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卵黄囊接种法,将禽脑脊髓炎病毒接种到8日龄SPF鸡胚内,继续在孵化箱内孵化。第17天收病毒,经观察,接毒的鸡胚局部有出血点、体重减轻、爪子弯曲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正> 在引进牧场22日后的82日龄的鸡群中,发生了脚弱症,使3%的鸡死亡或淘汰。用显微镜观察脑及脊髓,看到病理组织学上的变化极像禽脑脊髓炎(AE),临床症状也类似禽脑脊髓炎。为了分离禽脑脊髓炎病毒,每个脑组织试验材料用0.1ml接种5个6日龄SPF鸡胚的卵黄囊。在接种后第2或第3  相似文献   

3.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禽脑脊髓炎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了禽脑脊髓炎病毒的纯化。将禽脑脊髓炎病毒(AEV)L2Z株、Van Roekel株和1143株分别经卵黄囊接种6日龄SPF鸡胚,接毒后,以4500r/min离心及胰腺,用玻璃匀浆器制成10%的组织悬液。组织悬液经3次反复冻融后,以45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而后用氯仿处理,取水相,经冷冻真空浓缩,进行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取出含AEV的组分,用PBS稀后超速离心除去蔗糖,得到  相似文献   

4.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PF鸡胚连接传代,从自然发病肉鸡脑组织中分离出一株禽脑脊髓炎病毒,命名为AEV-L2Z株。该病毒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之间出现清晰的沉淀线,在接种的发病鸡胚和病鸡的胰岛细胞和大脑神经细胞的胞浆中可见呈六边形颗业状的病毒粒于聚集或散在,直径25~30nm。该病毒对pH3,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去氧胆酸钠具有抵抗力,在Mg^2+保护下抵抗热效应(50℃)对pH2无抵抗力,25℃和-80℃反复冻融3,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陕西省咸阳市某鹌鹑养殖厂的鹌鹑发病是否为禽脑脊髓炎病毒引起,采集发病鹌鹑的脑、肝脏、肠道等组织,通过鸡胚传代、RT-PCR扩增、免疫组织化学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得到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及遗传性分析。RT-PCR扩增结果显示,用禽脑脊髓炎病毒(AEV)特异性引物成功扩增得到大小为288bp的目的片段,与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4.9%~99.3%和95.8%~98.9%;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SX株位于同一分支;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发病鹌鹑的脑、肝脏、肠道组织切片中存在大量的阳性棕黄色着色区域,而阴性对照没有;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鹌鹑出现典型的禽脑脊髓炎(AE)临床症状,发病率55.1%,病死率100%,病理剖检发现患病鹌鹑的脑组织软化,脑半球轮廓模糊,对照组未见异常。成功分离得到1株鹌鹑源禽脑脊髓炎病毒,命名为AEV XY/Q-1410株,为鹌鹑禽脑脊髓炎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禽脑脊髓炎是一种能引起雏鸡等的病毒性传染病,可通过种蛋垂直感染雏鸡。通过剖检、实验室细菌学检查、鸡胚接种、雏鸡接种、琼脂扩散实验进行诊断,这在基层动物医院是一个可行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主要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末端标记技术等手段进行检测,探讨禽脑脊髓炎病毒引起SPE雏鸡淋巴细胞和神经细胞凋亡变化。结果表明,禽脑脊髓炎病毒能够引起感染鸡淋巴细胞和神经细胞发生凋亡变化。  相似文献   

8.
引起禽脑脊髓炎的病原为禽脑脊髓炎病毒。该病毒主要侵害雏鸡,使成年鸡产蛋量下降。患雏的典型病症是共济失调和快速震颤,头颈部震颤尤为明显。本文重点介绍了禽脑脊髓炎的实验室检疫方法(中和实验和荧光免疫实验)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疑似心包积液综合征的病死鸡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该病毒无血凝活性,提取其核酸经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脑脊髓炎病毒、禽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禽偏肺病毒和包涵体肝炎病毒特异引物扩增均为阴性,而经禽腺病毒4型特异性引物检测为阳性,则将其暂命名为禽腺病毒4型FJ1674株。将其扩增产物回收后克隆,经序列测定分析表明该株病毒与国内外禽腺病毒4型毒株的同源率为99.4%~100%;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禽腺病毒4型关系密切,共处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10.
从郑州某鸡场的病鸡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人工接种易感染鸡,可在第6d出现精神不振,拉稀,第8d出现死亡;并可致死部分鸡胚及产生卷曲胚,在鸡胚中干扰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生长,但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经1%胰酶处理后能集鸡红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可看到直径约100-160nm,周围有疏松突起,排列成花冠状的病毒粒子。初步鉴定了分离株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1.
鹅副粘病毒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晨  张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37-11838
[目的]为了确定江苏省某养鹅场2007年春季发生传染病的病因。[方法]从发病鹅群采集病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红血球凝集试验和红血球凝集抑制试验,通过交叉HI试验测定F2代分离株和Lasota毒株的HI效价,并用稀释的F2代感染鸡胚尿囊液分别感染鹅和SPF雏鸡,观察其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通过SPF鸡胚接种与传代从病、死鹅的脑、脾、胰混合病料分离到1株病毒。经HA和HI试验证明该分离株为禽I型副粘病毒。人工感染鸡和鹅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对鸡和鹅都具有高致病性,同群混饲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属强毒型NDV。这进一步证实该病毒属禽副粘病毒的新成员,即鹅副粘病毒I型。[结论]该研究为NDV出现了某些新的致病特点以及其对鹅同样具有致病性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
检测了4批自制禽脑脊髓炎冻干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最小免疫剂量,并对疫苗进行了病毒含量测定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鸡接种疫苗后精神、食欲及发育均正常,疫苗安全性良好;接种病毒剂量为500 E ID50时,可使免疫鸡产生可靠的免疫力,抵抗AEV VR株强毒的攻击,降低鸡群发病率,所以该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500 E ID50/羽。4批疫苗病毒含量均大于103.5E ID50/羽份,攻毒后保护率均在87.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新城疫野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春从河南省不同地区的鸡群中分离到2株新城疫病毒,该二毒株经鸡胚传代培养,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试验,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测定,6周龄非免疫鸡静脉接种指数(IVPI)测定及空斑试验等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二毒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4.
鸡脑脊髓炎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侵损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的一种表现典型神经症状的病毒性、高危害性禽病,易感群包括鸡、火鸡、雉鸡、鹌鹑等,其中以低龄雏鸡病死率最高、危害性最大。规模化养鸡应结合本病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症特点采取准确诊断,果断处置阳性鸡,长期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从种鸡净化、健康鸡群组建等重点环节入手,加强源头控制,最大化降低本病感染风险,以保障当前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5.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接种和鸡胚成纤维单层细胞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江西省某猪场死亡仔猪的脑、肺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家兔48 h后开始表现不安,呈奇痒为特征的神经症状并死亡。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增殖并使细胞出现病变、死亡。电镜观察到病毒粒子呈圆形,囊膜清晰可见,直径130~170 nm。根据已发表的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可扩增特异性953 pb DNA片段。证实分离的病毒株为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伪狂犬病病毒GN0605株。  相似文献   

16.
禽脑脊髓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及免疫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禽脑脊髓炎病毒 (AEV)不同毒株分别接种易感鸡胚所制作的油乳剂灭活疫苗 ,分别给 4组正常 1周龄雏鸡接种免疫 ,另设 1组SPF雏鸡作空白对照。对免疫前后及攻毒后的雏鸡 ,以琼脂扩散试验 ,淋巴因子的提取 ,血清IgG的分离、纯化及检测 ,鸡胚敏感试验 ,病理学观察为检验手段 ,以期对本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作出综合评定 ,同时根据各试验的结果对免疫机理作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各组试验用疫苗均安全有效 ,雏鸡免疫后体内抗体持续保持高水平 ,雏鸡免疫期至少达 37周 ,子代鸡胚敏感试验保护率≥ 92 .3%以上。免疫机理方面 :以IgG为主的体液免疫在抵抗感染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细胞免疫也同时存在 ,并与日龄的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与疫苗接种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禽脑脊髓炎病毒不同批次毒种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批次的鸡源及胚源毒种致病性,为有效控制禽脑髓炎(AE)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AEV Van Roekel(VR)株毒种用雏鸡及鸡胚进行繁殖与传代,制备了不同批次的鸡源及胚源毒种,将这些毒种以不同接毒剂量经脑内接种8~10周龄的SPF鸡,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不同批次的鸡源毒种致病性均很强,接种后可引起SPF鸡出现严重的禽脑脊髓炎症,不同批次的胚源毒种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有强有弱。[结论]P080603和170807012个批次胚源毒种可以用作AE攻毒效检毒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河南地方株,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鸡胚盲传,观察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通过酶处理、病毒干扰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理化试验等研究病毒的特性;利用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毒株的S1和N基因片段。【结果】病毒盲传至第2代后鸡胚出现死亡和侏儒胚,将病毒盲传至第8代时,病毒的毒力逐渐由104.0增强到107.2;经质量分数1%胰酶处理或用磷酸酯酶C处理的病毒液能够明显凝集质量分数1%鸡红细胞,血凝滴度分别在29和27左右;病毒能够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单独接种分离毒株的尿囊液HA滴度平均为20,先接种HN99毒株再接种NDV La Sota株的尿囊液HA滴度平均为23,同时接种HN99毒株和NDV La Sota株的尿囊液HA滴度平均为28.5,单独接种NDV La Sota株的尿囊液HA滴度平均为29;病毒可致SPF雏鸡发病,引起肾脏肿大、花斑肾、尿酸盐沉积等肾脏病变;该毒株对乙醚和氯仿敏感,耐酸不耐碱,对热敏感;病毒粒子直径90~105 nm;扩增到了分离毒株S1基因片段大小为1 739 bp(含前导序列),N基因全长为1 230 bp,通过与其他IBV毒株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证明分离毒株与其他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初步证实分离的病毒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HN99株。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新城疫病毒F48E8、N-79、Lasota、P和分离株X以1:10000倍稀释接种9日龄SPF鸡胚、每胚0.2ml结果发现,F48E8和分离株X毒力强,可50h左右致死鸡胚,Lasota、P和N-79较弱。F48E8和X株接种鸡胚的肌肉、肝脏、脑和尿囊液均有大量病毒存在,而N-79、P和Lasota只在尿囊液中有大量病毒存在,胚体病毒极少。将NDV经酶解后接种鸡胚、胰蛋白酶可使弱毒N-79、  相似文献   

20.
猪流感福建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疑似猪流感(SIV)病猪的鼻拭子尿囊腔接种10日龄SPF鸡胚,72 h后致死鸡胚.取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分离物能使多种禽类和哺乳动物红细胞发生凝集;取尿囊液接种鸭胚、鹅胚,48 h后即致死鸭胚、鹅胚;取尿囊液接种鸡、鸭、鹅胚等成纤维原代细胞和Vero、PK、BHK、MA-104等传代细胞,发现病毒能使成纤维细胞、Vero出现变圆、皱缩、脱落等病变;尽管PK、BHK21、MA-104等细胞接种后不出现病变,但培养上清能凝集鸡红细胞;亚型鉴定该株病毒属猪流感病毒H1N1.进行病毒对BALB/C小鼠、信鸽、8周龄仔猪的回归试验,发现该株流感病毒能使信鸽和8周龄仔猪发病;BALB/C小鼠接种病毒后临床上不表现症状,但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