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云蚕7、云蚕8为试验材料,调查在不同温度下雌雄蛾的不同交配时间对雌蛾产卵数和卵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配温度24~25℃,交配时间是4 h左右时,雌蛾的产卵量最多,良卵率最高。在其它温度下,交配时间少于3 h或超过5 h都影响雌蛾产卵数和卵质。  相似文献   

2.
玉泽等(1977)利用过冷却方法处理家蚕产下卵,诱发出了家蚕四倍体,获得了大量的家蚕四倍体个体.本实验在玉泽等(1977)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二倍体雌雄交配家蚕产下卵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过冷却处理的四倍体诱发率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处理材料卵发育阶段、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处理后保护温度这些主要因素对四倍体诱发率高低的影响存在极为显著的水平,并通过对过冷却处理诱发四倍体的各因素进行不同水平的统计分析,优选了提高过冷却处理诱发四倍体的条件组合.  相似文献   

3.
<正>不同桑品种的桑叶营养成分有一定差异,对原蚕的饲养成绩和制种成绩也有不同影响.原蚕苏5、苏6在5龄饷食起分别用四倍体、三倍体和二倍体(湖桑32号)桑品种饲育,调查全茧量、茧层量和死笼率,以及造卵数、产卵数、不良卵率等蚕种生产成绩,其结果用多元方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桂蚕N2"原原种制种中分别交配4 h、5 h、6 h和7 h,调查中系原原种和日系原原种制种的有效卵圈率、产卵率和良卵率。结果表明:延长交配时间能增加有效卵圈数、产卵数、良卵数率,也能提高有效卵圈率和产卵率,但仅NJZ×NJ7交配4 h的产卵率与交配7 h的产卵率的差异达显著水平;4~7 h范围内不同交配时间的良卵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专养雄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家蚕是雌雄异体昆虫,需通过雌雄个体间的交配来繁殖后代,养蚕生产上所用蚕种的雌雄比例为1:1。由于雄蚕体质强健、好养、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好、雄蚕茧出丝率比雌蚕茧高20%左右。如果能全部饲养雄蚕,可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多产丝15%。因此,在生产上光养雄蚕是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要做到光养雄蚕,就必须在卵期或尽可能早地在幼虫期将雌雄蚕分开,以及用生理学方法将胚胎期雌转化为雄,或使用各种手段控制只有雄蚕孵化。要在早期将雌雄蚕分开,一般用限性遗传的手段。限性遗传是指某一性状只限于在一种性别上表现的性连锁遗传现象,家蚕的限性遗传也称W染色体连锁遗传,现在生产上所用限性品种是通过诱变方法使带有标志基因的常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育成。已育成卵色、蚕体色、茧色  相似文献   

6.
四倍体雌蚕与带有伴性隐性基因的二倍体雄蚕交配。产生ZZW、ZWW两种性染色体构型的三倍体雌蚕。通过幼虫特征,这两种三倍体雌蚕可被区分开来。ZWW三倍体雌蚕产下的卵和四倍体雌蚕产下的卵一样大,ZZW三倍体雌蚕产下的正常卵中混有许多不规则卵,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ZWW蚕有两个W染色体,而W染色体上存在决定蚕卵大小的数量性状基因-Esd。如果Esd基因表达受环境因素如激素,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等的影响,那么被移植到ZZW三倍体雌蚕体腔内的ZWW卵巢移植体所产生的卵将变小而和宿主卵一样。本研究在ZZW三倍体和ZWW三倍体雌蚕之间以及带与不带大卵基因Ge的两种二倍体雌蚕之间进行了卵巢移植,以分析环境因素对卵的发生的作用。结果表明:宿主卵巢、移植体卵巢都产生由原基因支配的蚕卵,而环境因素对卵大小不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采用施肥比例N∶P2O5∶K2O=10∶5∶5、667m2桑地面积留条7 500~8 000条、中干拳式树形的技术组合,可适当提高原蚕的饲养成绩、茧层量、茧层率、良卵率和实用孵化率,显著提高全茧量和产卵量。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对中国林蛙性别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及野外蛙场均采用在蛙卵孵化水中加入不同浓度雌性激素的方法 ,使雌雄蛙比例达到3∶1~ 1∶0 ,提高了雌雄比例  相似文献   

9.
冷藏雌雄蛾对雌蛾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雌雄蛾冷藏不同时间的处理,调查雌蛾产卵情况,结果表明雄蛾冷藏3d内、雌蛾冷藏1d对蚕种和制种无显著影响,雌蛾冷藏2d不受精卵率、遗腹卵率都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6个家蚕原种、2个杂交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重点探讨了4个原种1~2龄颗粒饲料育对其生长发育、产卵性能和叶卵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极大差异,从24 h疏毛率来看,杂交种高于原种,日系品种高于中系品种。原蚕稚蚕颗粒人工饲料育的1~3龄发育经过比全龄桑叶育对照显著延长,但5龄期发育加快,差距缩小。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原蚕虫蛹生命率无明显影响,全茧量高于全龄桑叶育,但茧层率低于对照组。造卵数1~2龄颗粒饲料育略少于全龄桑叶育,但残留卵率显著降低,平均产卵量与全龄桑叶育基本相同,良卵率也无明显差异。小蚕颗粒饲料育的5龄食下量均低于全龄桑叶育,4个品种平均减少11.0%,叶卵转化率比全龄桑叶育平均提高15.6%。  相似文献   

11.
人工诱导家蚕ZZWW型三倍体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探讨ZZWW型四倍体雌蚕在减数分裂中性染色体行为为目的 ,用玉泽的过冷却处理方法诱发的四倍体雌蚕 (ZZWW )与带有伴性赤蚁基因的二倍体雄蚕 (ZschZsch)交配 ,发现有ZZWW型三倍体发生。根据ZZWW型三倍体发生 ,分析四倍体雌蚕减数分裂中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遗传学行为及ZZWW型三倍体蚕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控制sch单养雄蚕品种雌雄蚕孵出比例的催青处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萍  鲁成  朱勇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1):31-34
研究结果表明 :在RH 6 0 %状态下 ,控制性比的温度和下限时间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控制性比的高温处理适于干燥状态下进行 ;处理后雌蚕孵化整齐度明显低于雄蚕孵化整齐度 ,雌雄蚕孵化整齐度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尤以雌蚕更为明显。由此提出了在RH 6 0 %状态下sch单养雄蚕品种控制性比的起点温度及温度、时间范围。认为高温催青用下限温度配合 1日收蚁法效果好 ,高温处理以后的胚胎适于在RH 80 %~ 85 %的湿度中保护  相似文献   

13.
家蚕限性系统是通过诱变手段,使载有显性标记基因的常染色体或Z染色体的部分片段易位于W染色体上,然后与对应的具隐性性状的雄蚕交配,后代自交构成一个系统,使这些显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出现在雌体,从而育成各种限性性状的蚕品种。限性系统的育成为家蚕育种提供了新的素材,其中斑纹限性系统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它限性系统的应用研究也正方兴未艾。本文主要讨论了各限性系统的获得经过及应用前景,介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的部分限性品种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4.
蚕蛹雌雄鉴别技术人员缺乏、工作量大是目前蚕种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原种一方专养雌蚕,另一方专养雄蚕的新型单交蚕种生产模式,可免去杂交种生产中的雌雄鉴别环节,提高蚕种生产效率和杂交彻底率。经试繁,两对新型单交蚕品种"雌29×卵36"、"雌35×平28"繁育性能优良,其中"雌29×卵36"kg茧制种量较对照种"薪杭×白云"提高23.0%,"雌35×平28"kg茧产值较对照种"秋丰×白玉"提高15.68%。  相似文献   

15.
家蚕卵非胶着性基因(No-glue,Ng)位于第12染色体,Ng突变体的雌性成虫生殖器的粘液腺只分泌极少量的粘性物质,因此产下的卵不能粘着而成为天然散卵,是研究家蚕粘液蛋白分泌机制的重要材料。利用雌性家蚕的W染色体和Z染色体间不发生交换的特点,采用产胶着卵的家蚕品系KY和产非胶着卵的家蚕品系巴格达特(Ba)组配正反交群体(Ba×KY)F1♀×KY♂和KY♀×(Ba×KY)F1♂2种材料,分别记作BC1F和BC1M,根据已经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Ng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及定位。BC1F群体中的所有产非胶着卵的个体均表现出与(Ba×KY)F1相同的杂合型带型;而所有产胶着卵个体的带型与亲本KY一致,为纯合型。筛选出4个与Ng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并利用BC1M群体构建Ng基因的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51.9cM,与Ng基因最近的引物为S1213,图距为0cM。  相似文献   

16.
依据雄蚕品种和限性卵色蚕品种不同性别的卵色差别,实现雌雄蚕卵全部存活的前提下自动、快速、准确分离。应用光电识别等原理设计的雌雄蚕卵分选仪器通过单通道光电计数控量供卵、多通道分流和转盘斜刮排序等技术,使蚕卵整齐有适当间距地排列成辐射状的48路,形成同时运行的48个单元,经可编程颜色传感器检测识别后,通过电磁分离器分选,将雌雄蚕卵分离。该雌雄蚕卵自动分选仪器的基本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可实现预期目标:不损伤雌蚕卵,使雌雄蚕卵都能存活;分选效率高,设计分卵速度达12万粒/h,准确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雄蚕品种的选育与繁育推广,研制成功了雌雄蚕卵激光自动分选仪。该仪器可依据雄蚕品种雌雄蚕卵具有不同卵色的特点,通过图像采集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识别,指令激光器精确地射杀雌卵,从而只保留雄卵,为雄蚕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推广提供了快速精确的分卵设备与方法,解决了人工分选雌雄蚕卵效率低的难题。重点阐述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蚕卵图像的计算机处理软件等部分的设计思路,介绍了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基本配置及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分选平附种和散制种蚕卵的方法与主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速雄蚕品种的实用化进程,对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原种平28、平30的雄性黄卵和雌性黑卵的孵化率、各龄期减蚕率等进行了调查。平28雄卵、雌卵及平30雄卵、雌卵的二日孵化率分别为39.67%、40.67%与29.50%、36.50%,黄色雄卵孵化率低于黑色雌卵,品种间的二日孵化率达极显著差异。平28雄卵、雌卵及平30雄卵、雌卵1-4龄的减蚕率分别为11.34%、17.62%与9.60%、13.24%,雌性减蚕率高于雄性,品种间的4龄起蚕率达显著性差异。对影响孵化及减蚕率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黄色雄卵在蚕种保护过程中,卵内胚胎除受致死基因的影响外,也许更易受到外界环境诸如光线等的不利影响;平衡致死系的致死基因可能对正常孵化的蚕儿会产生微弱不利影响,从而影响正常孵出蚕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20.
吴阳春  朱勇  何斯美 《蚕业科学》2001,27(2):152-154
从欧系品种中筛选出黄血抑制基因 ,并将其导入皮斑限性实用蚕品种 871中 ,选除不良基因 ,经纯合固定 ,得到综合性状优良的皮斑限性黄血抑制纯合系统 ,命名为白银 (♀IIW+p, IIZZ)。在茧形上 ,一方偏中系选择 ,另一方偏欧系选择 ,分别建立白银A 系及白银B 系。与限性黄茧 (♀iiWYZ , iiZZ)对交 ,F1代全为白茧 ,有望使限性黄茧实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