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山东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农业产业升级转型需求迫切。而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山东省率先开展了信息化推进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尝试。通过分析总结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与成效,进一步验证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模式,以期为全国其他省份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的方式了解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以调研获取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定量研究,不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效,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信息化政策措施。【结果】山东省主要开展了省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三网融合”信息服务高速通道建设,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工作。目前,省级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试运行,建成了覆盖面广、快速便捷的农业信息服务高速通道,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了2 000多个示范性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围绕蔬菜、果树、畜禽、水产等重点产业开展了科技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信息化成果,探索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长效机制,有力推动了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结论】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关键举措,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山东省乃至全国发展农业信息化,实现“四化同步”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全面测度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并揭示关键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西藏、港、澳、台)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2010—2021年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为0.398,总体仍然偏低。(2) 2010—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提升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22%;从空间差异看,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3)人均GDP、城镇化率和农村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在1%、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具有正向影响。【结论 】(1)抓住数字乡村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机遇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2)打破信息壁垒,持续缩小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有效应对疫情及农业稳产保供方面的作用,文章运用互 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设全国农业农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 整合共享,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长远 意义。【方法】全国农业农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以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现 有系统和数据资源为基础,以国家农业农村时空数据服务平台为依托,充分运用时空数据治 理、地理信息、物联网、遥感监测、网络抓取、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直观搭建了 6 个专题和 3 个频道。【结果】通过建设全国农业农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服务平台,突 破了疫情防控、春耕备耕、主副食品保供等重点、难点和堵点,为有效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 情、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结论】全国农业农村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政务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的一个缩影,可为农 业农村信息资源汇聚、开发、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落实国家的各项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必须科学定义农民的性质,精确核算不同发展阶段职业农民的数量。【方法】分别按照收入标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数据预测职业农民的需求数量。【结果】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全国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职业农民的数量必须控制到4 358.55万人,占社会就业人口的比例为5.63%。按照国际经验数据,2019年中国就业人口人均GDP为30 073.68美元(按PPP值),农业就业人口占比应该是11.91%,而实际数据是25.1%,到2035年中国就业人口人均GDP将超过7万元,农业就业人口占比应该降低到4.98%,大约4 000万人。【结论】应逐步提高职业农民的学历、职称等门槛,加强农业经济组织建设,稳固职业农民队伍,全方位实现机械化,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俊莉  曹明明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552-2560
【目的】研究生态脆弱区资源型城市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影响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方法】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榆林市2000-2008年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投入产出结果显示:榆林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以无偿能值为主,2008年工业辅助能占总能值投入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而劳动力能值占可更新有机能的比例高达68%,仍处于主要依赖人力和环境资源的传统农业阶段。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榆林市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自然系统发展水平相对优越;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偏低,但发展潜力较大;社会系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劳动力生产效率较低;2008年,优势度指数为0.71,优势产业(畜牧业)明显;稳定度指数仅0.49,自稳定性有待增强;可持续发展指数为2.76,系统富有活力。【结论】今后应提高可更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系统结构、加大农业科技辅助能值投入,使系统能值的投入产出向高水平发展,使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科学技术型、高度集约型和高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宅基地是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方法】 文章以“数据获取-数据管理”为主线,梳理了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的大数据关键技术,提出了数据驱动的数字技术体系总体架构。【结果】 从调查范围、调查类型和调查内容上,分析了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的内涵,阐述了“空-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系统的构建体系,构建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汇交平台的设计思路、建设原则和功能模块。【结论】 加强农村宅基地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夯实农村宅基地基础性数据支撑、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完善村宅基地基础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农村宅基地信息化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7.
张云兰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1):3185-3194
【目的】动态评价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状况,为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能值投入、能值产出、系统评价三大方面建立33个指标,深入研究2000—2019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情况和运行状况,并对农业绿色GDP进行核算;同时将广西的研究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云南进行比较。【结果】2000—2019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投入能值和总产出能值分别增加9.54%和44.61%,辅助能值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农业处于自然资源高度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发展阶段,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尽管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不够稳定,尤其是2015年以来,可持续性指数下降38.85%,表明系统仍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人均能值用量和能值密度偏低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绿色GDP占比较低,且从2000年的60.13%逐渐下降至2019年的47.73%。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贵州,但低于云南;农业绿色GDP占比高于全国,但低于贵州和云南。【建议】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机械和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优化能值投入结构,提升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维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充分利用森林和海洋资源,打造特色休闲农业、森林生态旅游和海洋农牧场,实现农业生态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8.
广西农村科技信息化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深入了解广西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情况及发展需求,以深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方法】对广西全区各市及部分县区实地调查,以现场调查、座谈、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广西农村科技信息化现状、应用模式及难点进行分析。【结果】广西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主要有信息服务站模式、农业科技110服务模式、农业电脑决策系统模式等,主要存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的科技意识普遍较淡薄以及信息资源和传播手段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建议】应注重培训效益、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明确政府信息部门职能等,以推动广西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西农村科技信息化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了解广西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情况及发展需求,以深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方法】对广西全区各市及部分县区实地调查,以现场调查、座谈、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广西农村科技信息化现状、应用模式及难点进行分析。【结果】广西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主要有信息服务站模式、农业科技110服务模式、农业电脑决策系统模式等,主要存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的科技意识普遍较淡薄以及信息资源和传播手段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建议】应注重培训效益、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明确政府信息部门职能等,以推动广西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突破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的有力措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方法】对横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实地调查分析。【结果】横县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能力不足、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滞后、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农业装备建设落后等问题。【建议】推进农业经营方式、产品、服务模式、营销渠道创新;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引进资金、人才、技术,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  相似文献   

11.
王淑婧 《广西农业科学》2014,45(8):1519-1522
【目的】对2001-2012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促进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对2001-2012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结果】2001-2012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山东省农业信息化产值与总GDP增长速度脱节;2003-2007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基础水平提高较快,而后增长速度变缓;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总量与水平亟待提高;"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潜力有明显提高。【建议】应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以促进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以东北三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当前对涉及到耕地内部不同作物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大尺度作物种植面积和分布格局遥感提取方法及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指数在作物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基于2005年和2010年作物生育期内遥感影像全覆盖的MODIS-NDVI数据,利用RS、GIS技术,通过分析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结构、物候历及NDVI曲线特征,建立不同作物面积遥感提取模型,提取大尺度农作物空间分布格局信息。同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农作物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基于MODIS遥感数据提取的作物面积信息,2005年和2010年平均精度达到了90%以上;5年间,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豆平均斑块面积减少,面积年动态度为-4.47%,水稻和玉米平均斑块面积均增加,且5年的变化幅度均超过20%。【结论】成本和收益是作物面积增加或减少的主要原因;用中等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大尺度作物面积提取的方法是可行的;景观生态学中格局指数可以用来分析耕地内部作物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花生极易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本研究拟在前期创建的花生黄曲霉毒素平衡取样-随机森林预测预警模型基础上,通过系统性应用研究,明确模型主要技术参数与实际应用效果,为预测评估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方法】 利用前期建立的花生黄曲霉毒素平衡取样-随机森林风险预警模型,选择1个地理变量(纬度)和3个气候变量(收获前一个月8:00—20:00降水量、平均气压和日平均气温)作为模型数据的关键输入参数,预测2019和2020年我国花生主产区153个主产市(县)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采用免疫亲和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上述产区共2 164份花生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获得这些产区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数据。根据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测定结果,计算模型应用的准确率、精准率、灵敏度和假阳性率,明确应用效果。【结果】 累计预测的153个市(县)中,共预测出125个低风险区,其中116个与实际测定评估结果相吻合,有9个实测评估高风险产区被预测误判为低风险产区(假阴性)。共预测出28个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高风险产区,其中15个与实际测定评估结果相吻合,有13个实测评估低风险产区被预测误判为高风险产区(假阳性)。该模型预测结果的总体准确率达到85.61%,假阴性率为8.49%,假阳性率为5.88%。【结论】 花生黄曲霉毒素平衡取样-随机森林风险预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出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为科学指导我国产后花生收储与利用,减少黄曲霉毒素污染损失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越发重要,文章以地方农村人口为主体视角,以城镇化进程中应重视的人力资源为切入点,以解决莆田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方法/过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访谈等方法对莆田市农村的人力资源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调查发现,莆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当地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继续教育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完善,以及农村人口素质提升观念意识淡薄等现实问题,为此分别从政府、企业和农村居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农业类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演变过程及热点,为农业类期刊出版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应用Citespace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对包括农业类的期刊信息化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期刊信息化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和信息化技术网络主要节点演变图谱,直观的展现其信息化研究、应用和发展过程。【结果】 CNKI数据库中2000至2019年期刊信息化相关文献共2 472篇,关键词共现网络具有304个节点、1 718条网络线,代表性的关键节点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有网络化、数字化、新媒体、大数据、微信公众平台和媒体融合。关键词共现聚类中以微信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主的聚类最大。关键词频次分布也反映了新媒体技术及其融合是当前期刊信息化建设和出版的主流。农业科技期刊信息化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高频出现的仅“新媒体”。【结论】 农业科技期刊虽然在信息化建设上已有提升,但仍滞后于我国期刊的整体信息化发展。《新疆农业科学》在加快信息化和数字化同时,通过新媒体运营提升了出版和学术传播能力,已经走在我国农业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前沿,媒体融合与智慧出版可能是下一阶段该刊信息化建设和出版、提高学术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邓志英  黄毅  方威  熊曦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5):1422-1428
【目的】研究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化间的关系,为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及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1—2018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将农业经济结构细分为狭义农业经济结构和广义农业经济结构,以互联网普及率指标表示互联网技术发展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截至2018年底,我国30个省份互联网普及率为56.37%,是2001年的14倍,但互联网普及率存在不均衡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为78.00%,而西部地区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不到50.00%。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7.63%,是2001年的2.5倍,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相对于狭义农业经济结构,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提高0.33%,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00%,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提高约0.60%;相对于广义农业经济结构,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所占比例提高0.04%,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所占比例比例约提高0.10%。对农业经济结构影响而言,互联网普及率与物流水平适配性呈递增规律,且适配性对狭义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更明显。另外,财政支农对经济作物种植的影响是负向,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在保障粮食作物种植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力资本平均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建议】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精准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物流能力与互联网技术间的适配性;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等环节应用中的人力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国情、地域特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论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适应性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以期明确农村信息服务运行现状、效果以及关键因素,确定信息服务工作重点,探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方法】构建一套农村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和评价。对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的确定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取村GDP、农民文化素质、信息化投入、人均纯收入、网络入户率、信息化设备人均拥有量、信息化培训人次7个因素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样本村的信息服务总体水平较好,调查农户对信息服务法律及政策保障、信息服务内容比较满意,而对信息接受能力、信息资源建设等评价一般。农村信息服务主要与农民文化素质、村信息化投入、农户信息设备拥有情况和信息培训有关,村GDP、人均纯收入和网络入户率对其影响不显著。信息化投入越多,农民信息接受能力越强,信息服务效果越好。越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下,信息服务效果越好。【结论】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是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信息服务在贫穷落后地区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更大一些,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将大大提升信息服务效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优化农村信息服务环境,加快实用、便携的信息终端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发广西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方法】通过对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视频资源建设、远程培训、呼叫服务、产业信息化应用等需求进行分析,对广西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总体框架进行设计。【结果】设计了由技术集成层、内容支撑层、基础服务层、特色应用层、网络层和终端层6个部分组成的、适合广西特点的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总体框架。【结论】广西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具有信息数据集中、应用功能完善、服务覆盖面广等优点,为该平台详细功能的开发、测试、应用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提升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