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对棉花主要性状及相关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粗提蛋白液对棉花主要性状及相关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诱导后,显著提高了棉花成铃数且不同程度提高了株高、铃重、衣指、子指和衣分,降低了铃壳重,促进棉花早熟,获得了较好的产量。以浸种处理的子、皮棉产量最高,分别达到3800.6 kg·hm-2、1598.2 kg·hm-2,比对照提高了22.15%、26.11%;从纤维品质来看,适时适度喷施棉株,纤维各个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以浸种+现蕾期喷雾处理的综合值最高,比对照提高了6.1%;从生理生化活性来分析,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诱导后POD、NR、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OD、NR及SOD活性增强,而MDH活性降低。在此基础上对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诱导棉株生长及提高棉纤维品种的可能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细极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粗提蛋白液诱导棉花苗期相关基因表达,以清水喷施为对照样本,进行抑制差减杂交,构建棉花苗期基因表达文库.结果显示,插入片段的大小主要集中在200~1000 bp.随机选取150个克隆进行菌液PCR检测与测序,并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 dbEST库进行比对,共得到104个单一序列.其中,78个EST与其它物种已知基因部分区域的同源性为48.54%~100%,占总EST的75%;6条EST序列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到同源性序列,但其功能尚不清楚,占5.77%;10个EST能在数据库中发现为推测蛋白,占9.6%;10个EST在GenBank中没有查到对应的同源序列,可能是新基因,占9.6%.同时,将所得到的104条EST序列在WEGO网站上进行功能分类,通过Gene ontology确定具体EST的分子功能.其中,在生物途径分类中,与生理途径和细胞过程相关的EST最多,分别为48个和45个;在细胞组份功能分类中,与细胞相关的EST最多,达到44个;在分子功能分类中,催化功能与分子绑定相关的EST数量最多,分别达到了30个和28个.由此可见,细极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诱导棉苗时涉及到植物的生理生化的多条途径,受到多个基因的调控,可能包括抗病与防御蛋白、信号传导蛋白、转录因子、能量代谢相关蛋白、抗逆相关蛋白、细胞保护机制蛋白、功能未知及其它蛋白等相关蛋白.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分析了细极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对棉苗诱导的全蛋白质组,建立二者间的差异表达图谱,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及分析归类。结果表明,蛋白质分子质量在10~100 kD之间、等电点3~10范围内,每块胶分离到约600个蛋白质点。得到了大约5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有31个为上调蛋白,22个为下调蛋白。对PEAT诱导后表达量明显增加的 7个上调蛋白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肽质量指纹谱的分析,并通过检索不同的数据库进行蛋白质鉴定与功能预测,获得了4个蛋白的肽质量指纹图谱,经数据库检索鉴定分析,GH-1、GH-3、GH-6推测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基因家簇,GH-7推测为-S-腺苷一蛋氨酸合成酶。  相似文献   

4.
外施核黄素诱导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黄素是一种植物抗病性激发子,能够激发植物的防御反应使植物对病原菌起到抗性作用.为研究核黄素诱导小麦对白粉菌抗性,利用不同浓度的核黄素(0,5,10,15,25μmol/L)处理小麦幼苗植株,12h后接种白粉菌,结果表明,核黄素处理的小麦幼苗叶片中H2O2短时间内有显著的积累,小麦发病情况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叶片中诱导...  相似文献   

5.
生产上常见的马铃薯叶斑类病害主要包括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等,均导致马铃薯植株叶片枯死、严重时侵染块茎,造成减产。马铃薯早疫病、黑点病和黑斑病的病原分别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是Alternaria属的三个不同种。本研究旨在针对Alternaria属这三个病原建立一套PCR快速分子鉴定技术,同时结合传统生物学鉴定方法,调查分析黑龙江省马铃薯叶斑类病害Alternaria属病原的小种组成和发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利用通用引物H3-1a/H3-1b对感染Alternaria病原菌的马铃薯植株病样进行PCR扩增,在489 bp、440 bp和546 bp处出现条带,经测序比对分析,三处目的条带分别鉴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对2015年采集自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的55个植株叶斑类病样进行生物学和PCR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病样为Alternaria属多个小种混合侵染,主要是A.tenuissima、A.alternata和A.solani,这三种病原所占被测病样总数百分比分别为71%、45%和33%,A.tenuissima为优势小种。本研究结果将为准确检测马铃薯植株叶斑类病原菌提供技术支持,为生产上有的放矢防控马铃薯叶斑类病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拟康氏木霉和黑根霉混合发酵对苹果链格孢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液对苹果链格孢菌的生物防治效果,探索开发为新型绿色环保生物防治剂。对2种生防微生物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鉴定;生长速率法测定混合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在烟台莱阳进行田间实验对发病较为严重的果园进行为期一年的多次灌根与喷施处理,测定其防治效果并测定其对苹果叶片SOD、POD等防御相关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可显著提高对病原微生物链格孢菌的抑菌能力。平板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发酵液对链格孢菌的抑菌效果达到了66.73%,显著高于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单独发酵液的51.23%、17.28%;田间实验发现,混合发酵液处理后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相对防效达到42.46%;对其叶片防御酶测定结果表明,混合发酵液处理后,苹果叶片的防御酶SOD、POD、PAL活性均有50%以上的提高。黑根霉和拟康氏木霉混合发酵液对苹果链格孢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提高苹果抗病能力,为新型生防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离体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水杨酸(0、0.05、0.1、0.5、1.0、2.0、5.0 mmol/L)处理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以新疆伽师瓜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外源水杨酸诱导控制伽师瓜链格孢病害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低浓度(0.1~1.0 mmol/L)的水杨酸对链格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无显著的抑制作用;外源水杨酸诱导控制伽师瓜链格孢病害的最佳处理参数为:水杨酸浓度0.5 mmol/L,处理时间10 min,诱导间隔期48 h,该诱导处理可有效控制由链格孢菌侵染引起的伽师瓜采后黑斑病,病情指数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宁夏盐池县甘草种植园发生一种危害严重的甘草黑斑病。为了解甘草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抗原相关蛋白(Alt)、延申因子(EF1-α)基因为目的片段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黑斑病病原菌种属进行确定。结果表明:致病性分离物具有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显著形态特征。其分别以分生孢子短链和分生孢子长链着生,对应分生孢子横隔处具不溢缩或略溢缩和明显溢缩的差别,同时细极链格孢分生孢子可见明显加厚而呈褐色的横隔。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与NCBI数据库中的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多条序列比对结果在99%以上。综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结果,将甘草叶部黑斑病明确为交链格孢、细极链格孢。研究结果对了解甘草叶斑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高渗透压甘油激酶在链格孢菌中的功能,通过遗传学手段,构建了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cDNA酵母表达文库,并对其进行筛选而获得细极链格孢菌高渗透压甘油蛋白激酶AtHOG1基因,该基因全长1 539 bp,编码355个氨基酸.AtHog1p含有MAPK保守的激酶激活区域"TGY",与来源于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AfOsm1p(XP-752664)、稻瘟菌(M.grisea)MG01822(XP-363896)及酿酒酵母(S.cerevisiae)ScHog1p(AAB67558)高度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4%,90%和80%.在高渗环境下,AtHOG1基因与ScHOG1基因功能相同.链格孢菌中存在HOG通路信号途径,AtHOG1基因可能与链格孢菌的逆境适应性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和植保学院研究人员合作,从菏泽和泰安两地感病芍药植株的叶片上进行了红斑病病原分离纯化和致病力检测,并对致病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样组织中可分离到两种疑似病原菌,分离比例为4.8︰1,初步鉴定为链格孢和细极链格孢。进一步r DNA-IT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病  相似文献   

11.
稻瘟菌激发子CSBⅠ诱导水稻防御性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取抗稻瘟病水稻近等基因系C101LAC及背景品系CO39为材料,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株97-151a分别组成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关系和亲和性互作关系。接种稻瘟菌细胞壁来源的糖蛋白激发子CSBⅠ后,非亲和性互作品种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脂氧合酶(LOX)活性、绿原酸和木质素含量在互作早期  相似文献   

12.
棉花主茎叶片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因叶龄不同而变化。主茎下部衰老叶片的SOD、POD活性明显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功能衰退。同时,棉株受到病害胁迫时,叶片的SOD活性也会明显下降,但是,POD活性则上升。当发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后,棉花叶片的SOD、POD活性仍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在一熟棉田设裸苗移栽、钵苗移栽和直播3个处理,在麦棉两熟裸苗移栽棉田设置地膜覆盖和不覆盖两个处理,在移栽后40 d内分次取样测定棉花功能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移栽棉花由于移栽时根系受损,存在明显的缓苗期,缓苗期内功能叶片三种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先升高而后下降或趋于平稳变化;CAT、POD较SOD对逆境的反应敏感,其活性当处于逆境时快速升高,逆境解除时就迅速下降;地膜覆盖有利于缩短移栽缓苗期,促进棉苗早发。  相似文献   

14.
棉花不同叶位主茎叶衰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棉花不同叶位主茎叶在盛铃末期的衰老状况。以转基因抗虫棉33B为材料,测定全部主茎叶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以分析不同部位叶片衰老的差异。结果表明,(1)盛铃末期是主茎功能叶片从旺盛生理功能到衰老的转折时期;(2)从主茎上部第1叶到下部的第10叶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呈下降趋势,MDA含量、POD活性呈上升趋势;(3)盛铃期调控棉花叶片的衰老应以主茎中部轻度衰老叶片为诊断和调控主体。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棉花常规遗传育种周期长,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下胚轴再生难,转化率低,胚变异率高等难题。通过改善茎尖的遗传转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茎尖,试图缩短转化周期,获得转化苗。构建了稻瘟菌激发子基因pemG1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pemG1,分别以‘珂字312’、‘中棉24’棉花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摸索无菌苗的最佳培养方案,确定最佳共培养温度、共培养时间及卡那霉素筛选浓度。经过共培养,茎尖在诱导芽培养基上诱导生芽,从不同浓度的BAP和NAA生长激素的组合中,最终确定0.1 mg/L的BAP和NAA最适合芽的诱导;经过两个月的继代培养,在含有GA3的茎增殖培养基上完成茎的增殖和延伸;切取幼芽并使其在含有0.1 mg/L的IBA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生根的抗性植株移栽到温室中成苗,获得了T0代转基因株系4株。进行了转pemG1阳性植株的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Bt棉对棉叶螨发生的影响及与次生代谢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明确Bt棉对棉叶螨发生的影响及其与棉株次生代谢物质的关系,以4个Bt棉品种为材料,以不携带Bt基因的常规棉为对照,在大田和温室中调查了棉叶螨的发生趋势,室内观察了棉叶螨的发育历期,测定了不同品种棉花叶片的棉酚和单宁含量,以及取食不同棉花品种的棉叶螨羧酸酯酶的比活力。结果表明,棉叶螨在4个Bt棉品种上的发生显著重于非Bt棉中棉所12,取食4个Bt棉品种的棉叶螨发育历期均明显短于取食中棉所12的棉叶螨的发育历期。4个抗虫棉品种间棉酚和单宁含量虽有差异,但均显著低于中棉所12,而取食中棉所12的棉叶螨的羧酸酯酶比活力也显著低于4个Bt棉品种。Bt棉本身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改变可能影响了棉叶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田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棉花氮代谢随播期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华棉3109(G.hirsutum L.)于2014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农场,采用裂区设计:播期为主区(S1,5月30日;S2,6月14日),密度为副区(D1,7.5株·m-2;D2,9.0株·m-2;D3,10.5株·m-2),研究了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在主茎叶位和根系的分布特点。【结果】1)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叶片和根系NR活性平均值有显著影响。推迟播期对现蕾期棉花叶片与根系平均NR活性无显著影响,增加密度可降低叶片平均NR活性,但对根系平均NR活性无显著影响;推迟播期,显著降低初花期和盛花期棉花叶片NR活性平均值,但晚播对根系NR活性平均值的影响由侧根NR决定,增加密度,叶片和根系平均NR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表明见花施肥后,晚播抑制了棉花地上部叶片氮代谢强度,而增强了地下部根系氮代谢强度;适度增加密度可显著增强棉花地上部叶片和地下部根系氮代谢强度。2)现蕾期叶片NR活性平均值初花期盛花期,根系NR活性平均值大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3)主茎叶位NR活性在3个时期均由上而下显著降低,以第1叶至第3叶波动较大,第4叶以下叶片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叶片NR活性与叶龄有关,幼叶氮代谢强度高于成熟叶片,成熟叶片之间氮代谢强度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江流域棉区(主要指湖北植棉区)棉花播种不应晚于6月14日,种植密度以9.0株·m-2最佳。  相似文献   

18.
干旱和复水对棉花叶片几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壤干旱导致棉花叶片细胞膜透性明显增大,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炫下降。耐旱性较强的棉花材料BPA68,细胞膜透性增加幅度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不合速率下降均小于中等耐旱品种中棉12号。复水48h后细胞膜透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光合速率恢复程度与品种的耐旱性。生育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