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分析方法测定了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肌肉中(鲜重)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68%、18.69%和18.20%;脂肪含量分别为0.796%、0.106%和1.203%;水分含量分别为79.81%、79.52%和78.40%;灰分含量分别为0.951%、1.188%和1.162%。三种泥鳅肌肉中都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鲜重)分别为17.57%、18.11%和17.47%;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84%、7.98%和7.76%;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98%、7.33%和6.95%。经比较分析,四倍体泥鳅和二倍体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很接近,但都明显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分析方法测定了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鲜重)分别为18.68%、18.69%和18.20%;脂肪含量分别为0.796%、0.106%和1.203%;水分含量分别为79.81%、79.52%和78.40%;灰分含量分别为0.951%、1.188%和1.162%.3种泥鳅肌肉中都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鲜重)分别为17.57%、18.11%和17.47%;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84%、7.98%和7.76%,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98%、7.33%和6.95%.经比较分析,四倍体泥鳅和二倍体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很接近,但都明显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3.
四倍体和二倍体泥鳅及大鳞副泥鳅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分析方法测定了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 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鲜重) 分别为18. 68%、18. 69%和18. 20%; 脂肪含量分别为0. 796%、0. 106%和1. 203%; 水分含量分别为79. 81%、79. 52%和78. 40%; 灰分含量分别为0. 951%、11188%和1. 162%。3种泥鳅肌肉中都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 其中包括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鲜重)分别为17. 57%、18. 11%和17. 47%; 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 84%、7. 98% 和7. 76%, 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 /WHO 的标准。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 98%、7. 33%和6. 95%。经比较分析, 四倍体泥鳅和二倍体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很接近, 但都明显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种质资源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长江流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进行了系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二倍体泥鳅(2n)与多倍体泥鳅(3n,4n,5n)在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其中二倍体泥鳅数目占有绝对优势,少量多倍体泥鳅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及若干湖泊。此外,显著性分析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雌性个体都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物种间个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二倍体泥鳅的体长与体质量明显小于三倍体泥鳅及四倍体泥鳅,而三倍体泥鳅与四倍体泥鳅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生群体中,泥鳅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大鳞副泥鳅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呈负相关,大鳞副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多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物种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5.
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22℃的条件下,平均体重约39g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耗氧率分别为0178mg/g·h和0205mg/g·h;平均体重约25g的这两种鱼,耗氧率分别为0120mg/g·h和0142mg/g·h。在245℃时,这两种体重的泥鳅幼鱼和成鱼的窒息点分别为048mg/L和024mg/L;这两种体重的大鳞副泥鳅幼鱼和成鱼的窒息点分别为026mg/L和016mg/L。测定表明泥鳅耗氧率低于大鳞副泥鳅,窒息点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泥鳅在分类学上隶于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本属共有10余种,为温带、亚热带小型淡水鱼类。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其他地区均有泥鳅分布。适合人工养殖的还有另一种属于副泥鳅属的大鳞副泥鳅,该鱼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福建和台湾,其中尤以洞庭湖区出产的大鳞副泥鳅最为有名。泥鳅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每100g鱼肉中含蛋白质18.439、脂肪2.699,因此是传统的外贸出口水产品。日本的泥鳅售价几乎与鳗细不相上下,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冬季的泥鳅价格也高达20~30元/kg。由于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比较容易养殖,市场需求量大,所以…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营养与食品安全性,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一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苏州地区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肌肉组织中的K、Ca、Na、Mg,P、Fe、Zn、Cu、Mn、Se、Cr、Pb、Cd、As14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肌肉组织中均富含K、Ca、Na、Mg、P等常量元素,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Fe、Zn、Cu、Mn等微量元素,As未检测出,Cd、Pb的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的形态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台湾地区选育的泥鳅新品种,虽具有明显优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养殖性状,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将这2种泥鳅混淆,为了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台湾泥鳅和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定量比较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人工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显示:(1)2种泥鳅在本研究所涉24项形态评价指标中存在显著差异的达8项,两者在形态特征上具较好的区分度;(2)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463%,其中第1主成分为以营养生理状况、体型匀称程度为主导的体质强壮因子,第2主成分为以头部大小和胸鳍长短为主导的觅食运动功能因子,后3个主成分是与眼睛发达程度为主导的视野功能因子;(3)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8项形态评价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分类函数方程组。大鳞副泥鳅:func_1=-681.190+4.992x1+498.305x2+1778.188x3;台湾泥鳅:func2=-860.382+5.373x1+650.034x2+1894.839x3;所建判别函数可清晰区分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人工养殖群体,且判别准确率为100%。研究表明,虽然台湾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相似,但能利用形态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对两者进行科学、快速的判别。  相似文献   

9.
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真泥鳅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舟山群岛采集体长7.1~18.7 cm、体重3.2~55.6 g的野生泥鳅样本,依据侧线鳞数目初步分出127尾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ubryanus)和136尾真泥鳅(Misguruns anguilliaudatuses)。按体长段分组,分别记录两种泥鳅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口须长、头长等数据,统计分析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口须长/头长几组数据,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7±0.10)倍,真泥鳅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84±0.12)倍。大鳞副泥鳅和真泥鳅口须长/头长分别为1.05±0.11,0.54±0.11。尾柄长/尾柄高口须长/头长在两种泥鳅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s dabryanus)为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大鳞副泥鳅是泥鳅属中个体大、生长快的品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1]。大鳞副泥鳅的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78.80%、1.13%、2.57%、17.40%,17种氨基酸总量为13.78%,其中9种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29%,其蛋白质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比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封闭流水式装置测定体重为6.65g、8.77g两种规格大鳞副泥鳅在不同温度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水温为9~25℃,大鳞副泥鳅的耗氧率随温度升高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两种规格泥鳅耗氧率随温度变化总体趋势相同。推测其最适生存温度为9~17℃;耗氧率昼夜变化表明:大小规格泥鳅白天平均耗氧率低于夜间,表明大鳞副泥鳅白天活动小于夜间。大小规格泥鳅的窒息点分别为0.86mg/L、0.83mg/L,表明规格差异不大的大鳞副泥鳅其呼吸机能完善,窒息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养殖的泥鳅包括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俗称青鳅)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原gurnus dabryanus)(俗称黄板鳅),分属花鳅亚科中的泥鳅属(Misgurnus)和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1]。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名特养殖品种之一,营养丰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2-5]。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年需求量超过100000 t[6]。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泥鳅苗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此,人工繁育苗种成为促进泥鳅养殖业发展的重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较为成熟[7-10],为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年龄与生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武汉地区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进行了常规的生物学测定.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体长与鳞径均呈直线相关,L泥鳅=23.995+96.095R, r=0.904;L副泥鳅=9.919+69.053R, r=0.990.2种鳅体长与体重均呈幂函数的增长关系,W泥鳅=2.360×10-6L3.253,r=0.998;W副泥鳅=4.629×10-6L3.126,r=0.997.泥鳅的生长特性与大鳞副泥鳅基本一致,相同年龄中,泥鳅体长增加略大于大鳞副泥鳅.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该两种鱼的一般生长规律,计算得出的生长参数,泥鳅为L∞=286.5 mm,k=0.159 9,t0=-0.996 8 a;大鳞副泥鳅为L∞=294.4 mm,k=0.133 0,t0=-1.211 5 a.  相似文献   

14.
茭白田套养大鳞副泥鳅丰产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华 《齐鲁渔业》2011,(11):33-34
大鳞副泥鳅属泥鳅中的一种,是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大鳞副泥鳅体近圆筒形,头较短,口下位,马蹄形,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鼻孔靠近眼,眼下无刺,鳃孔小,头部无鳞,体鳞较泥鳅为大。大鳞副泥鳅肉清淡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食品。此外,大鳞副泥鳅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调中益气、滋阴壮阳、解毒消痔等,所以畅销国内外市场。近年来,大鳞副泥鳅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人工养殖大鳞副泥鳅的超高效益已经引起广大养殖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5.
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恒远 《淡水渔业》2001,31(5):20-21
大鳞副泥鳅 (Paramisgurnusdabryanus)属于鱼纲 ,鲤形目 ,鳅科。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河、沟渠、水田、池塘、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关于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研究 ,国内相关报道甚少 ,本文对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为大鳞副泥鳅的选种、繁育、养殖及相关科学研究提供资料。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材料与仪器性成熟的大鳞副泥鳅 (购自福州水产批发市场 )、LRH -A、利血平、 0 65 %生理盐水、注射器、培养皿、鱼缸、池塘水、解剖镜…  相似文献   

16.
利用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是一种生态型水产养殖。据测定,养殖泥鳅的稻田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钙、镁含量均高于未养泥鳅的田块。2011年6月25日-10月25日,在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开展了稻田大鳞副泥鳅健康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鳅科供养殖的主要品种为泥鳅、大鳞副泥鳅(黄板鳅)、北方须鳅、长薄鳅、中华花鳅、美国香鳅和“华丰9号”泥鳅以及巨龙泥鳅等,其中以泥鳅养殖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8.
<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属温水性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大鳞副泥鳅是泥鳅属中个体大、生长快的品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据分析:大鳞副泥鳅的可食部分占80%以上,蛋白质含量达20.7%,脂肪2.8%,灰分2.2%,钙、磷、铁含量丰富。除食用外,还具有滋补强身、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通乳等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由于水质污染和人为滥捕,泥鳅天然产量日趋下降,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肠道气呼吸对泥鳅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抑制大鳞副泥鳅肠道气呼吸,探究其主要呼吸器官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被抑制肠道气呼吸的大鳞副泥鳅通常在1周左右死亡。当被抑制肠道气呼吸的大鳞副泥鳅出现垂死时,采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鳃、皮肤、前肠、中肠、后肠以及直肠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阿利新蓝—高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组织切片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主要的病理变化:①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丝末端充血,背部皮肤表皮层的毛细血管收缩并减少,且真皮层细胞呈畸形,前肠黏膜褶膨大,后肠浆膜层有血红细胞渗出,后肠、直肠结缔组织显著增厚;②AB-PAS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背部皮肤、后肠、直肠组织中嗜酸性空泡细胞均增多,前肠和中肠固有层酸性黏蛋白含量增多,黏膜下层中性黏蛋白含量减少;③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丝鳃小片表面皱缩,表皮受损脱落,背部皮肤表面分泌孔增加,中肠内腔表面突起增多,后肠和直肠絮状颗粒增多。研究表明,抑制大鳞副泥鳅肠道气呼吸会引发其主要呼吸器官上皮组织出现黏液细胞增多、血红细胞溢出等病理变化,甚至导致机体死亡,由此可知,肠道气呼吸行为是大鳞副泥鳅的必要生理活动。本研究将为大鳞副泥鳅的健康养殖及幼苗培育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评估泥鳅、大鳞副泥鳅选育群体的遗传育种潜力,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一代测序技术,获得经两代群体选育的泥鳅自繁(M)、大鳞副泥鳅自繁(P)及其正交(MP)、反交(PM)等4个子代泥鳅种群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并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显示:(1)4种泥鳅的COⅠ基因片段碱基组成相似,均表现为A+T的含量(54.0%~56.2%)高于C+G的含量(43.8%~46.4%);(2)4种泥鳅COⅠ基因片段的682个位点中,共检测到135个多态位点(占19.79%),其中128个为简约信息位点,7个为单碱基变异位点,变异均为转换或颠换,未发现碱基的插入与缺失;(3)M、P、MP、PM各定义1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均为1.000±0.024,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020 66±0.006 48、0.025 80±0.002 31、0.029 61±0.005 62和0.022 30±0.001 94,均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态性;(4)M、P、MP、PM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0.024、0~0.027和0~0.023,种间遗传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