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0min即丧失萌发力;氧气促进冬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在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粒黑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杂交水稻母本粒黑粉病病原苗的越冬,发病条件及防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在室内需7个月的休眠期方能萌发,存活期2a;在室外需6个月休眠期,存活期1a。  相似文献   

4.
枣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测定了外来菌源与发病关系、冬孢子及转主寄主、越冬夏孢子的侵染和发病。自7月1日~9月22日捕捉空中夏孢子、夏孢子的始见期为病害零星发生期。此后,随病情增长,空中夏孢子数上升,表明枣锈病无外来菌源。在越冬后的病叶上刮取的大量夏孢子中,混有少量冬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比约为214.55:0.77,冬孢子平均萌发率为27.48%,用与枣林混生的杂草及小灌木上的锈孢子接种于枣叶上,未见发病。因此,至今未发现转主寄生,冬孢子作用不明。在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萌发率0.98%~7.11%,平均萌发率为3.15%。用越冬夏孢子接种大枣可以导致发病。因此初步明确枣锈病无外来首源及转主寄主,冬孢子数量极少,作用不明,其主要的初步侵染源为当地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相似文献   

5.
百合炭疽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百合炭疽病菌Coletotrichumliliacearum菌丝生长最适温为25℃,产孢温度范围25~35℃,孢子发芽适温为25℃,致死温度54℃10min。孢子萌发适宜相对湿度为RH100%。病菌在pH3.1~9.3范围内都能生长,pH6.2~8.2时产孢量较多,pH5.3~7.0时孢子萌发率最高。百合茎浸出液能刺激孢子发芽。田间病菌存活期在15个月以上。该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都能利用,而氮源则以硝态氮、氨基酸态氮和有机氮利用较好,氨态氮抑制病菌生长,该菌对碳、氮的利用还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8 ̄6.3,糖分及光照对孢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28℃,最适pH值为4.92 ̄6.98,菌丝生长对碳源选择性不强,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贮存在田间的厚垣孢子及菌核的萌发能力大大高于室内。其在7、8、9这3个月的萌发能力明显高于其它月份,这一现象与  相似文献   

7.
研究草莓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适宜萌发条件,为草莓白粉病菌发生、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以活体保存的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aphanis)的分生孢子为试验材料,在室内进行不同pH值、碳源、温度、湿度、光照等处理,研究其对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最适pH值为7;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佳萌发温度为25℃,致死温度达到42℃以上10 min分生孢子停止萌发;连续24 h光照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2%葡萄糖处理环境下有助于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综合分析表明,草莓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最适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5℃和42℃10 min,喜中性、高湿环境,在葡萄糖、光照充足的环境下有利于草莓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该研究结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菌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病残体处于不同相对湿度(RH)下存活期不同。浸没水中和处于RH100%的存活期不超过1个月,RH90%的不超过7个月,RH75%的不超过14个月,RH65%的不超过34个月,在RH50%~10%的存活期可达77个月,即6年半,病残体上休眠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复苏生长过程是:休眠孢子培养果一大开始萌发。第5天产生孢子梗及孢子。第12天未见新孢子产生,成熟孢子开给脱落,菌丝萎缩。第6~9天是产生孢子高峰期,一个孢子可新产生孢子15个,最多达36个,一个孢子梗可新生孢子4个,最多达6个。  相似文献   

9.
金针菇担孢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金针菇担孢子特性,为金针菇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对金针菇黄色,白色品种孢子进行了观察及几个主要因素对孢子弹射,孢子生活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孢子核为2个,白色品系孢子略大于黄色品系,前者萌发速度也略快于后者;5-35℃下孢子的均可弹射,弹射最佳温度为15℃;金针菇孢子具有后熟性,低温贮藏4个月萌发热大大提高,但贮藏8个月的生活为完全裘失;  相似文献   

10.
对棉铃黑果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棉黑果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8℃,以24.5~30℃为最适;pH值范围为3~14,以pH4~6为最适。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0~42℃,以24~30℃为最适;pH值范围为1~13,以pH3.7~5为最适。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紫外光,在RH90%~100%情况下萌发率较高,棉组织的汁液能显著地促进其萌发  相似文献   

11.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探讨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 (赤霉素、脱落酸、玉米素、吲哚乙酸 )含量 ,并结合形态解剖、变温层积、种子吸水性和种皮透气性等试验 ,探讨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解除休眠的技术 .秋季采收的东北红豆杉种子 ,虽然种胚结构完整 ,但体积小 ,不具备萌发能力 ,需要后熟 .风干种子形成大量脱落酸(ABA) ,种皮角质化、坚硬 ,阻碍了水气交换 ,幼小种胚被迫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解除休眠的技术是 ,机械磨损种皮 ,可通气、透水和减少萌发障碍 .流水冲洗 1周 ,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 .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 ,可提前萌发 ,提高发芽率 .变温 (15~ 2 0℃ 3~ 5℃ )层积 ,可缩短种子休眠时间 ,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 ,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 .经过 4~ 6个月暖温和 3~ 4个月低温层积 ,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加工型马铃薯微型薯作为生产高质量脱毒原种用种薯,其休眠持续时间和发芽时间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探究加工型马铃薯微型薯种薯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微型薯中内源激素含量与其休眠期的关系,可为加工型马铃薯微型薯种薯的高质量贮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微型薯在3种不同贮藏温度(4℃、10℃、20℃)下连续贮藏150 d,其内源赤霉素(GA3)、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分析不同贮藏时间和温度下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微型薯休眠解除程度影响,并根据内源激素水平动态变化进行激素与休眠的相关性推导。【结果】在整个贮藏期(150 d)间,随着贮藏温度提高,两个品种夏波蒂和大西洋休眠解除时间显著缩短,在4℃贮藏150 d后,两个品种休眠均未完全解除,在10℃和20℃贮藏条件下,大西洋比夏波蒂休眠解除早15 d左右。在整个贮藏期(150 d)间,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和贮藏温度提高,GA3含量显著上升,在1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GA3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7和1.9倍,在2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GA3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9和2.0倍。IAA含量在贮藏后期(90—150 d)显著上升,在1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IAA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5和1.2倍,在20℃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IAA含量分别是4℃贮藏条件下的1.9和1.5倍。ABA含量显著下降,在4℃贮藏150 d时,大西洋和夏波蒂中ABA含量是10℃贮藏条件下的7.2和6.4倍。在整个贮藏期(150 d)间,(GA3+IAA)/ABA比值显著提高。对(GA3+IAA)/ABA比值与种薯发芽率相关性分析表明,(GA3+IAA)/ABA比值与种薯发芽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根据(GA3+IAA)/ABA比值与种薯发芽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推断出夏波蒂和大西洋休眠解除时,(GA3+IAA)/ABA临界阈值分别为52.02和48.49。当(GA3+IAA)/ABA比值超过临界阈值后,微型薯种薯的发芽率超过50%,休眠解除。【结论】微型薯中内源激素GA3、IAA和ABA含量动态平衡变化以及发芽率明显受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影响。通过对块茎内源激素比值和发芽率的相关性分析获得(GA3+IAA)/ABA临界阈值计算方法和范围,为加工型马铃薯种薯贮藏精准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3.
不同韭菜品种的休眠特性及其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田间和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形式对不同类型韭菜品种的萌发及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的韭菜品种可分两大类型,即无休眠类型和有休眠类型;在冬季保护地韭菜栽培中,在河南地区,选用有休眠类型的韭菜品种,合适的覆盖时间一般为地上部干枯完全回秧以后,即12月中下旬;选用无休眠类型的韭菜品种,可不回秧覆盖进行连续生产,也可回秧后再覆盖生产。  相似文献   

14.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热力灭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热力对病菌冬孢子进行灭菌的研究,以解决带菌的粮用小麦加工后,麦麸如何灭菌的问题。通过试验表明病菌冬孢子经过湿热处理65℃10min即可灭菌,而以70℃10min和8O℃5~10min为可靠的灭菌条件,干热处理100℃10min不能灭菌,带菌麦麸只有经过湿热处理后才能用作饲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强迫休眠条件下葡萄生长发育规律,为延长葡萄采摘期、丰富都市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方法]升温时间分别为10月15、30日及11月15日。[结果]利用冷库贮藏和温室栽培可使葡萄采摘期提前4个月以上。强迫休眠后葡萄的生育期较露地常规栽培推迟,因此,要保证在设定时期上市,其解除休眠的时间应比露地所需时间早10~15 d。[结论]该研究可为强迫休眠葡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4℃冷藏过程OT百合(Lilium hybrids)品种‘黄天霸’(‘Manissa’)鳞茎形态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49 d后顶芽生长点距鳞茎顶端小于1 cm,淀粉含量明显下降,可溶性糖、蔗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在第49天出现峰值);ABA含量在贮藏初期略有上升,第35天开始明显下降;IAA含量的变化则与ABA相反;GA3与ZR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激素含量之间比值均在29-35 d明显上升.表明‘黄天霸’百合鳞茎4℃解除休眠的合适时间为49 d,冷藏后29-35 d为其打破休眠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不同成熟度东方百合籽球冷藏后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活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生长期为4.0、4.5、5.0、5.5、6.0个月不同成熟度的东方百合籽球为材料,研究(2±0.5)℃下冷藏0、30、60、90、120、150、180 d籽球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成熟度高(生长期5.5、6.0个月)的籽球,其淀粉含量高,水分含量低,可溶性蛋白合成能力强,此时籽球的休眠程度深,冷藏过程中呼吸速率低,能有效清除丙二醛(MDA)的累积,降低膜透性,营养消耗少.表明在培育东方百合小籽球时,其植株在田间的生长期需超过5.5个月,以保证籽球的成熟度,籽球在冷藏过程中的生理衰变慢,活性强,其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可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啥尔滨地区1989~1990年塑料大棚(前期扣棚膜)内巨峰葡萄生长小气候环境的系统观测表明,从萌芽至落叶休眠需要168~187天(3~4年生)。需≥10℃的活动积温2871.9℃左右。萌芽至开花期间,中午相对湿度控制在20%~30%、夜间相对湿度95%以上较适宜。果实发育期,中午气温控制在25~28℃,夜间气温保持在15~18℃。在扣棚膜期间,≥7℃活动积温比棚外多450℃左右,充分利用了当地前期的光、热资源。  相似文献   

19.
六盘山野生濒危植物——桃儿七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7—2009年研究了六盘山林区野生濒危植物——桃儿七种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和播种季节对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在冬季沙藏(或雪藏)3个月以上,由于经过了一个较长的休眠期,出苗率较高且整齐;而种子在春季、秋季水浸10 d后,播种的出苗率较低且不整齐.因此,采用冬季沙藏(或雪藏)桃儿七种子的繁育方法可以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