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轻简化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轻简化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轻简化施肥技术利用缓释肥能够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比不施氮肥对照增产5.0%~7.9%。一次基施缓释肥+一次尿素追施处理增产效果大于一次基施缓释肥和尿素处理,在减量10%的条件下仍表现较好。缓释肥还能提高水稻籽粒吸氮量,其氮肥利用率均明显高于常规肥料,并有助于水稻吸收的氮向籽粒转移。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氮肥在加工番茄上的最佳施用量以及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施用的效果,在河套灌区研究了不同类型尿素配施对加工番茄的产量、品质、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番茄施用氮肥比不施氮肥果实和茎叶产量都有显著增加,施用氮肥后果实产量平均增加99.7%,同时施用氮肥加工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增加0.34%~1.34%。施用缓释尿素的氮素利用率较高,100%推荐施氮量用缓释尿素或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施用较单施尿素氮肥利用率高15.2%~20.2%,80%推荐施氮量用缓释尿素或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施用比单施尿素氮肥利用率高20.3%~21.8%。施用缓释尿素或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使用可以减少20%施氮量,不显著影响加工番茄的产量,而且肥料利用率较高。在各处理中表现最好的处理是100%推荐施氮量采用60%缓释尿素做基肥,20%尿素在花期追肥,20%尿素在果实膨大期追施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氮肥利用率最高。施用缓释尿素0~20 cm耕层土壤氮素没有残留,20~40 cm土层土壤氮素没有淋失。  相似文献   

3.
针对皖东地区稻麦轮作制度下氮肥减施和简化施肥需求,以普通氮肥为对照,通过2地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缓释氮肥减量一次性施用对稻麦产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稻麦轮作制度下缓释氮肥减量一次性施用较分次施用普通氮肥均可提高作物周年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纯收入,分别提高了0.3%~8.1%、5.2~9.0百分点和15.9%~76.3%。缓释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效果,但个别缓释氮肥减施对小麦有减产风险。综合产量、效率、效益等因素,建议稻麦轮作制度下缓释氮肥减量10%~20%一次性施用,具有稳产增收和省工节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一次性施肥(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施肥经济效益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富友9’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10%(30%包膜尿素)、减氮10%(50%包膜尿素)、减氮20%(30%包膜尿素)和减氮20%(50%包膜尿素)共6个处理,分析调查了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包膜尿素在田间的释放曲线为抛物线形,释放期为81 d(氮素累积释放80%)。与常规分次施氮相比,采用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增加2.85%~20.87%,氮肥利用率提高19.1~25.3个百分点。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的情况下,夏玉米每公顷净收益(扣除肥料投入)比常规施氮增加1 000~4 484元。夏玉米收获后,在100~200 cm土体内残留硝态氮较常规施氮降低35.1%~56.6%,减少了硝态氮淋失风险。研究表明,减氮10%~20%的一次性基施混施肥在夏玉米上实现了增产增收,减少了硝态氮在深层土壤的残留量,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综合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施肥经济效益和土壤硝酸氮残留等因素来看,减氮10%(30%包膜尿素)施氮配方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为夏玉米轻简化生产和氮肥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氮肥后移对旱作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旱作条件下,总施氮量不变,对氮肥施量控释后移并分次施用,生长期测定植株全氮量,研究氮量控释对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模式(20%基肥+20%拔节期追肥+40%大喇叭口期追肥+20%吐丝期追肥,即基施240 kg/hm2,拔节期追施24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480 kg/hm2,吐丝期追施240 kg/hm2)下,玉米百粒重47.7 g,平均折合产量可达10 644.0 kg/hm2,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2 875.5 kg/hm2,增产率37.01%。玉米采取氮肥后移技术可使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6.
黑土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改变氮肥施用量、施用时间、施用品种的方式探索了黑土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氮技术最优模式。试验探索了在农户习惯—高氮肥(260 kg/hm2)一次性施用的基础上,采用树脂包膜控释肥料脲酶抑制剂减氮30%并保持一次性施用的技术模式,以及减氮30%但利用配方肥和尿素或硝酸铵钙分次施肥的技术,并且探索了在六叶期和十一叶期追肥的优化潜力。通过对比氮养分的吸收累积状况、子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以及氮肥农学效率等,对黑土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氮技术模式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农户习惯施肥方式下,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最低,分别为30.6%和17.8 kg/kg,产量水平也很低,居于7个处理中的第5位;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相对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产量增加7.5%,氮肥利用率提高5.0百分点;脲酶抑制剂一次性施用产量较农户习惯下降1.8%,但是氮肥利用率提高5.7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4.3 kg/kg;分次施肥处理与农户习惯相比,氮吸收累积量增加1.0%~17.8%,产量增加5.7%~8.0%、氮收获指数提高0.02~0.04,氮肥利用率提高17.6~20.5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8.6~9.8 kg/kg。综上,减氮30%并利用硝酸铵钙在十一叶期分次施肥的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安徽省直播冬油菜种植中适宜的氮肥用量、氮肥种类和施氮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尿素不同用量及等氮量尿素和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氮肥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成株率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180)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CRU180)在生育中后期能有效提高直播冬油菜密度。施氮量24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240)角壳和茎秆氮素累积量分配比例增加,籽粒分配比例减少,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籽粒产量不增反降,较CRU180和N180分别降低2.87%和9.67%。各施氮处理中,N180处理产量最高,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增产7.53%~82.15%。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相比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U180),CRU180和N180显著增产8.53%和16.69%,籽粒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8.80%和16.02%,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11.68%和14.30%,氮素农学效率显著增加12.53%和24.46%,氮素生理效率增加0.74%和9.13%,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8.59%和16.76%。综合本试验直播冬油菜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来看,合理的氮肥用量和氮肥品种可以有效增加直播冬油菜的成株率和氮素累积量,进而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安徽省直播冬油菜施氮量18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均能达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双向提升。考虑到直播冬油菜轻简化发展大趋势,建议采用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  相似文献   

8.
研究缓释氮肥含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水稻高效生产,以及水稻缓释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对不施用氮肥(T1)、常规施肥(T2)和缓释氮肥(T3~T6)进行对比试验,缓释氮肥含量设5%、10%、15%和30%共4个梯度。结果表明:含15%缓释尿素的水稻缓释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最大,较常规施肥增产8.38%,氮肥利用率提高2.55%。缓释氮肥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可代替普通化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含15%缓释尿素的水稻缓释肥对水稻增产增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和种类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3.3%普通尿素基施+33.3%大喇叭口期追施+33.3%抽雄期追施处理表现最佳,产量最高,达8 668kg/hm2。氮素用量减至80%的控释尿素基施处理和控释BB肥基施处理产量分别为8390kg/hm2和8 512kg/hm2,控释BB肥基施处理产量高于控释尿素基施处理,与33.3%普通尿素基施+33.3%大喇叭口期追施+33.3%抽雄期追施处理产量均没有达到1%极显著水平。在施用普通尿素的各个处理中,33.3%基施+33.3%大喇叭口期追施+33.3%抽雄期追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9.1%,可见适当的施肥方式能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控释尿素基施处理和控释BB肥基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46.8%和49.5%,均高于施用普通尿素的各个处理,控释BB肥基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控释尿素基施处理。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纳米膨润土包膜尿素对小白菜产量、养分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叶片叶绿素含量及部分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膨润土包膜尿素可极显著的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并可提高N、P、K养分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与施用纯尿素处理相比,施用15%纳米膨润土包膜尿素,减氮肥用量10%和20%的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9%、8.3%;施用20%纳米膨润土包膜尿素,减氮肥用量10%和20%的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6%、12.6%;所有氮肥处理的小白菜的叶绿素含量均比不施氮肥处理高,且达到极显著水平,施用纳米膨润土包膜尿素处理比纯尿素处理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与施用纯尿素相比,施用纳米膨润土包膜尿素对维生素C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硝酸盐含量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措施对水稻产量、田面水氮含量和氮肥施用效率的影响,为广州市水稻氮肥减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州市郊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设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肥(CF)、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SFT)、缓释氮肥减施 25% 一次施用(SFB)、缓释氮肥减施 25%并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施用(SFB+OS)5 个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SFB 处理的田间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3 d 高于 CF 处理,之后迅速降低,并保持较低的水平;SFT 处理和 SFB+OS 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1 周与 CF 处理基本一致,之后均显著低于 CF 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秸秆和籽粒的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减氮处理对水稻秸秆和籽粒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CF 处理相比,不同减氮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减氮施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增幅分别达到 35.16%、33.58% 和 16.84%,其中 SFB+OS 处理增幅最大。【结论】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和缓释氮肥减施 25% 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性基施均可显著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尤其是 SFB+OS 处理),且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持平,是广州市郊水稻实现氮肥减施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新型尿素在膜下滴灌玉米上的肥效差异,筛选最佳的新型尿素类型。【方法】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常规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殖酸尿素、含锌尿素、控失尿素和常规尿素加锌。各处理施用等量氮磷钾,控失尿素全部基施,其他处理尿素30%作基肥,70%后期随水滴施,磷钾肥全部基施。在成熟期测定其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结果】与普通尿素相比,新型尿素处理后玉米产量增加6.32%~9.62%,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5.62%~13.43%,差异显著。其中控失尿素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比普通尿素增加13.43%;与普通尿素相比,新型尿素处理后氮肥利用提高3.26%~8.28%,控失尿素氮肥利用率最高;新型肥料均有利于提高0~40 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其中控失尿素处理后效果最好。【结论】施用控失尿素,棉花产量提高9.62%,地上干物质量提高13.43%,氮肥利用率提高8.28%,应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玉米-蔬菜轮作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农区一种主要的旱地种植方式。为指导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于2020—2021年持续开展定位试验,探究控释氮肥及减氮处理对玉米-小白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残留、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CK,不施氮肥;U,常量施用普通尿素;CRU,施用等氮量的控释氮肥;90%CRU,施用控释氮肥,并较常量减氮10%;80%CRU,施用控释氮肥,并较常量减氮20%;70%CRU,施用控释氮肥,并较常量减氮30%。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比,玉米在减氮20%条件下未显著减产,小白菜在减氮30%时均未显著减产。与U处理相比,合理施用控释氮肥可使总氮流失量显著(P<0.05)降低25.3%~43.5%,以70%CRU处理的总氮流失量最少。径流水中的氮素流失主要以颗粒氮为主,占比60.0%~67.0%。与U处理相比,除70%CRU处理外,其他施用控释氮肥处理的玉米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80%CRU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9.4百分点。与U处理相比,施用控释氮肥0~80 cm各土层的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未显著增加,不会提高土壤无机氮的流失风险。综上...  相似文献   

14.
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多点大田试验,研究施用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尿素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控释尿素处理减量25%氮时,与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相比,增产5.3%~7.8%,与普通尿素分期施用相比,增产2.6%~2.9%;稻谷产量与控释尿素施用量呈二次函数关系,控释尿素处理稻谷产量增加主要由于其显著提高实粒数。养分含量和吸收量结果显示,控释尿素处理水稻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氮量均显著增加;施用控释尿素显著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幅为17.1%~34.1%。当目标产量为8.35~8.41t/hm2时,控释尿素的适宜施用量为氮102~128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小麦施肥管理,减少氮素投入,在永康市开展小麦氮肥减量增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照处理的小麦各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较差,实际产量较常规处理降低30.7%;施用缓释肥各处理小麦农艺性状指标相对常规施肥处理均有所提升。其中,缓释肥等氮一次基施、缓释肥减氮20%一次基施和缓释肥减氮20%一基一追处理相对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产11.0%、4.2%和6.4%。因此,施用缓释肥能有效减少小麦施肥次数和减少施肥量,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减量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减氮施肥技术和缓释氮肥在新疆滴灌棉花上的应用效果,选用当地棉花主栽品种新陆早64号,设置不施氮肥(H1)、常规全施尿素(H2,300 kg/hm2)、减氮20%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H3,240 kg/hm2)3个处理,分别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无机氮含量进行测定,并在棉花吐絮期测定棉花氮素含量,分析减氮配施缓释氮肥对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棉花各生育时期,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处理0~2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常规全施尿素处理(P<0.05),在0~40 cm土层H3与H2处理全氮差异不显著;不施氮肥(H1)处理土壤酶活性在棉花全生育时期均处于较低水平,常规全施尿素H2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H3)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低于H3处理,2个处理间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H3处理在40~60 cm土层铵、硝态氮含量较常规全施尿素H2处理减少了棉花生育后期氮素的淋溶损失;H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为45.75%,高于H2处理(P<0.05),较H2处理提高了7.87百分点;减氮配施缓释氮肥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H3)处理下棉花皮棉产量较不施氮肥(H1)处理提高了18.26%,且铃质量、籽棉产量、皮棉产量与常规全施尿素(H2)处理差异不显著,可实现减氮不减产。结果表明,减氮20%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H2)增强了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可在棉花全生育期维持较高无机氮含量,减少了氮素淋溶损失,有利于棉花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提高,可在滴灌棉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肥料增效剂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设田间试验,共4个处理:空白(CK)、100%尿素处理(100%U)、80%尿素+脲酶抑制剂(80%U+NBPT)、80%尿素+纳米碳增效剂(80%U+C)。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80%尿素与脲酶抑制剂配施处理的分蘖数量与100%尿素处理基本相同,纳米碳增效肥处理分蘖较少。增效剂与氮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因子每穗粒数、结实率均高于100%尿素处理,显著增加产量;植株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也显著高于100%尿素处理,2种增效剂对比脲酶抑制剂效果更好,但差异不明显。80%尿素与脲酶抑制剂配施处理提高了耕作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了肥力。本试验条件下,脲酶抑制剂与氮肥减量20%配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达10 377.9 kg/hm~2,增产2.79%;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有效减少了土壤氮损耗,有利于土壤保持养分。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肥类型对黄泥田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试验,在施氮量为180kg/hm2氮肥供应下研究不同氮肥类型对黄泥田双季稻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对照(CK)相比,各施氮处理早稻产量增幅77.7%~103.5%,效益增幅7 149~10 648元/hm2,晚稻产量增幅56.4%~72.9%,效益增幅8 055~10 950元/hm2;与普通尿素(prilled urea,PU)习惯施肥(PU 100%)相比,不同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基施处理在早、晚稻上的表现不一致,在早稻上脲甲醛(urea-formaldehyde,UF)一次性基施(UF 100%)和生化抑制尿素(urea withnitrapyrin,NPU)一次性基施(NPU 100%)处理、晚稻上生化抑制尿素一次性基施(NPU 100%)和70%硫磺树脂双包膜尿素(sulfur-polyester resin-coated urea,SPCU)掺混30%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SPCU 70%+PU 30%)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幅分别达9.9%、2 281元/hm2和3.7kg/kg以上,用NPU 100%处理的早稻和晚稻的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了27.3%和78.3%.从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率各方面综合考虑,NPU 100%或UF 100%可作为早稻的适宜施氮模式,NPU 100%或SPCU 70%+PU 30%可作为晚稻的适宜施氮模式,NPU在早、晚稻上的表现均最佳,可在该区域双季稻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脲铵氮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脲铵氮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施用脲铵氮肥,比常规施肥施用尿素增产386.9 kg/hm2,增产率达到6.4%,使用脲铵氮肥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玉米产量;同时可以节约成本,保护环境,因此推广施用脲铵氮肥可为节约氮肥增添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脲甲醛肥料对小白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脲甲醛肥料的产量效应和氮肥利用率,为叶菜专用脲甲醛肥料的研制和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白菜为供试蔬菜,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以常规氮肥尿素、脲甲醛肥料及两者混合氮肥(尿素与脲甲醛肥料氮素质量比为1∶1)为供试肥料,开展第1季施肥、第2季不施肥的连续两季田间微小区栽培试验,研究脲甲醛肥料对小白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每季各氮肥处理小白菜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均显著高于CK。小白菜第1季产量以尿素+脲甲醛肥料处理最高,为50 678kg/hm2;第2季产量以脲甲醛肥料处理最高,为28 051kg/hm2;而以上2个处理的两季小白菜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尿素处理。不同处理每季小白菜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第1季尿素+脲甲醛肥料处理小白菜的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202.73mg/株及24.94%;第2季脲甲醛肥料处理最高,分别为173.72mg/株及21.88%,而以上2个处理的氮吸收总量、氮肥累积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尿素处理,表明脲甲醛单独施用或与尿素混合施用具有明显的后效,可显著增加氮肥累积利用率。【结论】脲甲醛肥料与尿素混合施用既能保障第1季小白菜产量,又可降低缓释肥料成本,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