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果桑种植存在桑椹期雨水过多、大棚栽培果桑桑花不掉、易遭受冻害、桑椹甜度低等问题,开展了大棚井水微喷雾系统保温防冻效果试验、不同肥料对桑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试验、不同留条数对大棚果桑桑椹产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试验、果桑设施栽培安全生产模式桑椹菌核病的药剂防治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遇到严寒或倒春寒的异常天气时,通过建立新型大棚和井水微喷雾保温系统,在棚外分别为-6^-5℃(每3行铺设1条喷水管)和-10^-9℃(每1行铺设1条喷水管)的低温时,棚内温度均在0℃以上,保温防冻效果明显;通过增施惠多利复合肥(N∶P∶K=15∶15∶15)30 kg+稼美钾镁肥20 kg+翰羽有机复合肥750 kg,桑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4.2%,比仅施用史丹利高钾复合肥(N∶P∶K=17∶17∶25)30 kg的10.4%高3.8个百分点;每株果桑留条5根的单果质量可达4.7 g,比留条8根的3.5 g高34.29%;通过建立顶膜可完全打开的新型大棚可解决大棚栽培果桑桑花不掉的问题,实现果桑避雨栽培,且有利于桑椹菌核病的药剂防控。  相似文献   

2.
对果桑"大十"在江西省进行了大棚栽培与棚外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棚栽培果桑具有明显的升温保温作用,低棚的累计气温比棚外高52.98%,高棚的累计气温也比棚外高44.14%,避免了果桑"大十"在江西省栽培易受倒春寒的影响。同时,大棚内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大棚外的防治效果高5.60~9.25个百分点,大棚栽培的桑椹成熟期比棚外提早上市10~15 d;因此,大棚栽培果桑上市早、价格高、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2014年江西省果桑2次遭受冻害的情况及冻芽处理、受冻后再发芽和果桑产量情况、冻害产生的原因、冻害发生的气候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温是引发冻害的主要因素,冻害严重程度与温度、桑芽发育进度和地势相关,气温高桑芽发育进度快,发芽率高,其受冻率越高,桑芽遭受冻害就严重;地势较高处,桑芽发育进度快,桑芽遭受冻害严重;气温在-2.4℃以下,且桑芽发育到脱苞期至开2叶期果桑较易遭受冻害。冻害严重影响后期果桑的再发芽和产果量,遭受冻害较轻的大棚处理区桑椹产量最高,每667 m~2果桑园1 053.0 kg(棚2区);露天处理区的果桑遭受冻害较重,每667 m~2果桑园桑椹产量只有708.0 kg(露天1区),比棚2区减产32.8%。果桑受冻严重会影响再次发芽,导致发芽率偏低;遭受冻害后的果桑未摘除冻死芽的发芽率,比摘除冻死芽的发芽率提高了11.04%。因此,建议桑芽受冻后不要立即采取摘除措施,果桑设施栽培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温增产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对果桑大棚种植与露地栽植、大棚养蚕与室内养蚕和露地果桑园内套种桑枝黑木耳等立体种养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10果桑用钢架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在相同的种植密度下,果桑大棚种植总产果量比露地种植增产6.5%,桑椹成熟期比露地种植的提前13 d,由于上市早,价格高,收益可增加50%以上,同时可有效地推动果桑的休闲观光、生态采摘;果桑大棚养蚕与普通室内养蚕相比,上蔟、采茧时间均比在室内饲养提前,产茧量与产值均增加7.8%,有利于规模经营,节约劳动力;露地果桑园内套种黑木耳经济效益明显,每667 m2果桑园可摆放桑枝黑木耳菌棒7 500只,可收获干木耳1 125 kg,纯收益3.5万元以上。"桑椹采摘、大棚养蚕、桑枝种耳、菌糠作肥"这一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桑叶、桑椹、桑枝及土地空间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大幅度提高了蚕农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于2009年引进栽植了优良果桑无核大十、红果2号、白玉王、台湾果桑等进行试验示范,面积约12亩。2010年3月10日,由于霜冻危害,造成大十枝条上萌发芽全部冻死[1]。2014年2月10日遇大雪天气导致大棚内果桑受冻,2月18~19日露天栽培果桑又遭受晚霜冻害,致使产量减少20%~90%,对果桑产量造成了极大影响。现着重介绍2014年江西果桑冻害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6.
使用简易棚膜避雨栽培 在葡萄萌发前盖好膜 ,江西省大约于 3月下旬盖膜。盖膜后 ,葡萄黑痘病发病率大大降低 ,第 1年降低 50 %以上 ,第 2年降低75% ,第 3年几乎没有病斑 (叶片、果面 )。盖膜还可防果实日灼 ,减少污染 ,减少果实成熟期灰霉病造成的损失 ,并减少喷药次数。在果实着色成熟期 ,把握合理揭膜时间 (一定要揭膜 ) ,一般采前 15天左右选晴天上午揭膜。据试验 ,后期揭膜与不揭膜相比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 3~ 5个百分点 ,达 17%以上 ,最高达 2 1% ,而且着色均匀 ,品质明显提高。2 定产修剪 主要推行WH或H型平行整形短…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果桑种植主要以露天与大棚种植为主,前者因雨水多而病虫害严重,特别是菌核病严重,而且雨后采摘果实味道寡淡,品质下降;后者大棚建造资金投入大,种植成本增加。为了探索低成本设施种植果桑技术,笔者设计简易小联棚避雨设施种植粤大十、72c002等果桑,采用树盘覆盖或生草法栽培,既减轻了病害,又能适当提早上市,单果重增加,同时能保持果桑的优良风味,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对大10果桑进行了2种栽培模式的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大10果桑用钢架连栋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产量可增加25.17%,采果期可提前21 d,由于上市早,价格也提高了86.25%,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大10果桑,露地栽植密度667㎡桑园以300~400株为宜;大棚栽培果桑,要适当偏稀,每667㎡桑园的栽植密度为256~333株,即可获得较高的桑椹产量,又能提高桑椹品质。  相似文献   

9.
霜霉病是南方葡萄产区五大病害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南方推广大棚促成栽培及避雨栽培,揭膜后是葡萄霜霉病害极易侵染之时,侵害葡萄轻则削弱树势,影响果实品质,重则提早落叶,影响花芽分化,直接造成来年产量降低。1 病害症状 被害叶片开始为半透明油渍状病斑,淡黄至红褐色。发病4~5天后,病斑部位反面形成密集白色霜似物;继后叶片失水焦枯早落,新梢侵害后上端肥厚弯曲,白色,最后变褐色枯死;幼嫩果实侵染后果皮变灰色,表面布满霜霉。2 发生规律 霜霉病是专性寄生菌,在被寄生的葡萄组织细胞间繁殖。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以病叶为主)中…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9年生巨峰葡萄为试验材料,株间铺设反光膜,以未铺反光膜为对照。探索铺膜对高山葡萄微环境、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铺设反光膜较对照有显著差异。铺膜极显著地提高了大棚内反射光强,日变化最大值为8827 lux,提高葡萄叶下温度,降低大棚湿度;土壤温度日变化小,温差仅为1.40 ℃。叶绿素荧光参数实际光合效率Y(II)、光化学淬灭qp与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高于对照,日最高值分别为0.549、0.985、25.781。铺设反光膜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单果重量,分别为21.73 %、123.56 mg/ml、12.67 g。  相似文献   

11.
凋萎病是杨梅产业的重大病害,为研究凋萎病树硼元素分配的变化和施硼对发病率的影响,本文测定病树与健康树(CK)的根、枝和叶等部位的硼含量、根际土壤速效硼含量,并且设计兑水浇施1.5、3.0、6.0、9.0 g/m2硼砂至杨梅苗圃地,0.75、1.5、3.0和4.5 g/m2成年树滴水线沟施硼砂,不施硼砂的作对照,调查施硼对凋萎病发生率。结果表明,凋萎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硼在杨梅树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病树上有病症嫩梢的干枯叶片、没有病症的嫩梢叶片和老龄叶片的硼含量分别比CK显著低8.11%、6.04%和7.56%,病树表现症状的嫩梢枝皮、不表现症状的嫩梢枝皮和根部皮硼含量分别比CK显著高7.94%、9.76%和11.77%,病树根际土壤的速效硼含量比CK显著高29.03%,差异显著;病树无病症嫩梢枝干和根部干硼含量低于CK。9 g/m2硼砂处理杨梅苗木发病率比对照高7.4%,1.5 g/m2硼砂处理成年杨梅树发病率比对照降低7.6%,其他苗圃地和成年树处理发病率均无显著变化。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开发杨梅凋萎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1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 近年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病死率的变化:过去鸡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一般在13%~50%,雏鸡甚至可高达60%以上;现在发病率低,死亡率也降低了,一般在20%以下;②季节性变化:过去春季及夏初发病多,现在该病季节性不明显;③病程的变化:过去发病快,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后3~4d为死亡高峰,现在发病缓慢,零星死亡,病程长;④发病日龄的变化:发病日龄提前,有的鸡群10日龄之内发病,多数鸡群在20~30日龄发病,一些鸡群在使用本病弱毒疫苗二免后发病;⑤病例不典型而且混合感染增多.  相似文献   

13.
欧亚种葡萄是当今世界上栽培最广、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栽培品种,但只适于少雨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在我国南方多雨高温气候条件下,则病害严重,产量、品质很差。1998~1999年在浙江省海盐县进行欧亚种葡萄无核白鸡心的大棚栽培(大棚高3.1m,宽6m,长30m或不等,单棚面积约200m2,葡萄株行距1m×2.5m,采用双十字“V”形架,7月份揭膜),获得成功。每666.7m2产量1840.8kg,产值16567.2元,利润13415.2元,而露地藤稔葡萄产量1750.0kg,产值仅6125.0元,利润4…  相似文献   

14.
以红果2号为试材,探讨不同施肥水平对果桑发育、产量、落果、桑果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秋季统一肥培管理水平下,果桑萌芽前沟施有机肥枯饼600kg/667m2效果最佳,枝条粗且长,发条数多,单果重,产量高,落果比对照减少34.40%,且提高桑果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每667m2果桑经济效益1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5.
成武县南鲁镇猪场仔猪白痢病严重流行 ,常年发病率达 60 %~ 80 % ,致死率在 2 0 %~ 5 0 %之间。为此 ,对仔猪白痢病的发病诱因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1 发病原因1 1 天气因素 根据近几年的观察 ,日温差骤然下降 5℃以上 ,相对温度增加 1 0 %~ 2 0 %以上 ,又遇雨雪天 ,本病可增加 1~ 8倍。根据对 2 31 7头次病例统计 ,晚上发病的 1 744头次 ,占 75 2 7% ,较白天多 5 0 5 4 %。又据对 2 3窝 2 0 8头仔猪的统计 ,圈面潮湿的发病率高 ,圈面干燥的发病率低 ,前者可高达 5 9 61 % ,后者仅为 1 2 5 % ,两者相差47 1 1 %。按月份分析 ,1…  相似文献   

16.
象山县大棚栽培草莓已有 10余年历史 ,常年种植面积约 333 3hm2 ,由于连年种植 ,草莓白粉病逐年加重 ,已成为常发性病害。草莓发生白粉病后 ,一般减收 2 0 %~ 30 % ,重的达 5 0 %以上 ,甚至绝收 ,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1 发病特点与消长规律草莓白粉病的病原为Sphaerothecaaphanis(Wallr)Braun ,称羽衣草单囊壳菌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 ,发生频率高 ,暴发性强 ,危害重。此病始见期在 10月下旬至 11月上旬 ,为害严重期在 12月至翌年 2月 ,3月开始病情逐渐下降。病害早期仅在发病中…  相似文献   

17.
冯永德 《四川蚕业》2013,41(1):37-38
<正>桑葚菌核病俗称白桑果,又称"白果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桑葚病害,一旦发病,发病率高,也是为害果桑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四川果桑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它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不但丰富了果品、饮料、食品内容,也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市场化发展,因其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18.
果桑是指专门以生产桑果为目标的一类桑树品种。其桑果不仅可鲜食,还可榨汁加工成果汁饮料。桑果具有补肝、益蛹、熄风、滋液等功效,能治疗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疠、秃疮、关节不利等。常饮桑果汁,能够治疗须发早白、神经衰弱、血虚便秘、风湿关节痛等多种疾病。此外,果桑叶片还可用来养蚕获得蚕茧。因此栽培果桑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果桑已在各地逐渐发展为一项亲爱兴产业,并以其市场价格高、产业化加工链条完备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目前在陕南、关中等地发展专用果桑0.2hm2,桑果处产量达1万t以上,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在此背景下,果桑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倍受重视。结合本人工作实践,现将果桑4种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主要病害1.1桑树萎缩病这是对果桑威胁最大的全株性病害,该病有黄化型、萎缩型和花叶型三种,以黄化型较多发。这里重点说说黄化型萎缩病的病因、症状与防治。1.1.1病因此病是由于类菌源体(也有叫类菌质体的)和病毒共同侵染引起的传染性病害。1.1.2症状发病初期少数枝梢嫩叶皱缩、发黄,向反面卷曲,随病势加重腋芽萌发,侧枝细弱,叶形瘦小,节间缩短,尔后逐渐由几根枝条发展到全株。夏伐后重...  相似文献   

19.
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的羔羊具有初生较重、体躯丰满、3月龄内生长快的特点。笔者在农村调查,不少农户"有良种、无良法",杂交一代羔羊到双月龄断奶时,受管理不当遭受病害的影响,平均成活率只65%。所有易感病例中,羔羊痢疾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尤其冬季来临,温差变化大,气温不稳定。加上,部分羊舍简陋,阴暗潮湿,保温力度不够,遭受贼风侵蚀,均可导致羔羊受温差影响,而诱发痢疾感染。此症发病速度快,病程较短,致死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的提升。阐述临床诊断要点,详细介绍综合防病经验——加强孕羊管理,防治羊只受凉;加强羔羊管理,做到耐心细致;及时补充初乳,增强抗病能力;严格消毒管理,调整舍内温度;结合本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奶牛酮病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规模奶牛场和散养户共450头奶牛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规模奶牛场发病率为14.69%,而散养户发病率高达36.92%,其中规模奶牛场的瘫痪型、神经型及消化型酮病分别比散养户低7.16%(P0.05)、6.1%(P0.05)和8.96%(P0.05);秋季发病率比冬季、夏季和春季分别高3.34%(P0.05)、10.89%(P0.05)、13.78%(P0.05);受胎率健康组比酮病组高出50%,差异极显著(P0.01);4胎以上发病率高达47.22%,分别比1胎~4胎高出42.16%(P0.01)、32.13%(P0.01)、29.86%(P0.01)、10.75%(P0.05);泌乳量在31kg以上的奶牛其发病率高达47.76%,分别比泌乳量在21kg~30kg、11kg~20kg、10kg以下的发病率高12.31%(P0.05)、19.86%(P0.01)、25.36%(P0.01),患病前,奶牛的平均日产奶量为17.32kg,而发病后泌乳量降低至7.89kg,差异极显著(P0.01);患病后,其乳成分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乳蛋白率、乳脂率、乳糖率及乳干物质分别比患病前降低了1.07%、0.56%、0.73%及3.47%,差异显著(P0.05)。奶牛酮病发病具有一定规律性,可导致奶牛情期延迟、受胎率下降、淘汰率增大、泌乳性能下降及乳质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