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正> 近两年来我所先后派员赴四川、湖北与山西等省参加桑树品种资源调查工作,共收集到桑品种资源材料325份,其中栽培种47份,优良单株200份,野生桑树78份。这些材料经初步鉴定有鲁桑(Morus multicaulis Koidz.)、白桑(Morus alba L.)、山桑(Morus bombycis Koiadz.)、蒙桑  相似文献   

2.
<正> 1982年6月,在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贵州省遵义蚕业研究所组成的桑品种资源调查组指导下,对我县野生桑资源进行了调查。经鉴定,在收集到的29份材料中,有长果桑(Morus laevigata,Wall.)、华桑(Morus cathayana, Hemsl.)、白桑(Morus alba, Linn,)、川  相似文献   

3.
24份桑树品种资源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RAP分子标记引物对24份桑树品种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其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间的亲缘关系。15对SRAP引物扩增产生126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8.4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共99条,多态性比率为78.57%,说明24个桑树品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图和基于品种的SRAP标记类型的主成分分析中,蒙桑种(Morus mongolica Schneid.)的品种吉蒙桑、白桑种(Morus alba L.)的品种垂枝桑和山桑种(Morus bombycis Koidz.)的品种昌农山桑单独聚类,其他来自白桑种、广东桑种(Morus atropurpurea Roxb.)、鲁桑种(Morus multicaulis Perr.)的栽培品种分为3组;白桑种种内各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较小,而广东桑种、鲁桑种种内各品种间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大;广东桑3个品种间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鲁桑栽培品种农桑12号与其父本桐乡青的遗传相似度高,而与母本北区一号的差异显著,并且鲁桑种内各品种间未能完全聚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位置的距离相关。筛选的15对SRAP引物能够有效地检测供试桑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揭示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桑黄(Phellinus spp.)是一类具有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其中以野生的桑树(Morus L.)桑黄最为珍贵。综述了国内外在桑黄的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人工培养方法研究,以及药理活性物质的组成、提取与分离纯化、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松鸦     
正松鸦(Gorrulus glandarius),属于鸟纲雀形目鸦科松鸦属的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松鸦的前额、头顶、枕、头侧、后颈、颈侧呈红褐色或棕褐色,头顶至后颈具黑色纵纹,前额基部和覆嘴羽尖端黑色。背、肩、腰灰色沾棕,尤以上背和肩较为明显的棕褐或红褐。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色微具蓝色光泽,  相似文献   

6.
苜蓿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卢欣石 《草地学报》2009,17(5):680-685
回顾了近百年世界苜蓿属(Medicago L.)植物分类的不同结果和演变历程,重点讨论了中国和西方学者对苜蓿属植物分类系统的主要分歧。依据中国学者的分类系统,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胡卢巴(Cermmon Fe-nupreek)、扁蓿豆(Huthenian medica)、黑荚豆(Medicago varia Martyn)等植物种被分别归属于苜蓿属、胡卢巴属(Trigonella L.)、扁蓿豆属(Melissitus Medik.)和黑荚豆属(Turucania),按照西方学者的分类系统,均被列入苜蓿属,并提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复合体的概念,将紫花苜蓿、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杂花苜蓿(Medi-cago Httyenica(Lnn.)Trautv)同归为紫花苜蓿亚种。文章建议为了充分挖掘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的优势,发挥优异基因的改良作用,有必要对中国目前的遗传资源基因库的现状和分类系统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复核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东、河北地区的24个白桑(Morus alba L.)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的13条ISSR引物共扩增86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3条,多态性比率为73.25%,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6706~0.9529。通过类平均聚类(UPGMA)法分析,24份材料聚分为2大类。  相似文献   

8.
为了发掘优良果用桑种质资源,对云南蚕区收集保存的28份野生桑种质资源的果实相关农艺性状(座果率、单芽座果数、单果质量、果长和果径)及果实的理化性状(糖度、p H值、桑椹红色素含量和出汁率)等进行调查和测定。28份野生桑种质资源中,座果率85%的有14份,单果质量超过3 g的有2份,果汁糖度超过20%的有7份。28份野生桑种质资源分属于6个桑种,其中,山桑(Morus bombycis Koidz.)的3份种质资源具有座果率高、果实中桑椹红色素含量高等特征;长果桑(Morus laevigata Wall.)的8份种质资源和长穗桑(Morus wittiorum Hand-Mazz.)的4份种质资源具有果长长、果汁糖度高等特征。筛选出部分果用性状优异的野生桑种质资源,可应用于生产或作为优良果桑品种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虎纹伯劳     
正虎纹伯劳(Lanius tigrinus),俗名虎鹎、粗嘴伯劳等,属于鸟纲,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虎纹伯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虎纹伯劳雄鸟头顶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额基部、眼先向后,经头侧过眼达于耳区,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肩、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内侧翅覆羽为栗褐色,各  相似文献   

10.
<正> 孔颖草属植物(Bothriochloa spp.),东方伽玛草[Tripsacum dactyloides(L.)L.]和弯叶画眉草[Eragrostis curvula(Schrad.)Nees.]是具有C_4光合途径的暖季牧草。这些植物在高温和高光强下,比C_3植物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有的作者曾经论证了若干种植物的干物质生产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直接相关。这种关系对不同植物种,在不同生长季节或同一季节内变化相当  相似文献   

11.
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L.)Schrad]又名伏地肤,是一种抗旱、耐寒、饲用价值很高的野生小半灌木,在我国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省(区)草原、荒漠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分布很广,生态变异幅度很大,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干旱地区的优等饲用植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HKAS)、贵州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HGAS)的桑属植物标本,搜集、整理近30年桑树资源考察资料,研究了长穗桑Morus wittorum的地理分布。长穗桑分布于贵州从江、黎平、册亨、望漠、印江、凯里、梵净山、江口、绥阳、毕节、德江,湖北咸丰、利川,湖南武冈、保靖,广东乐昌,广西平南、大苗山、凤山、全州,云南普洱、景洪、芒市、保山、河口、元阳、绿春、屏边、金平等山区。分布区狭窄。为北亚热带分布。喜马拉雅桑(Morus wallichiana)为长穗桑的另一种系,奶桑Morus macroura,变种毛叶奶桑Morus macroura var.mawu,绿桑Morus viridis为长穗桑向南迁移的地理替代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热带区发展银合欢的“灾星”—银合欢异木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6年11月初,在华南热作院试验农场十队首次发现银合欢异木虱危害以来,海南岛连续三年发生了此虫为害,范围遍及全岛所有的银合欢种植地,危害程度连年加重。银合欢异木虱(Heteropsylla cubona Crauford)属同翅目,木虱科(psyllidae)。主要危害银合欢嫩枝、嫩叶、老叶主脉两侧,受害的叶及嫩枝畸型卷曲,严重者植株幼嫩部分全部皱缩、萎蔫,新叶不能长出,光合作用受阻,生长不良,并形成簇枝,最后枝条上部干枯死亡。由于银合欢异木虱  相似文献   

14.
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属于桑树特异种质资源,是研究桑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桑种。解决滇桑嫁接不亲和性而不易繁殖的技术难题,对促进滇桑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屏边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滇桑冬芽及枝条为材料,利用扦插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滇桑的冬芽能够在添加3.0 mg/L 6-BA和0.5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萌发,其萌发的小芽在添加1.0 mg/L 6-BA和0.2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并木质化,继续在添加0.5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中培养生根后能够移栽成活,其萌发率、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95%、55%、90%;扦插能够诱导含冬芽的滇桑枝条生根获得完整植株并移栽成活,但其扦插生根率较低,仅30%左右。试验结果提示,进一步优化组织培养和扦插条件,有望建立滇桑的无性繁殖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桑的幼叶为材料,采用以酶解、火焰干燥,Giemsa染色为主要程序的染色体制片新方法,对桑属(Morus L.)9个种的25个品种以及5个未定种名的材料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其中二倍体19个、三倍体7个、四倍体1个、六倍体2个和单体(2n—1)1个。此外,还对不同倍性的间期核以及二倍体和三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作了观察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果用桑品种DL—1的育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果以其独特的色泽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云南有丰富的桑属(Morus)植物种质资源,桑属植物19个种及变种中云南有12个种的分布.从1990至2000年,云南省蚕桑研究所利用野生的长果桑(M.laevigata Wall.)、广东桑(M.atropurpurea Roxb.)、白桑(M.alba Linn.)、滇桑(M.yunnanensis Koidz.)等资源进行杂交育种选育产果专用桑品种,于1998年在单株选择中选出果形整齐、口感好、成熟整齐、叶型小、果实产量高的单株DL-1号,经近年的观察遗传性状稳定,是一个值得在水果产业上推广的新品种.本文介绍DL-1号的选育经过、生物学特性及性状、品质初分析、产果量对比、丰产栽培技术、开发前景探讨.  相似文献   

17.
筛选适合川桑(Morus notabilis)、滇桑(Morus yunnanensis)、药桑(Morus nigra)、印度桑K2(Morus indica cv.K2)无菌幼苗茎段继代和生根培养的培养基配方,建立4种特殊桑树种质资源的离体组织培养方法。以供试桑种质资源无菌幼苗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培养基添加激素浓度的优化,筛选出药桑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1 mg/L 6-BA+0.1 mg/L NAA,滇桑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0.1 mg/L TDZ,川桑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1 mg/L 6-BA+0.2 mg/L NAA,印度桑K2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0.05 mg/L TDZ。4份桑种质资源的无菌幼苗茎段继代培养45 d后,产生的增殖芽数目达1.6~6.8个,再生幼苗株高可达4 cm以上,分别转移至筛选的生根培养基MS+0.5 mg/L IBA或MS+1 mg/L IBA中培养。除川桑再生幼苗的生根率(41.7%~45.8%)和移栽成活率(40%~50%)较低外,其他3份桑种质资源再生幼苗的生根率均可达90%以上,移栽成活率为100%。试验结果证实不同桑种质资源最适合的组织培养体系存在差异,并且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小幅变化都会对其繁殖系数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细齿桑Morus serrata的地理分布。细齿桑分布于中国西藏吉隆、八宿、左贡、尼泊尔、印度北安恰尔邦、喜马偕尔邦,海拔2300m林中,最高海拔3400m。分布区为印度板块(Indian Plate)与劳亚古陆欧亚板块的接合部。是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分布量少。是随着地理造山运动在后期形成的类型。为白桑Morus alba向亚洲西南部迁移的地理替代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先后两次提出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总共854种,并以此编出了《中国植物红皮书》。通过我们的调查和了解,内蒙古所属的珍稀植物种有43种,在这些植物中,内蒙古特有的及内蒙古分布的草本植物共17种,其中,白狼乌头(Aconitum bailangense)在原产地已基本绝迹,因此,本文着重介绍其余的16种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20.
黄酮和皂苷不仅是植物中重要的防御性次生代谢产物,而且具有显著的药理和生理活性,对于植物的抗性研究和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鹰嘴紫云英(Astragalus cicer L.)、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小冠花(Coronilla varia L.)、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L.)Desr.)和苜蓿(Medicago L.)多种豆科牧草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周年积累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研究,以期为豆科牧草建立科学的牧刈制度和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总黄酮和总皂苷在不同属间和品种间的动态变化各不相同;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也不同,在整个生育时期,均为叶片中的含量多于茎秆中的。前5种豆科牧草的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苜蓿,是提取总黄酮的优质材料;红豆草、鹰嘴紫云英、黄花草木樨及苜蓿的总皂苷含量均高于小冠花和百脉根,是提取皂苷产品的优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