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柱状田头菇香味成份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的香味组成进行了研究,现简介如下: (一)子实体培养方法:用zennyoji 1976年在日本蘑菇实验室里培植的柱状田头菇作材料,以80%的波齿水青冈木屑、20%米糠加65%的水作培养基,装在1.5升的培养罐里(约700克),于23~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83年,对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的人工段木栽培进行了研究,均获得了子实体。其色泽和形状与野生金耳相同为橙黄色、脑花状,但朵型却比野生的大,最大的直径22厘米,最重820克。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取野生金耳的组织分离物接于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天左右,微黄褐色的菌丝即在试管斜面上长好。然后再将试管种接入装有木屑培养基(木屑78%、麦麸20%、石膏0.5%、糖1%)的瓶内,在25℃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瓶,  相似文献   

3.
答:食用菌菌种一般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母种是直接从子实体(组织或孢子)、菇木(耳木)分离得到的菌种。培养基常采用营养丰富、较易吸收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又称PDA培养基,其成份: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000毫升)。为了便于保藏、运输和防止杂菌污染,一般采用试管里培养,故又称“试管菌种”。原种是将培养好的母种接种到木屑、麦草等培养基中得到的菌种。一般一支母种可接原种3~5瓶。常用的培养基有木腐菌和草腐菌两种。木腐菌(如银耳、香菇、灵芝等)  相似文献   

4.
周全  徐翎 《食用菌学报》2011,18(2):39-41
以菌丝生物量为评价指标,对液体摇瓶培养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的碳氮源、接种量及培养时间进行研究,筛选出培养的适宜条件,并将外源激素6-苄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萘乙酸(α-naphthaleneacetic acid,NAA)添加于液体培养基中探讨其加快菌丝体繁殖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适宜的培养基组成为(/L):马铃薯200 g,小麦粉20 g,酵母粉1 g,MgSO43 g,KH2PO42 g,VB110 mg。培养条件以250 mL摇瓶装液量100 mL,接种量100 mL/L,培养9 d终止发酵为宜;外源激素NAA能极显著提高菌丝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在人工栽培技术方面,已有不少报告。我们于1988年作了秸秆发酵料栽培竹荪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菌种筛选①母种培养基筛选:设计六个母种培养基,以PDA 作对照。结果以配方六为最好,1988年4月4日接种,4月25日长满试管(20×200mm)斜面,共21天。②引自上海、广东、湖南、湖北及本厂自野生竹荪分离的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六个菌株中,经品种比较试验表明,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以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的长裙竹荪,菌丝生长最快、浓密,在23℃下避光培养,20天可长满斜面。因此,本试验菌种选用该菌株。(二)原种及栽培种制作①原种培养:配方是竹片10%(煮汁)、阔叶树木屑68%、麸皮20%、石膏1%、糖1%,另加蛋白胨5克,含水量65%。常规装瓶、培养、接种。每支母种接3瓶。在自然温度为23~29℃下避光培养,49天长满瓶。②栽培种培养:配方是竹片10%(煮汁)、阔叶树木屑68%、麸皮10%、玉米粉10%、石膏1%、糖1%,含水量65%。常规装瓶、灭菌、接种。每瓶原种接50瓶左右。在自然温度为25~29℃下避光培养,55天长满瓶。  相似文献   

6.
鸡腿蘑的驯化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腿蘑,学名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在我国北方各省均有分布,是食、药两用真菌。人们素有喜食的习惯。为了开发这一野生资源,我们于1989年10月开始进行驯化栽培技术研究。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分离出母种,筛选出适于该菇生长的各种培养基,选育出菌丝生长快、抗逆性强、生产性能好、单株重的优良菌株。总结出一套栽培技术。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一、菌种分离培养 (一)材料来源 1989年10月25日采于郑州北郊黄家庵村头田野。经鉴定确认它是伞菌科的毛头鬼伞,俗名鸡腿蘑。 (二)菌种分离 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种。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营养丰富的综合培养基上或煮麦粒水培养基上生长得更好。菌丝最初白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培养基的颜色也随之加深。菌丝在25±1℃条件下恒温培养13天长满试管斜面。 (三)母种培养 选用的培养基是在PDA培养基中添加0.1%磷酸二氢钾和维生素B_1片少许,或用煮麦粒水代替PDA培养基中的马铃薯。菌丝在这两种培养基上,于25±1℃下培养7~8天菌丝可长满试管斜面。 (四)原种培养 采用以棉子壳、杂木屑、稻草三种原料为主做成培养基和用纯麦粒做成培养基。试验证明,鸡腿蘑的菌丝在这几种培养基上均可正常生长,但以在麦粒培养基和棉子壳为主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各  相似文献   

7.
以往栽培黑木耳一般都使用木屑和木粒菌种,而纯木屑不宜得到、木粒种工本过高,为此我们进行了用小麦粒生产黑木耳菌种的可行性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一、原种制作取干净的小麦粒直接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约半小时(煮至胀饱为宜),取出沥干表面水份后拌入麦粒干重2%的石膏粉,装入小口径瓶中(每瓶约装干小麦150——200克),塞好棉塞放入常压灭菌锅100℃处理10小时,冷却后取出摇匀即可接种。同时以常规木屑麸皮培养基作比较。每支180×18mm的斜面试管母种可接2——6瓶原种。接种后置25——32℃下培养,麦粒种20多天、木屑种30多天即可全部满瓶。二、原种扩接栽培种在无菌条件下把长满菌丝的麦粒原种掏散以后,每瓶栽培种  相似文献   

8.
我所于1984年12月,从广东微生物研究所引进香菇“7402”母种1支、原种2瓶,以松杉木屑为培养料,扩大成二级试管种进行栽培试验初获成功。具体做法是:先将松杉木屑放锅中加水煮沸,沥去水分后再与麸皮混合装管。混合比例是木屑80%,麸皮20%,含水量60%左右。装管后按常规法进行高压灭菌、接种、培养,经30~40天菌丝长满试管。待管口菌丝表面变褐色,见有小菇蕾形成  相似文献   

9.
裂褶菌的驯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4年3月12日,在本院附近的乌桕树倒木上采集到一丛野生菇。子实体丛生,菌盖宽1.2~1.7×2.2~2.7厘米,质韧,灰白色,有密生绒毛,扇形,边缘内卷,有裂口,成瓣状.菌褶从基部辐射而出,肉色。孢子五色,圆柱形。 (一)菌种的培养:采用组织分离法接种在PDA斜面培养基上。于25℃恒温培养,22天长满斜面,菌丝白色,边缘不整齐。栽培种培养基为青冈栎木屑78%、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含水量60%.接斜面菌种后于25℃下培养,26天长满750毫升的瓶子。 (二)最适pH试验:将预先做好的PDA培养基加热溶解,在无菌箱中用0.1~0.5N NaOH和HCl溶  相似文献   

10.
白优2号是笔者经多年研究,选育成功的一个纯白色平菇新菌株。从全国各科研院校引进纯白色平菇新菌株与其进行品比试验得出,白优2号菌株各项试验指标均超过对照,初试推广中,栽培成功率达100%。因此,认为白优2号是一个值得推广应用的平菇新菌株。现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简介如下。1形态特征菌丝体洁白、浓密、粗壮、生长快速,试管母种在25~28℃下培养7天即可长满培养基。原种、栽培种在谷类培养基上15天长满全瓶,在棉籽壳培养基上25~30天可长满。子实体幼时呈白色桑葚状生长,后菇体渐变大呈覆瓦状生长。菇盖圆形,直径8~15cm,覆土栽培中,菇丛直径约25~30cm,单盖直径大于20cm。肉质肥厚,菇柄中等长,整个菇体洁白如玉,形美诱人。菇体韧性好,不脆烂。2生物学特征2·1营养要求该菌株对原料营养要求不严,可利用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秆、木屑、稻草、麦秸、豆秆等农业副产品栽培生产。该菌株菌丝分解力强,长满基质后即转化出菇,出菇早,现蕾多,转茬快,产量高。2·2温度要求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2~36℃,最适温度25~28℃;出菇期温度2~32℃,以18~22℃最适。该菌株短期可耐摄氏零下低温,菇体结冰不冻死,并可耐3...  相似文献   

11.
姬松茸菌丝体深层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探讨了姬松茸最适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的条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3%,小麦粉1%,花生饼1.5%,(NH4)2SO40.3%,磷酸二氢钾0.2%,MgSO4·7H2O0.1%和VB110mg/L;适宜温度为25℃,摇瓶装液量为140~500ml,接种量10%~15%,起始pH为5~6,摇瓶转速为190r/min,菌龄为3d。这种培养基中二级摇瓶4天后生物量达1.945g/100mL。  相似文献   

12.
正菌种质量是平菇丰产的关键。优质的平菇二级菌种及三级菌种应有如下特征:菌丝浓密、洁白,长势均匀粗壮,呈绒毛状,有爬壁现象,在培养基表面有少量珊瑚状小菇蕾出现,菌龄以20~25天为宜,菌种断面菌丝明显,有明显的菇香味。如培养基表面出现大量子实体原基,说明菌种已成熟,要尽快使用。在引种之前,必须弄清菌种的温型,然后根据  相似文献   

13.
香菇液体菌种影响因子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香菇Cr0 4 -DZ菌种为实验对象,利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研究香菇液体菌种发酵关键技术,对两个母种培养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香菇培养废料的浸出液对香菇母种菌丝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香菇菌丝通过木屑-原种培养基培养,解决了菌球在液体培养基中,大小不均匀的问题,Cr0 4 -DZ表现较佳的木屑-原种培养基为Ba - 3。通过摇瓶培养条件的试验,香菇液体菌种培养的最佳物理条件:温度( 2 5±1 )℃、振荡频率1 2 5r/min、三角瓶装料系数2 0 %~30 %、菌种接种量为1 0 %~1 5 %、琼脂含量为0 .0 5 %~0 .1 %、pH值6.0~6.5。  相似文献   

14.
崇江县山斜乡森林中生长着一种野生香菇,当地俗称“板菇”.1995年我们筛选出一个菌株,经1996~1997年大面积试种,发现袋栽具有许多优良品性,值得开发,现将其特征及栽培方法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征 ①菌丝特征:菌丝洁白,细短,絮状,25℃下恒温培养12~14天长满试管,后期在斜面上出现酱油状油滴.在木屑培养基上接种,30天长满袋,抗污染力强,60天菌丝生理成熟.②子实体特征:子实体单生,个体中等大小,盖径5~15cm,肉质厚.成熟后表面有谈棕色鳞片,菌柄上布满鳞片.生长适温5~20℃,子实体商品性状良好,适宜鲜销.木屑袋栽转化率12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不同柱状田头菇菌株最佳培养条件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来源的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为研究对象,就不同的碳氮比、pH值以及培养温度对菌丝生长速度和结实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同工酶角度分析比较了各菌株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柱状田头菇所要求的最佳培养条件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菌丝在碳氮比为10:1~80:1时均可生长,碳氮比为10:1时,菌丝生长最快,且易结实;柱状田头菇可生长并结实的pH值为4~12,最适宜结实的pH值为6;25℃时柱状田头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而20~25℃比较适合其结实。同工酶分析表明,柱状田头菇菌丝中过氧化物同工酶活性不高,酶带单调,不适宜用做检测遗传多样性的生化标记;酯酶同工酶有一定的活性,可以从相似系数上分析不同菌株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木条菌种比木屑菌种有以下优点: 一、缩短发菌时间,菌令上下一致木条菌种空隙多,通气性好,菌丝吃料快,生长旺盛;母种接种到木条原种上,20天菌丝就渗透木条而长满全瓶,比木屑培养基培菌时间缩短4天左右。用木条原种接入栽培种上,培菌时间更可缩短:750毫升玻璃瓶只要15天就可长满全瓶,比木屑栽培种缩短15天;塑料袋20天就发满全袋,时间可缩短25天以上。木条菌种长12厘米,接入培养料中间,发菌时上下左右一起长,菌丝纵横延伸。因此发菌时可大大缩短。二、菌种利用率高,杂菌污染少木条菌种作原种,一根木条接种一袋,没有接多接少和浪费现象。接种到培养基后,由于吃  相似文献   

17.
液体摇瓶培养平菇菌种的生理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温海祥  张景文 《食用菌》1998,20(1):20-21
采用正交设计考察了液体摇瓶培养平菇菌种过程中,培养基C/N、pH、摇床振荡频率、光照强度等理化因子对菌丝生长量的影响,建立有参考价值的液体摇瓶培养平菇菌种的培养条件指标:摇床振荡频率90r/min(往复式摇床),培养基碳氮比50~70:1,pH5~7,黑暗条件。对液体摇瓶过程中糖的作用及培养液pH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应用的对比试验,建议菌种厂推广液体摇瓶培养技术生产菌种,并将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结合应用,发挥液体菌种菌龄一致、生活力强和固体菌种保存期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用竹片制成的香菇原种转接到香菇的栽培种中,具有发菌快,菌龄一致,转接率高,可以重复使用的优点。现介绍如下: 将竹杆锯成长10厘米的短筒,再用刀劈成薄条,放在清水中浸泡四十八小时,捞出后控水趁湿与少量米糠掺拌,使竹片上沾上米糠,再竖直装入培养瓶中。一般每瓶装200~230根,再在竹片的上面覆盖一层木屑培养基(木屑原种培养基普通配方)。封好瓶口,进行常压间歇灭菌九小时。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到20℃时接种。用接种针在母种试管内挑取菌丝块放入原种培养基上,每支  相似文献   

19.
176蘑菇菌株,具有产量高,出菇早,转潮快,耐高温,容易管理等优良特性。正常的176菌株是匍匐型种,在试管斜面上长成较粗的线状菌索,贴生在培养基表面。但是,该菌株不易保藏,试管种经4~8℃冰箱保藏后会出现退化现象,菌丝变细或成粉状,并有少量黄色团状的气生菌丝间生,长成形状不纯的菌落,而且长速极慢,需40天以上才能长满试管。为此,我们于1982年对该菌株进行了复壮实验,其方法如下: 将冰箱保藏的176菌种接到综合PDA试管斜面上,25℃培养5~10天,待菌种萌发并开始延伸时,  相似文献   

20.
茶薪菇深层培养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4种不同的液体培养基,深层培养茶薪菇菌丝体,证实于pH6.5、25℃、摇瓶转速100r/min条件下,玉米浆培养基适合该菌生长,培养10~12d,菌丝干重可达18.4g/L。营养成分分析表明,茶薪菇子实体与液体菌丝体的粗蛋白、粗纤维、粗多糖、粗脂肪、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