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为了明确玉米//甘蔗对玉米蚜、甘蔗绵蚜田间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方法】对比分析玉米、甘蔗间作和单作模式下玉米蚜、甘蔗绵蚜及其主要天敌昆虫的组成和多样性,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蚜虫—天敌间相关性。【结果】玉米//甘蔗对玉米蚜和甘蔗绵蚜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间作模式下蚜虫发生数量和峰值均低于单作模式;天敌亚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在不同地点间差异较大,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小;间作田蚜虫及其主要天敌间的相关性高于单作田。【结论】玉米//甘蔗影响了田间天敌昆虫群落结构,增强了害虫—天敌间相关性,可有效降低田间害虫密度,用于玉米蚜、甘蔗绵蚜的田间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2.
双带盘瓢虫对蔗绵蚜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双带盘瓢虫雌雄成虫对甘蔗绵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双带盘瓢虫捕食绵蚜的数量与绵蚜的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雌瓢虫的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80Nt/(1+0.0075Nt),雄虫的为Na=1.1221Nt/(1+0.0121Nt);在试验设计密度范围内,双带盘瓢虫的捕食量随绵蚜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绵蚜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捕食量趋于稳定;雌雄瓢虫每捕食1头绵蚜所需要的时间Th分别为0.0075、0.0121d,瞬时猎物发现率(攻击率)a’分别为0.0180、1.1221头;经方差分析,雌雄成虫捕食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间作模式是作物虫害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田间甘蔗与大豆间作(1:1 模式)、单作种植,调查绿鳞象甲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绿鳞象甲成虫在大豆上重要发生期为5月上、中旬,甘蔗上主要集中在5、6月;间作或单作大豆田种群数量均高于甘蔗田;间作田甘蔗上种群数量高于单作田,间作田大豆上种群数量则少于单作田;在甘蔗与大豆间作模式下均为聚集分布,强度随密度的上升而升高。室内取食性选择试验表明:绿鳞象甲雌、雄成虫均喜食大豆叶片,差异极显著;取食相同寄主时,雌虫取食量高于雄虫。  相似文献   

4.
异色瓢虫的发生及其对苹果绵蚜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色瓢虫是苹果绵蚜的主要捕食性天敢昆虫,其在苹果园的初发期在2—3月,高蜂期在3—4月。异色瓢虫在生草园的初发生期与高蜂期均比清耕园提前了半个月至1个月,且活动时间延长。研究表明,异色瓢虫成虫Harmonias axyridis(Pallas)对苹果绵蚜成虫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其模型是Na=1.3868N/(1+0.01922N),捕食量随苹果绵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异色瓢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5.9头和22.5头,异色瓢虫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37.2P-0.1683。异色瓢虫的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经1990~1991年田间系统调查,证明绿豆田食蚜天敌对豆蚜种群的数量变动有着重要作用。室内试验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幼虫,黑带食蚜蝇幼虫、草间小黑蛛成蛛对豆蚜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逐渐增大,至4龄幼虫时,其捕食能力已与成虫相当。异色瓢虫成虫个体之间存在着干扰效应,随着自身密度的增长,其捕食效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以生命表技术评价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编制了天敌与害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年龄特征生命表参数为净生殖力R0=725.850 5,内禀增长率rm=0.082 0,世代平均历期T=80.333 3 d,周限增长率K=1.085 4;豆蚜的生命表参数为R0=72.064 1,rm=0.183 1,T=23.370 0 d,K=1.200 9。异色瓢虫成虫及不同龄期的幼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1~4龄幼虫a值分别为1.121,1.325,0.840和1.189,Th值分别为0.060 2,0.395 0,0.011 1和0.006 25,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16.61,25.32,90.09,160.00头。成虫a=1.567,Th=0.007 88,Namax=126.90头。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可见异色瓢虫在豆蚜上具有较强的取食及繁殖能力,对豆蚜种群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从内禀增长率rm的比较可知,异色瓢虫的rm(0.082 0)远小于豆蚜的rm(0.183 1),天敌对害虫的发生是"跟随的"。因此,在生物防治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7.
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捕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异色瓢虫成虫(Leis axyridis)捕食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 1.175N/(1+0.00635N),捕食甘蓝蚜的数量随蚜虫密度增加而增大,日最大捕食量为185.2头.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一龄14.47头、二龄45.05头、三龄72.46头、四龄153.84头.Watt干扰与竞争模型A=82.832P-0.813,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成虫总的捕食量增加,但平均每一头的捕食量下降.Hassell捕食效应模型拟合结果为E=0.994P-0.916,异色瓢虫成虫之间存在种内干扰.Cain指数D都大于1,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捕食性有很强的选择性,而对桃蚜的捕食选择性较差.该研究为正确评价异色瓢虫控制甘蓝蚜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龟纹瓢虫成虫控制苜蓿豌豆蚜的能力。[方法]在实验室内,测定未饥饿和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龟纹瓢虫捕食苜蓿豌豆蚜的数量与苜蓿豌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n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x2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加大。未饥饿和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捕食苜蓿豌豆蚜的功能方程分别为:1/Na=1.512(1/N)+0.0302、1/Na=1.0875(1/N)+0.0109,未饥饿与饥饿24h的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11、91.74头。[结论]龟纹瓢虫成虫对苜蓿豌豆蚜的捕食作用较大,对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葡萄斑叶蝉是威胁新疆葡萄生产的重要害虫.针对其田问为害特点,选用5个葡萄品种,研究了葡萄斑叶蝉为害与葡萄品种营养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之间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与叶片被害指数差异明显,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对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叶片被害指数与葡萄叶片中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与单宁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9845,P<0.01),叶片被害指数与单宁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9155,P<0.05),与粗蛋白含量也呈负相关关系(r=-0.9261,P<0.05).在17种氨基酸中,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与各氨基酸的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叶片被害指数与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9389,P<0.05;r=-0.8925,P<0.05;r=-0.8905,P<0.05).  相似文献   

10.
七星瓢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罩笼方法测定了七星瓢虫成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瓢虫一日捕蚜量(Na)用蚜虫日增长倍数(R)与初始蚜量之乘积减去剩余蚜量求得。瓢虫捕食蚜量的功能反应曲线符合 Holling—Ⅱ型,(a′=0.77;Th=0.00259)。测定了瓢虫干扰常数(m)和寻找常数(Q),(m=0.6284;Q=0.487)。根据功能反应曲线推论,当棉蚜与瓢虫共存于一个封闭系统内时,棉蚜的种群动态模型为N_((t+1))=RN_((t))exp((-0.77P)/(1+0.77×0.00259N_((t)))当 R 与 P 取定值时,N_((t))对 N_((t+1))的上升或下降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小麦-豌豆间作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系统调查小麦-豌豆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种群密度,研究麦田生物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传统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分析了Kriging-空间插值图、聚集度指标、Iwao的M *-m回归模型和泰勒指数回归模型。【结果】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在麦田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空间分布主要为聚集分布;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2﹕8行间作模式情况下聚集度有所差异:2﹕2模式>2﹕6模式>2﹕4模式>小麦单作>2﹕8模式;由基于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种群变化模拟图得知:起初麦长管蚜主要分布在麦田的周围,逐步向麦田中部扩散;在麦长管蚜发生的高峰期,形成了许多聚集中心,主要集中在小麦单作和2﹕2模式小区中,且小麦单作的蚜量极显著高于其它间作模式(P<0.01)。【结论】麦田合理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控制麦长管蚜种群的增长,但并不能改变其种群格局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云南甘蔗蓟马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是云南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蓟马类是甘蔗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甘蔗未展开的心叶内危害,影响甘蔗产量。本研究调查云南省陇川、元江等17个甘蔗种植县、市,共采集成虫标本1 142头。经鉴定,得出害虫种类9种,即蔗腹齿蓟马(又称甘蔗蓟马)(Fulm ekiola serratus)、竹直鬃蓟马(Stenchaeto-thrips bum busae)、黄蓟马(Thrips flavus)、褐蓟马(Thrips fusca)、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玉米黄呆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和华简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天敌1种,即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蔗腹齿蓟马(F.serratus)是所有甘蔗种植区的绝对优势种,在所调查甘蔗种植区均有,占所采集鉴定蓟马总数的80.21%。  相似文献   

13.
 甘蔗是云南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蓟马类是甘蔗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甘蔗未展开的心叶内危害,影响甘蔗产量。本研究调查云南省陇川、元江等17个甘蔗种植县、市,共采集成虫标本1142头。经鉴定,得出害虫种类9种,即蔗腹齿蓟马(又称甘蔗蓟马)(Fulmekiola serratus)、竹直鬃蓟马(Stenchaetothrips bumbusae)、黄蓟马(Thrips flavus)、褐蓟马(Thrips fusca)、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玉米黄呆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和华简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天敌1种,即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蔗腹齿蓟马(F. serratus)是所有甘蔗种植区的绝对优势种,在所调查甘蔗种植区均有,占所采集鉴定蓟马总数的80.21%。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田间高温与棉蚜种群动态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干早区田间高温对夏季棉蚜种群动态的影响.[方法]于2008年夏季在阜康地区调查了高温时节田间棉蚜种群动态及其构成,同时分析了相关的关键气象要素.[结果]新疆北部干早区田间棉蚜存在繁盛期种群崩溃现象,持续多天的高温导致了田间棉蚜种群数量开始急剧下降,在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前,高温影响下棉蚜种群已经开始崩溃,表现为种群老龄化,种群迁出趋势增强.[结论]棉蚜种群崩溃开始于种群构成发生变化;高温是棉蚜种群崩溃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棚室番茄植株上主要害虫为烟粉虱和蚜虫;巴氏钝绥螨和胡瓜钝绥螨均对烟粉虱虫口密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控害持效期50 d左右。2种捕食螨、2个释放密度对烟粉虱的控害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巴氏钝绥螨控害作用略强于胡瓜钝绥螨。烟粉虱种群时间生态位宽度值为捕食螨释放区大于空白对照区,化防区最低,其值仅为0.5818;表明化防区目标害虫虫口数量在时间系列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种群波动幅度较大,有暴发成灾的可能;而生防区害虫种群变化较稳定,不易成灾。烟粉虱种群空间生态位宽度在各处理区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欧善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974-975,1052
[目的]了解大突肩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及其利用价值。[方法]在放有1头大突肩瓢虫成虫的培养皿中分别放20、406、0、80、1001、20、1401、601、80头无翅桃蚜,室内自然条件下饲养,研究大突肩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作用。[结果]1头大突肩瓢虫成虫对无翅桃蚜的平均日捕食量在桃蚜密度为20~120头/培养皿时随桃蚜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桃蚜密度为120头/培养皿时最大,达83.889头;在桃蚜密度大于120头/培养皿时下降。大突肩瓢虫成虫对无翅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日最大捕食量的理论值为227.427 8头。[结论]在室内自然条件下,大突肩瓢虫成虫对无翅桃蚜的捕食量相当大,是控制桃蚜的重要天敌资源,值得保护,应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对烟田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若虫的捕食潜力,为田间应用环斑猛猎蝽防控烟蚜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在培养皿中设置1头饥饿24 h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1~4龄烟蚜若虫,统计环斑猛猎蝽的捕食量并通过GrapPad Prism 8.0、DPS等软件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以不同密度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烟蚜4龄若虫在不同温度梯度及空间格局条件下,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并构建线性回归方程,明确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种内干扰对捕食率的影响以及自身密度、温度、空间格局对捕食量的影响,评估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4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模型,其种内干扰及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分别符合Hassell模型和Watt模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1~4龄烟蚜若虫中的3龄和4龄若虫捕食具有偏好性,对4龄若虫的捕食量最大,最大日捕食量为55.7头,其次为3龄烟蚜(55.3头)。在空间一定和烟蚜若虫定量条件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系数为1.31,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下降。在不同空间且烟蚜若虫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空间的增大,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猎物的捕食量减少。在16~32℃的温度梯度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32℃下的日捕食量最大,达23头。【结论】环斑猛猎蝽在烟田中具有防治烟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甘蔗蔗汁纯度的高低是评价甘蔗质量及蔗糖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纯度越高,则越接近干固物数值,说明糖分含量越高。本试验利用湛江地区7个不同品种的甘蔗,对甘蔗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甘蔗成熟过程中,随糖分的积累的同时,纯度(包括简纯度AP和重力纯度GP)均不断增加,简纯度和重力纯度交互变化,存在一个交点,交点后的纯度变化曲线趋于平稳,并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糖分也有相对应的下降趋势。用蔗汁蔗糖分对简纯度和重力纯度分别作回归分析,简单回归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回归系数和回归截距也达极显著水平(P<0.01),方程分别为Suc=-15.5716 0.399 16AP和Suc=-16.776 5 0.409 4GP,决定系数分别为0.852709和0.79877。通过纯度与蔗汁蔗糖分变化趋势线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重力纯度和简纯度达到相等时,即纯度比最接近1时,蔗汁糖分也几乎处于最高值。  相似文献   

19.
绥化地区大豆田蚜虫及其天敌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以绥化为代表的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大豆蚜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2011年对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大豆田进行定点、定期调查。结果表明:6月20日至9月5日是大豆蚜虫的发生、危害期,盛发期是7月25日至8月15日;大豆蚜天敌主要以异色、龟纹、中华草蛉、印度三叉蚜茧蜂、食蚜蝇、小花蝽为主,寄生性天敌印度三叉蚜茧蜂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是7月19日,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是8月10日,大豆蚜虫天敌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比大豆蚜虫滞后5~10d。  相似文献   

20.
根据广西甘蔗绵蚜虫发生发展气象生理指标和绵蚜虫历年发生情况资料,建立了误差反传前向网络(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模型模拟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拟合精度和预报精度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