆粕酶解产生氨基酸,速度分别为24.328mg/h、25.275mg/h和19.843mg/h、17.535mg/h;(3)大鳍鳠蛋白酶对色粉或豆粕的干物质或粗蛋白消化率均以胃最大,肠次之,肝胰脏最小;色粉的体外消化率均大于豆粕的体外消化率。从总体消化能力来看,大鳍鳠蛋白酶对色粉和豆粕都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