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处理对水稻病程相关蛋白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稻白叶枯菌 (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弱毒株 75 1和Ni(NO3) 2 作为诱导因子处理水稻幼苗。表明不同处理均在第 2d表现出最大诱导效果 ,Ni(NO3) 2处理后的相对诱导效果达 50 8% ;可溶性蛋白质IEF和SDS PAGE显示 ,诱导蛋白一般在诱导后 2 4h及 48h出现。Ni(NO3) 2 处理后 48h ,SDS PAGE发现上位叶有新增谱带 (MW分别为 54 95和 3 2 3 6kD) ;IEF显示上位叶出现pI5 1谱带 ,诱导叶出现pI5 2 6谱带 ;POD同工酶诱导叶新增加 4条酶带 (Rf分别为 0 62、0 63、0 64及0 73 ) ,上位叶新增加两条酶带 (Rf为 0 63和 0 64)。不同诱导因子处理后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诱导后 2 4~ 48h增幅最大 ;还显示不同诱导因子对同一植物诱导PRP的效力不同  相似文献   

2.
辐射选育小麦易位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辐射处理六倍体小黑麦黑杂266×普通小麦克79F3-392的F0种子,通过一定的选育程序,选出了龙辐麦4号,龙辐10946和龙辐10877 3个易位系,经Giemsa-C带技术鉴定,其易位形式分别为6BS/6RL,2AS/2RL和7RL/7AL。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分析表明,3个易位系和黑杂266具有共同的特征酶带。试验证明,3个易位系具备双亲的优良特征特性,其中龙辐麦4号已由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以旱稻基因型旱 65(OryzasativaL .)为母本 ,稗草长芒稗 (Echinochloacaudata)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 ,获得实粒种子。连续 5年试验结果表明 :( 1 )F0 高度不孕 ,并伴有杂交种发育夭折现象。去雄 82 4朵小花 ,结实率为 1 2 1‰。 ( 2 )F1杂种优势明显 ,育性正常 ,结实率 92 2 6% ,单株产量超母本 80 3 9%。 ( 3 )F2 农艺性状分离严重 ,但育性无分离。群体 40 5株无不育株出现。选育出的优良变异单株“远F2 1” ,超亲优势为 55 64%。 ( 4)对“远F2 1”衍生F3株系 1 60株考种株穗数、株高、穗长、主茎穗一级枝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诸性状 ,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 2 3 2 %、1 5 1 8%、47 2 6%、3 3 84%、2 4 2 6%及 2 1 62 % ,差异显著。 ( 5)F5光合速率测定 ,超母本2 9 72 %。远缘杂交对不同属间引入目的基因 ,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4.
玉米自交系辐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用 2 0 0Gy6 0 Coγ射线辐照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干种子 ,引起玉米自交系各性状的较大变异。M1表现出明显的辐射生理损伤效应 ,M2 、M3的质量性状未发现有明显的变异 ,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等数量性状出现较高的突变频率 ;M3开始出现黄、白化苗、矮生株等隐性突变和雄性不育株 ,同时在粒色上也产生了有明显变异的个体。再次证明异花授粉作物的辐射诱发突变导致M2 形成杂合的植株 ,而诱发突变大多为隐性的 ,需在M3纯合后才表现出来 ,M4 代测交种试验结果表明 ,自交系经辐照后 ,有选择出高配合力个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栽培大麦辐射敏感性与进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幼苗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3个酶带区,8条酶带。辐照后,在偏负极端出现一个新的酶带区,增加1—3条酶带。辐射剂量效应可用线性回归方程Y=A+BX拟合。大麦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变化与辐射敏感性有关,与进化类型直接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裸大麦对辐射的敏感性显著高于皮大麦,四棱和六棱大麦则显著高于二棱大麦。据此可以认为,在进化上属原始类型的品种,辐射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特殊种皮颜色花生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 6个具有特殊种皮颜色的花生种质材料搭配 1 0个杂交组合 ,测试了F1代 3个农艺性状、7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特色花生杂交测试的农艺性状 ,主茎高表现杂种优势最强 ,产量性状 ,单株果重、单株仁重等综合性状杂种优势较强 ,各有 8个组合表现超亲优势 ,超亲优势率分别为 7 1 %~ 73 4%和 1 2 1 %~71 5% ;组合间杂种优势强度也有明显差异 ,总的看白皮花生母本效应较强 ,与红皮花生做母本比较 ,除饱果数平均杂种优势指数略低外 ,其余各性状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选用矮败型细胞质(DA-CMS)的不育系协青早A(XqA)对8个携带供体恢复基因Rf3,14个携带供体恢复基因Rf4的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和华粳籼74(HJX74,Rf3Rf3/Rf4Rf4)的恢复力进行测交鉴定,并利用恢复力最强的SSSL S18与XqA组配,采用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BC3F2群体,筛选鉴定出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的BC3F2单株,观察这些植株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并利用213个多态性SSR标记对这些单株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研究恢复基因Rf3和Rf4对于DA-CMS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22个SSSLs和HJX74对于XqA的恢复力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携带恢复基因Rf3的SSSLs恢复力均低于携带恢复基因Rf4的SSSLs,并且低于对照品种HJX74;携带Rf3的SSSL S1和SSSL S2对于XqA的花粉(小穗)育性分别为14.1%(61.7%)和15.7%(62.5%),表现出较弱的恢复力;携带Rf4的SSSL S16-SSSL S22对于XqA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均高于87%和95%,其中SSSL S18的表现出最强的恢复力(花粉育性89.2%,小穗育性96.4%).在构建的BC3F2群体中,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单株的遗传背景片段数平均为1.0,对应于恢复基因Rf3和Rf4座位的代换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18.3 cM和12.8 cM.这4种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大小为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rf4rf4>rf3rf3/f4f4,即恢复基因f4的恢复力大于Rf3的恢复力,而且这两个基因表现出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8.
用γ射线辐照玉米自交系“公70”花粉诱发突变,获得突变自交系“原辐17”。用淀粉凝胶电泳分析“原辐17”与原亲本“公70”杂交和回交后代的酯酶同工酶,并观察苗期叶鞘色泽,证明“原辐17”的酯酶同工酶和叶鞘色泽的变异是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突变的结果。用“P×Q“杂交模式测验,经方差分析证明。“原辐17”的株高、穗位、穗长、千粒重、产量以及配合力等,与原亲本“公70”的这些性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异。说明突变自交系“原辐17”在一系列基因位点上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9.
磁场预处理对籼稻花药培养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强度为100、3006、00 mT的均匀磁场预处理大部分发育处于单核中期和单核靠边期的花药,以提高籼稻花药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结果表明,磁场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均匀磁场预处理30min、磁场强度为300mT的可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98.44%,与对照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经磁场预处理所产生的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比对照提高了184%。  相似文献   

10.
模拟微重力条件下马铃薯的同工酶检测及RAPD产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微重力条件下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微重力仪连续改变方向来获得模拟微重力条件 ,对该模拟条件下马铃薯的组培苗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RAPD分子标记的实验。结果表明 ,微重力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的过氧化物同Ⅰ酶谱出现了新的谱带且同工酶活性高于对照。RAPD方法利用 1 0碱基随机引物扩增基因组DNA ,结果说明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在微重力处理 1周后检测 ,发现处理与对照之间的过氧化物同I酶谱基本趋于一致 ,RAPD检测两者之间遗传物质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旱稻基因型远F2 1 [旱 65 (Oryzasativa) 长芒稗 (Echinochloacaudata) ]为母本 ,高粱(Sorghumbicolor)基因型沈农 1 33为父本 ,进行属间远缘杂交 ,获得三属间杂交实粒种子。对杂交种F0 、F1、F2 代连续观察结果表明 :( 1 )杂交F0 代高度不孕 ,并伴有杂交种发育夭折现象发生 ,结实率仅为 2 63‰ ;( 2 )F1杂种优势明显 ,株高、穗长、1级枝梗数、小花数、结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诸性状超母本优势为 0 61 %~ 2 0 5 6% ;主茎叶片数多于母本 1片 ,总叶面积超亲优势为 1 1 95 % ;F1出现母本没有的红芒、红护颖和紫柱头 3个可遗传性状 ;( 3)F2 除在生育期、株高及穗长等性状发生分离外 ,其典型特征是穗型、芒性、芒色、柱头颜色、护颖颜色等性状发生分离  相似文献   

12.
以航天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株的杂交F2 及姊妹交后代群体为材料 ,对育性分离群体中两种育性植株的株高及生长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两种育性植株的株高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在发育的早期阶段 ,二者差异较小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株高的差异逐渐加大。进一步对两种育性植株的株高增长曲线进行分析 ,发现二者的最大生长速度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3.
辐照花粉对玉米F_1M_1结实及后代植株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6 0 Coγ射线辐照玉米杂交种 (F1)的花粉 ,然后采取自交方法授粉 ,以探讨辐照花粉对F1M1结实及后代植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辣椒抗疫病性状遗传及其相关AFLP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3-100-17-1-0×茄门组合为基础,建立F2代作图群体。从感受性、诱导性和稳定性等3个方面进行遗传分析,发现93-100-17-1-0的抗疫病性状是由多基因或寡基因所控制的。根据AFLP分析,利用Mapmaker/exp (Version 3.0)作图软件构建辣椒的分子连锁图谱,结合winQTLCART(Version 1.15),对辣椒抗疫病的基因定位,将与感受性有关的QTL位点定位在第5条连锁群上,与诱导性有关的QTL位点分别定位在第1、第2、第5、第8条连锁群,与稳定性有关的QTL位点定位在第1、第2、第5、第7条连锁群,各QTL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64%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经卫星搭栽的高油玉米自交系BY815和常规自交系1145、F349为材料,从中筛选突变体并对其表型,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变异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SP1代,BY815出现表型变异的频率为21.61%,而1145和F349出现表型变异的频率仅为2.57%和3.13%.在SP2代仅发现6个表型变异突变体,其中,BY81...  相似文献   

16.
小麦单倍体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 γ射线诱变处理杂交当代干种子,以 MW14 和改良 MS 为基本培养基;从MF1 或MF2 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供体进行花药培养。针对辐射诱变剂量、低温预处理供体幼穗、变温诱导培养和低温预处理愈伤组织与花培出愈率、绿苗分化率的关系以及越夏控苗和花粉植株移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获得遗传稳定的可育性加倍单体—纯合二倍体花粉植株的频率,通过大田系谱法可快速选育出新的小麦突变体品种( 系) 及育种材料。这种小麦单倍体辐射诱变育种途径不仅保留了辐射诱变育种固有的特点,同时可将育种周期缩短3 ~4 个世代,提高了小麦辐射诱变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蔡健  范可章  马同富 《核农学报》2012,26(4):634-642
选用WA型、Y型和DA型3种细胞质的4个不育系(博白A、珍汕97A、协青早A和Y华农A)对6个单片段代换系、8个双片段聚合系和华粳籼74的恢复力进行测交鉴定,结果表明:(1)6个单片段代换系、8个双片段聚合系和华粳籼74对于4个不育系的恢复力存在显著的不同,携带有Rf3基因座位的单片段代换系的恢复力均低于携带有Rf4基因座位的单片段代换系,并且低于对照品种(华粳籼74);单片段代换系S6对这3种不育细胞质均具有较强的恢复力,单片段代换系S5对珍汕97A(WA)、协青早A(DA)具有较强的恢复力。(2)在华粳籼74的遗传背景下,4个不育系可恢复性存在差异,程度依次为:协青早A>博白A>珍汕97A>Y华农A,即Y华农A的不育性最难恢复,而协青早A的不育性最易恢复。(3)在恢复基因Rf3和Rf4基因座分别鉴定出4个等位基因,由弱到强依次命名为Rf31、Rf32、Rf33、Rf34和Rf41、Rf42、Rf43、Rf44,受体亲本华粳籼74的基因型为Rf34Rf34Rf42Rf42,即华粳籼74携带的Rf3基因的恢复性很强,携带的Rf4基因恢复性却比较弱。(4)携带有较弱恢复性基因(Rf3和Rf4)的单片段代换系聚合为双片段聚合系后恢复力有减小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三系的选育和恢复基因的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再生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再生率的因素,本试验以3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影响幼胚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克隆指数和分化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玉米自交系幼胚的愈伤诱导率差异极显著。 生长环境对975-12影响显著,对18-599和416051影响不显著。18-599和416051的胚大小为2mm时II型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而975-12在胚大小为2.5mm时II型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3个自交系的克隆指数和分化率一般在第3或第4代时达到最大值。综合分析表明,18-599和416051这2个自交系具有愈伤组织诱导率高、克隆能力强、易分化的优点,是玉米转基因研究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优良自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