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谷物及其制品在从田间生长到端上人们餐桌的整个过程中,均可能被真菌所感染,而且随着储存时间的变长,当遇到合适的温度以及湿度条件下真菌会产生真菌毒素,并在谷物及其制品中不断累积,通过食物链富集在人体内,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对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管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综述了谷物及其制品中常见的真菌毒素、污染情况以及大量的管控策略,为预防和消除谷物及其制品中的真菌毒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葡萄在生产、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受到真菌的污染,进而产生不同的真菌毒素,影响葡萄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风险。有关葡萄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研究,多集中在欧美等葡萄产区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以及相关的文献报道还比较少。本文系统分析了污染葡萄及其制品的真菌类型、污染条件以及产生真菌毒素的种类和含量;通过真菌毒素产生环境的介绍,提出了防治真菌毒素污染的控制手段,特别是真菌毒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在区分真菌毒素种类和制定真菌毒素污染的控制技术方面可有效提供技术支撑。比较各国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发现我国在研究水果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制定标准和真菌毒素在水果及其制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方面都存在不足。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展真菌毒素在葡萄及其制品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吉林农业科学》2017,(6):49-52
玉米等主要作物在田间生长、收获、贮藏等各个环节极易受到病原致病微生物的侵染。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会在作物籽粒内部大量积累,某些毒素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会通过食物链传播对人和牲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世界各国都积极制定各种标准来控制真菌毒素在作物及其制品中的污染水平。本文对我国玉米等主要作物中真菌毒素的现行限量标准与国外相应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该领域目前存在问题及今后开展调控技术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及其产品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药用植物从田间生长、采集后不及时干燥、贮存不当或在制备与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善,均可能污染各种真菌并产生真菌毒素。为了保障人们用药安全,完善我国药用植物安全控制标准体系,对国内外药用植物及其产品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果蔬采摘机器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铭辰  牛媛媛  余永昌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24-11027,11057
概述了国内外果蔬采摘机器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目前比较典型的几种果蔬采摘机器人的工作情况分析研究,总结出目前果蔬采摘机器人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果蔬采摘机器人的研究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小分子的有毒代谢产物。现在发现的可以产生毒素的真菌有六大类,分别为青真菌属、曲真菌属、麦角菌属、镰孢真菌属、葡萄穗真菌属和内生真菌属。真菌毒素通常以痕量形式存在于基质中,本文归纳了当前真菌毒素的研究新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超高压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非热处理果蔬贮藏技术之一,本文从超高压技术对果蔬及其制品酶活性、微生物、感官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超高压技术在果蔬贮藏与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并对超高压未来将延伸的领域作了展望。超高压处理不会丢失果蔬的有益成分,能使果蔬及其制品货架期短、营养消耗大等问题有所解决,该技术在果蔬及其制品方面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逐步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8.
张慧杰  王步军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94-298,303
隐蔽型真菌毒素是真菌毒素与谷物基质成分或其他食品组分结合形成的一类强极性结合态真菌毒素,此类毒素在常规的分析方法中检测不到,人和动物摄入后在肠道内水解为毒素单体而发挥毒性作用。目前发现的隐蔽型真菌毒素主要有DON3G、DON15G、ZEN14G、ZEN14S和HFB1、HFB2、HFB3等。对隐蔽型真菌毒素在谷物及其制品中的产生、迁移转化、检测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隐蔽型真菌毒素是真菌毒素与谷物基质成分或其他食品组分结合形成的一类强极性结合态真菌毒素,此类毒素在常规的分析方法中检测不到,人和动物摄入后在肠道内水解为毒素单体而发挥毒性作用。目前发现的隐蔽型真菌毒素主要有DON3G、DON15G、ZEN14G、ZEN14S和HFB1、HFB2、HFB3等。对隐蔽型真菌毒素在谷物及其制品中的产生、迁移转化、检测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温室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摘是温室果蔬生产工作中最耗费劳动力和时间的环节之一,随着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温室采摘机器人被应用于温室果蔬采摘作业中。末端执行器作为温室采摘机器人的关键部件,在提高采摘机器人采摘效率和作业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概括了国内外番茄、黄瓜、草莓、甜椒等温室大宗果蔬的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已研制的末端执行器的功能、原理和主要结构,总结目前温室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果蔬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视觉系统是果蔬采摘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决定了采摘机器人的采摘效率、速度和质量。通过论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果蔬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对采摘目标、障碍物识别与定位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进展,分析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建议,为今后深入研究果蔬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微波技术是一种依靠微波发生设备产生的高频电磁波,可以在有限条件里对被处理物体产 生一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果蔬加工对于一些微生物或者相关的分子有一定的 要求,所以在果蔬加工过程中使用微波技术是为了提高果蔬加工制品的质量与效率。本文将对国内 果蔬加工过程中微波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找出真菌及其制品的特征指标,用于其质量评价、掺伪鉴别等。建立了真菌及其制品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利用建立的HPLC法对冬虫夏草、破壁灵芝孢子粉等真菌及其制品以及螺旋藻、大豆油等6种植物油样品进行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麦角甾醇在5~160 μg/m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0.1 μg/mL,平均回收率为86.32%~105.24%。螺旋藻以及大豆油等6种植物油中均未检出麦角甾醇,真菌类及其制品中均含有麦角甾醇,麦角甾醇具有专属性。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应用于真菌及其制品中麦角甾醇含量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鲜果蔬含水量可达65%-95%,但采摘后失去了水分的供应,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就会逐渐萎蔫,这不但影响了产品的重量和品质,而且降低了果蔬的耐藏性和抗病性。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果蔬失水。  相似文献   

15.
水果蔬菜以及其相应的制品在加工以及存放的过程中其色泽经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些改变使得其制品的外观色泽以及营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果按照褐变出现原因及其出现原理,并采取相应的护色措施防止果蔬色变的出现,对果蔬加工制品的色泽质量保证有着很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国民和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政府报告中多次提出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果蔬及其加工制品是人们日常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果蔬生产和消费国,果汁和果蔬加工制品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民众在关注果蔬品质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植物病原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植物病原毒素的种类、致病机理;阐述了真菌毒素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介绍了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对果蔬的致病性和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并提出了生物防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中的二氧化硫残留指标是国家质检部门严格控制的指标之一,在果蔬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有些会使用硫磺进行处理,作为护色剂、杀菌剂及抗氧化剂等。但是,二氧化硫及其硫酸盐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需要对果蔬制品进行脱硫处理,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限量标准。针对果蔬制品脱硫技术进行综述,旨在对比各种脱硫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也对脱硫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果蔬制品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就昆虫病原真菌及其所产生的真菌毒素类等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在农业害虫防治上的应用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 真菌污染农作物及其产品后,产生对人畜有毒的物质叫真菌毒素.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在其本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或病菌侵染寄主后产生的有毒物质.这类真菌有的是寄生或腐生在作物及其产品上,引起农副产品变质的霉菌,有的是农产品收获或加工后,未及时干燥处理和缺乏妥善保存,招致毒菌滋生,发霉.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或食品,除少数严重腐坏变质而被抛弃外,多数还未被人们所认识,继续加工成食品或家畜家禽的饲料.医学家们认为真菌毒素的污染中毒,可能是引起人类许多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这类中毒不同于药物或食物中毒,往往不会很快的明显表现出来,而是较长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