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给圈舍优化设计及现有圈舍的通风系统改造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新疆常见的双坡式牛舍、塑膜暖棚牛舍、拱顶式牛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温度、湿度,有害气体H2S、NH3,温室气体CO2几个方面研究确定新疆不同牛舍冬季舍内环境影响因素。通过试验检测,比较和分析不同时间、舍内不同高度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温湿度、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针对三种牛舍屋顶结构不同,所起到冬季保温效果不同,几种牛舍内以及牛舍外即养殖场CO2浓度差异较大、牛舍内不同高度温度、CO2浓度存在分层。舍内湿度与温度数值变化相反,温度越高,湿度越低。说明新疆三种典型牛舍内最低温度均在0℃以上,能够满足肉牛生产环境温度要求;针对试验用三种屋顶结构,牛舍屋顶结构不同,所起到冬季保温效果不同;牛舍内热量分布不均匀;新疆几种典型牛舍内湿度都较高,是环境调控核心问题;舍内湿度与温度数值变化相反,温度越高,湿度越低;牛舍内不同高度CO2浓度有所变化,但变化规律因牛舍屋顶结构和采用通风方式而异;三种牛舍内NH3、H2S气体浓度全天所有高度范围内数值远低于标准值,不是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环境调控时可以不进行考虑。新疆南北疆气候条件差别较大,使南北疆适用的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08:00-09:00时间段最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14:00-15:00和16:00-17:00时段风速较高;18:00-19:00时段PM 2.5、PM 10、NH_3和CO_2浓度较高。向阳面的温度极显著高于向阴面(P0.01),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其它位置(P0.05),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向阴面的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泌乳牛舍内外的PM 2.5、PM 10无显著性差异(P0.05);舍内的温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1)、舍内的相对湿度、NH_3、CO_2浓度显著高于舍外(P0.05);舍外的风速显著高于舍内(P0.05)。结论:该类型的牛舍在所测的时段里奶牛未处于冷应激状态;该牛舍内的粉尘、NH_3和CO_2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但18:00-19:00时间段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比其它时段差。牛舍内温度高于舍外,表明该开放式牛舍在冬季具有一定的防寒作用。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5,(6):81-8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通风孔设施对南疆地区塑膜暖棚肉牛舍冬季舍内环境的影响。测定采用全封闭、南北半墙开通风孔、屋脊处和南北半墙同时开通风孔3种不同通风方式的牛舍内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NH3浓度、H2S浓度等主要环境因素的数据,连续采集120 h,每30 min记录数据一次,结合肉牛舍内环境参数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通风孔对冬季舍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半墙开通风孔、屋脊处和南北半墙同时开通风孔的两种自然通风方式可以达到生产环境温度及CO2浓度要求;屋脊处和南北半墙同时开通风孔对舍内NH3排出效果显著,CO2与H2S气体的排出效果不显著,屋脊处和南北半墙同时开通风孔适合冬季温度不太低、舍内NH3较重的牛舍;冬季南疆地区塑膜暖棚肉牛舍内NH3、H2S气体均在肉牛舍冬季环境参数标准值以内,不是主要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随地理纬度变化这一原理,确定牛舍塑料暖棚面与地面的最佳夹角,使冬季大寒(最冷)这天正午时分,太阳辐射的入射角与塑料棚面垂直,以其充分利用太阳的辐射热能,提高牛舍内的温度。通过对地处北纬43°地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镇吴金宝村设计的日光暖棚牛舍的温热环境和舍内空气质量的测定表明:大寒这天舍外气温-20 ̄-8℃下,牛舍内的温度平均5.25℃,有害气体浓度均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达到了防寒抗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夏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因子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不同时段温湿指数(THI)均使奶牛处于热应激的水平(THI≥72);14:00—15:00风速最高,18:00—19:00 PM 2.5、PM 10、NH_3、CO_2浓度最高;向阳面风速、背阴面NH_3浓度、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其他位置(P0.01);舍外温度、THI、NH_3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内(P0.01),舍内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外(P0.01)。由此可得,该牛舍所测时段内奶牛均处于热应激,舍内空气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奶牛的热应激;舍内粉尘、NH_3和CO_2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且向阳面空气环境指标好于背阴面和饲喂通道;比较牛舍内外温度和THI,此开放式牛舍在夏季起到了一定的隔热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达到充分利用太阳热能、增加牛舍内采光量、提高牛舍内温度、降低舍内空气湿度的目的,试验根据太阳高度角在不同季节随不同地区地理纬度不同而变化的原理,确定新疆地区半开放式肉牛舍最佳屋面夹角,测定了2014年新疆大寒当日牛舍内外太阳辐射、温湿度变化。结果表明:应用最佳屋面角的半开放式肉牛舍舍内温度和湿度基本可以满足肉牛冬季正常生长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5,(10):53-56
通过塑膜暖棚肉牛舍屋面形式选择、前屋面角和朝向设计、舍内其他参数确定,为北纬41°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塑膜暖棚肉牛舍结构标准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设计了采用屋顶负压机械通风的环境调控方式时风机风量、数量及安装位置等参数,为塑膜暖棚肉牛舍屋顶负压机械通风提供一种模式。牛舍环境参数测试结果表明:在大寒当天舍内比舍外平均温度高14.2℃,舍内平均温度8.47℃,能够满足肉牛生产环境温度要求,舍内平均湿度为75.9%、CO2浓度平均为1 496 mg/m3、NH3浓度平均为2.82 mg/m3、H2S浓度平均为0.03 mg/m3,畜禽场环境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6,(6):53-56
拟对双坡式牛舍内采用通风管设施时的通风系统进行研究。通风管数量以及直径通过圈舍内通风量的需求进行理论计算。针对牛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存在分层和热量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分别对舍内0.5、1、1.5、2、2.5、3、3.5及4 m处8个高度的有害气体浓度以及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通风管伸入牛舍内位置的选择综合考虑有害气体浓度最高及湿度最大、温度较低的位置。在外界风速一定的前提下,分别测量通风管伸出牛舍外0.2、0.5、0.7、1、1.2、1.5及1.7 m时,通风管口的风量,取风量较大时对应的长度。结果表明,试验用牛舍需要27个直径为300 mm的通风管。牛舍内4 m高度处,CO_2、NH_3有害气体浓度、湿度最大,温度较低,牛舍屋脊高为4.5 m,为此,通风管伸入舍内长度取0.5 m。通风管伸出牛舍外长度为1 m。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北京市郊区典型奶牛舍秋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THI、风速随测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M2.5、PM10、NH3、CO2浓度,在18:00~19:00时段升至最高,是一天中最低值的2.5倍、2.9倍、1.7倍和1.2倍。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位置(P0.01);舍内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外(P0.01),风速极显著小于舍外(P0.01)。该类型的牛舍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温度都在奶牛最适温度之内,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指标测定值均符合畜禽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要求,说明北京市郊区典型半开放式牛舍秋季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对奶牛影响很小,适合奶牛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封闭式猪舍内环境参数的变化,改善猪舍内环境,试验在夏季和冬季进行,每个季节选取3栋建筑结构完全相同的产仔哺乳舍,每天测定6:00、11:00、18:00哺乳仔猪舍内主要环境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冬季舍内CO_2、NH_3、H_2S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夏季舍内温度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06:00时舍内CO_2、NH_3、H_2S浓度均极显著高于11:00和18:00(P0.01),11:00和18: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06:00时舍内温度极显著低于11:00和18:00(P0.01),11:00和18: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1内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舍2和舍3(P0.01),舍2显著高于舍3(P0.05);舍2和舍3内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舍1(P0.01),舍2与舍3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H_2S浓度各舍之间变化范围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舍3温度极显著高于舍1和舍2(P0.01),舍1与舍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最高,不同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冬季屋顶机械负压通风方式对肉牛舍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试验在冬季大寒最冷时节,测定半开放式育肥牛舍在通风孔关闭、通风孔打开、通风孔打开并结合风机换气三种状态下牛舍中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空气质量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牛舍在三种状态下,舍内温度、湿度均随舍外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整体变化趋势一致。牛舍内温度均在0℃以上,湿度在47%~100%之间。CO2浓度在不开启风机阶段,远远大于行业标准规定的牛舍内CO2浓度标准;打开牛舍南北半墙上通风孔时,牛舍内CO2浓度有所降低,但仍不达标;开启风机后每5 min监测1次,发现在15分钟左右CO2浓度降至最低,为1 552 mg/m3左右;风机继续工作,CO2浓度不再降低。牛舍内NH3、H2S的浓度范围远远低于行业标准中牛舍内环境对其的要求值。说明通过屋顶安装风机进行强制机械负压通风可作为牛舍环境调控的基本方法,原理可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测河北省不同地区6个有代表性的肉牛场合内外空气温度和湿度,对冬季肉牛舍的温湿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牛舍内气温偏低,尤其是早晚,分别达到-0.4~1.7℃和0.8~5.3℃。除平原丘陵地区的敞棚舍,各种封闭性较强的牛舍(半开放舍、有窗舍和塑料暖棚舍)内外气温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承德山区牛舍,舍内外气温差可高达11.6℃。另外,各牛舍早晚湿度较大,尤其是承德山区,牛舍内湿度明显高于舍外,达到78%~81%,而平原丘陵地区的多数牛舍内外湿度差不明显,舍内早晚湿度分别达到65.0%~72.0%和59.0%~71.0%。综合温湿度分析,河北省多数肉牛舍冬季处于寒冷状态,需要加强牛舍保温。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不同地区肉牛场的环境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了河北省4个地区6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肉牛舍,对夏季和冬季舍内外的环境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和噪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夏季平原丘陵地区牛舍的温度均达到29℃以上,各地区牛舍内和牛舍外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冬季各牛舍的舍内平均温度显著高于舍外(P0.05)。冬季燕北山区牛舍的湿度较高,接近或超过80%,而平原丘陵地区的牛舍湿度只有59%,除敞棚式牛舍(沧州)均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舍内光照和噪音基本符合我国的相关标准,但夏季舍内风速偏低。综合分析牛舍的各项环境参数,建议河北省肉牛舍夏季配置防暑降温设施,且冬季要尽量减少舍内的湿度。  相似文献   

14.
魏华颖 《四川畜牧兽医》2004,31(8):25-25,27
在青海省乐都县养殖基地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两种日光暖棚羊舍,对其主要内环境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半拱式塑料覆膜暖棚羊舍内的温度、湿度、CO2和NH3浓度均高于双列式玻璃钢瓦暖棚羊舍。两种类型日光暖棚羊舍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不同季节猪舍环境温度、湿度和CO2浓度的变化规律,试验于2017年3,6,9,12月份分别对中国农业大学丰宁实验站规模化商品猪场空怀妊娠舍与生长育肥舍内温度、湿度和CO2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空怀妊娠舍和生长育肥舍中温度、湿度与CO2浓度呈明显季节性变化,秋季空怀妊娠舍温度最高(为24.2℃),冬季最低(为16.7℃),春季和夏季分别为18.7℃和23.0℃;秋季生长育肥舍温度最高(为21.9℃),冬季最低(为13.6℃)。空怀妊娠舍内湿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空怀妊娠舍内CO2浓度春、冬季极显著高于夏、秋季(P0.01)。一天不同时间段舍内温度呈规律性变动,为先升高后降低,而春、秋季畜舍内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空怀妊娠舍内湿度与CO2浓度高度相关(P0.05或P0.01)。空怀妊娠舍秋季的温热环境指数为72.0,可加大通风量和通风频率以改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适合东北地区的肉牛舍设计和管理方案,试验在黑龙江省选择2种具有代表性的牛舍(钟楼式彩钢结构的妊娠牛舍A和双坡式砖混结构的育肥牛舍B),对其冬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牛舍A内牛只活动时平均温度为-14. 1℃,温度较低;平均相对湿度为87. 1%,较标准值略高;风速、CO_2和NH_3浓度均适宜肉牛生长。牛舍B内平均温度为-1. 6℃;平均相对湿度为100%,严重超标;舍内风速为0 m/s,CO_2和NH_3浓度较高,不利于肉牛生长。牛舍A保温层薄、门窗密封不严;牛舍B通风换气系统设计不完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肉牛生长环境要求,牛舍A更适宜肉牛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陕西省关中地区肉牛生产养殖环境状况和质量,从2017年3月10日至2018年1月31日,每隔10 d,7:00—19:00采用均匀布点方式对秦川公司(东西走向开放式牛舍)和秦宝公司(南北走向半开放式牛舍)肉牛场进行气体测定,分析氨气(NH_3)和二氧化碳(CO_2)的四季和日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体排放的气候因素。结果显示:NH_3和CO_2的排放具有一定季节性,秦川和秦宝牛舍CO_2浓度秋季最高,浓度分别为996. 41和1 126. 95 mg/m^3,冬季最低,分别为934. 03和968. 34 mg/m^3;在夏秋季节,秦宝牛舍的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秦川牛舍(P>0. 01)。秦川和秦宝牛舍NH_3浓度春季最高,分别为3. 96和4. 71 mg/m^3,冬季最低,分别为2. 67和2. 44 mg/m^3;但全年2种牛舍的NH_3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 05);在所有季节中,NH_3和CO_2含量都未超出国家标准。2种牛舍不同季节的CO_2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呈现出7:00、19:00高,13:00低的趋势,并且在所有季节,秦宝牛舍1 d中CO_2平均浓度都高于秦川牛舍CO_2平均浓度;在所有季节NH_3日变化中,2种牛舍NH_3浓度最低值都出现在7:00—9:00,而NH_3浓度最高值并未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在春夏秋季为13:00和17:00浓度最高,在冬季,秦川牛舍为13:00 NH_3浓度最高,秦宝牛舍为11:00和17:00 NH_3浓度最高。综上所述,牛舍建筑类型和季节对规模牛场牛舍内的气体浓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了解河北北部山区春、秋季节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的空气质量,试验选取该地区3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奶牛舍,对春、秋季节奶牛舍内、外空气中CO_2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春、秋季节3种建筑类型奶牛舍内的CO_2含量排序为:有窗密闭式(舍2)半开放式(舍3)无窗密闭式(舍1),其中在春季早、晚和秋季晚有窗密闭舍舍内0.6,1.2 m处CO_2含量均超出国家标准。舍内不同空间高度处的CO_2含量表现为上低下高的分布规律,春、秋季节各舍晚上不同高度处的CO_2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内空气中的CO_2含量均高于舍外,而舍外运动场与场中CO_2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冬季肉牛的饲养水平,试验根据张掖地区的气候状况和建筑日照参数对牛舍进行采光与通风设计,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该牛舍设计为东西朝向,共饲养240头体重约400 kg的育肥牛。根据太阳日照确定牛舍屋顶2条1.2 m采光带,冬至10:00—14:00光线可直接照射牛体,减缓肉牛冷应激。将建造后的牛舍应用于实际饲养,并对舍内环境因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通气缝开启状态下,舍外日平均温度为-5.2℃时,舍内日平均温度为1.68℃,舍内最高温度为10.6℃、最低温度为-5.6℃;风速为0.23 m/s,总通风量为21 772.8 m~3/h;相对湿度08:00时为81.7%,14:00时为34.5%,20:00时为56.8%,基本符合肉牛生产要求;舍内NH_3浓度为0.7 mg/m~3,CO_2浓度为705.0 mg/m~3,平均照度超过50 lx,均达到饲养标准。说明牛舍设计合理、通风与采光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北方地区暖棚牛舍的设计、温热环境控制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采用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而变化这一原理,确定牛舍棚面角的计算公式为C=B-h(B:为50°临界值,h为太阳高度角),在冬季舍外温度达-20~-30℃时夜间舍内温度达7~8℃以上。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光照、有害气体NH_3和CO_2等诸参数均在卫生学要求的范围内,用于冬季养牛是完全可行的,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