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牛玉玲 《农村科技》2014,(12):34-35
<正>根据监测调查结果显示,特克斯县2014年杨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为317公顷,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杨树食叶害虫种类有:杨扇舟蛾、舞毒蛾、杨梦尼夜蛾、杨毒蛾、春尺蠖、杨蓝叶甲,其中杨扇舟蛾、舞毒蛾危害较为严重,其余都是零星混合分布发生。一、杨扇舟蛾1.发生规律杨扇舟蛾在特克斯县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地面落叶、树皮裂缝或基部皮下结茧越冬,4月底成虫羽化,6月底第2代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1~2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杨树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由于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杨树病虫害的发生非常普遍,特别是杨舟蛾类、杨黄卷叶螟、杨白潜蛾等食叶害虫。1杨白潜蛾1.1发生特点杨白潜蛾属鳞翅目桔潜蛾科,是杨树叶部的主要害虫之一,特别是对杨树幼苗、幼树危害大。1.2发生规律杨白潜蛾成虫产卵于叶正面,与叶脉平行排列。每个卵块2~3行,每行2~5粒,卵极小,肉眼不容易发现。每雌产卵23~74粒,卵期6~7d。幼虫孵化时,从卵壳底部咬破叶片,潜  相似文献   

3.
【目的】M853-2是一个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的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苗期对中国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sf.sp.tritici)主要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抗性。研究易位系M853-2抗条锈菌的遗传规律,对揭示其遗传机制和抗源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感病品种铭贤169和易位系M853-2作亲本,通过杂交制备F2代种子,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M853-2及其杂交后代对小麦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的苗期抗性,并进行了遗传分析,最后对其中一个接种群体进行了SSR标记。【结果】M853-2对条中29的抗锈性遗传受2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的独立控制,对条中30的抗锈性遗传受2对隐性和1对显性核基因以及3对隐性胞质基因的共同作用,对条中31的抗锈性遗传受2对显性(互补作用)基因的独立控制,对Su-4的抗锈性遗传受1对显性和1对隐性核基因以及2对显性(互补作用)胞质基因的共同控制,对Su-11的抗锈性遗传受1对显性基因的独立控制,将该抗锈基因暂命名为YrElm2,并对该接种群体利用BSA法进行了SSR标记。从305对SSR引物中筛选到1个位于4BL上的SSR标记Xgwm495,连锁分析表明,YrElm2与Xgwm495的遗传距离为7.60 cM,该抗病基因位于4BL上。【结论】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M853-2对小麦条锈病有良好的抗性,对所接种的菌系CY29、CY31和Su-11表现为核基因遗传,对CY30和Su-4表现为与核质互作有关的抗病性遗传,说明易位系M853-2可以作为抗源在我国小麦抗锈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150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Lr35分子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5是成株抗性基因,在二叶期即表现连续抗性,被认为是有用的抗病资源。本研究利用以PCR为基础的STS、SCAR分子标记技术,对15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分析,检测出8个小麦品种(6068,白蚰包,中麦9,早洋,碧玛1号,小偃7631,东方红3号和Madsen)含有Lr35基因。结合室内接种鉴定技术 (叶锈菌株为对Lr35无毒力的99-8-11-5),结果表明,这8个小麦品种虽在分子水平上含有Lr35基因,但在侵染类型上具有一定差异,其中东方红3号表现对菌株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杨林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研究表明,转基因杨对林中主要靶标害虫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在转基因杨林中非靶标害虫杨白毛蚜Chai-tophorus populialbae Boyer de Fonscolombe未出现大发生的趋势.在转基因杨高抗和中抗林中,主要捕食性天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的数量与对照相比有增加或减少,而寄生性天敌粘虫白星姬蜂Vulg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转基因741杨外源基因的转入以及林中靶标和非靶标害虫数量的变化对天敌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树叶锈病寄主抗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周至渭河试验站、林学院树木园20个杨树种、品种的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d.)病情指数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各杨树派抗叶锈病顺序为:黑杨派>黑×黑>黑×青>青杨派.美洲黑杨、中绥12杨表现为免疫;陕林3号、I-69杨、欧洲黑杨为抗病性品种;青海青杨、44-117、欧美107、创新杨、中林美荷杨、NL-106和新9天然杂种杨等为高度感病性品种.  相似文献   

7.
23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测23份微核心种质材料的抗叶锈性和可能携带的抗叶锈基因。【方法】选取12个具有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23份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鉴定以及基因推导,同时结合使用已经报道的能够用于抗病基因分子鉴定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进一步抗叶锈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这些品种中除中国春表现感病外,其余22份种质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火球、老齐麦、凤麦11、山红麦、红和尚头、府麦、尕老汉和郑引4号含Lr34和未知抗性基因,中国春含Lr34,碱麦和小佛手含Lr1和Lr34,同家坝小麦和红花麦含Lr34和Lr32,克丰3号含有Lr10、Lr34、Lr16和Lr32,Atlas66含有Lr1、Lr2c和Lr32,烟农15含Lr1,可能含有Lr17,白条鱼含Lr26、Lr16、Lr42和LrZH84,木宗卓嘎含Lr26,可能含Lr14a,金黄麦含Lr1、Lr34和Lr32,云麦34含Lr26、Lr37和LrZH84,可能含有Lr15,百农3217含Lr1和Lr16,白朗灰麦和山麦可能含有未知抗叶锈基因。【结论】这些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基因,具有较好的抗叶锈性,是抗叶锈育种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麦品系西农1163-4高抗小麦叶锈、条锈和白粉病,综合农艺性状良好。明确该小麦品系中所含的抗叶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找到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有利于抗病基因利用和培育抗病新品种。【方法】将西农1163-4与感病品种Thatcher杂交,获得F1、F2代群体,利用中国叶锈菌优势小种THTT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抗性遗传分析;采用SSR技术对西农1163-4所携带的抗叶锈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共筛选了1 273对SSR引物。【结果】小麦品系西农1163-4对多个叶锈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对THTT的抗性是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暂命名为LrXi。获得了与LrXi紧密连锁的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Xbarc8、Xgwm582、Xwmc269和1个STS标记(ω-secali/Glu-B3),将LrXi定位于小麦1BL染色体上。距离最近的2个微卫星位点是Xgwm582、Xbarc8,与抗叶锈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 cM和3.2 cM。【结论】LrXi位于1BL染色体,抗叶锈表现不同于所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该基因的发现将有利于丰富中国抗叶锈病基因资源,为培育持久抗病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系西农1163-4抗叶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小麦品系西农1163-4高抗小麦叶锈、条锈和白粉病,综合农艺性状良好。明确该小麦品系中所含的抗叶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找到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有利于抗病基因利用和培育抗病新品种。【方法】将西农1163-4与感病品种Thatcher杂交,获得F1、F2代群体,利用中国叶锈菌优势小种THTT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抗性遗传分析;采用SSR技术对西农1163-4所携带的抗叶锈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共筛选了1 273对SSR引物。【结果】小麦品系西农1163-4对多个叶锈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对THTT的抗性是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暂命名为LrXi。获得了与LrXi紧密连锁的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Xbarc8、Xgwm582、Xwmc269和1个STS标记(ω-secali/Glu-B3),将LrXi定位于小麦1BL染色体上。距离最近的2个微卫星位点是Xgwm582、Xbarc8,与抗叶锈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 cM和3.2 cM。【结论】LrXi位于1BL染色体,抗叶锈表现不同于所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该基因的发现将有利于丰富中国抗叶锈病基因资源,为培育持久抗病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庄玉霞  李顺平 《现代种业》2009,(2):51-51,38
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杨二尾舟蛾、柳毒蛾、杨尺蠖、舞毒蛾等。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us,幼虫群栖,1—2龄时常在-叶上剥食叶肉,2龄后吐丝缀叶藏匿其间,遇惊后能吐丝下垂随风飘移,3龄后逐渐向外扩散危害,老熟时吐丝缀叶作薄茧化蛹。由于幼虫繁殖快、数量多、分布广,大发生时极易成灾。  相似文献   

11.
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树林根系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地法对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树林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系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额河杂交杨〉欧洲黑杨〉银灰杨〉苦杨〉银白杨,分别为46.265、39.261、31.663、23.416和11.820t/hm^2,各级根的生物量占总根量的比例各不相同;kit系主要分布在土层0-40cm左右,欧洲黑杨占94.0%,苦杨占94.7%,额河杂交杨占89.5%,银白杨占95.0%,银灰杨占90.1%;根系生物量密度的大小排序为额河杂交杨〉欧洲黑杨〉银灰杨〉苦杨〉银白杨,分别为33.046、32.718、24.356、18.012和10.745t/(hm^2·m)。  相似文献   

12.
对克拉玛依荒漠区新建的新疆杨林和俄罗斯杨林区及其外围3种原有荒漠区的植被类型、覆盖率、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土壤含水量和可溶性盐总量进行了调查和测定,分析了干旱荒漠区植树造林对原有荒漠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探讨了土壤含水量和可溶性盐总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外围原有荒漠区相比,荒漠区新建新疆杨和俄罗斯杨林区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3.
对陕西省不同地区的5个杨树品种进行了杨树水泡型溃疡病(Dothiorella gregaria),结果显示:同一地区不同杨树品种之间抗病性呈显著性差异,关中地区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抗病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中林美荷杨、84K杨、107杨、毛白杨.同一杨树品种在不同气候区的溃疡病病情指数也呈显著性差异.毛白杨水泡型溃疡病总体上在...  相似文献   

14.
2种杨树嫩茎质外体内源激素对盐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春季盆栽的‘吴屯杨’与‘荷兰杨’为试验材料,采用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浓度NaCl(0、200、300mmol/L)胁迫下2种杨树嫩茎质外体的内源激素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下2种杨树嫩茎质外体内脱落酸(ABA)含量升高,其他激素含量降低;高浓度盐胁迫下脱落酸(ABA)的积累量大于中浓度盐胁迫;同等盐胁迫条件下,‘荷兰杨’需要积累较‘吴屯杨’更多的脱落酸(ABA)来抵御胁迫环境;‘吴屯杨’的抗盐平衡系数小于‘荷兰杨’;2种杨树的细胞分裂素(CTK)与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与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与赤霉素(GA)显著相关;‘吴屯杨’的耐盐性强于‘荷兰杨’.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 Bge.)、美青杨(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cathayana)杂种2个无性系(93-8-6、3-69)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种杨树的叶片性状,分析了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等叶片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了3种杨树对乌兰布和沙漠贫瘠与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①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长宽比均为美青杨杂种93-8-6>美青杨杂种3-69>新疆杨,叶形指数为新疆杨>美青杨杂种93-8-6>美青杨杂种3-69。②3种杨树之间的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美青杨杂种93-8-6、美青杨杂种3-69、新疆杨比叶面积分别为20.570±1.506、17.562±2.827和13.347±0.824 m2·kg-1,叶干物质含量分别为220.748±4.493、246.015±7.594和299.431±6.011 mg·g-1。③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两者呈指数函数关系(y=ae-bx);干重与叶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两者呈幂函数关系(y=axb);干重与比叶面积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两者呈线性函数关系(y=-ax+b)。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能够很好地反映3种杨树对乌兰布和沙漠贫瘠与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新疆杨适应能力更强,建议今后该区防护林体系的更新可适当增加新疆杨的种植比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不同扦插造林时间对俄罗斯杨幼苗生长与光合速率的影响.[方法]2009年4~8月进行俄罗斯杨扦插造林,调查各个月扦插苗的株高、地径和生物量,测定4、6月扦插苗生长期内的光合速率.[结果]4~8月扦插的俄罗斯杨幼苗生物量、株高和地径存在明显差异,4~8月扦插苗生长量依次降低;4月扦插苗光合速率与6月扦插相比,光合速率整体水平和最大值均大于6月扦插苗.[结论]在生长季内不同造林时间对俄罗斯杨扦插苗生长速率与光合有直接影响,扦插造林时间越早越有利于俄罗斯杨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丛枝菌根真菌对银中杨叶片物质代谢及化学防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两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M)和根内球囊霉(GI)对银中杨物质代谢及化学防御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孢子含量均为15 个/g的GM、GI基质,分别称取20 g孢子基质与1.3 kg灭菌土混合均匀制成混合基质,将银中杨扦插苗移栽至混合基质中。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达到最高时(第90天),分析银中杨叶片内N、P元素、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以及防御蛋白活性。   结果   GM和GI处理组银中杨,叶片内N和P、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淀粉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 0.05)。次生代谢产物木质素、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防御蛋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胰蛋白酶抑制剂(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GM和GI能促进银中杨物质代谢,叶片内营养元素N、P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改变叶片品质,改善其耐受性;增强叶部化学防御能力,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和防御蛋白活性增加,改变银中杨对叶部害虫的抗性。因此,丛枝菌根真菌最终能否增强银中杨的抗虫性还有待进一步生物测定试验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河西地区不同杨树树种对杨十斑吉丁虫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白杨、新疆杨和钻天杨对杨十斑吉丁虫表现抗性,二白杨和小叶杨对该虫敏感;树干东、南面受害较重;树皮光滑及灌溉条件好者受害较轻。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741杨抗虫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用转基因741杨叶片连续饲养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以探讨转基因741杨对不同世代昆虫的影响及昆虫种群的持续效应.转基因741杨对连续两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抗虫性高于只第一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只第一代幼虫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而下一代取食CK的幼虫,其死亡率高于两代均取食CK的幼虫.另外,连续两代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的幼虫蜕皮指数、排粪量、化蛹率及羽化率都低于仅一代取食转基因741杨的幼虫,且二者均低于取食对照的幼虫.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具有持续性,可以影响到下一代幼虫的生长发育,使下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升高,生长发育减慢,降低下一代幼虫虫口密度,进而影响到未来种群的发生与发展,达到很好的抗虫效果.  相似文献   

20.
白杨派内杂交难易程度及杂交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通过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银白杨(P.alba L.)、毛新杨(P.tomentosa×P.bolleans)、银灰杨(P.×canescens smith)、银腺杨(P.alba×P.glandulosa)等白杨派内树种、杂种间的杂交试验,对白杨派的杂交难易程度、杂交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杂种在杂交可配性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其子代表现亦非常好。以杂种作亲本进行再度杂交是一条容易而且有效的杂交手段。杂交方式的优劣顺序为:双交>回交>三交>单交。正交与反交间的比较表明:杨树的正交与反交不能等同于雌雄同株植物的正、反交。正交与反交应被视为两个不同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