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肖特  崔阔澍  黄文娟  张文博 《草地学报》2022,30(7):1801-1810
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土壤微生态、养分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试验于2018—2020年,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带状套作玉米/大豆连作(MS1)、带状套作玉米/大豆轮作(MS2)、传统套作玉米/大豆(MS3)、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和休闲地(FL)6个模式下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套作土壤全氮大豆行含量大于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29.19 g·kg-1)和全氮(10.19 g·kg-1)以MS2含量最高。FL土壤有机质含量(1.69 g·kg-1)和全氮含量(0.64 g·kg-1)最低。本研究认为,MS2是较好的带状套作种植模式,该模式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C∶N比。  相似文献   

2.
韩丹蕊  孙启忠 《草地学报》2014,22(6):1360-1364
选取呼伦贝尔草原16种牧草作为试验材料进行青贮,采用水杨酸法和盐酸萘乙二胺法分别测定各青贮饲料的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这16种牧草青贮饲料中均有检出.硝酸盐含量在31.00~71.27 mg·kg-1之间,其中含量最高的为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ica),其次为冷蒿(Artemisia frigid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含量最低的是偃麦草(Elytrigria repens)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亚硝酸盐含量最高的是灰蒿(Artemisia glauca),达2.45 mg·kg-1;最低的是黄芪(Astragalus penduliflorus),为0.10 mg·kg-1.各牧草青贮饲料之间硝酸盐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饲料卫生标准,这16种牧草青贮饲料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均在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湄潭茶园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湄潭茶园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现状,选用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6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湄潭6种类型茶园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湄潭茶园土壤pH为3.73~7.26,均值为5.01,61.11%的茶园土壤达到优质茶园的标准,湄潭茶园土壤pH整体适宜,16.67%的茶园土壤有酸化趋势。2)湄潭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丰富,均值分别为22.84 g·kg-1、1.43 g·kg-1、124.50 mg·kg-1、44.16 mg·kg-1和135.61 mg·kg-1,分别有61.11%、70.37%、61.11%、55.56%和59.26%的茶园土壤达到优质茶园的标准,但各养分指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3)湄潭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为0.179~0.989,均值为0.683,分别有51.85%和31.48%的茶园土壤处于Ⅰ和Ⅱ级水平,土壤养分状况整体良好;各类型茶园IFI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由大到小分别为:中山黄壤>丘陵黄壤>丘陵石灰土>低山黄壤>中山石灰土>低山石灰土。4) pH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碱解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养分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各养分之间关系比较密切且具有同源性。pH与IFI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其他养分指标均与IFI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锐  李希来  张静  周华坤  胡夏嵩 《草地学报》2019,27(5):1266-1276
通过覆土措施加速人工植被建植是高寒矿区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通过在青海木里煤田江仓矿区排土场建立植被恢复试验小区,比较覆土0 cm(对照)、覆土5 cm、覆土10 cm和覆土15 cm等不同覆土处理对高寒矿区排土场渣山表层土壤基质特征的影响,为高寒矿区土壤重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覆土可调节表层土壤基质容重,有利于形成植被生长的土壤物理结构。覆土增加了土壤基质中的全氮含量和速效养分的供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2016-2018年),覆土效果愈来愈明显。不同覆土处理速效氮含量分别由2016年的40.3±5.13 mg·kg-1,85.0±14.9 mg·kg-1,57.3±11.1 mg·kg-1增加至2017年的101.0±8.54 mg·kg-1,192.0±33.6 mg·kg-1,168.7±17.0 mg·kg-1。覆土处理的速效养分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总体变化趋势,第二年达到速效养分最大值,覆土10cm速效磷含量变化幅度相对最大。表层土壤基质全氮含量与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5,r=0.733;P<0.01),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r=-0.753,P<0.01)。覆土10cm可作为高寒矿区土壤重构理想的覆土措施。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彰武地区年平均气温为7.2~9.4℃,湿度为55%~66%,降水量为309.0~518.6 mm,为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适宜入侵生长条件。该区域土壤中性;氮磷含量低,全氮为0.361~0.633 g/kg,全磷为0.056~0.203 g/kg;全钾含量中等;有机质含量为2.45~14.15 g/kg,分布不均。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高低不是少花蒺藜草是否入侵的先决条件。少花蒺藜草入侵草原的区域可大致分为彰武、阜蒙、义县联区和凌源地区两大区域。其在我省的进一步扩散途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种:一通过放牧、牲畜的流转及人类活动携带而扩散;二通过刺苞附着在车辆上而沿路扩散;三随风或河流而飘移扩散。  相似文献   

6.
高寒地区暖季草场放牧牦牛的生产性能及其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旨在通过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小嵩草(Alpine Kobresia parva(Nees)Wang et Tang ex Y.C.Yang)草甸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Griseb.)Scribn.et Merr.)高寒混播草地暖季草场植物初级生产力、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牦牛生产性能的研究,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依据。结果表明: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线性关系;高寒小嵩草草甸暖季草场最适放牧强度为1.26头/hm2,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高寒混播草地暖季草场的最适放牧强度是7.23头/hm2;放牧强度对高寒混播草地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影响不显著,对速效钾的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呈减小趋势;当放牧强度分别达到1.07头/hm2,1.08头/hm2和1.22头/hm2时,0~5 cm,5~10 cm,10~20cm土壤速效氮含量依此达到最小;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高寒小嵩草草甸禾草和莎草的比例下降,可食杂草和毒杂草比例增加,而高寒混播草地垂穗披碱草的比例降低,星星草和杂类草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7.
展秀丽  杨晨阳  韩磊 《草地学报》2015,23(6):1178-1181
为探讨宁夏河东沙地沙漠化治理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选取表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室内试验以及地统计学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研究区内有机质含量为0.5~3.48 g·kg-1,均值为1.34 g·kg-1,含量较低,Kriging 插值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从北向南呈递减的态势,呈带状分布,空间变异较高,该研究区有机质含量最低是在西北地区,含量普遍在0.8~1.05 g·kg-1,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区位于研究区域南部,分布较少,此地有机质含量在2.20~2.36 g·kg-1之间。土壤含水量较低,平均值为0.75%,Kriging 插值结果表明,该研究区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存在空间变异,由北向南递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相关范围相对较大,为36.69 m,土壤含水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较小,为8.48 m。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期狼尾草属牧草对土壤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0,5,25,50,75,100 mg·kg-1)重金属镉(Cd)胁迫对美洲狼尾草(Pennisetum amcrieanum)、杂交狼尾草(P. americanum×P. purpureum)3个生育期(幼苗期、分蘖期、抽穗期)生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增加两种狼尾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细胞膜透性及脯氨酸含量呈递增趋势,叶绿素含量则逐渐降低。两种狼尾草在高浓度Cd2+处理下(100 mg·kg-1)与对照(0 mg·kg-1)相比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细胞膜透性递增幅度较大;而脯氨酸含量逐渐递减,其中杂交狼尾草的递减幅度较美洲狼尾草大;分蘖期Cd2+浓度为75,100 mg·kg-1时可溶性糖含量与其他Cd2+浓度处理之间呈显著性差异。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和生育期的延长,两种狼尾草的抗性反应更强烈,其中美洲狼尾草反应强于杂交狼尾草。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粮草轮作中苜蓿产草量及其养分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一年生最低,为8 763 kg/hm2,3年生产草量达到最高,为12 020 kg/hm2,4年生产草量为9 665 kg/hm2,开始出现下降。1年生苜蓿对氮、磷、 钾的吸收量最低,分别为218 kg/hm2,11 kg/hm2,105 kg/hm2,3年生苜蓿对磷、钾的吸收量最高,分别为23 kg/hm2和185 kg/hm2,比1年生苜蓿吸磷量高109.1%、吸钾量高76.2%;而4年生苜蓿对氮的吸收量最高,为351 kg/hm2,比1年生苜蓿吸氮高61%。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逐年增加,有机质由15.60 g/kg增至18.26 g/kg,全氮由1.20 g/kg增至1.50 g/kg,碱解氮由64.74 mg/kg增至88.02 mg/kg;土壤全磷、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逐年下降,全磷由0.86 g/kg降至0.76 g/kg,速效磷由14.00 mg/kg降至9.27 mg/kg,速效钾由70.51 mg/kg降至54.35 mg/kg。建议在生产中施适量钾肥满足苜蓿高品质、高产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放牧是人类利用草原最主要的方式,可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作为豆科灌木,其邻近土壤养分的变化对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为研究载畜率对荒漠草原小叶锦鸡儿邻近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进行放牧实验,共4个载畜率处理(对照CK(0羊单位·hm-2·a-1、轻度放牧LG(0.93羊单位·hm-2·a-1)、中度放牧MG(1.82羊单位·hm-2·a-1)和重度放牧HG(2.71羊单位·hm-2·a-1),在每个小区中选定大小相近的小叶锦鸡儿植株,分为东南西北4个方向,测定植株邻近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析这些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载畜率增大,土壤碱解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速效磷先下降后上升,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小叶锦鸡儿邻近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平衡点对应的速效磷在LG区呈最小值,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平衡点对...  相似文献   

11.
绿洲灌溉区与旱作区连作苜蓿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星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14,22(2):306-311
为研究连作模式下不同气候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土壤理化指标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对甘肃省灌区和旱作区连作苜蓿土壤的全氮(TSN)、有机碳(SOC)及土壤团粒结构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区SOC含量均高于旱作区,90~100 cm土层差值最大,达3.41 g·kg-1;0~100 cm土层灌区SOC含量为6.81~12.49 g·kg-1,均值为9.25 g·kg-1,比旱作区高22%。旱作区TS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含量为(1.03±0.01)~(0.44±0.04) g·kg-1;0~30 cm土层灌区TSN含量相对较稳定,30~60 cm土层则急剧下降,70~100 cm内又较为稳定,TSN含量维持在(0.66±0.01) g·kg-1。灌区苜蓿土壤的分形维数均低于旱作的,0~40 cm土层内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0.25 mm土壤团粒质量在干筛和湿筛处理下均呈现降低趋势;0~20 cm土层的土壤分形维数小于20~40 cm的,在干筛条件下,>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5~2 mm的次之,0.5~0.25 mm的最少。因此,苜蓿土壤SOC和TSN含量随着灌溉水平的差异表现出显著变化,且灌区苜蓿土壤团粒结构优于旱作区更适合苜蓿耕作,但旱区苜蓿土壤0~30 cm土层保水性等同于灌区的,说明连作苜蓿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狼尾草幼苗对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瑜  袁庆华  苗丽宏 《草地学报》2015,23(1):130-13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对4份野生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材料进行不同浓度镉(Cd)(0,10,20,50,100,200 mg·kg-1)胁迫处理,通过对苗期生长指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地上部与根的Cd2+积累量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对4份材料的耐Cd性与Cd富集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的升高,4份材料的存活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株高、分蘖数、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SOD与CAT活性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OD活性则呈现无规律的波动性变化,材料P4耐Cd性最强.当Cd2+浓度为200 mg·kg-1时,材料P1对Cd的吸收富集能力最强,在Cd污染土壤的修复上具有较好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高寒草甸植物中正构脂肪酸组成特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高寒草甸54种植物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常见植物中单种正构脂肪酸碳数为C6~C28,含量分布范围0.05~7 964.32 mg·kg-1,其中十六酸含量高,而十一酸含量低。总正构脂肪酸含量为380.19~11 335.95 mg·kg-1,总奇数碳正构脂肪酸含量小于总偶数碳正构脂肪酸含量,偶数碳优势明显。同种植物中各不同正构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科植物间正构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科植物间正构脂肪酸含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460日龄的褐壳蛋鸡为试验对象,在蛋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紫花苜蓿皂苷,研究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试验将200只蛋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分别饲喂基础日粮(Ⅰ),基础日粮+0.5%胆固醇(Ⅱ),基础日粮+0.5%胆固醇+120 mg·kg-1苜蓿皂苷(Ⅲ),基础日粮+0.5%胆固醇+240 mg·kg-1苜蓿皂苷(Ⅳ),基础日粮+0.5%胆固醇+480 mg·kg-1苜蓿皂苷(Ⅴ),试验期为63 d。结果表明:在蛋鸡饲粮中添加胆固醇或胆固醇+不同水平的苜蓿皂苷均能改善其产蛋率、增加蛋重、降低料蛋比,其中0.5%胆固醇+120 mg·kg-1组效果显著。添加胆固醇对蛋黄重改进作用较大;各试验组的蛋黄颜色都有改进,其中0.5%胆固醇+240 mg·kg-1苜蓿皂苷组(Ⅳ)和0.5%胆固醇+480 mg·kg-1苜蓿皂苷组(Ⅴ)的蛋黄颜色显著提高;各试验组的哈氏单位都较对照组高,其中0.5%胆固醇+480 mg·kg-1组(Ⅴ)提高显著。综合认为,在蛋鸡饲粮中添加胆固醇或胆固醇+苜蓿皂苷有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循环和有机碳库组分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及植被恢复对有机碳库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森林区 >草原区 >森林草原区,其0~10 cm土层含量比10~20 cm分别高61.43%,43.00%和34.65%;轻组有机碳森林区 >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均为森林区 >草原区 >森林草原区,其上层含量较下层分别增加51.21,56.63,20.65 mg·kg-1;2.34,-0.08,0.99 g·kg-1.土壤活性有机碳表现为森林区最高,相对于森林草原区,草原区草本植被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其有效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磷肥和石灰对红壤墨西哥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广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栽培,于2009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南方丘陵区酸性红壤上石灰和磷肥配合施用对墨西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25~200 mg·kg-1)能显著提高墨西哥玉米的株高、分蘖数和生物产量(P<0.05),且其效应基本是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低量石灰下(0.7~1.4 g·kg-1),石灰能提高墨西哥玉米的株高和分蘖数,石灰与磷肥有显著的正交互作用(P<0.05);高量石灰下(2.1~2.8 g·kg-1),墨西哥玉米的株高和分蘖数有所降低;墨西哥玉米的经济产量对低量石灰(0.7~1.4 g·kg-1)呈现为正效应,对高量石灰(2.1~2.8 g·kg-1)呈现为负效应,以1.4 g·kg-1的石灰和高量磷为最高产组合。因此,施用1.4 g·kg-1石灰和高量磷有利于红壤环境中墨西哥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对野燕麦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植物幼苗对金属镉(Cd)的反应,以野燕麦(Avena fatua)幼苗为材料,采用1/2 MS营养液水培试验,研究野燕麦幼苗对不同Cd2+浓度胁迫的反应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d2+(0.6,2,8 mg·L-1)能够促进野燕麦幼苗生长,具体表现在促进植物株高、叶长、根长、茎粗的增加,地上、地下部分干、鲜重量的积累;高浓度Cd2+(15,30 mg·L-1)抑制野燕麦幼苗生长,各项生长指标在该浓度下都显示不同程度的降低;随Cd2+胁迫浓度的升高,野燕麦叶片细胞膜透性、植株地上、地下部分游离脯氨酸含量大量积累;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至Cd2+浓度为8 mg·L-1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在Cd2+浓度为15 mg·L-1时,表现为活性下降。表明野燕麦适用于浓度小于8 mg·L-1 Cd2+污染土壤的修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主成分上野燕麦幼苗地下干重具有最高的载荷,说明地下干重可以很好的反映镉胁迫下野燕麦幼苗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