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种肥料处理对尾细桉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养分含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了有机-无机复混肥A(包括基肥、追肥)、有机-无机复混肥B(包括基肥、追肥)、无机肥C 3种肥料处理对尾细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A的处理在苗木生长17个月的时候长势最好,与其他3种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生长30个月时,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A处理与B处理生长均较好,两者差异不显著,但是均与C处理差异显著。说明肥料和施肥方式会对尾细桉的生长有影响;添加有机质会提高桉树尾细桉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评价施用袋控缓释肥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DH32-29人工林生长的促进效果,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施用不同量的袋控缓释肥、施用非袋控肥、只施基肥和完全不施肥等5种处理方式,施肥20个月后测定林木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施用袋控缓释肥的效果显著优于施用非袋控肥。与施用非袋控肥相比,施用0.5 kg/株袋控缓释肥处理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7.70%、19.89%和32.84%;施用0.4 kg/株袋控缓释肥处理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7.95%、9.05%和23.25%。施用基肥处理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显著优于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3.
对巨桉、赤桉、尾巨桉、巨尾桉、巨赤桉5个树种25个无性系进行了品比试验和早期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树高、胸径、材积各生长指标在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应用聚类分析法将参试无性系分成4类,速生型无性系2a生平均树高、胸径及材积比慢生型无性系分别高出84.46%,79.94%和405.00%,丰产性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尾叶桉实生林施肥6a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对尾叶桉实生林施肥试验6 a的生长、生物量、养分含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总结.结果表明施肥对尾叶桉幼林具有极明显的增产效应,6年生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间的树高、胸径和每公顷材积生长的差异达极显著.施肥处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比不施肥处理的分别提高了34.76%、56.80%和206.59%,尤其是施肥最佳处理9(树高13.17 m,胸径13.73 cm和材积141.1 ?1.77%、78.54%和290.86%.该试验中N、P、K的最佳施肥配比为2∶3∶1.施肥既提高了尾叶桉的生长量,也增加了尾叶桉各组分的生物量,促进了尾叶桉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此外,合理施肥还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最佳施肥处理9,6年生时获纯利达9 *hm-2)分别提高946.84元*hm-2,是不施肥处理的9.58倍,其投入产出比达2.74,内部收益率32.33%.  相似文献   

5.
在广东省阳西县,对赤桉、巨桉和细叶桉进行10个P处理水平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1-64个月期间8次测定的树高和9-64月期间6次测定的胸径在10个P处理水平间和3个树种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肥对促进3种桉要树树高和胸径生长的肥效果显,3个参试树地P肥的需求也有明显差异,表现为6-24个月期间观察的生长指标存在树种与P肥的交互交应。各树种肥效明显的高峰区域的开发和持续时间也不同,为筛选施P  相似文献   

6.
尾叶桉 湿地松1~6年生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尾叶桉、湿地松1~6年生幼林施肥结果表明:1.尾叶桉在缺P的立地上,施P肥的效应极其显著。施P各处理在1~6年生时均显著或极显著地大于对照,其中以施NPK全肥最好,6年生的树高、胸径和材积与对照比较,分别增长35%,69%,243%。而施NK肥的生长与对照差别不大。湿地松1~2年生的幼林施肥效果不大显著,3~6年生时才达显著差异,其中以施NPK全肥的效果最好,6年生的树高、胸径和材积与对照比较仍分别增长13%,18%,52%。2.尾叶桉、湿地松施P肥的各水平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施N、K肥的只在个别年度有差异。3.偏相关和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施肥肥效主次顺序是P、N、K,湿地松是P、K、N。两树种均在5,6年生时,N、P、K的肥效最高。4.最优施肥配方:尾叶桉1~3年生以施N3P3为好,5~6年生以施N3P3K2为佳。湿地松1~2年生不用施肥,或薄施N肥;3~6年生以施N1P3K1较好。  相似文献   

7.
赤桉、细叶桉和巨桉幼林施磷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省阳西县 ,对赤桉、巨桉和细叶桉进行 10个 P处理水平的施肥试验 ,结果表明 :造林后 1~ 6 4个月期间 8次测定的树高和 9~ 6 4月期间 6次测定的胸径在 10个 P处理水平间和 3个树种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P肥对促进 3种桉树树高和胸径生长的肥效明显 ,3个参试树种对P肥的需求也有明显差异 ,表现为 6~ 2 4个月期间观测的生长指标存在树种与 P肥的交互效应。各树种肥效明显的高峰区域的开始和持续时间也不同 ,为筛选施 P量创造了条件 ,讨论了参试树种造林时必须的施 P量  相似文献   

8.
对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ulla)与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不同混交处理3a生林分生长调查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1727株/hm2时,尾叶桉纯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9.27cm,14.50m,0.0514m3,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以1∶1.6比例混交,尾叶桉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13.50cm,15.97m,0.1098m3,比纯林高45.6%,10.1%,113.6%;纯林和混交林林分每公顷蓄积分别为88.83m3和98.00m3,混交林比纯林高10.3%。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处理林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及径高比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为造林品系,设计了5种不同造林密度和6种不同施肥组合进行造林示范,对43个月生不同造林措施示范林生长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尾巨桉无性系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林分蓄积量则有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趋势,最高密度的林分蓄积量最大,达129.28 m3/hm2;造林后追肥可明显促进林木生长,追肥的林分蓄积生长量是不追肥的166.7%,并且以追肥用量大的林木生长效果更好;在造林后1个月及时追肥情况下,可选用磷肥或复合肥作基肥。  相似文献   

10.
尾叶桉生长调查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1.尾叶桉在雷州地区的生长显著比其他的一些引种桉树速生:(1)尾叶桉和13个树种(种源)(以窿缘桉作对照)的引种生长比较,1年生、2年9个月生和3年2个月生,尾叶桉的树高、胸径、材积均高于13个树种(种源)和对照;(2)尾叶桉与雷林1号桉(50号)、刚果12号桉、窿缘桉(对照)等进行造林对比试验,3年半生,尾叶桉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均居几个树种之首,分别为对照的164.2%、161.3%和435.3%。2.尾叶按的抗风力较强。3~5年生的3片尾叶桉林,1984年和1985年受到两次阵风10~11级的强台风袭击,风害率为10.1%~19.6%,而同龄的窿缘桉、小帽桉、葡萄桉等风害率高达26.1%~55.3%。  相似文献   

11.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巨尾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的生长造成极显著的差异,其中,P肥对巨尾桉生长极端重要,N肥次之,最佳施肥配方是N200P150K0(kg·hm-2),即每1hm2林地施N肥200kg、P肥150kg,不施K肥。  相似文献   

12.
6个桉树无性系和1个对照品种(巨桉实生苗)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6个桉树无性系和1个对照品种在本区生长均表现良好,不同桉树无性系之间、各无性系与对照之间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量差异性显著,只是2年生时生长量差异性更大,6年生时生长量差异性变小;适宜本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巨尾桉GU9,其次为尾巨桉DH32-29、尾巨桉DH33-27,在6年生时这3个无性系的单株材积量分别达到0.249875 m3、0.189 312 m3、0.188 103 m3,其种植经济效益显著优于其它无性系和对照实生苗。  相似文献   

13.
对以尾叶桉为母本、细叶桉等5个树种为父本的79个桉树杂种无性系进行了生长和木材密度的选择研究,性状包括9月生树高和80月生木材密度以及68、80、91和103月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结果表明:无性系间的差异在各性状上均达0.001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的重复力介于0.21~0.48之间,受低到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性状间表型相关均达0.001显著水平.本研究选出生长和木材密度均高于对照DH32-29的尾叶桉 ? 细叶桉杂种优良无性系8个,103月生平均单株材积为对照的101.5%~126.1%、80月生平均木材密度为对照的121.1%~147.4%,这为下一步的无性系中试提供了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14.
造林6 个月后追施不同用量N 肥和NPK 配比复合肥, 测量1 年生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 生长和形质指标、分析施肥效果,旨在为幼林的科学抚育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追肥显 著促进了幼林冠幅和大分枝数增长,对树高影响不显著。综合比较,纯N 肥效果最好,其次PK 肥,再 次为NPK 肥。纯N 肥中,100 g/ 株用量可显著提高树高、胸径等生长;随着N 肥用量的增大,树高1.0- 1.5 m 区域的大分枝分布概率增大;叶片中N 含量与树高和胸径, P 含量与胸径和枝下高具有显著正相关。 因此追肥有利于促进黑木相思幼林生长,加速郁闭,同时需要及时干预粗大分枝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9个尾叶桉、巨尾桉、尾巨桉无性系0.5~2.5年生试验林生长率、差异性及林分直径结构分析,发现林龄0.5~1.5 a是无性系树高生长高峰期,此时树高生长率达79.20%~96.27%,是林龄1.5~2.5 a树高生长率的3~4倍;林龄1.5~2.5 a时,各无性系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率分别为19.66%~25.67%、18.58%~27.96%、52.57%~62.54%,生长率最大的是E7号无性系(胸径、单株材积)和E6号无性系(树高);秩次相关分析表明:各无性系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在不同林龄时排序变动不大,而无性系树高生长量排序在不同林龄时变动较大;差异性分析表明: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差异显著,但随林龄增加有差异减小趋势;林龄2.5年生时,E5号无性系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最大,分别达11.39 cm、0.0736 m3;各无性系林分树木径阶范围为6~14 cm或8~14 cm,以10 cm或12 cm径阶树木占最大比例,除E8号无性系外,其余8个无性系树木径阶分布总体上近似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6.
尾叶桉造林密度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尾叶桉4种不同造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从造林后的第2年开始,不同密度的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生物量(鲜重)都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且经方差分析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年生时最小密度的林木胸径、树高、单桉材积和生物量分别是最大密度的1.70倍、1.31倍、3.43倍和3.36倍.  相似文献   

17.
对尾巨桉幼林的生长和林外气象因子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尾巨桉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尾巨桉生长增长量的波峰出现与降水量和施肥有很大关系.各气象因子对于尾巨桉胸径和树高生长增长量的影响不同,利用尾巨桉生长量及对应时间的气象因子得到尾巨桉树高、胸径生长量与气象要素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18.
对用尾叶桉扦插苗2001~2004年在元江县造林的林木进行胸径及树高生长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在490 m的低海拔干热河谷地区,4.5 a生尾叶桉的平均树高达20.1 m,年均高生长4.5 m;平均地径达22.8 cm,年均生长5.1 cm,其生长量均超过国家速生树种标准的4倍以上;在海拔1 100、430、800、1 500 m范围内,尾叶桉树高及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与海拔2 100 m和1 750 m生长的树木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尾叶桉的适生海拔范围是430~1 500 m;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尾叶桉平均年树高生长量分别比兰桉、赤桉和柠檬桉高0.8、0.7和0.9 m,平均胸径生长量比兰桉、赤桉和柠檬桉高1.8、3.2和3.3 cm.  相似文献   

19.
大花序桉、尾巨桉在漳州平和西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采取相同的营造林措施进行管理,8 a林龄时2个树种均表现较好的速生性,但大花序桉的主要生长指标优于尾巨桉,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及蓄积量分别为:21.2 cm、21.4 m、0.3325 m3和389.03 m3·hm-2,分别比尾巨桉大25.44%、10.31%、64.12%、56.19%,但保存率少4.88%。  相似文献   

20.
在浙江丽水开展邓恩桉、赤桉、柳桉、巨桉、尾巨桉的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系的耐寒性强弱表现为邓恩桉>赤桉>柳桉>巨桉>尾巨桉;邓恩桉的幼树高生长和径生长各参数均高于其他几个参试桉树品系,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不同品系间的树高、胸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中以邓恩桉的生长量最高,4年生时胸径和树高分别达15.14cm、11.14 m。邓恩桉适合作为速生工业原料林树种在丽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