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玉米O2和Wx基因内及O16基因连锁SSR位点的等位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3个o2o2基因型的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3个o16o16基因型的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13个wxwx基因型的糯玉米自交系和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用3个02基因内SSR标记(umc1066、phi057和phi112)、2个与o16基因连锁的SSR标记(umc1141和umc1121)和2个wx基因内SSR标记(phi027和phi061)检测上述材料的基因组DNA,了解3个基因内共7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情况.结果表明,7个SSR位点均有丰富的等位变异,这些变异可导致o2o2与O2O2基因型、o16o16与O16O16基因型间子粒赖氨酸含量的差异以及wxwx与WxWx基因型间糯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NCⅡ设计,将13个玉米自交系配制42个杂交组合,选用120对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采用基于回归的单标记分析方法,通过表型变异对标记变异的回归分析,筛选玉米产量相关等位变异位点,估计等位变异的效应和位点的基因型值,剖析杂种组合等位变异的位点效应。结果表明,筛选得到phi089、umc1142和umc1700等8个标记位点及其phi089-4、umc1142-5、umc1700-3、phi102-1、phi047-1、umc2317-2、bnlg1892-5和bnlg1352-3共8个优异增效等位变异位点;bnlg1352-3/5、phi089-4/7、umc2317-2/5、umc1142-4/5和bnlg1892-1/5共5个基因型值较大的位点为等位变异的优异杂合位点。构成杂合位点的2个等位变异位点各自的加性效应及其显性效应共同影响杂合位点的基因型值。HF12202、H2671、AMD1和MCO-1等材料携带着较多增效位点,属于优异亲本。  相似文献   

3.
优质蛋白玉米(QPM)遗传基础狭窄,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为遗传背景培育opaque-2近等基因系是QPM种质改良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SSR标记技术,以opaque-2基因序列为背景开发的特异SSR引物phi057和umc1066作为标记,对构建中的95个QPM近等基因系回交群体BC1F1和BC2F1进行目标基因选择。结果表明,SSR标记phi057对大多数回交群体中的opaque-2基因的选择是有效的;在少数回交群体,如(多黄29×CA335)×多黄29,SSR标记phi057和umc1066不能区分单株间的基因型变异,针对这些材料,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或开发新的SSR。  相似文献   

4.
玉米dbf1 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编码产物与DIP1蛋白相结合,调控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响应基因rab17 的表达,从而提高耐旱性。以B73的dbf1 基因组序列为模板,对104个玉米自交系的dbf1 基因进行测序,研究玉米dbf1 基因的序列多态性。多态性分析表明,在全长为2 118 bp的序列中共发现48个SNP和12个InDel。尽管大部分变异位点集中在非编码区,但编码区的1个InDel和3个非同义突变位点的变异可以产生氨基酸序列改变。玉米dbf1 基因的全长序列和编码区序列的变异位点可以分别将该基因划分成33和11种单倍型,并且编码7种蛋白质。在供试材料中,dbf1 基因至少经历了9次重组,中性检测表明,该基因的进化没有偏离中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面粉或面制品色泽是小麦重要的品质评价指标,ζ-胡萝卜素脱氢酶(ζ-carotene desaturase, ZDS)活性基因是控制小麦籽粒或面粉中黄色素(Yellow pigment, YP)含量的重要基因。为给陕西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2A和2D染色体上的 YP2A-1YP2D-1标记,对陕西194份小麦品种(系)分别进行检测,分析 TaZds-A1 TaZds-D1两位点等位变异的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陕西小麦中, TaZds-A1位点存在 TaZds-A1a TaZds-A1b两种等位变异类型,分别占43.3%和56.7%;而在 TaZds-D1位点,全为 TaZds-D1a等位变异类型。陕西小麦两位点存在 TaZds-A1a/ TaZds-D1a TaZds-A1b/ TaZds-D1a两种等位变异的组合类型,在不同地区小麦中的分布不同:在陕西渭北旱塬和关中地区小麦中,两种组合类型的频率相当,约各占一半;在陕南地区小麦中,高YP含量的 TaZds-A1b/ TaZds-D1a组合类型占三分之二。ZDS活性基因的选择将成为以后陕西小麦色泽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以95份玉米核心自交系组成的关联作图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耐旱相关候选基因dhn2(编码脱水素蛋白)的序列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结构分析,挖掘不同种质资源中的等位变异。在考虑群体结构影响的基础上,进行dhn2基因多样性与耐旱相关表型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序列多样性较高,但LD水平较低,并检测出7个多态性位点与表型性状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7.
朱莹  程名  席章营 《玉米科学》2022,30(5):12-18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玉米自交系郑 58进行诱变,获得 1个可以稳定遗传的小粒突变体mn7(miniature 7)。mn7成熟子粒表现为体积变小、子粒偏白、胚乳发育缓慢,百粒重降低 60.2%,粒长、粒宽、粒厚均极显著降低。mn7突变体的子粒在授粉后 15 d即可观察到明显小于野生型的子粒。对其自交后代和回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用mn7纯合体与自选玉米自交系 19HL3012杂交构建的包含 348个个体的 F2分离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玉米第 7染色体上 bin7.02区域内分子标记 umc2327和 SYM232之间 5.8 cM的范围内,距umc2327为 4.4 cM,距 SYM232为 1.4 cM。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mn7可能是 1个新基因或新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umc89和umc48a定位区域内全部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发现101条ORF序列,其中16条ORF序列可编码蛋白质结构域。将这16条序列与已克隆的23条抗病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及进化树构建,并分析其与已知抗病基因的相似性及亲缘关系。结果发现,序列pco115381g和pco110559-1与编码水稻白叶枯病基因Xa1相似性高、亲缘关系近,而且具有植物抗性基因的高度保守结构域特征,可能与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Ht2有关。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与小麦品质密切相关。为了给陕西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STS分子标记,检测了175份陕西小麦品种(系) GluA3 Glu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结果表明,陕西小麦 GluA3位点存在4种等位变异,即 GluA3a GluA3b GluA3c GluA3d,分别占12.6%、1.7%、58.3%和27.4%; GluB3位点存在8种等位变异,即 GluB3a GluB3b GluB3d GluB3e GluB3f GluB3g GluB3i GluB3j,分别占4.6%、2.9%、45.7%、0.6%、2.9%、8.5%、4.0%和30.8%。在陕西不同地区小麦之间,两个位点等位变异的种类、组合及其分布比例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地区间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饮食习惯、育种目标及亲本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品种中粒重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ASP标记检测3个粒重基因( TaCwi-A1 TaGW2-6A TaTGW6-4A)等位变异在青海高原地区主栽的49个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并结合千粒重表型,分析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探索最优基因型。结果显示,49个品种的千粒重在不同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TaCwi-A1位点存在 TaCwi-A1a TaCwi-A1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69.39%和30.61%; TaGW2-6A位点存在 Hap-6A-A Hap-6A-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46.94%和53.06%; TaTGW6-4A位点存在 TaTGW6-4Aa TaTGW6-4A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97.96%和2.04%。 TaCwi-A1 TaGW2-6A TaTGW6-4A位点的不同等位变异均会导致小麦千粒重发生显著变化,其中, TaCwi-A1位点的等位变异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较为重要。49个小麦品种中, TaCwi-A1a/ Hap-6A-A/ TaTGW-6-4Aa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品种的分布频率为32.65%,其千粒重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品种,是青海高原地区优异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11.
玉米Opaque2(O2)基因突变显著影响子粒胚乳中蛋白体形成、淀粉含量、氨基酸组成等,其中,赖氨酸含量提高使营养品质大幅度提升。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构建17份糯玉米o2近等基因系,对子粒表型、种皮厚度、百粒重和粗淀粉含量等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6个近等基因系子粒明显皱缩、胚乳变为粉质,6个近等基因系种皮厚度增加,11个近等基因系百粒重显著降低,12个近等基因系子粒粗淀粉含量显著降低。由此表明,o2基因的导入对糯玉米子粒表型、产量、淀粉含量等主要起负调控作用,影响程度与导入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Opaque2(O2)转录因子在玉米胚乳的发育进程中起重要作用。o2突变体中赖氨酸含量增加,玉米品质提高,但在很多农艺性状上表现较差。以授粉后18 d的玉米胚乳为材料,使用RNA测序(RNA-Seq)技术筛选到3 05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DEGs覆盖了物质跨膜运输、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脂质代谢、氮代谢等多方面的功能。由此推测,O2是玉米胚乳发育过程中多种代谢途径的关键性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13.
Opaque2(O2)基因编码产生OPAQUE2蛋白,该蛋白为碱性亮氨酸拉链家族的一种转录因子,可作用于基因的启动区,调控基因的转录。辽2345/o2为本实验室构建的辽2345的opaque2(o2)基因回交导入系,蛋白组学分析表明,辽2345与辽2345/o2在授粉后18 d的胚乳细胞中表达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异,从中筛选出差异较明显的9种蛋白质。为了进一步验证O2与9种蛋白间的作用关系,应用相对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9种蛋白进行了RNA水平表达量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胚乳发育过程中Chfi很可能受到O2的抑制作用,O2很可能对Ubc、Lgl、Sdh、LOC541920、Shmt、Ppdk等基因存在某种促进或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o2、sh2、su1、wx 4个基因的郑58近等基因系品质基因聚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聚合材料子粒中赖氨酸含量进行定量测定,分析o2与淀粉合成突变基因互作对子粒赖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材料赖氨酸含量介于0.35%~1.05%,郑58子粒赖氨酸含量为0.28%,存在显著差异。o2与淀粉合成缺陷型突变基因(sh2、su1)互作可以显著增加赖氨酸含量,3个基因聚合的基因型o2sh2su1赖氨酸含量最高,为1.05%;其次为sh2o2和su1o2基因型,聚合材料粒重均不同程度下降。o2与淀粉修饰型突变基因(wx)互作赖氨酸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su1o2以及su1o2wx既具有相对较高的赖氨酸含量,又保持一定的粒重。  相似文献   

15.
小麦Tamyb10基因决定着种皮颜色,同时对穗发芽也具有一定影响.为了明确小麦种质的Tamyb10基因等位变异情况,以122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开发了能够直接检测B组染色体上Tamyb10基因等位变异的共显性标记,并利用该标记及先前已报道的Tamyb10基因功能标记分别对参试小麦品种中3A、3B和3D染色体上Tamyb10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参试材料中上述每一位点均发现有2种等位变异类型,共有8种基因型组合.其中,拥有Tamyb10-A1a/Tamyb10-B1a/Tamyb10-D1a基因型组合的小麦种皮表现为白色,共有51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41.8%,其余基因型组合种皮均表现红色,分别为Tamyb10-A1b/Tamyb10-B1a/Tamyb10-D1a、Tamyb10-A1a/Tam yb10-B1 b/Tamyb10-D1a、Tamyb10-A1a/Tamyb10-B1a/Tamyb10-D1b、Tamyb10-A1b/Tamyb10-B1b/Tamyb10-D1a、Tamyb10-A1b/Tamyb10-B1a/Tamyb10-11b、Tamyb10-A1 a/Tamyb10-B1b/Tamyb10-11b和Tamyb10-A1b/Tamyb10-B1b/Tamyb10-D1b,这些基因型材料共有71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58.2%.说明当Tamyb10基因在三个位点均为野生型时,种皮颜色为白色;而当任何一个位点发生突变时种皮颜色均表现为红色.  相似文献   

16.
选用微胚乳等各类隐性纯合体玉米(微胚乳玉米、sh2sh2wxwx、bt1bt1wxwx、wxwx、su1su1wxwx)为试验材料,研究各类玉米杂交导入Opaque-2后的早代玉米子粒赖氨酸含量的变异。结果表明,导入Opaque-2的微胚乳等各类玉米的早代赖氨酸含量都会受到影响,均有提高的趋势,其胚与非胚部分赖氨酸含量都有所提高。但Opaque-2对微胚乳玉米和bt1bt1wxwx双隐纯合体两类玉米赖氨酸含量影响无规律性变化,在同一遗传背景下都出现子粒赖氨酸含量正负两个方向的增减差异。Opaque-2导入wxwx玉米后,其玉米整粒、胚与非胚部赖氨酸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其他类玉米导入Opaque-2后也有希望选育出高赖氨酸含量的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