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黄颡鱼仔鱼摄食习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60m^3水泥试验池,对人工催产孵化的黄颡鱼仔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仔鱼孵出4d后,即开口摄食外界食物,开口饵料为轮虫,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幼体。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种类逐渐增加,摄食强度及摄食习性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观察研究了10个盐度梯度(7、12、17、22、27、32、37、42、47和52)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活力、开口和摄食情况的影响,记录分析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不投饵存活系数、开口率、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等指标.结果显示,盐度对条纹锯鮨仔鱼的活力、摄食及存活有明显影响,其存活和摄食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2-37,最适盐度范围为27-32.盐度低于12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和摄食强度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盐度高于37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及摄食强度则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盐度条件下,条纹锯鮨仔鱼SAI值的波动范围为0.034-6.401,盐度为12-37的实验组与7、42、47、52实验组的SAI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32时,仔鱼的SAI 值最大,为6.041,SAI值与盐度之间符合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其表达式为y=-5.894+1.155x-0.034x2+0.000x3,R2 =0.895,其中,y代表SAI,x代表盐度.盐度为7、42、47和52时,仔鱼的存活率均低于50%,盐度为52、47时,仔鱼在第3、4天存活率分别降为0.盐度为22、27、32时,培育至第5天,仔鱼的存活率均在80%以上.盐度在17-37范围内,仔鱼开口率为60%-85%,且仔鱼均能较好摄食,盐度为32时,仔鱼开口率达到最大值,为85%,仔鱼摄食亦达到最佳状态,摄食率为85%,8日龄仔鱼摄食强度为5.45个轮虫/尾.  相似文献   

3.
观察研究了10个盐度梯度(7、12、17、22、27、32、37、42、47和52)对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活力、开口和摄食情况的影响,记录分析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不投饵存活系数、开口率、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等指标。结果显示,盐度对条纹锯仔鱼的活力、摄食及存活有明显影响,其存活和摄食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2–37,最适盐度范围为27–32。盐度低于12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和摄食强度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盐度高于37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及摄食强度则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盐度条件下,条纹锯仔鱼SAI值的波动范围为0.034–6.401,盐度为12–37的实验组与7、42、47、52实验组的SAI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32时,仔鱼的SAI值最大,为6.041,SAI值与盐度之间符合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其表达式为y=–5.894+1.155x–0.034x~2+0.000x~3,R~2=0.895,其中,y代表SAI,x代表盐度。盐度为7、42、47和52时,仔鱼的存活率均低于50%,盐度为52、47时,仔鱼在第3、4天存活率分别降为0。盐度为22、27、32时,培育至第5天,仔鱼的存活率均在80%以上。盐度在17–37范围内,仔鱼开口率为60%–85%,且仔鱼均能较好摄食,盐度为32时,仔鱼开口率达到最大值,为85%,仔鱼摄食亦达到最佳状态,摄食率为85%,8日龄仔鱼摄食强度为5.45个轮虫/尾。  相似文献   

4.
鱼类的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成德 《水产养殖》1990,(5):30-32,25
本文根据部分有关鱼类仔鱼开口摄食阶段的试验研究论文与资料,综合讨论了仔鱼开口摄食朝的形态特点、开口摄食的时间、开口摄食的饵料种类以及开口摄食的饵料数量。  相似文献   

5.
1.确保澳洲宝石鲈仔鱼的第一口饵料澳洲宝石鲈仔鱼开口时口裂较小,还不能摄食轮虫,若不能及时人工投喂仔鱼第一口饵料,这样未及时开口摄食的仔鱼由于卵黄囊未吸收完毕,当时并不死  相似文献   

6.
以人工孵化的黄颡鱼仔鱼为材料,对孵化20天的仔鱼的食性和生长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黄颡鱼仔鱼2日龄开始开口摄食,5日龄全部开口摄食,混合营养期1-4天,仔鱼的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体长8-22毫米的仔鱼由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为主转变为寡毛类、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底栖生物为主,仔鱼昼夜摄食率变化明显。仔鱼随着体长的增长肠胃饱满指数也逐渐增加。仔鱼的体长生长前期较快,后期减慢。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黄盖鲽仔鱼生长、发育、摄食及PNR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黄盖鲽(Limandayokohamae)仔鱼生长、发育、摄食及PN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0.5-19℃范围内,温度对其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基本上无影响,不适当地升高温度对卵黄耗尽至变态期之间仔鱼的生长不利,较高的温度可促进仔鱼的发育使之提早进入变态期,10日龄内过高的升温可明显增加仔鱼的死亡率与畸形个体数。黄盖鲽仔鱼在20日龄以内的摄食无明显节律性;温度对近变态期以前仔鱼在10:00-14:00之间的摄食强度基本上无影响,仔鱼的摄食强度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适宜的轮虫投喂密度在10日龄内为10个/ml,15-20日龄为20个/ml。黄盖鲽仔鱼的混合营养期很短,约在24小时以内;仔鱼开口摄食期为孵化后4-6日;升温可使饥饿仔鱼提早进入PNR。  相似文献   

8.
水温17.3~21.5℃,取刚孵出的同一批齐口裂腹鱼仔鱼,暂养于2.0 m×0.8 m×0.6 m玻纤缸中,养殖到5日龄、即开口前1 d时,将仔鱼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0尾。6日龄A组试验鱼开口投喂,B组和C组不投喂,研究饥饿胁迫对齐口裂腹鱼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确定齐口裂腹鱼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即仔鱼初次摄食率低于最高初次摄食率50%时的日龄。试验结果显示,饥饿对齐口裂腹鱼仔鱼全长、体长、体高、肛前长等生长指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眼径、鳔等组织器官发育具有明显影响;齐口裂腹鱼仔鱼混合营养期为7 d;齐口裂腹鱼仔鱼初次摄食率约为15%,第13~14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17日龄仔鱼到达不可逆生长点;齐口裂腹鱼饥饿组仔鱼5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9日龄,在饥饿不可逆生长点之后。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强的饥饿耐受能力,齐口裂腹鱼最佳投喂时间为9日龄,最晚开口时间不晚于14~15日龄。  相似文献   

9.
利用人工繁殖产生的卵形鲳够(Trachinotus ovatus)初孵仔鱼,在水温(26.8±1.4)℃、盐度28.2±0.8条件下,对延迟投饵0~6d的卵形鲳够仔鱼的摄食、生长及其成活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仔鱼于3Et龄开口,于开口的当天投饵及延迟投饵1、2、3、4和5d,投饵后2h内仔鱼的摄食率分别为15%、30%、50%、25%、15%和5%,每尾鱼的平均摄食量分别为0.4、0.6、1.3、0.6、0.3和0.1个轮虫。延迟投饵6d一组仔鱼的摄食率均为0。延迟投饵0、1和2d各组仔鱼的成活率相差不大,但延迟3d以上仔鱼的成活率急剧下降。卵形鲳鲣仔鱼的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出现在仔鱼开口后4d,开始投喂饵料的最佳时期应在仔鱼开口后的3d之内。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增殖和保护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a)这一塔里木河水系优势土著鱼类,拟采用实验生态法,在水温(20±1)℃条件下,利用人工孵化获得叶尔羌高原鳅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并研究延迟投饵对仔鱼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叶尔羌高原鳅仔鱼3日龄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仔鱼卵黄囊于6~7日龄消耗完毕,混合营养期维持仅为3~4 d。初次摄食点出现在3日龄时,摄食率仅为16.7%,初次摄食率最高达在7日龄,摄食率可达90%,PNR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的8~9日龄。3日龄后饥饿对仔鱼卵黄吸收速度影响显著((P< 0.05);摄食仔鱼生长呈线性增加,饥饿仔鱼生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尔羌高原鳅仔鱼的最佳投喂时间应在仔鱼开口后4d之内。研究表明:叶尔羌高原鳅仔鱼个体较小,对于初次摄食饵料的的选择范围较小,食谱范围窄,初孵仔鱼死亡率高,对于高原鳅属仔鱼开口饵料有待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1.
舟山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鱼摄食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鱼的摄食和生长。结果表明,仔鱼初次开口摄食时间在6日龄(16~18℃),初次摄食率为30%,8日龄饥饿仔鱼最大初次摄食率为65%,孵出后第9天达到不可逆点(PNR),混合营养期为3d左右。初次摄食强度和初次摄食率开始时较低,在卵黄囊耗尽时达最高,然后下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出现“负增长”,孵化第11天存活率仅为10%,12日龄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2.
延迟投饵对匙吻鲟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2&#177;0.5)℃水温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研究了延迟投饵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1~2 d投饵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延迟3 d以上投饵,仔鱼成活率显著下降;完全饥饿条件下,仔鱼半致死时间为11日龄,全部死亡时间为17日龄;延迟1 d投饵对仔鱼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延迟2 d以上投饵对仔鱼生长的影响显著。匙吻鲟仔鱼开口摄食期没有混合营养期,从初次开口摄食到饥饿半致死之间的间隔仅4 d。因此,匙吻鲟仔鱼初次投喂的最适时间建议在开口摄食后的2 d之内。  相似文献   

13.
黑鲪早期发育与摄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鲪Sebastes schlegelii早期发育及摄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5.4~16.0℃、盐度30~32、pH8.4的培养条件下,黑鲪初产仔鱼全长为6.07±0.25mm,腹部有残存的卵黄囊;1日龄仔鱼全长为6.21±0.31mm,大部分仔鱼进入摄食期,开口饵料为经小球藻强化过的褶皱臂尾轮虫;20日龄仔鱼全长为8.81±0.40mm,开始增投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仔鱼进入快速生长期。依照TL=aD3+bD2+cD+d方程式,对仔鱼个体的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得到其生长模型为:TL(mm)=0.0096D2-0.0415D+6.7503(R2=0.9877)。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PNR)发生在产出后第4天(3日龄),不可逆转饥饿期的时间为2d。黑鲪仔稚鱼在2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1日龄仔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00,5日龄仔鱼摄食高峰则出现在16:00,12日龄仔鱼的摄食强度在12:00达到最大,相应的摄食率高峰出现在16:00,19日龄仔鱼在12:00~0:00出现摄食率高峰,24日龄稚鱼的摄食强度在12:00达到最大,30日龄稚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16:00,且16:00的峰值明显高于12:00,24h内摄食率达到100%。结果表明,黑鲪仔稚鱼无明显的摄食节律,属于全天摄食型,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菊黄东方鲀仔鱼的摄食节律和对丰年虫的消化时间,在盐度28,水温18~20 ℃条件下,对12日龄的菊黄东方鲀仔鱼进行了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菊黄东方鲀仔鱼对丰年虫的消化时间为2.5 h。持续光照组中,仔鱼的摄食强度和饱食量在5:00~17:00都较高,随后开始降低,而在21:00又出现一个高位;持续黑暗组中,24 h内的摄食强度均较低;对照组中,仔鱼摄食强度在9:00~17:00比较高,其后开始降低,23:00~3:00降低为0。持续光照组中,仔鱼的摄食强度在9:00达到最高,平均每尾23.6个丰年虫;对照组和持续黑暗组仔鱼的摄食强度均在15:00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4、11.2个丰年虫。仔鱼的摄食强度依次为:持续光照组﹥对照组﹥持续黑暗组,且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及黑暗组仔鱼白天的摄食强度比例分别为89.9 %、64.6 %、80.3 %。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在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过程中,应选择在白天投喂饵料,采用晚上适当开灯的方法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仔鱼的摄食活力,增强摄食强度,促进生长,缩短室内繁育时间。  相似文献   

15.
池养条件下革胡子鲶仔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汪留全  程云生 《水产学报》1990,14(2):105-113
本文报道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革胡子鲶仔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的研究结果。仔鱼孵出2或3日,尚残存卵黄囊时即行开口摄食。仔鱼适口的开食饵料是轮虫,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的比例迅速增加。幼鱼昼夜摄食强度有一定的节律,夜间18:00~22:00时摄食强度最大。经测量和数理统计分析,确定革胡子鲶仔幼鱼的全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和全长对体重的关系均为幂函数关系,并计算出它们相应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16.
黄颡鱼仔鱼食性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人工孵化的黄颡鱼仔鱼为材料 ,对孵化 2 0d内的仔鱼的食性和生长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黄颡鱼仔鱼 2日龄开始开口摄食 ,5日龄全部开口摄食 ,混合营养期为 1~ 4d。仔鱼的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体长 8~ 2 2mm的仔鱼由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为主转变为以寡毛类、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底栖生物为主 ,仔鱼昼夜摄食节率变化明显。仔鱼随着体长的增长肠胃饱满指数也逐渐增加。仔鱼的体长生长前期较快 ,后期减慢。体长与日龄的相关式为 :L=0 95 2 8d+4 97(r=0 992 0 )。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曲线为W =6 4× 10 -4L2 2 56(r=0 9797)。  相似文献   

17.
鲟鱼仔、稚、幼鱼的生物学及苗种的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鲟鱼仔鱼期一般指孵化后至开口摄食的阶段,稚鱼期则指开口摄食至鱼体表上五列骨板形成的阶段。也有人把仔鱼称为前期仔鱼,稚鱼则称为后期仔鱼。幼鱼则是指体表五列骨板已长至尾柄基部,外观上具备成鱼体型的鲟鱼。在生产上通常把仔鱼、稚鱼称为鱼苗,幼鱼称为鱼种。鱼苗、鱼种是发育过程中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与成鱼相比,无论从形态、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苗种培育阶段要经历仔鱼的开口摄食和幼鱼的转食两个敏感时期,且此阶段的鲟鱼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因营养、疾病及环境不适等原因而衰…  相似文献   

18.
不同开口饵料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与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3~25℃下,将刚开口摄食的5日龄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饲养在60cm×50cm×50cm玻璃缸中,密度为300尾/缸,投喂淡水轮虫(10ind./mL)、水蚯蚓浆(过150μm筛网)、蛋黄(250μm纱布揉洗)、鱼苗开口料和虾奶粉,以筛选半刺厚唇鱼仔鱼的适宜开口饵料。22d的饲养结果表明:摄食不同饵料的半刺厚唇鱼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淡水轮虫组初次摄食率最高(98.89%),生长速率最快(日增全长0.43mm),存活率97.33%;水蚯蚓浆组初次摄食率亦达到95.56%,平均日增全长为0.36mm,存活率为85.44%;蛋黄组虽然初次摄食率(90.00%)较高,但其生长速率(日增全长0.13mm)和成活率(57.00%)均较低,显著低于淡水轮虫组和水蚯蚓浆组(P0.05);而开口饲料组和虾奶粉组的初次摄食率和成活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总之,淡水轮虫是半刺厚唇鱼仔鱼的最适开口饵料;水蚯蚓浆为适宜开口饵料,缺乏淡水轮虫时可用其替代作为半刺厚唇鱼仔鱼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开口单喂轮虫(A)、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B)、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C),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20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度的变化,探讨仔鱼摄食习性及光照与摄食的关系。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孵化开口后,投喂3d牡蛎受精卵者比直接投喂轮虫对仔鱼生长有明显的效果;10日龄前,B组在全长、肛前距、口裂宽方面都大于A、C两组,B组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为4.969%,分别是A、C两组的2.5与2.4倍,生长速度最快;5日龄仔鱼在09∶00~10∶00与13∶00~14∶00时间段,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期,光照强度分别为720~1 018 lx与865~923 lx;4日龄仔鱼其饱食率较低,只有40%达到了3级摄食量,4~10日龄的仔鱼饱食率波动幅度较大,10日龄后开始逐渐上升,13日龄后基本可以达到100%。  相似文献   

20.
本文实验研究了月鳢仔鱼期的摄食特点。月鳢仔鱼在孵化后84h开口摄食。此时尚残存22.7%的卵黄、32%的油球;仔鱼期月鳢的主要饵料经历了由轮虫→小型桡足类→小型枝角类→中型枝角类的转变;摄食选择性指数分析表明月鳢仔鱼有明显的选食性,且选食性呈阶段性变化,提出其摄食选择性特点,决定于其摄食方法(吞食)和摄食机能的发育变化(由弱到强),同时其摄食选择性的变化规律符合最佳索饵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