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开顶箱的方式研究了长白山两年生红松、长白赤松、水曲柳幼苗,经过从1999年9月到2001年9月两个生长季高浓度CO2处理后,在700、500 L·L-1高浓度CO2和大气CO2条件下的净光合、暗呼吸速率,RuBP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红松、长白赤松和水曲柳幼苗在高浓度CO2下RuBP羧化酶活性增加;除500 L·L-1 CO2下的长白赤松幼苗外,高浓度CO2促进净光合速率;700 L·L-1 CO2使红松和长白赤松的暗呼吸速率升高,而水曲柳的暗呼吸在700、500 L·L-1CO2下降低。高浓度使水曲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2.
从1999年到2006年在中科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42°24'N,128°28'E,海拔738m)对长期高浓度CO2熏蒸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开顶箱(OTC)的方式对红松和长白松进行高浓度CO2处理, CO2浓度分别受控于高浓度CO2箱(500 μmol·mol^-1)、对照箱(370 μmol·mol^-1))和裸地(370 μmol·mol^-1).经高浓度CO2(500 μmol·mol^-1)熏蒸8年后,土壤样品分别在2006年春季、夏季和秋季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CO2浓度(500 μmol mol^-1)条件下,转化酶活性除了红松夏季样品之外都是显著降低的;而脱氢酶活性却是增加的,但只有部分结果显著;长白松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都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季增加,而在其他季节均降低.总而言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酶的活性与树种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长白山站以开顶箱方式对4 年生长白松连续4 个生长季进行CO2 处理,包括700 和500 μmolmol-1 高浓度CO2,以及接受空气CO2的对照箱和不扣箱的裸露地条件(约350 μmolmol-1 CO2),通过测定气孔导度(gs),ci/ca比及气孔数量等指标评价气孔对高浓度CO2的响应。气孔导度及ci/ca比的转换实验表明,在各自生长CO2下和在相同测定CO2 下进行比较时,生长在高浓度CO2 下植株的气孔导度要高于空气CO2 下对照组植株的气孔导度(除700 μmol mol-1 CO2 下的植株在生长CO2 浓度下及在350 μmol mol-1 CO2 下测定时的气孔导度低于裸地植株外)。在各自生长CO2浓度下测定时,高浓度CO2下植株的ci/ca比低于对照组植株,但在相同测定CO2浓度下比较时,却是高浓度CO2下植株的ci/ca高于对照组植株的ci/ca比。高浓度CO2下植株与对照组植株在每单位长度气孔数量上无明显差异,但高浓度CO2通过降低气孔线数使长白松当年生针叶的总气孔数量降低,并且改变了气孔在针叶上、下表面的分配模式。表4 参18。  相似文献   

4.
土壤理化性质对腐朽红松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干腐红松活立木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在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第18林班22棵腐朽红松活立木根部采集土样,带回实验室,采用传统培养法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活立木根部土壤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分布规律为:细菌数量最多,所占微生物总数量的比例为94.333%~99.986%;放线菌数量次之,所占比例为0.010%~5.590%;真菌数量最少,所占比例为0.001%~1.566%。(2)土壤真菌数量、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主要受土壤全N含量的影响,全N含量对真菌数量变化的贡献率为45.1%,对细菌和微生物总数变化的贡献率为32.8%;土壤放线菌数量主要受土壤全K的影响,全K含量对放线菌数量变化的贡献率为67.1%。通过对腐朽红松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等情况及其与理化性质关系初步研究,期望能为红松活立木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6月上旬晴朗天气 ,珍珠梅 (Sorbariasorbifolia)和翅果油树 (Elaeagnusmollis)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 ,均出现“午休”现象 ,且“午休”时间为珍珠梅 >翅果油树。在室内人工控制光强和CO2 浓度条件下 ,通过拟合二次方程测得鸡麻 (Rhodotyposscandens) ,珍珠梅和翅果油树光补偿点分别为 2 0 μmol (m2 ·s)、4 0 μmol (m2 ·s)、170 μmol (m2 ·s) ;光饱和点分别为 12 90 μmol (m2 ·s)、970 μmol (m2 ·s)、6 5 0 μmol (m2 ·s) ;CO2 补偿点分别为 90ml L、110ml L、70ml L ,不同树种对光和CO2 的需求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3种不同CO2浓度(360 μmol·mol-1、800 μmol·mol-1、1 200 μmol·mol-1)下马尾松针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当前CO2(360 μmol·mol-1)浓度下,当光强为1 000 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3.46 μmol·m-2·s-1、0.273 mmol·m-2·s-1、0.0254 mmol·m-2·s-1,针叶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1 800±2) μmol·m-2·s-1和(24±2) μmol·m-2·s-1.当CO2加富到1 200 μmol·mol-1时,针叶的光饱和点降低了200 μmol·m-2·s-1,而光补偿点增加了4 μmol·m-2·s-1.在光照强度为50~2 000 μmol·m-2·s-1的条件下,不同CO2浓度下的水分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1 200 μmol·mol-1浓度下的19.163 μmol·mmol-1,800 μmol·mol-1浓度下的12.912 μmol·mmol-1,360 μmol·mol-1浓度下的11.192 μmol·mmol-1.短期的CO2加富降低了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而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则上升.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对高浓度CO_2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为材料 ,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 浓度4 0 0 μmol/mol、 70 0 μmol/mol下两个生长季节 ,高浓度CO2 下生长的 8种供试树种光合速度比对照组的幼树提高 2 9 4 0 %~ 58 39%。通过对高浓度CO2 下幼树光合作用动态变化的研究 ,发现经长期在高浓度CO2 下生长的供试 8个树种均表现出随时间的延长树木叶片光合速度失去原有在高浓度CO2 下出现的光合优势  相似文献   

8.
田间和盆栽核桃与柿子苗木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核桃(Juglans regia L.)、柿子(Diospyros kaki L.f.)两种苗木在田间和盆栽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特性。通过室内人工控制光强和CO2浓度,测得盆栽的核桃、柿子的光补偿点分别是62 μmol CO2/m2·s、40μmol CO2/ m2·s;饱和点分别是1 582 μmol CO2/m2·s、1 064 μmol CO2/m2·s;CO2补偿点分别是135 ml/L、230 ml/L。6月的晴天,核桃、柿子盆栽栽培中的净光和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田问栽培中仅出现1次高峰。两种栽培均出现"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9.
根际土壤微生物DNA提取及纯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了四种方法对红松和长白赤松土壤根际土壤微生物DNA进行了提取,同时分别采用了三种方法对所提取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粗DNA进行了纯化,并且对不同的提取和纯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效果最好的是,以SDS为基础的含有1.0%(w/v)的高浓度NaCl的蛋白酶K法。这个方法可有效地去除腐殖酸和其它杂质。由于透析法能够积极有效地去除粗DNA中的棕色物质和腐殖酸,所以非常适合纯化根际土壤微生物DNA,而且纯化产物进行PCR扩增时效果很好。此外,挤胶法由于其经济有效的优点,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纯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粗D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BEM 1系统自动测控CO2 浓度 ,在塑料大棚内对国槐实生幼苗进行 6 0 0、80 0、10 0 0、15 0 0和 2 0 0 0μmol mol5水平CO2 气肥试验 ,每天施气 3~ 5h ,持续 80d。试验结果表明 ,CO2 气肥显著促进国槐幼苗的生长 ,以 15 0 0 μmol·mol- 1 CO2 气肥促生效果最佳 ,与对照比较 ,干重增加 4 1 4 5 % ,淀粉含量增加 4 4 95 % ,光合速率增加 16 0 % ;CO2 气肥同时使气孔阻力增加 ,这可能有利于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 ;CO2 气肥使叶绿素含量下降 ,电镜照片显示 ,高浓度CO2 气肥处理的国槐叶绿体内 ,淀粉颗粒既多且大 ,对基粒造成挤压 ,可能对光合作用产生反馈抑制作用 ,CO2 气肥使国槐幼苗氨基酸含量下降 ,增加C N ,建议对国槐幼苗生长宜采用 10 0 0~15 0 0 μmol·mol- 1 水平CO2 气肥 ,配合施用氮肥 ,会取得较好的促生效果。  相似文献   

11.
黄松、班克松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国引进黄松、班克松种子,以油松为对照,分别进行多点育苗,并营造就对比验林。5年来对其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初步表明:黄松和班克松在我省陇南等地区适应性强、生长稳定。5年生黄松平均树高0.24m,平均地径为0.65cm;班克构平均高为0.42m,平均地径为0.71cm。班克松5年生当年高生长年平均为10.51cm,油松只有7.58cm,地径生长也与油松接近。  相似文献   

12.
湿地松、火炬松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样的立地条件和抚育条件下,在1~20 a内,湿地松的生长明显优于火炬松和马尾松。20~30 a内,国外松生长不如马尾松,而且对地力的适应性也不如马尾松。作为短轮伐期的速生丰产纸浆林,湿地松是适应性比较强的速生丰产的引进树种,但在立地差、集约度低或海拔高处应以本地树种马尾松为主。  相似文献   

13.
帕里松(Pinus quadrifolia)和灰松(Pinus sabiniana)分别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和下加利福尼亚北部以及内华达山脉的半干旱地区,常常形成松栎混交林,林分垂直结构层次明显,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功能,而且可以提供良好的木材及林产品.积极引进优良外来树种,驯化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是加速林业生产和国土绿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良种壮苗的丰产栽培技术是造林成败的关键环节,本文详细阐述了从美国引进的优良帕里松、灰松种源栽植造林地选择、整地方法、造林密度、栽植方法、混交造林、抚育管理以及病虫鼠兔害防治等系列造林技术.而且选择当地乡土树种油松、侧柏、白皮松和叉枝圆柏等作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4.
对引进美国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taeda)的生长状况,与当地马尾松(P.massoni-ana)进行比较分析。4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广西北部丘陵地,火炬松生长表现良好,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大于马尾松、湿地松;试验所研究10个火炬松家系、1O个湿地松家系生长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差异明显;马尾松4年生时,采用种子园种子,轻基质育苗,造林施基肥,生长量与采用母树林种子,黄泥土育苗,不施基肥,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提高了8.6%、19.7%和55.5%。  相似文献   

15.
人工樟子松幼林改建红松坚果园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退耕还林后樟子松幼林改建红松坚果园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运用好选地、调查设计、林份扶壮、嫁接与管理等工艺技术措施可保证该项技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红松油松异砧嫁接技术,包括砧木的选择、嫁接前准备、嫁接时间、嫁接方法、嫁接后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对引进美国的湿地松(Pinus taeda)和火炬松(Pinus elliottii)的生长状况,与当地马尾松(Pinus smassoniana)进行对比分析。第15年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立地和抚育条件下,马尾松在生长量方面表现最好,而湿地松在通直度、分枝角度等树形指标方面表现最优。综合各因子,选出了火炬松、湿地松各1个优良家系和3个马尾松优良家系作为育种和推广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从美国引进的优良帕里松(Pinus quadrifolia)和灰松(Pinus sabiniana)种源苗木培育技术,包括选地作床、种子处理、种子下播、苗田管理、以及大苗培育和苗木出圃等,而且选择当地乡土树种油松、侧柏、白皮松和爬柏作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湿地松幼树生物量及养分积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对相似生境下4年生的马尾松、湿地松幼树生物量和养分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枝生物量为湿地松小于马尾松之外,湿地松幼林的干、皮、叶、主根、侧根生物量均高于马尾松幼林,林分生物量为湿地松大于马尾松;林分不同养分元素的平均含量,C、K、Mg含量为湿地松大于马尾松,N、P、Ca、Fe含量为马尾松大于湿地松;不同部位养分元素含量以叶最大,其次为侧根、枝和皮;不同养分积累量,N、P、Ca的积累量为马尾松大于湿地松,C、K、Mg、Fe的积累量为湿地松大于马尾松。养分利用效率计算表明,湿地松幼林对各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高于马尾松,在干物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湿地松幼林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少于马尾松。  相似文献   

20.
油松过密林分,通过抚育间伐,改善林分生态环境,不仅可大大促进林木生长量,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材质,缩短林木成熟期限,而且还可有效控制和降低松毛虫危害,充分发挥林分的经济、生态两大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