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酵母富集微量元素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酵母能够将无机态微量元素锌转化为有机态的微量元素。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22株酵母菌株筛选出2株富集高含量锌的菌株,并对酵母菌在不同锌离子浓度条件下最适生长条件、pH、含锌化合物的筛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锌含量为4000~5000mg/kg,适宜的含锌化合物为硫酸锌,锌离子添加浓度为60~120mg/kg。  相似文献   

2.
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着中国饲料工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在解决世界粮食与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存在较大潜质。经多年研究,单细胞蛋白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原料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单细胞蛋白饲料成本仍居高不下,在饲料工业中一直未得到大量应用。提高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利用效率和生长速度,是降低单细胞蛋白生产成本的关键。本试验从多株酵母菌中筛选出NPN利用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期获得菌体蛋白产量高的突变菌株。通过对14株酵母菌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并依据14株酵母的生长潜力、菌体蛋白产量、NPN利用能力等进行排名,筛选出综合性能较优的酿酒酵母菌M(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YI59)和N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 AA2)。将酵母菌M和N2作为出发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葡萄糖、硫酸铵为碳、氮源,依平板菌落大小与液体发酵菌体蛋白产量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菌落较大的3株突变菌MU23、MU3和MU5。经液体发酵复筛发现,MU3和MU5菌体蛋白含量较原出发菌M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2.93%和11.82%(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与出发菌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菌株MU23菌体蛋白含量与出发菌M无显著差异(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较原出发菌M有较大幅度提升,为0.26 g/L,提高13.04%(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使用紫外照射诱变可以达到提高酵母菌NPN利用能力和菌体蛋白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着中国饲料工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在解决世界粮食与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存在较大潜质。经多年研究,单细胞蛋白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原料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单细胞蛋白饲料成本仍居高不下,在饲料工业中一直未得到大量应用。提高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利用效率和生长速度,是降低单细胞蛋白生产成本的关键。本试验从多株酵母菌中筛选出NPN利用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期获得菌体蛋白产量高的突变菌株。通过对14株酵母菌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并依据14株酵母的生长潜力、菌体蛋白产量、NPN利用能力等进行排名,筛选出综合性能较优的酿酒酵母菌M(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YI59)和N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 AA2)。将酵母菌M和N2作为出发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葡萄糖、硫酸铵为碳、氮源,依平板菌落大小与液体发酵菌体蛋白产量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菌落较大的3株突变菌MU23、MU3和MU5。经液体发酵复筛发现,MU3和MU5菌体蛋白含量较原出发菌M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2.93%和11.82%(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与出发菌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菌株MU23菌体蛋白含量与出发菌M无显著差异(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较原出发菌M有较大幅度提升,为0.26g/L,提高13.04%(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使用紫外照射诱变可以达到提高酵母菌NPN利用能力和菌体蛋白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纤维素降解细菌的筛选、生物学特性及降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中分离筛选纤维素分解细菌,本研究根据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和滤纸平板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初步筛选出3株具有较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的细菌,并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生长pH因菌种不同位于5~8之间;最适生长盐浓度位于4%~5%。菌株X1-2具有较好降解特性,根据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及16SrRNA系统发育比较,鉴定该菌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是一株十分具有开发生产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5.
从采集的245份海洋生物及环境样本中筛选高产蛋白酶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菌株间的配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所分离的菌株中Pe、Pc为枯草芽孢杆菌,Ps为地衣芽孢杆菌。培养16 h后进入生长平台期,Pc和Ps菌株生长的最适pH均为7.0,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5℃;菌株Pe的最适pH为6.5,最适生长温度是30℃。菌株Pe与Ps 1:1配伍后产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李健  李美  高兴祥  房锋  董连红 《草业学报》2016,25(8):164-171
为了能够获得低毒且高效的生物除草剂,本研究以苹果园感病稗草为材料,从中分离得到菌株BC-1,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后,确认该菌株为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菌株BC-1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 ℃。最适生长pH值为6~7;光照强度对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铵。室内生防试验表明,该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对稗草生防效果最佳,接菌21 d后稗草发病率为100%,鲜重防效达93.7%;对马唐、狗尾草、播娘蒿和反枝苋的生防效果相对较差,鲜重抑制率仅为33.7%,28.3%,-3.2%,16.8%。作物安全性试验表明,该菌株的分生孢子液对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安全。综上所述,菌株BC-1有开发成商品化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明晰腐败燕麦青贮中霉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我国湿热地区燕麦青贮具有重要意义。从腐败的燕麦青贮中分离霉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共筛选出霉菌6株(LSO1~6),LSO1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LSO2为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LSO3为毛霉属(Mucor sp.),LSO4为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LSO5为Simplicillium aogashimaense,LSO6为散布韦斯特壳(Westerdykella dispersa)。(2)LSO1和LSO4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0℃,LSO3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5℃,LSO2、LSO5和LSO6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8℃,6株霉菌均在4℃生长最慢。(3)LSO1和LSO4最适生长pH值为5,LSO2、LSO6菌株最适生长pH值分别为9和4,LSO3、LSO5菌株分别在pH值5~9、5~8时生长较好。(4)连续光照有利于LSO1、LSO3、LSO4和LSO6生长,不利于LSO2生长;完全...  相似文献   

8.
红茶菌又名海宝,是一种由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传统酸性茶饮料。实验从红茶菌中对乳酸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然后对纯化所得乳酸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红茶菌中分离出的4 株菌(分别编号为XC、XD、XL和XQ)均为植物乳杆菌,且在培养14 h时达到稳定期;在4 株乳酸菌的生长过程中,pH值和滴定酸度均呈下降趋势;菌株XC、XD、XQ的最适接种量均为4%,菌株XL的最适接种量为6%;4 株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 ℃,且均不耐盐;4 株乳酸菌对胆盐和酸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耐受性,其中菌株XQ对  相似文献   

9.
结缕草根际联合固氮菌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缕草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的5株联合固氮菌为试验材料,对其培养条件以及典型生长曲线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10~4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在20~30℃;最适生长初始pH值在7.0~7.5;菌株N4、N5、N6、N8的最佳通气量为220mL,菌株N1最佳通气量为200mL;并在上述基础上经过进一步试验得到了菌株的典...  相似文献   

10.
从板蓝根等中药材中分离内生细菌,考察其生物学特性和产纤维素酶性质。依据筛选菌发酵中草药能力及产酶特性,从众多菌株中筛选出产纤维素能力强的菌株,明确其形态及生化特性、适宜生长温度、适宜生长酸碱度、生长曲线、产芽孢能力、药物敏感性和产纤维素能力及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分离菌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经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确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 ~ 40 ℃,最适生长pH为5.0 ~ 8.0,菌株的对数生长期为4 ~ 12 h、生长稳定期为12 ~ 30 h,72 h时菌株的芽孢形成率为82.1%,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好,培养至36 h时菌株的的纤维素酶活力达31.97 U/mL,温度低于60 ℃、pH为7.0时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比较稳定。分离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产纤维素酶能力,适宜作为中草药发酵菌种。 [关键词] 板蓝根|发酵|贝莱斯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11.
马唐生防菌厚垣孢镰刀菌ZC20130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李岩  高兴祥  房锋  李美 《草业学报》2016,25(3):234-239
厚垣孢镰刀菌ZC201301对杂草马唐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效,本研究通过单次单因子法对菌株ZC201301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C201301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和CAJ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值为6~8;菌株ZC201301在多种培养基上均能产孢,最适产孢培养基为马唐汁液培养基,日光灯照射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是对产孢有一定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铵;菌落生长需要充足氧气,气/液小于1:1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湿度是影响ZC201301发挥生防效果的重要因子,环境湿度小于60%时生防效果下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该菌适宜培养,这对于其生防菌剂的制备及在田间条件下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绵羊肺炎支原体(Mo)最适生长培养基,针对Mo 16S rR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FQs/FQa,建立可定量检测Mo 16S rRNA基因FQ-PCR方法,通过检测不同培养时间各Mo培养液中Mo Y98株核酸含量,比较Mo于不同培养基中培养特性,以筛选Mo最适生长培养基。结果,以Broth-ame与TSB1培养Mo 7,10和14 d时Mo核酸检测值较高,较Frey-ame、PPLO-ame更适合Mo生长。本研究为后续Mo生物学特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红茶菌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共生物。为进一步研究红茶菌中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从红茶菌中分离纯化出4 株乳酸菌(HC、HD、HQ、HL),以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产酸情况、生长性能、耐盐性、耐酸性和耐胆盐性测定综合评价红茶菌中4 株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4 株菌均为植物乳杆菌;4 株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 ℃,在14 h后均处于稳定期;菌株HC、HD、HQ和HL的最适接种量(体积分数)分别为4%、4%、6%和6%;4 株乳酸菌均有一定的耐盐性,耐酸和耐胆盐性均较好,其中HQ以最佳。  相似文献   

14.
青贮饲料和酒糟饲料富含酵母菌,从中分离优化筛选出高产蛋白菌株可作为反刍动物饲用酵母菌。作者通过正交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从中筛选出1株高产蛋白菌株为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温度30℃、初始pH为5、葡萄糖浓度2%、大豆蛋白胨浓度1%、麦芽汁粉0.3%、酵母膏0.3%、接菌量3%,转速180 r/min时,生物产量达到最高,细胞蛋白达到60.54 mg N/dl,菌体细胞达到1.7×109个/ml。  相似文献   

15.
一株桑树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健康桑树叶片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拮抗细菌L144,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及病原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定名为Bacillus subtilisL144。该菌株已在GenBank注册,登录号为EU118756。对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其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生长温度为33℃,能广泛利用碳源,氮源。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大理市弥渡县石夹泉热泉的43℃底泥中筛选到1株高温脂肪酶的高产菌,进行显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的一株菌,命名为Acinetobacter sp.Lip-43。对其生长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耐高温性较好,菌株在55℃仍能生长,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7℃。所产脂肪酶最适酶活温度为45℃,最适反应pH为5.0。在37℃以下,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Zn^2+和Ca^2+对该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n^2+、K^+、Mg^2+、Fe^2+、Cu^2+均对该酶活力起到促进作用,其中Mn2+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赵艳  张晓波  郭伟  洪坚平 《草地学报》2009,17(6):822-825
于2007年9月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出3株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为试验材料,对其培养条件以及典型生长曲线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10℃~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在35℃~0℃;最适生长初始pH值在7.5~8.0;菌株K7、K3、K5的最佳通气量分别为220 mL、100mL和150mL;并在上述基础上经过进一步试验得到了菌株的典型生长曲线.试验数据对于了解掌握菌株的生长规律以及作为生物菌肥加以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发酵黄芪样品中分离的1株产纤维素酶解淀粉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在10℃~60℃环境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5℃~40℃。pH5.0~8.0培养基均适宜菌株生长,其中最适pH为6.0。在37℃环境200r/min振荡培养的生长曲线在0~4h为延迟期,4h~12h为对数期,12h~24h为稳定期,24h以后为衰亡期。细菌37℃培养32h开始产生芽胞,在培养72h时芽胞形成率达到80.67%。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且安全性良好。该菌株适应性强,生长条件较为宽松,这为其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减少瘤胃甲烷排放措施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以酒、面包和畜禽专用酿酒酵母产品为原材料,从中分离到三株酵母菌,将其制成冻干粉,通过体外产气试验,筛选出了一株抑制瘤胃甲烷排放效果最为显著的酵母菌株。然后以该酵母菌株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比浊法测定该酵母菌株的生长曲线,确定菌体生长规律;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单因素试验考察该酵母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酵母菌株均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抑制瘤胃体外甲烷排放效果最显著的1株酵母菌分离自面包中;该酿酒酵母菌株的对数生长期为8~24h,其最佳培养条件为:生长温度30℃,pH 5.5,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浓度4.0%。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5,(8):13-18
从患病锦鲤体内分离得到1株细菌ML1,经人工感染后发现ML1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96 h的LD50为5.0×107cfu/m L。ML1菌株革兰染色呈阴性,杆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序列片段长度为1 419 bp,ML1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相似性达到100%。综合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ML1菌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ML1菌株的最适生长p H为7~9,最适生长温度为28℃。在28℃200 r/min条件下的生长周期是:0~4 h为生长延迟期,4~10 h为对数生长期,10~24 h为稳定期,24~48 h为衰亡期。药敏试验表明,ML1菌株对多黏霉素B、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高度敏感,对磺胺异恶唑中度敏感,对麦迪霉素、氨苄西林、林可霉素等不敏感。研究结果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