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是牦牛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瘤胃和肠道中的微生物对牦牛的健康生长和繁殖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多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牦牛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多样性和功能预测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牦牛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性论文,阐述了不同饲粮、年龄、海拔等对牦牛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牦牛的生产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牦牛生长性能及瘤胃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为(107.54±4.72) kg的2岁母牦牛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L组、ML组、MH组、H组牦牛饲喂代谢能相近,蛋白水平分别为9.64%、11.25%、12.48%、13.87%的饲粮。预试期15 d,正式试验期135 d。结果显示,MH组和H组牦牛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L组和ML组(P<0.05)。牦牛瘤胃真菌菌群丰富度随饲粮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牦牛瘤胃真菌优势菌门为新美鞭菌门、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且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随蛋白水平的升高明显提高,优势菌属为维希尼克氏酵母属和枝梗鞭毛菌属。研究表明,饲粮蛋白水平为12.48%时更有助于提高牦牛生长性能,改善牦牛瘤胃真菌菌群的丰富度,调节瘤胃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的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的瘤胃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青海牦牛瘤胃液可见物种(Observed species)及Chao1指数(Chao1 index)与引进牦牛瘤胃液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ACE指数差异显著(P<0.05);青海牦牛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引进牦牛,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引进前后牦牛瘤胃液香浓指数(Shannon index)以及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多样性未显著改变。测序数据表明,牦牛瘤胃液中丰度较高的菌群依次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纤维杆菌门;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菌群结构比例变化显著的门是浮霉菌门和装甲菌门(P<0.05),变化显著的属是颤杆菌克属和帕匹杆菌属(P<0.05)。数据分析得出,拟杆菌和理研菌科在青海牦牛瘤胃液中起重要作用,而普雷沃氏菌科、琥珀酸弧菌科和产气单胞菌在引进山东牦牛瘤胃液中起主要的作用,推测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瘤胃菌群及其相关功能的改变。本研究为地域和日粮结构的变化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旺景 《饲料工业》2022,43(3):50-56
瘤胃微生物菌群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动物的早期发育、健康和生理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微生物菌群组成变化与宿主生产力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调控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以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效率已经成为畜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综述了微生物菌群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免疫应答、生产性能和甲烷排放等生理参数的作用,探讨了添加剂、饲粮类型、季节变化和饲喂方式等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合理有效地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培育健康高效的反刍动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奶牛瘤胃微生物移植(RMT)是一种将健康供体奶牛瘤胃微生物转移给受体牛的技术。目前,针对RMT的报道还相对有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RMT具有重建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提高饲料效率的潜力,并对多种肠道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RMT在重建瘤胃菌群、可能作用机理及其对奶牛生产性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牦牛主要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以采食牧草为主。研究表明,牦牛消化纤维素的能力远高于黄牛和奶牛,其主要原因在于三者瘤胃内微生物种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牦牛瘤胃内存在着庞大的可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群体,通过分泌纤维素酶,从而对采食的牧草具有极强的降解能力。本文主要对牦牛瘤胃微生物的组成特征、降解纤维素机制、影响因素及对牦牛瘤胃微生物资源利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加强对纤维素菌的利用,将其更加高效地运用于中药发酵等现代化领域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反刍动物瘤胃是消化过程中的重要器官,它可以分解植物的纤维供宿主利用,而牦牛相较于其他反刍动物而言,有更高的纤维利用率。到目前为止,人们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瘤胃微生物进行鉴别分析,已经有大量微生物的功能被发现,但绝大部分微生物的功能还未被确定。瘤胃微生物作为巨大的潜在资源,如果可以在牦牛瘤胃内调节甚至在不同家畜瘤胃内移植,将会推动我国畜牧行业的进步。为此,文章介绍了牦牛瘤胃微生物的种类及功能,并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牦牛是青藏高原代表性的反刍动物,其肠道是重要的消化吸收部位和免疫器官。肠道微生物不仅与宿主消化吸收、生理健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对宿主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极其重要。近年来,探究各种因素对牦牛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海拔、饲料、疾病等因素与牦牛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关系进行阐述,以期为牦牛的生产管理及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微生态制剂对围产期牦牛血液生化、瘤胃微生物区系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将20头牦牛,按照年龄、体重、胎次及生理状态相近的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微生态制剂),饲喂期42 d,在不同日龄收集血清和瘤胃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微生态制剂可以降低血液中β-羟丁酸(BHBA)浓度和瘤胃液中乳酸浓度,增加瘤胃液中丙酸浓度;显著增加瘤胃液中反刍月形单胞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数量,降低黄色瘤胃球菌数量。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通过影响围产期牦牛瘤胃微生物,可以改善牦牛瘤胃发酵功能和产后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差异,试验选取年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各10头(公母各半),分别为野血牦牛组和家养牦牛组,两组屠宰后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氨态氮、尿素氮、总氮、微生物蛋白和挥发性脂肪酸),并基于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两组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野血牦牛组瘤胃液中总氮含量、微生物蛋白质量浓度极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1),氨态氮质量浓度、尿素氮浓度与家养牦牛组差异不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正丁酸摩尔百分比极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1),正戊酸摩尔百分比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5),乙酸摩尔百分比极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1),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5);异丁酸、异戊酸摩尔百分比及乙酸/丙酸与家养牦牛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瘤胃共有1 963个核心操作性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野血牦牛组和家养牦牛组特有的OTUs分别为18 542个和16 ...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藏羔羊生产方式因营养因素造成羔羊胃肠道发育迟缓、断奶过渡期长,影响了羔羊生产潜力发挥及断奶后的育肥。成年动物瘤胃已建立了十分成熟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瘤胃宿主与微生物菌群之间存在很强的特异性,外源性干预一旦停止,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发酵谱又恢复到初始状态或干预前的状态。然而,新生或出生早期反刍动物瘤胃的发育为改变或干预瘤胃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唯一的机会。因此,羔羊瘤胃的发育规律及瘤胃与瘤胃微生物和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反刍动物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处于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该系统中的各项因素存在紧密联系。了解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和营养代谢机制,是通过人为干预手段改善动物福利、提高动物生产效率、提升动物产品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关于反刍动物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单个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指导生产实践和保护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与宿主动物、日粮结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营养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环湖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特征及性别之间的差异。随机挑选4~5岁环湖牦牛健康公牛5头[平均体重为(228. 0±19. 4) kg]和母牛5头[平均体重为(198. 0±8.4) kg],采用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公、母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特征和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个性别间瘤胃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组成相似,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优势菌门,样品中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51.74%、15.00%和14.34%。在属水平上,普氏菌属_1(Prevotella_1)、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是优势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6.11%、7.74%和3.43%。Alpha多样性指数中,公牛的Sobs指数为2 689,极显著高于母牛(P 0.01),其余指数无显著性别差异(P 0. 05)。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说明2个性别之间瘤胃微生物区系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上,公牦牛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母牦牛Prevotella_1、毛螺菌科AC2044群(Lachnospiraceae_AC2044_group)、Saccharofermentans、Anaerovorax和Elusimicr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公牦牛(P0.05)。瘤胃微生物TAX4FUN预测功能比较发现,公、母牦牛瘤胃微生物功能在糖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及疾病相关等功能存在差异。从上述分析来看,性别对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属水平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在测定不同物候期牧草营养价值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物候期牧草对放牧牦牛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于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采集牧草样品,测定牧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选取平均体重为(108.06±2.86) kg的10只3岁全年放牧的健康青藏高原牦牛(公母各5只)进行序号标记,分别在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清晨放牧前空腹经口腔采集瘤胃液,用于分析瘤胃内环境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牧草中粗蛋白质含量在青草期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枯草期高于青草期和返青期(P0.05)。瘤胃液氨态氮、乙酸、异丁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在青草期最高;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在枯草期显著低于青草期和返青期(P0.05)。不同物候期牧草对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有影响,青草期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最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在3个物候期均较高;青草期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在种水平上,瘤胃微生物以纤维素降解菌为主。由此得出,不同物候期牧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不同物候期牧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引起了牦牛瘤胃内环境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青草期瘤胃液氨态氮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最高,在枯草期瘤胃液总挥发性性脂肪酸含量下降,能量源减少,因此在枯草期应对放牧牦牛进行补饲才能保证牦牛生长。  相似文献   

15.
马健  范雪  陈晖  余雄 《中国奶牛》2019,(6):6-11
奶牛的瘤胃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将日粮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分解成微生物蛋白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为奶牛提供能量,维持其生产性能。测定奶牛瘤胃中的微生物变化,可以检测奶牛机体的变化,为奶牛疾病及代谢的诊断提供依据。此外,实现人工干预瘤胃菌群的组成,可以有效调控奶牛消化代谢,提高生产性能。本文归纳了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瘤胃微生物移植方法及研究进展,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来增强泌乳牛对饲料的利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酵母培养物能刺激纤维分解菌活力,改善纤维的消化率,调节奶牛瘤胃乙酸与丙酸的比例,从而达到对瘤胃发酵的调控,改善泌乳性能;丁酸梭菌在动物肠道内可以促进动物肠道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增殖和发育,抑制肠道内有害菌和腐败菌的生长、繁殖,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减少肠毒素的产生;同时,丁酸梭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丁酸是肠道上皮组织细胞再生和修复的主要营养物质;另外,丁酸梭菌对多种饲用抗生素有较强的耐受性,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控释尿素对牦牛瘤胃氨氮和微生物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4头2岁牦牛安装永久瘤胃瘘管,分期定量饲喂不同粗蛋白日粮:含尿素日粮(CP10.79%)、无尿素日粮(CP10.75%)、控释尿素日粮(CP10.73%),探讨控释尿素对牦牛瘤胃氨氮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含尿素日粮瘤胃pH值和氨氮浓度在一天中变化较快,而无尿素日粮和控释尿素日粮变化较为平缓;控释尿素日粮微生物蛋白合成量虽然变化幅度较大,但能量与氨氮释放同步,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较大,充分把食用氮转化为微生物蛋白质。控释尿素在瘤胃pH值、氨氮浓度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均优于含尿素日粮和无尿素日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采用控释尿素日粮对牦牛补饲具有良好的效果,是反刍家畜安全、高效的粗蛋白营养日粮。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在不同季节牧草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变化较大的条件下,研究不同季节牦牛牧食行为及机体瘤胃微生物区系响应策略,旨在为提高牦牛的生产潜力及畜产品转化效率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分别在2019年1月和2019年9月进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牦牛9头,采集瘤胃液,用于分析瘤胃内环境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并利用MOOnitor系统对其牧食行为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牧食活动及采食空间分布随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相较于暖季,牦牛冷季休息加反刍时间(13.378 h/d)、采食时间(5.174 h/d)和反刍时间(8.160 h/d)显著减少(P<0.05),行走时间(4.775 h/d)显著增加(P<0.05),并且采食空间分布更为分散。瘤胃液中氨态氮、乙酸、丙酸、异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乙酸与丙酸的比例在冷季显著降低(P<0.05),而微生物蛋白、异戊酸含量在冷季显著增加(P<0.05)。冷季下瘤胃微生物在门水平表现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表现出冷季瘤胃微生物以分解纤维素的菌属为主。综合试验结果,冷季牧草生物量及常规营养成分的降低导致牦牛采食、反刍、休息行为减少,游走行为增多,同时采食空间分布格局扩大。牦牛瘤胃消化代谢及微生物变化方面对冷季的响应模式有别于暖季,这有利于提高其能量摄入及机体利用效率,进而有效应对冷季营养匮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暖季补饲矿物质盐砖对放牧牦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接近的2.5岁雄性牦牛1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纯放牧,盐砖组则采用放牧+补饲矿物质盐砖的饲养方式。结果表明:盐砖组牦牛瘤胃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以及氨态氮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30天对照组和盐砖组的瘤胃液pH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60天、90天盐砖组的瘤胃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补饲矿物质盐砖能显著降低牦牛瘤胃甲烷杆菌、克里斯滕森菌科、克里斯滕森菌R-7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放线菌纲、红细菌科、纤维素单胞菌科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暖季补饲矿物质盐砖能改变牦牦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的活性,促进瘤胃发酵,提高牦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0.
瘤胃是反刍动物重要的消化器官,瘤胃微生物可以将饲粮降解为宿主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肠道酶是帮助宿主消化的关键因子,酶种类和活性的高低影响着动物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自身的生长发育。调节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肠道酶系表达,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改善动物健康状况是目前普遍的研究方向。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不完全,菌群和酶系结构并不完善,在幼龄反刍动物微生物群落稳定之前,早期调控其瘤胃微生物群落和肠道酶系可以更加长期、有效地改善幼畜胃肠道环境发育,促进反刍动物生长发育。本文概括了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定植与酶系建立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