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同寄主植物青枯菌菌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根据番茄、茄、马铃薯、花生、甘薯、姜、桑、油橄榄、木麻黄九种植物上22个青枯菌的菌株,进行形态、染色、生理生化反应、致病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们都是属于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因此,以前报道的甘薯瘟的病原细菌Pseudomonas batatas Tseng and Fan,应改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ncith,不同寄主青枯菌菌株,它们的有些生理生化反应有明显的差异,但更为明显的是它们的致病性不同。测定的7种寄主上的青枯菌菌株,根据它们对茄的致病力很强,番茄、茄、姜、花生、甘薯、油橄榄和木麻黄菌株可归入小种1;马铃薯菌株对马铃薯的致病力很强,而对茄、番茄和辣椒的致病力中等,归入小种3。属于小种1的7种植物的菌株,致病性也有所不同,它们可作为不同的菌系。桑菌株的致病性较为特殊,很难归入已报道的小种。根据对6种糖和醇的利用以及脱氮作用的能力,番茄、茄、花生、油橄榄菌株属生物型Ⅱ;姜、木麻黄、甘薯菌株属生物型Ⅳ;马铃薯菌株属生物型Ⅱ,桑菌株属生物型Ⅰ。但桑菌株人工接种不侵染茄和马铃薯。烟叶过敏反应的测定表现黄斑而从未表现过敏反应,它的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青枯假单胞菌划分为小种和生物型,目前意见还不一致,加上我们测定的菌株有限,有关这方面的工作,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番茄青枯病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从广西一些市县采集番茄茎标本分离得到55个细菌菌株,分属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和欧文氏菌(Erwinia spp.),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种群。经回接测试,有36个菌株为番茄植株内生菌。这些内生菌只有7个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有拮抗作用,芽孢杆菌B47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拮抗作用较强,经室内和田间初步防治测定,它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核盘菌科一新种—细辛核盘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核盘菌,Sclerotinia asari Wuet C.R.waug,是核盘菌属的一个新种。它能为害细辛的根、茎、叶、果等各个部分发生毁灭性的菌核疫病。它的主要寄主是细辛;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均与S.sclerotiorum不同。菌丝体无色,有分隔,宽3.0~7.5微米。菌核大小差异很大,较大的为17~30×20毫米;较小的为0.4×0.3毫米。一颗菌核可萌生子囊盘1~9枚,子囊盘鲜褐色,直径为3~20毫米,柄长5~70毫米。子囊棍棒状,无色,10.25×165.0×7.5~10.0微米。子囊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10.0~17.5×4.3~7.5微米。附着胞球形,无色,直径3~5微米。并做了中文与拉丁文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4.
 山楂花腐病是我国山楂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在病僵果内越冬,翌年春季从地表潮湿处的病僵果上产生子囊盘。子囊盘肉质,灰褐色,盘径3~12毫米,盘柄长1~18毫米。子囊棍棒形,无色,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椭园形或卵园形,单胞,无色,子囊孢子大小为7.4~16.1×4.9~7.4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柠檬形,串生,孢子串可分枝,分生孢子大小为12.4~21.7×12.4~17.3微米。经观察及接种试验表明,除山楂外,接种的其他树种均不发病。根据形态特征及致病性山楂花腐病菌鉴定为Monilinia johnsonii(Ell.etEv.) Honey,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1974年,在重庆油橄榄园初次发生油橄榄孔雀斑病,病原菌为环黑星霉属的Spilocaea oleaginea(Cast.) Hugh.(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分生孢子梗烧瓶状,基部膨大,颈端有圆柱状环痕,灰褐至深褐色;分生孢子黄褐色,短倒棒状,典型双胞,截形基部,大于20.36×9.33微米。
分生孢子萌发进程较长。在水滴中萌发仅6.48%;1%菊萄糖液滴萌发最高,为57.55%。  相似文献   

6.
中国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福建、湖南和湖北猕猴桃病花上分离到能引起花腐病的32个细菌菌株,经细菌学和BiologGN测试板测定,可以看出中国的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菌与新西兰的猕猴桃花腐病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和绿黄假单胞菌P.viridiflava相似,与萨氏假单胞菌P.savastanoi和猕猴桃溃疡病菌P.syringae pv.actinidiae有更多的不同,但是DNA/DNA同源性测定结果却显示出中国的菌株可分为2个类型:第1个类型与新西兰猕猴桃花腐病菌和萨氏假单胞菌有很高的同源性,第2类型与绿黄假单胞菌有很高的同源性,说明中国菌株分别属于这2个种。第1类型来自于福建和湖北,第2类型来自于湖南。  相似文献   

7.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造成的烟草青枯病是烟草主要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牛津杯法从运城盐湖湖岸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FY-C;并进一步分析了菌株FY-C的抑菌谱、对青枯病菌的潜在生防效果。结果显示,经菌株FY-C无菌滤液处理24 h后的青枯病菌细胞壁降解,内容物外渗;且对青枯病菌产生的抑菌活性表现出较强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通过形态、生理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FY-C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且菌株FY-C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抑制作用。促生试验显示,菌株FY-C发酵液灌根处理烟草45 d后,株高和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28.54%和24.90%;防治试验显示,菌株FY-C发酵液灌根预处理5 d后接种青枯病菌较对照处理(LB处理)防效增长了59.74%。此外,发现菌株FY-C具有分泌纤维素酶、蛋白酶及生成生物膜的能力。综上,贝莱斯芽胞杆菌FY-C具有较大的生防潜力,能够为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花生植株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自花生的茄青枯假单胞菌菌株T2015的ORF3突变体T2135/R在花生上的致病性显著降低,说明该基因与病菌在花生上致病有关。T2135/R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与野生型T2015没有显著差别,T2135/R产生的胞外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类如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与T2015相比没有显著区别,说明该基因与病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病菌的胞外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的产生无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调查了分离自不同寄主植物的107株青枯假单胞菌(简称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野生型菌株,发现30株野生型菌株具有十分明显的游泳运动性和爬行运动性。这是运动性青枯菌野生型菌株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0.
 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 是一种重要的藤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种植。青枯病是近两年在海南星油藤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为探究星油藤青枯病菌的基本特性及种下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分离的6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相关分析。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类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同时,从传统分类及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分析了星油藤青枯病菌的遗传分化情况。生理小种及生化变种的测试结果表明,星油藤青枯病菌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16S rDNA和egl基因部分序列聚类分析显示,星油藤青枯病菌属类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34。  相似文献   

11.
 净作11年的橘园首次套种芝麻,发现园内芝麻青枯病发生严重。为探明芝麻青枯病初侵染源,本研究从芝麻青枯病株上分离到菌株JXRs02,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聚类分析,鉴定其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利用针刺接种法,将JXRs02菌株接种至柑橘园中的4种杂草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以及加拿大蓬,发现JXRs02能够侵染凹头苋杂草,造成枯萎症状;LAMP检测的结果显示,在凹头苋病株组织内能够检测到青枯雷尔氏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了对凹头苋杂草具有致病性的菌株和造成芝麻青枯症状的病原菌同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同时发现,在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4种杂草的根际土壤中芝麻青枯病菌均能够定殖繁衍。推测凹头苋杂草可能为芝麻青枯病菌的中间寄主,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等杂草根际土壤积累的菌源可能为橘园套种芝麻后青枯病的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对制定作物青枯病的防治策略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姜瘟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栽培的姜上发现有几种细菌为害,分别引起叶枯、软腐和蔫萎等症状,而一般所谓"姜瘟"是指为害最严重的萎蔫型细菌病害。根据江苏和山东两地姜瘟病细菌的形态、染色反应、生长适温、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反应和致病性等性状的测定,并与番茄的青枯病细菌进行比较,证明引起姜瘟的细菌是青枯病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Ianacearum(Smith) Smith)。初步交互接种试验证明,姜瘟菌株与番茄青枯菌株的致病性有一定的差异,姜瘟菌株对番茄的致病性很弱;而番茄青枯菌株则不能为害姜。  相似文献   

13.
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本研究将制备得到的伊利石吸附W51菌剂作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温室试验。结果表明,伊利石吸附W51菌剂中的伊利石最佳剂量为4%,最佳吸附时间为30 min,在该条件下伊利石对菌体的吸附率达到90.78%;温室试验中,伊利石吸附W51菌剂处理组在第14 d仍然表现出较好的防效62.29%,远高于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sp.W51菌悬液处理组的42.91%。本研究表明,伊利石吸附W51菌剂相对于单一的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sp.W51对番茄青枯病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The pathogen of Siraitia grosvenorii wilt was identified.Six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diseased plants of S.grosvenorii collected from Yongfu County in Guangxi.By using bacteriological identification,pathogenicity tests assay,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the S.grosvenorii wilt was caused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The results of pathogenicity and carbohydrate utilized test demonstrated that the pathogen belonged to race 1 and biovarⅢ of R.solanacearum.  相似文献   

15.
 从番茄、烟和木麻黄根围土壤中分离了606个Pseudomonas spp.菌株,94a和22a对番茄、烟和花生青枯病有一定效果。用番茄青枯菌和花生青枯菌通过Co60辐射和紫外光诱变的无致病力菌株,25c、55b对番茄青枯病;45b对花生青枯病;107b对花生青枯病;有一些效果。但不够理想。试验结果证明从植物根围土壤筛选有拮抗作用的P.spp.有可能用于防治青枯病。  相似文献   

16.
青枯病菌噬菌体P3株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由于作物病害的发生和严重度与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呈正相关,因而快速准确测定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是病害预测及有效防控的前提。本文对筛选获得的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噬菌体P3株系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并探讨其在检测烟草根际土壤中青枯病菌数量的可行性,为烟草根际土壤青枯病菌的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P3株系由一个二十面体的头部和非常短的尾部构成;裂解谱广,可裂解烟草、番茄、辣椒、马铃薯和甘薯的青枯病菌;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1;潜伏期60 min,裂解期80 min,裂解量179;对1%氯仿不敏感;55℃以下及pH 4~12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对紫外线敏感,照射18 min失活;20℃~28℃存放一个月效价稳定。同等条件下,检测烟草根际土壤中青枯病菌数量,平板检测法的实测值仅为1.79×104CFU/g,而噬菌体检测法实测值为2.83×105CFU/g,说明噬菌体检测法的灵敏度较平板检测法高10倍。本研究通过噬菌体检测法检测了烟草根际土壤的青枯病菌数量,可为今后烟草青枯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生姜上的一种细菌土传毁灭性病害,化学防治易污染环境且常规化学药剂很难在土壤中起到持续控病的作用,生物防治是其理想的防治方法。为开发对生姜青枯病有效的生防措施,对从生姜根际土壤中分离的一株生防细菌YB-3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生防效果进行了研究,以丰富生防菌株资源库。采用抑菌圈法筛选拮抗细菌,对效果最好的拮抗菌株做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生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对筛选得到的优良菌株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拮抗菌在平皿上对青枯菌的抑菌率为50.67%,盆栽试验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60.86%;经16S 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YB-3鉴定为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YB-3是一株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姜青枯病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北京地区番茄青枯病健康与发病植株根际细菌组成差异,构建相关性网络,并从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和筛选青枯菌拮抗菌群。结果显示,pH和速效磷是影响各采样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群落结构比健康植株更复杂,群落间相互作用数量增多;网络分析表明有15个属与Ralstonia直接相关;通过拮抗实验获得14株对青枯菌具有显著拮抗能力的根际细菌,其中包括3个不常见拮抗细菌类群,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剑菌属Ensifer和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该研究结果为北京地区番茄青枯病预警和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19.
空心菜青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空心菜青枯病是近年来在广东空心菜产区新发生的病害,病株率一般为5%~20%,严重达50%以上。症状初始表现为植株上部1~2片叶萎蔫、下垂,病叶失去光泽呈灰绿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叶不断增多,最终整株萎蔫,甚至倒伏。经细菌学鉴定、室内致病性测定、16S rDNA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是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致病性和碳水化合物利用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属茄科雷尔氏菌1号生理小种,生化变种4。  相似文献   

20.
 高产优质饲料聚合草的青枯病,是七十年代发现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分布在我国南方诸省,六至七月份为流行期,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地区高达90%以上,可形成毁灭性病害。该病侵害植株的维管束,使叶片青枯萎蔫和根部腐烂而死亡。对分离自病根的细菌,经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血清学反应及致病性等的鉴定,确认为青枯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属于生理小种1(Race 1),生物型Ⅲ(BiotypeⅢ)。所致病害为聚合草青枯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