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鲁麦22号小麦亩产600kg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在高产条件下,每亩10万、15万、20万基本苗的处理,随密度增加,挑旗后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下降,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率减少,穗部性状变劣,但每亩15万基本苗的处理与每亩10万基本苗的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在较高生物产量的基础上,以较高的经济系数获得亩产600kg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亩产600kg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5年来对亩产500kg以上(600kg)小麦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得出:冬小麦亩产600kg的地块较亩产500kg的麦田土壤肥力显著提高,保肥供肥能力明显增强;基本苗多穗型品种以8~12万苗为宜,大穗型品种以14~16万苗为宜;重追拔节肥,补施挑旗肥;全生育期浇3~4次水,后期以延长功能叶片存活时间,提高光合能力,增加粒重为目的采取有利措施,最终可获得亩产600kg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9,(10):16-18
为泰兴市小麦获得高产提供参考,设计品种、播期、播量3因素多个试验小区,调查不同条件下小麦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在适宜播期内,可适当增加密度,容易获得高产,泰兴市小麦最佳播期为11月5日左右,密度为16~24万基本苗(播量每亩为16~24斤)时,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小麦新品种徐州25号,矮秆,耐肥抗倒;半冬性,耐迟播,播期幅度宽;适于苏、皖北部及鲁南和豫中、东南地区的早、中茬种植。产量结构协调,高产稳产,一般亩产500kg以上,高产栽培亩产可达600kg以上。  相似文献   

5.
GS豫麦21号播期与播量最优组合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4年,采用二因素最优回归设计,对豫麦21号的播期与播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最佳播量为每亩基本苗13.5万。最优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为:每亩41.47万穗,穗粒数35.27粒,千粒重42.97g。同时对播期和播量单因素效应及互作效应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麦晚播高产栽培逐艺措施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采用多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氮、磷底肥用量和化控时期对小麦产量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欲夺取小麦晚播高产,应以抓亩穗数兼顾穗粒数为主,增施氮、磷底肥、力争早播,适增播量,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争取较多的冬前分蘖成穗率,确保亩穗数。经亩产量〉450kg决策因素频率分析,置信区95%的农艺决策措施为:播期10月24-26日,播量每亩10.76-11.55kg,亩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引种试验和肥料、密度、二因素D—饱和最优设计试验,研究了陇中引黄灌区小麦产量结构和调控措施。结果表明:适于该区的品种产量结构因素最佳组合是655.2万穗/hm2、穗粒数36、千粒重在41.9g以上。决定当地穗数的关键因素是基本苗,影响穗粒数的主要因素是药隔分化—四分体的持续天数,而粒重则受制于灌浆期绿叶面积和功能叶持续天数。创造合理群体结构的调控措施是播量控制在274.5kg/hm2;提高播种质量,使其基本苗达到537万/hm2;施肥量为P2O5101.7kg/hm2;N素为203.55kg/hm2,要适时灌抽穗水,以提高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8.
小麦晚播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采用多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氮、磷底肥用量和化控时期对小麦产量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欲夺取小麦晚播高产,应以抓亩穗数兼顾穗粒数为主,增施氮、磷底肥,力争早播,适增播量,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争取较多的冬前分蘖成穗率,确保亩穗数。经亩产量>450kg决策因素频率分析,置信区95%的农艺决策措施为:播期10月24~26日,播量每亩10.76~11.55kg,亩施底氮4.35~4.89kg,配合磷素1.22~1.63kg,追氮5.98kg,3月11~12日亩喷缩节胺(DPC)15g。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因素最优回归计计分析方法,对小麦新品种周8826和郑州79201最佳播期与播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8826和郑州79201的最佳播期均为10月6日,最佳播量分别为每亩14和16万基本苗。要获取高产,周8826应主攻穗粒数和千粒重。具体技术指标为基本苗每亩14万,冬前分蘖每亩s4万,最高分蘖每亩94万,亩穗数32万,穗粒数33.2个,千粒重35克;郑州79201则应主攻亩穗数,具体技术指标为基本苗每亩16万,冬前分蘖每亩72万,最高分蘖每亩96万、亩穗数36.5万,穗粒数31.4个,千粒重32.3克。  相似文献   

10.
2008-2009年度弱筋小麦播期播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设计品种、播期、播量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本地主推弱筋小麦品种不同的播期、播量对产量及倒伏和冻害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上应合理选择品种、播期、密度,在特殊气候(冬春多次低温寒潮导致小麦受冻影响较大)条件下,本地区晚播麦产量高于早播麦,不同播期的产量高低顺序为11/1111/1711/510/3010/24;在早播情况下,每亩以8万基本苗为宜,迟晚播条件下,以16万~24万基本苗为宜,常规播期以8万~16万基本苗,可以获得高产。从播期、密度综合角度考虑,若要规避不利气候(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威胁,可以选择比常规播期推迟1~2周、16万~24万基本苗播种,从而可以减轻冻害给小麦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冀东地区小麦种植密度对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京冬8号和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计4个种植密度水平(基本苗数量分别为300万,450万,600万,750万株/hm2),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小麦单株穗数、单株穗粒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经济系数均呈降低趋势,导致小麦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京冬8号群体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基本苗数量750万株/hm2下产量最高。济麦22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基本苗数量600万株/hm2下产量最高。综上可见,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小麦单株生产力呈下降趋势,而群体产量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沙土地区膜下滴灌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密度处理相比,密度为390万苗/hm~2时水稻产量最高。随着播种密度增大,最高苗数和有效分蘖均增多,但无效分蘖也增多,成穗率降低,每穗粒数减少。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在现有水平下,考虑到成穗率及后期倒伏危险,该地沙性旱作地区适宜播种密度在300万苗/hm~2左右,可获得9 860 kg/hm~2产量。  相似文献   

13.
黄淮小麦农艺性状进化及对产量性状调控机理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育种必须重新定位。文章对黄淮地区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化以及对单株产量性状调控机理进行分析,为未来小麦适应气候变化和高产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个不同染色体倍数的小麦进化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进化趋势分析。并对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麦进化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通过对农艺性状的进化趋势分析和多重统计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黄淮小麦进化过程中其抽穗期、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等有减少的趋势,但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收获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②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和单株生物学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生育期和单株穗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生育期是决定单株粒重的3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单株粒重96%的变异。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对小麦单株粒重有大的正效应调控作用,生育期对小麦单株粒重有较大的负效应调控作用。④通径分析表明,11个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穗粒数>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小穗数>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抽穗期>株高>千粒重>生育期。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对单株粒重有较大的正效应。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873%,表明3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⑥根据综合值的聚类分析和对不同年代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特征比较,将30个小麦进化材料分为了早熟矮秆低产型、晚熟高秆低产型、晚熟高秆中产型、早熟高秆中产型和早熟矮秆高产型五大类小麦资源。【结论】通过对30个小麦进化材料农艺性状的多重统计分析,得出每个小麦进化材料的相关信息。小麦由二倍体到六倍体进化过程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穗粒数对小麦单株粒重有明显正效应,而生育期对其有显著负效应。这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人工选育高产品种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选择我省不同气候、生态条件和地力水平的陵县和菏泽市研究济南 17号小麦播种期和基本苗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的播种期和基本苗通过对群体发育的调控 ,从而对群体LAI、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播期和基本苗对济南 17号千粒重的影响不大 ,不同地域、不同地力和气候因素对千粒重的影响似乎更大些。研究还表明济南 17号小麦具有突出的耐大群体的特点 ,但不适宜晚播。对两试点产量水平分析表明 ,济南 17号适宜在高肥地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糯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糯小麦新品种华糯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糯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为120×104~240×104/hm2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明显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达300×104/hm2时,籽粒产量增加不明显,面团形成时间明显缩短、评价值明显降低。氮肥施用量为75~225 kg/hm2,增施氮肥可同步提高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评价值,而当氮肥施用量达300 kg/hm2时,籽粒产量和评价值下降,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增加,但增幅较小。本试验条件下使华糯1号高产和优质的最佳组合是基本苗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氮肥施用水平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16.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优良食味核心种质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系统在广州地区早、晚季的主要农艺性状和食味品质性状,并结合广东省区试结果提出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结果表明,早季食味品质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二叶宽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倒二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宽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提高6.01个单位。在广州地区早季选种圃对美香占2号衍生系统的产量和食味品质综合改良应注重有效穗多、剑叶宽大和每穗实粒数多单株的选择。晚季食味品质与剑叶宽和倒三叶宽呈显著负相关。着粒密度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提高5.41个单位。在广州地区晚季选种圃对美香占2号衍生系统的产量和食味品质综合改良应注重大穗密粒、剑叶和倒三叶细长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期对旱作谷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旱作条件下不同播期对谷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谷子生育时期、叶面积、株高和叶、茎、穗干重以及产量指标的测定,确定谷子的最佳播期。结果随着播期的延迟谷子生育期变短;叶、茎随着播期的延迟生长速率变慢、衰退速率变慢;播种期过早谷子前期生长速率较快、播种晚的谷子后期生长较快;穗干重随着播期的延迟积累变快,千粒重随着播期的延迟呈下降趋势;穗粒数、籽粒产量和产草量均以5月23为播期最高。结论张家口地区谷子最佳播期为5月23日。  相似文献   

19.
泰丰优656杂交水稻新品种,2013年在福建省德化县不同海拔作一季中稻示范种植,表现群体整齐,株型较高,穗大粒多,后期转色好,产量较高、米质优,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栽培上要注意合理安排播种期、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合理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才能实现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20.
CIMMYT小麦在中国春麦区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CIMMYT小麦在中国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春麦区的育种水平。【方法】10份CIMMYT代表性品种和15份中国春麦主栽品种于2001和2002年种植在中国春麦区的9个试点和CIMMYT的4种不同处理环境,分析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CIMMYT品种穗数和穗粒数多,千粒重中等,具有广泛适应性,比中国品种具有更高的产量优势;黑龙江光敏感品种植株高、抽穗和成熟晚、穗数中等、穗粒数少、千粒重和产量低;中国其它品种株高中等、抽穗和成熟早、穗数少、穗粒数中等、千粒重高、产量中等。CIMMYT品种引种到中国后,株高降低,抽穗和成熟提早,并略减产;黑龙江光敏感品种在CIMMYT种植时株高增加,抽穗和成熟推迟,千粒重降低,并显著减产;中国其它品种在CIMMYT种植时株高增加、抽穗和成熟略推迟、千粒重变化较小,并略减产。【结论】CIMMYT品种可在云南、青海和新疆直接推广种植;内蒙古、甘肃和宁夏为其次适宜地区,可以直接推广应用,但主要用作杂交亲本;在黑龙江以作杂交亲本为宜。为提高引种效率,并考虑到性状的重复力大小,在CIMMYT为中国选种时应重点选择籽粒较大的材料。为云南所选材料可略矮、适当晚熟,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所选材料可略高、较早熟,青海所选材料可较高、熟期相当,黑龙江应主要选择高纬度材料、植株偏高且晚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