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三种投喂方式对小池塘鲤草鲫混养效果的影响,以肠道健康膨化饲料(蛋白水平30%、脂肪水平4%)为试验饲料,采用三种投喂方式:自动投喂(AF)、人工投喂(MF)和自助摄食(SF),在室外小池塘(10 m×10 m×1 m)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鲤草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每种投喂方式设置3个重复,每个小池塘放养300尾鲤鱼、100尾草鱼、200尾鲫鱼,鲤鱼初始体重为(93.03±0.20)g、草鱼初始体重为(176.61±6.79)g、鲫鱼初始体重为(75.83±0.08)g,每天按照相同的投喂量(体重的2%~3%)投喂4次,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显示:在鲤草鲫混养条件下,自动投喂组、人工投喂组和自助摄食组的鱼类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自助摄食组的鲤鱼和鲫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人工投喂组和自动投喂组(P0.05),而草鱼的情况刚好相反(P0.05)。池塘鲤草鲫混养条件下,鲤鱼由93 g生长到318 g,草鱼由177 g生长到526 g,鲫鱼由76 g生长到155 g,肠道健康膨化饲料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37。试验表明:池塘中鲤草鲫混养时,三种投喂方式不影响鱼类的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自助摄食方式利于鲤鱼和鲫鱼的摄食。根据本试验,建议在混养池塘中采用不需要电力又省力的自助摄食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规格为(147.48±14.13)g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适宜摄食水平,试验设置0.8%、1.1%、1.3%、1.5%、1.7%、2.0%及饱食组7个不同摄食水平,在溶氧为5.8 mg/L、水温为19.5~21℃的流水养殖条件下,对其进行为期50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摄食水平为1.5%时,该阶段西伯利亚鲟幼鱼养殖效益最高,饲料转化率为(90.71±0.93)%,特定生长速率为(1.37±0.00)%,日平均相对增重率为(2.12±0.01)%;摄食水平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饲料转化率影响极显著(P0.01),且饲料转化率整体随摄食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摄食水平对日平均相对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具有一定影响,整体均随摄食水平升高而升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一阶段不同摄食水平及同一摄食水平不同阶段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摄食水平或饲喂时间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规律性变化。综上所述,试验确定西伯利亚鲟幼鱼适宜的参考摄食水平为1.5%。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亚东鲑幼鱼阶段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食物转化率的变化,探讨其补偿机制。控制水温为14~16℃,溶氧6.5~8.5 mg/L,在长方形平列槽中对平均体质量(5.48±0.46)g的亚东鲑幼鱼进行饥饿0,7,14,21,28 d,之后进行再投喂试验,试验为期49 d。结果表明:鱼苗存活率为98.5%;增重率Ⅰ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Ⅱ组和Ⅲ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Ⅰ组、Ⅳ组和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摄食率Ⅰ组、Ⅱ组和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饲料转化率Ⅲ组最高,为53.67%±1.29%,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知,饥饿7 d组、14 d组和21 d组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属于部分补偿生长类型,幼鱼饥饿后,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降低标准代谢共同来实现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而饥饿Ⅴ组,即28 d组体质量出现负增长,属于不能补偿生长类型,可能原因是饥饿时间过长,恢复投喂时间过短所致。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组胺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2个处理组美洲鳗鲡幼鱼分别投喂低、高2个组胺水平(分别为217 mg/kg和534 mg/kg)的饲料,试验期77 d。结果显示,与低组胺水平组相比,高组胺水平组美洲鳗鲡幼鱼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日摄食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肠道淀粉酶无显著变化(P0.05);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和过氧化氢活性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水平显著提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接近(P0.05)。试验表明,高水平的饲料组胺可以显著降低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部分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个投喂组间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肝脏中IG F-Ⅰ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2:00和18:00投喂组(P0.05),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脑中IGF-Ⅰ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放养25尾。试验鱼每天投喂饲料2次至表观饱食,养殖周期84d,分别在饲喂的第28、56和84天称重、取样。试验第1~28天为第1个生长阶段,第29~56天为第2个生长阶段,第57~84天为第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下,牛磺酸添加组(D2、D3和D4组)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牛磺酸组(D1组)(P0.05),且D3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牛磺酸添加组(第3个生长阶段的D4组除外)(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第1个生长阶段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第2个和第3个生长阶段(P0.05)。在饲喂至第28、56和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肥满度则与未添加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饲喂至第56和84天时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饲喂至第28天时(P0.05)。饲喂至第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维持一定水平的牛磺酸有利于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饲料牛磺酸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其生长。饲料中添加牛磺酸降低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脂沉积而增加体蛋白质沉积。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牛磺酸水平分别为1.20%(第1个生长阶段)、1.08%(第2个生长阶段)、1.00%(第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随鱼龄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诱食剂对黄颡鱼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505.9±15.5)g的黄颡鱼160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添加0.2%虾浆、0.2%DMPT和0.2%甜菜碱,试验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诱食剂添加组黄颡鱼日摄食量、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高(P0.05),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P0.05)。虾浆和甜菜碱添加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DMPT添加组(P0.05),甜菜碱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MPT添加组(P0.05),各诱食剂添加组间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由此得出,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虾浆、DMPT和甜菜碱3种诱食剂均能够促进黄颡鱼摄食和生长性能,虾浆和甜菜碱对黄颡鱼摄食和促生长效果优于DMPT。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桑叶添加量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分别采用添加发酵桑叶0%(对照组)、2.5%、5.0%、7.5%、10.0%的5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粗蛋白质32.14%,粗脂肪4.95%),投喂初始重量(15.01±0.12)g的草鱼幼鱼50 d。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发酵桑叶提高了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其中,发酵桑叶添加量为7.5%时草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效率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添加不同计量发酵桑叶对试验鱼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以及肌肉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添加量为10%时,全鱼粗灰分含量最大,全鱼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最小(P <0.05);添加发酵桑叶对血清葡萄糖无显著影响(P> 0.05),但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 <0.05)。结合本试验结果,饲料添加不超过7.5%发酵桑叶不会影响草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添加发酵桑叶后有助于草鱼脂类代谢和肝脏健康。  相似文献   

9.
4种不同粒径(3.0、4.0、5.0和6.5mm)和营养成分相同的饲料按照等颗粒数目混合,投喂3种不同规格的星斑川鲽幼鱼,体质量分别为(55±5)、(95±5)和(135±5)g,以饱食为准,研究星斑川鲽规格与摄食饲料粒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鱼摄食粒径6.5mm饲料出现明显的回吐饲料与吞咽困难现象,这种现象在(55±5)g幼鱼中尤为显著。2)(55±5)g幼鱼摄食率(5.73)最高,(95±5)g幼鱼摄食率(5.20)次之,(135±5)g幼鱼摄食率(4.95)最低;(95±5)g幼鱼明显加大对粒径4.0mm饲料的摄食数目,约为(55±5)g幼鱼的3倍。3)幼鱼体质量与摄食的相应饲料数目关系为Y5.0=4.6273e0.0105X(R2=0.9215),Y4.0=6.2075e0.0165X(R2=0.8445),Y3.0=24.71e0.0048X(R2=0.4827,相关性极差),X为幼鱼体质量/g,Y3.0、Y4.0和Y5.0分别为幼鱼摄食3.0、4.0和5.0mm粒径的饲料数目。综上所述,对50~140g的星斑川鲽幼鱼投喂粒径为4.0与5.0mm的饲料,其颗粒数目比Y4.0/Y5.0=(6.2075e~(0.016.5x))/(4.6273e~(0.0105x))。在星斑川鲽幼鱼的人工养殖中,可根据投喂量和单粒饲料的质量,换算为2种颗粒饲料的质量比更加便捷。  相似文献   

10.
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生长的影响。试验设3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5、40和45,经41d试验得出,蛋白质含量为40的饲料组,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P<0.05);蛋白质含量为40组和45组的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30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美洲鲥幼鱼饲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约为40。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试验饲料,对体重为(27.31±0.10)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7种试验饲料的脂肪源分别为鱼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猪油、鱼油+豆油(鱼油∶豆油=1∶1)和鱼油+豆油+猪油(鱼油∶豆油∶猪油=3∶4∶3)。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表明:鱼油+豆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鱼油组、豆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花生油组、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以鱼油+豆油组最低,猪油组最高。各组干物质和总磷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花生油组、鱼油+豆油组和豆油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幼鱼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花生油组和鱼油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C14∶0以外,各组大菱鲆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和相应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大菱鲆幼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以鱼油组和鱼油+豆油组较高,而以花生油组和猪油组较低。结果提示:豆油和菜籽油是大菱鲆幼鱼饲料良好的脂肪源,鱼油和豆油按1∶1混合添加则能使大菱鲆幼鱼更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膨化、颗粒等不同加工工艺的饲料对彭泽鲫长性能、抗氧化、免疫、消化能力的影响,使用同一配方不同加工方式制备的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按每日4次投喂初重为(38.71±0.17)g的彭泽鲫56 d,试验分为膨化组、交替组、颗粒组。膨化组全程投喂膨化饲料,交替组第1、3、5、7周投喂膨化饲料,第2、4、6、8周投喂颗粒饲料,颗粒组全程投喂颗粒饲料。结果显示:膨化组增重率较交替组、颗粒组分别增加9.01%和32.34%(P <0.05),交替组增重率较颗粒组增加21.4%(P <0.05)。膨化组特定生长率较交替组、颗粒组分别增长6.86%和23.86%(P <0.05),交替组特定生长率较颗粒组增加15.91%(P <0.05)。膨化组饲料系数较交替组、颗粒组分别降低9.93%和17.58%(P <0.05),交替组饲料系数较颗粒组降低8.48%(P <0.05)。膨化组、交替组的水分较颗粒组分别降低了4.38%和4.06%(P <0.05)。膨化组、交替组的粗蛋白质较颗粒组提高8.49%和9.54%(P <0.05)。膨化组、交替组的粗脂肪...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比较营养成分相同的软颗粒饲料和硬颗粒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设计2个处理组,分别为软颗粒饲料组和硬颗粒饲料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大菱鲆幼鱼,初始体重为(7.23±0.02) g,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2种饲料类型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SR)和摄食率(FR)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软颗粒饲料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FBW)、相对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降低了饵料系数(FCR)(P0.05)。2种饲料类型对大菱鲆幼鱼的脏体比(VSI)、肥满度(CF)以及鱼体营养成分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软颗粒饲料组的大菱鲆幼鱼肝体指数(HSI)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组(P0.05)。由此可见,软颗粒饲料是更适合大菱鲆幼鱼的料型。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探讨果寡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斜带石斑鱼幼鱼(18.13±0.02g)为试验对象。试验分为4组:T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T2组饲喂添加0.05%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3组饲喂添加0.1%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4组饲喂添加0.2%果寡糖的基础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25尾鱼,连续养殖56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其中,T2组石斑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P0.05),说明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此外,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果寡糖均能提高石斑鱼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其中T3和T4组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探索提高水产饲料中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比例的可行性方法。以鱼粉、豆粕、玉米蛋白粉、谷朊粉、花生粕和啤酒酵母为蛋白质源,鱼油、椰子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小麦粉为糖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以含60%鱼粉的基础饲料为阳性对照组(FM组),以复合植物蛋白质源替代基础饲料中50%鱼粉的替代饲料为阴性对照组(CON组),以在替代饲料中分别添加0.15%(D1组)、0.30%(D2组)和0.60%(D3组)丁酸钠的饲料为试验组。用上述5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13.00±0.01)g的大菱鲆幼鱼58d,试验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丁酸钠添加水平的增加,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FM、D1和D2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而各组间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除D2组脏体比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各组的脏体比均显著低于FM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D1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D1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ON、D2和D3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D2和D3组之间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D2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高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0.15%的丁酸钠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肝脏抗氧化功能,过量添加丁酸钠会降低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添加不同水平赖氨酸对鳜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2.75±0.08)g的鳜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赖氨酸水平D1组(1.52)(%干重,下同)、D2组(1.88)、D3组(2.16)、D4组(2.58)、D5组(3.02)、D6组(3.49)的等氮等能饲料。结果表明,饲料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可提高鳜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在终末体重上,D4组显著高于D1组、D2组、D3组(P<0.05)。日增重D4组显著高于D1组、D2组、D3组和D6组(P<0.05),D5组和D6组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D4组显著高于D1组、D2组、D3组(P<0.05)。饲料系数D4组显著低于D1组、D2组、D3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赖氨酸水平对鱼体蛋白质、脂肪、水分无显著影响(P>0.05),鱼体中灰分水平随各组赖氨酸水平增加有升高趋势,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鳜幼鱼饲料中赖氨酸水平为2.90%,占饲料蛋白质的5.58%,生长和饲料利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鳜幼鱼|赖氨酸|生长|饲料利用|生化组成  相似文献   

17.
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初始体质量(5.87±0.04) g]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进行10周的养殖试验,研究发酵鲭鱼加工副产物(FFPW)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和肠道结构等指标的影响。以FFPW分别替代基础饲料(FFPW0)中10%(FFPW10)、20%(FFPW20)和40%(FFPW40)的鱼粉,配制4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将360尾规格一致的大口黑鲈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每种饲料饲喂3缸鱼。结果表明:与FFPW0组相比,FFPW替代饲料10%~40%鱼粉对大口黑鲈幼鱼成活率、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FFPW20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FPW40组(P<0.05),而与FFPW10组差异不显著(P>0.05)。FFPW替代饲料10%~40%鱼粉对摄食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和脏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FFPW20组肝体比显著高于FFPW0组和FFPW40组(P<0.05)。FFPW20组...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进而确定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质45.00%,粗脂肪7.00%),饲料中晶体赖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0.60%、0.90%、1.20%和1.50%,实测各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58%、1.89%、2.15%、2.41%、2.67%和2.90%。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 g左右的黄颡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进行为期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58%组黄颡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赖氨酸水平为2.41%时具有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以1.58%组最低,显著低于除2.1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脂肪含量以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含量(P0.05),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均以2.41%组最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2.41%组最高。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中总胆固醇、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活性亦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线性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赖氨酸的需要量为2.61%(相当于饲料蛋白质的5.80%)。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北方须鳅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进行了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以鱼粉、发酵豆粕和酪蛋白作为蛋白质源,设计了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2.85%、31.09%、40.72%、47.21%和54.08%的5种等脂等能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0.77±0.02)g的北方须鳅幼鱼4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水体为80 cm×50 cm×20 cm的水槽中。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2.85%~40.72%时,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再继续升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反而显著降低(P0.05)。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2.85%~40.72%时,饲料转化效率和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72%~54.08%时,饲料转化率和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72%时,试验鱼获得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存活率。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北方须鳅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高于40.72%后,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并且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1.09%~54.08%时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由增重率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建立二次回归方程,得出北方须鳅幼鱼达到最大生长速度时的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41.57%。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中硒水平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12.30±0.04)g的鲈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幼鱼,分别投喂硒含量为0.06、0.37、0.65、0.97、1.28、1.60 mg/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60 d。结果显示:鲈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饲料硒含量为0.97mg/kg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除0.65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存活率各组均为100%。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在饲料硒含量为0.97 mg/kg时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6 mg/kg和0.65 mg/kg的组(P0.05)。0.06 mg/kg组鲈鱼幼鱼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0.37、1.28 mg/kg和1.60mg/kg组(P0.05),而鲈鱼幼鱼的全鱼水分在0.06 mg/kg组高于其他各组,且与0.37、0.97、1.28 mg/kg和1.60mg/kg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随饲料硒含量增加而升高,与饲料硒含量呈正协同关系。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而后在饲料硒含量为1.60mg/kg时又出现升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鲈鱼幼鱼饲料中硒的适宜含量为0.81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