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奶牛是一种耐寒怕热的动物,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为10℃~15℃,超出这个范围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目前,热应激对奶牛繁殖和健康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牧场依据温湿度指数表(THI)来判断热应激的程度,当THI为65~68时,奶牛已经开始热应激了。在河北省除承德、张家口以外,大部分地区每年从5月下旬到9月下旬,近4  相似文献   

2.
躺卧行为对奶牛的产奶量、舒适度、福利和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奶牛在一天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躺卧,躺卧是奶牛各项活动中所需时间最长、也是最优先性的行为。本研究在浙江某牧场利用躺卧仪每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反映牛只所处状态,研究发现该牧场奶牛平均躺卧时间为11h,躺卧时间长的牛在30min以上躺卧次数占总次数的51%,躺卧时间短的牛在30min以上躺卧次数占总次数的39%,躺卧时间长的牛有效躺卧次数和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3.
研究夏季内蒙古地区牛舍温热因子和奶牛行为的变化规律,为热应激防控提供依据。采用手持式环境检测仪每小时记录舍内外温湿度和风速,并记录舍内外奶牛头数、采食、饮水、站立和躺卧头数以及每头牛的呼吸评分。结果表明:(1)从0:00到24:00,牛舍内外温度和温湿度指数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2)除采食行为外,奶牛在舍内外分布、躺卧、站立和饮水行为均与舍内外温度变化有关;(3)0:00到24:00期间,舍内外奶牛平均呼吸评分基本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9:00~17:00之间,舍外奶牛呼吸评分高于舍内。综上判定,奶牛有20h处于轻度热应激、10h处于中度热应激期、1h处于严重热应激。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根据环境温湿度智能调控喷淋时长以保证奶牛降温效果的同时控制用水量,试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教学试验基地的24头泌乳期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月13日—8月12日采集奶牛自愿喷淋时长(表征奶牛降温需求的喷淋时长)和牛场环境温湿度数据,共采集92 d,前87 d的数据用于奶牛热应激-喷淋时长控制模型构建,后15 d的数据用于模型验证;2022年5月20日—7月4日,每天早中晚采集3次奶牛呼吸频率(表征奶牛热应激严重程度)数据,共采集46 d;利用采集的牛场环境温湿度数据,通过6种公式计算出环境温湿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数据(THI1~THI6);分析THI1~THI6与奶牛平均呼吸频率相关性以筛选适合陕西关中地区的THI;以筛选THI的不同历史时长的平均THI[包括当前喷淋时刻THI(THIcur)和当前喷淋时刻前1,2,3,4,5天平均THI(THI1d-avg、THI2d-avg、THI3d-avg、THI4d-avg<...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我国北方夏季奶牛处于热应激的程度及热应激导致奶损失的情况,试验采用实测2013年7月中旬山西省三个规模化牛场各一栋代表性牛舍的四个位置早、中、晚的温度、湿度和收集牛场2013年DHI数据与牛场所在或周边城市气象信息,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了牛舍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温湿度指数(THI)的差异,并粗略估计牛群夏季热应激奶损失的情况。结果表明:牛舍THI在中午(11:00—13:00)和晚上(18:00—20:00)时间段显著高于早晨(06:00—07:00),且多数时间段THI超过72,部分时间段THI超过76;在多数时间内,牛舍中间位置THI高于两边位置,且在中午时间段THI大多超过72;当地7,8月份THI接近或超过72时,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开始降低,即THI每升高1个单位,群体平均日产奶量约下降0.39 kg以上,且产奶量降低趋势有延迟到9月份的现象。说明夏季山西奶牛确实受到轻度热应激影响,养殖中尤其应针对牛舍重点位置在重点时间段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减少因热应激带来的奶损失。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牛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的影响并探讨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机能影响的机理。选用不同泌乳阶段且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照同一泌乳阶段奶牛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平均分为3组,泌乳前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根据实测试验期牛舍温湿指数(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THI)的变化,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奶牛热应激时,其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极显著提高(P<0.01),且以上指标均与THI有较强的正相关性(P<0.05);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奶牛热应激时,随着THI的升高,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显著升高,且处于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以上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自然热应激条件下北京地区不同泌乳水平奶牛产奶量、乳成分和环境温湿指数(THI)的相关性,试验选择胎次相近、体重为(610.00±22.13) kg、泌乳天数为(157.00±1.27) d、产奶量为(33.39±4.61) kg/d的泌乳中期健康荷斯坦奶牛60头,根据产奶量的不同,分为高产组[(42.47±3.73) kg/d]、中产组[(34.10±3.20) kg/d]及低产组[(28.28±4.19) kg/d],每组20头。试验于2019-06-20—2019-09-30在北京市延庆某奶牛养殖场进行。2019-06-23—2019-07-22、2019-07-23—2019-07-29和2019-07-30—2019-09-09的THI均值都在72以上,即为热应激前期、热应激中期和热应激后期。运用Origin 9.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与回归分析,分析产奶量、乳成分与THI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期间,高、中、低产组除乳糖率之外,产奶量及其他乳成分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热应激时间的延长,高、中产组产奶量极显著下降(P0.01)。在热应激中期,高、中产组乳脂率极显著低于热应激前期(P0.01),乳蛋白率无显著变化(P0.05);在热应激后期,与热应激前期相比,各组乳蛋白率极显著降低(P0.01),中、低产组乳脂率/乳蛋白率极显著升高(P0.01),低产组乳脂率极显著升高(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奶量与泌乳天数、乳脂率和乳脂率/乳蛋白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HI、乳蛋白率和乳糖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热应激期间,THI与乳脂率、乳蛋白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不同泌乳水平奶牛产奶量与TH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显著下降;与中、低产组奶牛相比,高产组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对热应激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以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因素对奶牛生理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湿度数(THI)的升高,奶牛的采食时间和伏卧时间占总观察时间的比例降低;反刍持续时间延长和每次反刍咀嚼次数增加;奶牛夏季的呼吸频率、直肠温度与THI呈高度的正相关(r=0.964),随着THI的升高,奶牛的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升高。热应激能够显著影响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且对高产奶牛的负面影响程度大于中低产奶牛。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瘤胃液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2×3交叉试验设计,根据胎次、平均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选择18头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分为泌乳前期(产后15~100 d)组、泌乳中期(产后112~175 d)组、泌乳后期(产后200~230 d)组,每组6个重复,根据实测的牛场温湿指数(THI)变化,采用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自身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非热应激期相比,热应激极显著提高了泌乳前期组奶牛瘤胃液各类微生物数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泌乳后期组奶牛瘤胃液黄化瘤胃球菌数量和泌乳中期组的产琥珀酸拟杆菌数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泌乳中、后期组的总细菌数量、白色瘤胃球菌数量和泌乳后期组的产琥珀酸拟杆菌数量(P<0.01)。整个热应激期THI与泌乳前期组奶牛瘤胃液总细菌数量(P<0.01)、厌氧真菌数量(P<0.05)、白色瘤胃球菌数量(P<0.01)和黄化瘤胃球菌数量(P<0.05)有较强的相关性,而THI与泌乳中、后期组奶牛的这些指标相关性较差。综上所述:1)泌乳前期组奶牛热应激期的瘤胃液各类微生物数量均极显著高于非热应激期,但对泌乳中、后期组的各类微生物数量影响无规律性。2)泌乳前期组奶牛瘤胃液微生物数量对热应激的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可以影响到奶牛的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等。传统的评判热应激的标准是温湿度指数(THI),当THI大于72即可认为奶牛处于热应激。2013年的美国西部奶牛管理会议上将奶牛热应激标准重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热应激门槛降低为68,因为在THI达到68时即可观察到奶牛呼吸频率达到60次/分钟,产量开始降低,对繁殖影响明显,直肠温度超过38.5℃。在湿度50%的情况下,22℃的外界温度即可以使  相似文献   

11.
奶牛热应激及其防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对热应激极为敏感,高温高湿影响更大。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温湿度指数(THI), THI 72,通常被认为是热应激发生的临界点。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很大,主要表现在采食量和产奶量下降,繁殖能力降低,疾病的易感性增加,乳成分改变,代谢紊乱,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相似文献   

12.
热应激对干奶期奶牛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程度热应激水平对奶牛甲烷排放量的影响。试验选用4头处于干奶期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利用环境控制舱检测温湿度指数(THI)在66、72、78和84条件下甲烷的产生量。结果表明,当奶牛处于应激状态时,CO2和CH4排放量均显著下降;单位饲料干物质所产生的甲烷量显著升高。因此,干奶期奶牛在热应激条件下,甲烷排放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呼和浩特地区牛舍内温湿度变化规律和奶牛冷热应激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旨在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奶牛舍内温湿度的年度变化规律,为冷热应激的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全自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舍内温湿度,从2013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共记录了17 520个数据。再依据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温湿度指数(THI)和综合指数(CCI)。结果表明,从1月1日到12月31日,奶牛舍内温度、THI和CCI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和1月份分别为最热和最冷的月份;相对湿度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8和1月份分别是舍内相对湿度最小和最大的月份。依据CCI回归公式判定,全年内,奶牛共有144d处于热应激期、165d处于冷应激期。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奶牛、肉牛冷热应激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热应激条件下奶牛血糖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9年7月-2019年8月测定了北京地区2个规模化牧场的431头奶牛的血糖浓度,并收集了试验牛的生产性能测定记录,利用SAS 9.2软件的GLM过程分别分析环境温湿度指数、泌乳阶段、血液类型、胎次、妊娠状态及蹄病情况等因素对奶牛全血血糖和血浆血糖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7-8月奶牛全血血糖和血浆血糖浓度分别为(3.78±0.33) mmol/L和(3.99±0.37) mmol/L;温湿度指数仅对全血血糖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阶段仅对血浆血糖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胎次和妊娠状态对两种血糖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瘤胃充盈度、血液类型、挤奶情况和蹄病情况等因素对两种血糖浓度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奶牛血糖浓度对包括温湿度指数等在内的环境因素及生理因素的变化较为敏感,本研究可为牧场利用血糖浓度在一定条件下反映奶牛的热应激状况和提升牧场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热应激对荷斯坦奶牛体温和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选用不同泌乳阶段、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泌乳天数分为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3组,每组6个重复,根据牛舍温湿指数(THI)变化情况,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自身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热应激极显著增加各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P<0.01);THI与各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呼吸频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及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热应激严重影响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与泌乳中、后期奶牛相比,热应激对泌乳前期奶牛的影响趋于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我国不同季节和气候区奶牛受热应激影响的严重程度,本文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基于一牧云系统对27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牧场(牧场规模1 000头)2015年和2016年各月份受胎率及21d怀孕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半干旱区的牧场奶牛受胎率(0.497±0.1141)显著高于干旱区(0.4578±0.1308)和半湿润区(0.3905±0.099),干旱区域的牧场奶牛受胎率显著高于半湿润区(P0.05)。全年8月份受胎率最低(0.3830±0.0204),11月份受胎率最高(0.4810±0.0138);8月与7月、9月受胎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其他月份的受胎率(P0.05)。三个气候区之间奶牛的繁殖效率受热应激影响持续时间和强度也有所差异,繁殖效率受奶牛热应激的影响在半湿润区大于干旱区,且主要应对阶段在7~9月份,而半干旱区繁殖效率受奶牛热应激影响较小,但热应激效应可能持续到10月份,处在不同气候区域的牧场需要结合牧场实际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热应激。  相似文献   

17.
奶牛躺卧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躺卧行为对奶牛的产奶量、舒适度、福利和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奶牛在一天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躺卧,躺卧是奶牛各项活动中所需时间最长的、也是最具优先性的行为。文章对国内外有关奶牛躺卧行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总结出躺卧时间对奶牛产奶量、健康、舒适度和动物福利的积极作用。在开放式畜舍下,一头健康的、正常生产的奶牛每日的躺卧时间为10~14小时,每日的躺卧次数为6~13次,每次躺卧持续时间为55~118分钟。影响奶牛躺卧时间的因素有两方面,即奶牛的自身状况(胎次、泌乳天数、体况评分等)和管理设施(卧床表面、养殖密度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丙酸铬(CrPro)对缓解奶牛热应激的作用,本试验将体况、产奶量、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Con)、低剂量组(CrL)和高剂量组(CrH),每组10头,分别按照0、4和8 mg/(d·头)剂量在泌乳期奶牛基础日粮中添加CrPro,试验期为45 d,每天检测牛舍温湿度指数(THI)用以评估奶牛的热应激状态,每天记录奶牛产奶量,自0 d开始每15 d固定时间记录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并采集乳样和血样,用以分析乳成分、抗氧化能力、肝酶活性、脂代谢、糖代谢、氮代谢和血液电解质指标。结果显示,试验期间(0~45 d)牛舍THI的平均值为74.97±2.85;与Con组相比,CrH组产奶量损失和乳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CrL组和CrH组乳成分、抗氧化能力、肝酶活性、脂代谢、糖代谢、氮代谢和血液电解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各组奶牛均受到轻度热应激刺激(THI>72),在泌乳期奶牛基础日粮中添加8 mg/(d·头) CrPro可以提高热应激奶牛产奶量,降低乳体细胞数以提高乳品质,且该试验剂量对热应激奶牛...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评价冀中平原地区四季奶牛舍的温热环境,并分析温热参数与奶牛生理指标的相关性。选择3栋不同建筑结构的奶牛舍,对各舍温湿度和奶牛的呼吸频率、直肠温度和体表温度等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奶牛舍四季环境温湿度和温湿指数(THI)变化显著(P<0.05),其中夏季日均温最高,为28.59 ℃;冬季日均温最低,为1.55 ℃。奶牛夏季每天平均15.5 h遭受轻度热应激,6.0 h遭受中度热应激;冬季每天平均12.0 h遭受轻度冷应激。除冬季外,各季节不同牛舍的温度和THI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相比带矮墙或卷帘的棚舍,仅设顶子的棚舍夏季平均温度要高0.80~1.27 ℃,冬季低1.36~1.84 ℃。另外,夏季奶牛各项生理指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1),且夏季不同舍奶牛的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体表温度各季节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从环境温湿参数与奶牛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出,各项生理参数(呼吸频率、直肠温度和体表温度)与THI、环境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湿度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可为奶牛舍环境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环境温热参数的检测推断奶牛生理状况,为应激的发生及预警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比较牛粪和沙子两种卧床垫料对奶牛趴卧行为及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对奶牛行为的采集与观察,对跛行及飞节损伤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牛乳体细胞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25~35℃环境下,奶牛在干粪卧床上的趴卧时间显著高于沙子组,趴卧次数显著低于沙子组(P0.05),使用干粪作为卧床垫料的奶牛跛行率、飞节损伤率显著低于沙子组(P0.05),但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高于沙子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相对于沙子,奶牛更喜好在牛粪卧床垫料上趴卧,且从肢蹄状况及损伤程度看,干粪垫料显著优于沙子垫料,但沙子垫料可降低牛乳体细胞数,建议有条件的牧场可选择沙子作为卧床垫料。如从成本方面考虑,建议牧场优先选择干粪作为卧床垫料,但需定期更换、定期监测牛粪中的微生物及细菌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