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的致病机理及其早期检测,我们建立了该病毒双链核糖核酸(dsRNA)分子杂交技术.dsRNA分子杂交的关键在于其解链及使解链后的单链RNA(ssRNA)与其互补DNA杂交.我们采用90%的二甲基亚砜或8M的尿素使CPV—dsRNA解链.并合成了它的cDNA探针.用此探针完成了硝酸纤维膜上的CPV核酸斑点及基因组片段转移分子杂交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RNA干扰(RNAi)是指短的双链RNA能降解与其互补mRNA,特异性诱发转录后基因沉默的现象,近年来成为抗病毒研究的新途径。为了探索siRNA对单链DNA病毒复制的影响,根据犬细小病毒(CPV)基因组序列选择4段21nt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SiRNA寡聚核苷酸,插入psiSTRIKE系列的U6发卡结构载体,构建了小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的psiSTRIKE表达载体,转染FK81细胞,筛选稳定的转染细胞,通过病毒感染检测、细胞活度测定和TCID50测定,研究质粒介导的siRNA对CPV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4个psiSTRIKE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因此质粒介导的shRNA能抑制CPV在细胞内的复制和感染,具有抗病毒作用,从而为进一步通过siRNA途径控制病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1980年华南农学院蚕桑系对家蚕微粒子胞子用荧光抗体技术检验获得初步成效。分别用提纯的家蚕微粒子胞子、微粒子胞子匀浆及感染微粒子病的母蛾血液作抗原,注射于家兔以制备抗血清。在琼脂糖凝胶对流电泳时与感染微粒子病的蚕血、蛹血及蛾血均能形成沉淀带。说明兔抗微粒子胞子的血清对染病的血液可能具有共同抗原性。将兔抗血清经盐析、透析后再与荧光染料 FITC 结合,通过萄聚糖 G—50凝胶过滤  相似文献   

4.
<正> 家蚕CPV对紫外线照射的反应与其他许多病毒类似,经紫外线照射后,CPV也会不同程度地失活。有贺等报道,家蚕质型多角体的碱解液,经紫外线照射后,完全失活的时间是2小时、本研究认为,纯化CPV颗粒经紫外线照射数分钟后,病毒颗粒开始崩解。 材料和方法 一、CPV的纯化。质型多角体碱解清液经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制得纯CPV制剂。  相似文献   

5.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与琼脂糖凝胶柱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用非离子型去污剂NP—40脱除病毒粒囊膜,制备核衣壳。经用多种方法对这三种主要结构组分进行纯度鉴定。制备相应的兔抗血清。用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对三者之间的血清学关系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和核衣壳之间无交叉反应,核衣壳与病毒粒子囊膜之间亦无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的血清学研究,有关抗原的纯化方法(1978),血清制备及对流免疫电泳检测(1970)等已分别报导过。 本文着重报告CPV抗血清与家蚕质型四方形多角体病毒(CPV_t)、六角形多角体病毒(CPV_h)、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中和效果,以及对桑  相似文献   

7.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抗血清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蚕区农户分离了一株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暂命名为BmIFV-CHN001。利用蔗糖密度梯度及差速离心法提纯该病毒,将提纯病毒免疫家兔3次,得到BmIFV抗血清。所制备的抗血清采用琼脂双扩散法检测养蚕农户家蚕样本,调查该病毒病在浙江蚕区的感染现状,调查显示农村饲养家蚕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由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osis virus,Bm CPV)感染引发的家蚕中肠型脓病对蚕业生产的危害严重,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仍局限于消毒预防。国内外学者希望从筛选的对Bm CPV有较强抵抗力的家蚕品种中寻找抗性基因和分析抗性机制,并通过转基因技术过量表达抗性基因或经RNA干扰病毒侵染增殖关键基因等策略来提高家蚕防御Bm CPV侵染的能力。本文综述家蚕抗Bm CPV研究在上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家蚕抗Bm CPV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与讨论,为该领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
家蚕细胞系(BOMO—15AIIC)(Inoue等,1990),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和对几种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易感,通常用此细胞系来进行各种研究,诸如杆状病毒介导的组蛋白的表达,研究在离体条件下复制时CPVS与BmNPV的相互影响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CPV表达载体的发展.所有这些研究都需要使用高效的方法来将病毒基因组转染到细胞之中.  相似文献   

10.
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病原(CPV)为抗原免疫蛋鸡,对收集的卵黄液开展了体外中和和体内中和生物试验、不同免疫次数的卵黄液的阻断效果试验等,测定免疫卵黄液对CPV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免疫的鸡卵黄能特异性阻断CPV感染家蚕,达到预防发病的目的,而非免疫卵黄未表现有阻断作用。结果提示,本研究获得的的鸡免疫卵黄中含有抗CPV的有效抗体。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育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证实了:(1)温度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的影响主要是感染病毒前的温度,当温度达到33℃时,无论对稚蚕或壮蚕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21—29℃范围内,尚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高温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影响程度无笔者以前研究报道的对NPV感染抵抗性影响大;(2)添食病毒后的不同饲育温度,对家蚕感染发病的影响不大,当置于33℃下饲育时,对CPV的感染发病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不少虚弱的软化症状蚕;(3)4眠眠中用高温保护,则使时间不长,但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却有明显影响;(4)4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的感染抵抗性明显与饥饿中温度有关,25℃以上随温度的增高而明显下降,21℃与25℃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 血清学方法是实验诊断病毒感染和鉴定病毒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病毒的重要方法,已在人和动植物病毒的研究与诊断中广泛地应用。同时随着免疫学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与医学、生物学各分支的互相渗透,除了经典的血清学方法如免疫沉淀试验、免疫扩散试验,细胞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等不断标准化外,象免疫荧光,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和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等技术方法又不断地建立和广泛地得到应用。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血清学方法也被成功地应用于昆虫病毒的研究。六十年代我国学者曾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CPB)抗血清,鉴别了两种多角体形状的 CPV(CPV—T 和 CPV-H)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国内外学者又相继对家蚕的其他各种病毒进行了鉴定、定位和早期诊断研究,促进了对家蚕病毒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制备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VP2蛋白多克隆抗体。构建pET28a-CPV-VP2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SDS-PAGE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目的蛋白与佐剂混合、乳化制备后作为免疫原,免疫家兔制备VP2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染色法(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IPMA)检测抗体的免疫活性、抗体滴度、病毒滴度及中和活性。结果表明,重组VP2蛋白(rVP2)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质量约为72 ku;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滴度为1 600倍,病毒滴度为107 TCID50 /mL,中和效价为1∶2 884,该抗体与体外培养的CPV呈特异性反应,CPV VP2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免疫活性和特异性良好,且中和活性高,为CP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邹帅洲 《蚕业科学》1989,15(2):105-106
<正> 本实验用提纯的家蚕浓核症病毒DNV体外感染油桐尺蠖卵巢细胞系(BS—484),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家蚕浓核症病毒的感染和增殖,并摸索了家蚕浓核症病毒体外感染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15.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RNA聚合酶的基因克隆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是RNA病毒增殖复制的重要酶类,具有转录酶和聚合酶的双重活性.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i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是呼肠孤病毒科,质多角体病毒属的代表种,为双链RNA病毒.已有的BmCPV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病毒衣壳五重轴的内表面各有一花形结构,位于B-突起(B-spike)的近内侧,推测为转录酶复合物(TEC),可能是BmCPV结构蛋白VP2的对应成分.  相似文献   

16.
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抵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蚕中肠型脓病。是我国养蚕生产上危害最大的蚕病之一。为了从家蚕品种角度给本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1973—1974年初步研究了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抵抗性测定方法;先后对50多个家蚕品种纯种和杂交组合的抵抗性作了测定和比较;估算了家蚕品种对CPV感染抵抗性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核包涵体小种的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mCPV_t内发现和分离出一株新的核包涵体小种,初步命名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核包涵体小种(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Suzhou nuclear polyhedra forming strain,简称CPV——Suzhou N strain),家蚕感梁CPV——Suzhou N Strain引起的多角体病,与国内外已知的CPV各变异株不同。本病蚕的多角体只在中肠组织圆筒形细胞核内检出,多角体内有许多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球状,具有核蛋白紫外吸收特征性光谱和较强的感染活性,病毒核酸初步鉴定为dsRNA。  相似文献   

18.
<正> 把家蚕的四种病毒病原(IFV、CPV、DNV、NPV)分别从病蚕体中提纯精制,免疫于家兔,制得抗血清,并进行IgG精制和吸收反应,除去非特异性因子,提高特异性,调整抗体致敏胶乳液。这种抗体致敏胶乳液只与各自对应的病毒发生特异反应,其可能检出的病毒蛋白量是IFV0.6ug/ml、  相似文献   

19.
调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ycis,简称Nb)分别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 CPV)、家蚕肠道菌、苏芸金杆菌(Bt)和家蚕白僵菌联合感染家蚕时存在的拮抗情况。结果显示家蚕感染适量Nb后,再以其它病原感染家蚕,都具有一定的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效果,其中以Nb感染家蚕后再感染Bm NPV或Bm CPV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其他病原或其他感染方式对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血清学技术是建立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基础上的检测技术,它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是实验诊断病原感染和鉴定病原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病原的重要方法,已在人和动植物的病理研究与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节肢动物的病理学中,血清学技术对于病原体的检测、鉴定等发挥了重大作用.50年代末期,血清学方法已被成功的应用于昆虫病毒的研究.60年代末,我国学者曾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CPB)抗血清,鉴别了两种多角体形状的CPV(CPV-T和CPV-H)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国内外学者又相继对家蚕的其它各种病原进行鉴定、定位和早期诊断研究,促进了对家蚕病原研究的深入.现在,血清学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浓核病毒(DNV)等病毒病的研究与诊断.除此之外,也被应用于白僵菌和黄僵菌等真菌病原以及微粒子孢子等原虫病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