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免疫布鲁氏菌疫苗的牛羊开展抗体检测,掌握布鲁氏菌疫苗免疫抗体变化规律,为制定牛羊布鲁氏菌病合理的免疫监测方案提供技术参考。试验选取布病阴性的牛开展S2和A19疫苗的免疫试验,免疫后第15、30、45天采血,分离血清。选取布病阴性的羊开展S2疫苗免疫,在免疫后第7、15、30、45、135天采血分离血清。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病抗体。此外,对使用S2疫苗免疫的6个试点县牛羊开展免疫抗体检测,并应用RBPT方法和c ELISA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布鲁氏菌活疫苗A19免疫奶牛后对体液免疫水平及疫苗体外排菌的影响,选取90头3~4月龄布病抗体阴性犊牛,通过颈部皮下免疫布鲁氏菌活疫苗A19,测定免疫后4h、8h、24h、48h、72h和120h的犊牛体温变化,检测免疫30d后转阳性和排菌情况,免疫后90d检测抗体转阴水平。结果表明,犊牛免疫布鲁氏菌活疫苗A19后,体温变化明显,免疫后30d抗体转阳率100%,部分牛只可通过阴道向外界排菌,免疫后90d转阴率达到78.4%。本试验为牧场布病疫苗的使用及建立合理的布病净化程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牛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诊断方法,本研究以牛种布鲁氏菌B. abortus2308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其HSP70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HSP70,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并纯化,SDS-PAGE结果显示,得到重组HSP70蛋白,HSP7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条件优化建立以该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iELISA)方法,结果显示,iELISA最佳反应条件为:抗原HSP70包被浓度为0.2μg/孔,血清稀释度为1200,封闭液为5%脱脂奶粉,兔抗牛IgG-HRP稀释度为14 000,显色10 min;该iELISA方法的临界值为0.186。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除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外,该iELISA与IBR、BVD和FMD阳性血清无明显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血清1400稀释时仍能有效检出布鲁氏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好。利用本实验建立的iELISA方法与传统的虎红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同时对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显示该iELISA方法与其它两者符合率较高。利用本方法对秦皇岛未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场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布病抗体阳性率为2.5%。本研究建立的iELISA为牛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诊断提供了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已经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1、2、3型,羊布鲁氏菌同样可以感染牛。由于目前以养牛羊为主,牛羊及各种家畜同牧场放牧十分普遍,所以牧区的各种动物(牛、牦牛、山羊、绵羊、马、骆驼、猪等)均应该普遍接种布鲁氏菌疫苗。而且,要研究各种家畜布病疫苗免疫的有效免疫期,明确其抵抗布鲁氏菌强毒的最低滴度,为布病抗体水平监测提供敏感快速的检测技术。例如,ELISA、胶体金等方法;研究带毒家畜接种布病弱毒疫苗后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为家畜群体布病的监测提供理论数据。再如,一般带毒动物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基本没有变化,或达不到抗病滴度。这是因为野毒在动物体内繁殖,刺激产生感染抗体,这时给该动物接种弱毒疫苗,感染抗体则会抑制疫苗菌的繁殖,使免疫抗体不能产生。如果感染抗体部分抑制疫苗菌的繁殖,可能导致动物免疫抗体产生不足。那么,已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的牛接种s2苗,保护抗体是否可以产生?这是一个有必要探讨的问题。专家指出,农牧交错区奶牛的免疫工作急需强化。因该地区奶牛群靠近牧区布病老窝点,被感染的风险大,加之一些地区农民有同圈饲养牛羊的习惯,更易感染布病,所以农牧交错区的家畜应该普遍接种布鲁氏菌疫苗。要加强疫苗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加强畜群布病临床检查和病原学诊断;做好阳性家畜的无害化淘汰处理;实行科学养畜,做到牛羊分村、分圈饲养。对牧区布病的监测,首先要加强疫苗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一旦发现免疫抗体水平低下的个体要及时淘汰;第二,注意临床观察,发现流产、睾丸肿大,关节炎等具有布病类似症状的病例,要及时采样送检,尽早确诊是否存在布病感染。一旦发现阳性病例,及时淘汰无害化处理之,加?  相似文献   

5.
2.2布病、结核病国家规定,泌乳牛的布病、结核病不进行免疫工作,主要通过检疫将布病、结核病阳性牛淘汰扑杀后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净化的目的。但对犊牛、青年牛、后备牛的布病免疫未做明确的规定,对检测未出现布病阳性的犊牛、青年牛、后备牛进行布病疫苗的口服免疫,每牛5头份,第一次服苗免疫后一个月再进行一次免疫,确保布病的免疫效果,有效期可达1年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毒力较弱且能够区分疫苗免疫与自然感染的羊种布鲁氏菌候选疫苗株,本研究构建羊种布鲁氏菌Rev.1疫苗株VirB12基因缺失突变株。分别扩增Rev.1疫苗株VirB12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序列以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采用融合PCR方法将3个基因片段连接构建突变盒,连接至pMD19-T载体,电转化入布鲁氏菌Rev.1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获得Rev.1-ΔVirB12突变株。Rev.1-ΔVirB12连续传代15代未发生回复突变。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Rev.1-ΔVirB12的构建为羊种布鲁氏菌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奶牛免疫布鲁氏菌A19疫苗(以下简称A19疫苗)后的抗体变化规律及向外排菌的风险,使用A19疫苗免疫30头3月龄奶牛,在首免和加强免疫后3个月内,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抗体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血液以及口鼻、阴道拭子的布鲁氏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首免后6 d,奶牛抗体开始出现阳转,60 d后绝大部分奶牛抗体转阴,而加强免疫后3 d,又出现抗体阳转;仅在首免后2 d内的阴道拭子和首免后6 d内的血液中检测到布鲁氏菌核酸,而在口鼻拭子中以及其他时间点的血液和阴道拭子中均未检测到布鲁氏菌核酸。结果表明,A19疫苗免疫奶牛抗体阳转快,排菌期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疫苗免疫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已经获批上市的布鲁氏菌病疫苗共有七种,分别是S2株、M5/M5-90株、M5-90Δ26株、Rev.1株、A19株、A19ΔVirB12株和BA0711株。对上述疫苗的背景、免疫程序、基因组及保护力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动物布鲁氏菌活疫苗选用提供指导,并针对现有疫苗的优缺点,展望未来研发安全、高效、可鉴别诊断、不感染人的新型疫苗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奶牛接种布病A19疫苗之后抗体的消长规律,笔者采用布病平板凝集初筛+试管凝集复核定性联合试验、布鲁氏菌c ELISA抗体试验这2种方法,分别对50头奶牛进行了布病A19疫苗免疫抗体测定。结果显示,在免疫6个月之后,2种方法检测均表明,牛群中24%(12/50)的牛只布病抗体为阳性;免疫8个月之后,布病平板凝集初筛+试管凝集复核定性联合试验结果表明,牛群中10%(5/50)的牛只抗体为阳性,而c ELISA抗体检测试验结果则为0;免疫之后10个月,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均显示牛群布病阳性率均为0。本试验初步证明,布鲁氏菌c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在奶牛群免疫布病A19疫苗8个月后才具有区分布病感染抗体和免疫抗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旨在科学选择和使用布鲁氏菌抗体检测方法,推动布病诊断试剂标准化。本研究用布病阳性血清标准品测定了国家/OIE布鲁氏菌病参考实验室开发的布鲁氏菌荧光偏振(FPA)抗体检测试剂盒、动物布鲁氏菌病竞争ELSIA (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牛布鲁氏菌病间接ELISA (i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改进的微量补体结合试验(mCFT)等4种方法的灵敏度。通过对已知阴、阳性血清样品的检测,比较了各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用临床样本进一步比较了各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吻合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当布病阳性血清标准品按1∶20稀释(即50 IU·mL-1)时均检测为阳性,1∶40稀释(即25 IU·mL-1)时均检测为阴性。FPA、cELISA、iELISA和mCFT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97.14%、100.00%、100.00%、98.57%,特异性分别为96.34%、95.12%、97.56%、100.00%。对315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各方法之间的符合率均高于90.00%,其中iELISA、FPA、cELISA与mCFT符合率分别为97.14%、96.83%、92.70%;FPA、cELISA与iELISA符合率分别为95.24%、93.65%;FPA与cELISA符合率为91.43%。iELISA、FPA、mCFT 3种方法之间吻合性最高,cELISA与其他3种方法之间的吻合性略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研究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4种牛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效果和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疫苗对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针对性使用荧光PCR、ELISA方法以及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上述4种牛病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牛口蹄疫10.21万头次,检测血清1 534份和组织样品233份,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94.33%,口蹄疫病毒为阴性。使用山羊痘疫苗免疫牛结节性皮肤病2.89万头次,检测口鼻拭子/抗凝样品200份,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为阴性。监测牛布鲁氏菌病血清2 380份,阳性率为0.17%。监测牛结核病1 291头,阳性率为0.23%。[结论]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效果良好,达到阻断病毒感染和传播目的。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总体上分别达到控制标准和净化标准,但“两病”仍有零星发生,需要加强牛只调运监管检疫。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多浪羊布鲁氏菌活疫苗(M5)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在新疆南疆地区某行政村,选择100只多浪羊进行皮下注射布鲁氏菌活疫苗(M5)免疫试验。免疫前,对所有试验羊只全部采血,分别于免疫后30、90、180 d,随机采集30只羊全血,分离血清,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前,所有试验羊只均未检测到抗体,免疫30 d后,73.33%的羊检测到抗体,90d后只有13.30%的羊还能检测到抗体,180 d后未检测到抗体。结果表明,布鲁氏菌活疫苗(M5)能够使多浪羊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免疫抗体持续期约为180 d。这说明对免疫180 d后的多浪羊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可为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牦牛衣原体灭活疫苗在牦牛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本试验在青海省两个示范县贵南和海晏分别选择2个规模养殖户,筛选成年牦牛120头(40头未孕牛、80头怀孕牛)、犊牛各40头进行免疫试验。试验牛群于免疫后第7天、21、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天采血后分离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免疫后抗体效价。结果表明:免疫后第21天的抗体效价成年牛高于1:256,犊牛高于1:1024;免疫后90d内,抗体水平处于上升状态。免疫后第4~8个月抗体水平保持平稳时,第8个月,抗体水平开始下降,但仍成年牛和犊牛抗体滴度仍保持在1:256的效价。由此可见,该疫苗免疫牦牛后免疫抗体产生早、效价高、持续期长,效果明显,对牦牛衣原体病可达到预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选择科学适用的牛布鲁氏菌病净化检测方法,对1721份免疫布鲁氏菌A19号疫苗18个月后的牛血清,分别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和荧光偏振试验(FPA)5种血清学检测方法,以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荧光定量P...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几种常用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检测方法特性,在某疫苗免疫的奶牛场随机选取40头奶牛,采集血清和奶样各40份,然后对采集的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管凝集、胶体金、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和cELISA)和琼脂扩散方法检测,对采集的奶样进行病原学检测(qPCR)和抗体检测(胶体金)。结果显示:4种国标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管凝集、iELISA和cELISA)检出的阳性样品数量有较大差距,分别为16、6、23和33份,其中经试管凝集试验检出的阳性血清,经其他3种国标方法也检测为阳性;通过胶体金法检出阳性血清数(9份)略高于试管凝集试验,且血清及牛奶样品经胶体金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琼扩法检出12份阳性血清,且显示抽检奶牛中存在野毒感染;qPCR和胶体金试纸条对采集奶样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距,经qPCR检测仅1份样品呈阳性。结果表明:国标方法中,试管凝集试验特异性最高,iELISA和cELISA敏感性较高;病原学检测临床样品检出率较低,琼脂扩散试验敏感性有限,胶体金法敏感性适中,操作简便,适合布病免疫奶牛场自检。本研究为牛场布病不同检测目的方法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危害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接种布鲁氏菌疫苗是防控该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布鲁氏菌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标明可以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免疫。董炳梅等[1]经阴道途径给小鼠接种布鲁氏菌S2疫苗,然后检测树突状细胞等免疫因子的变化,认为阴道接种疫苗后树突状细胞明显增多,并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本研究尝试通过阴道途径对羊只进行布鲁氏菌病S2疫苗的免疫,然后检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外调藏系种羊不感染疫病及无疫病病原传播,对筛选出的准备调运的藏系种羊进行疫病的血清学调查,试验分别采用布鲁氏菌试管凝集试验、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直接竞争ELISA方法、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单克隆抗体阻断ELISA方法和口蹄疫O型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藏系绵羊3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布鲁氏菌、小反刍兽疫、口蹄疫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的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被检血清中均未检出布鲁氏菌和自然感染口蹄疫病毒抗体阳性血清。小反刍兽疫和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显示,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阳性血清30份,阳性率为100%;口蹄疫免疫抗体阳性血清28份、可疑血清1份、阴性血清1份,阳性率为93.33%,阳性血清免疫抗体效价均大于1∶128(保护率大于99.00%),可疑血清免疫抗体效价1∶90(保护率大于50.00%),阴性血清免疫抗体效价小于1∶2(不保护)。说明此次海北州筛选的藏系绵羊种羊未感染上述疫病,且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水平较好,适合作为外调种羊。  相似文献   

18.
布鲁氏菌VirB8变异株的构建及其感染力和毒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拟对缺失致病力因子--四型分泌系统中的VirB8基因后布鲁氏菌感染力和毒力的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首先,构建了布鲁氏菌VirB8基因缺失株(△B8B.suis),用缺失株感染巨噬细胞和BALB/c小鼠,再用B.suis强毒攻击BALB/c小鼠并检测脾脏含菌数,观察其在动物体内定居能力、毒力及抗感染保护力.鉴定△B8B.suis为VirB8基因完全缺失株,△B8B.suis感染巨噬细胞6、24和48 h,其CFU分别为49、165和355;△B8B.suis感染BALB/C小鼠的每克脾含菌数为3.6×107(1×108CFU腹腔接种)和5×106(1×109CFU蹊部接种);BALB/c小鼠攻毒试验显示△B8B.suis免疫组每克脾平均含菌数为7.61×102,非免疫对照组为2.98×105.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缺失VirB8基囚后,其毒力较亲本株弱,但能在小鼠脾脏定居,为弱毒株;△B8B.suis呈现出作为疫苗的生物学特性,但毒株能否作为疫苗株使用,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人兽共患病。疫苗免疫是畜间布病流行率较高地区控制该病的重要手段。辽宁省建昌县经过多年实践,创新出一套免疫保护效果较好的阴道途径免疫S2疫苗的新型家畜免疫技术。为了解该技术对家畜的安全性,本研究采用该技术免疫了3只山羊,在免疫1个月后检测其抗体滴度、体内含菌量,观察脾脏和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3只免疫山羊均抗体阳转,所有采集的脏器均未分离到布鲁氏菌,且脾脏和肝脏未出现布病相关病理变化。初步研究表明,通过阴道途径对羊进行S2疫苗免疫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羊免疫布鲁氏菌病基因缺失活疫苗(M5-90Δ26株)和弱毒疫苗(S2株)效果,选取220只3~12月龄的布病阴性羊,随机分为3组,免疫48h内观察疫苗副反应,并在免疫7d、14d、30d、90d后采血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48h内,M5-90Δ26注射组和S2口服组均未出现发烧症状,M5-90Δ26注射组1只试验羊出现采食量下降,S2口服组未见羊群采食量下降。M5-90Δ26注射组免疫7d抗体阳性率97%,免疫14d和30d抗体阳性率100%;S2口服组免疫后7d抗体阳性率49%,免疫30d抗体阳性率最高(81%);对照组未检测到布病抗体阳性。综上所述,布病M5-90Δ26在免疫后抗体水平上优于S2株,但可能存在副反应,建议免疫前观察羊状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